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3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三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645a26] 夫覺王明勅大教指歸。末法比丘。須於四念 處修道。其旨如何。
[0645a27] 答。此出大般涅槃經。最 後垂示。總前教迹。同此指歸。以四念處。即是 宗鏡所明一切眾生身受心法。如經云。佛告
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 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 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
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 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 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又云。譬如國王。安
住己界。身心安樂。若在他界。則得眾苦。一切 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 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自境界者。
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華手經云。 佛告跋陀婆羅。於爾時世。一切善人應作是 念。我等當自依四念處。四念處者。於聖法
中。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 常住自性。無能壞故。一切諸法皆名念處者。 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豈能壞
乎。若有二法。則能相壞。大寶積經偈云。得無 動處者。常住於無處。無動處者。則自心境 界。此境界。即無處所。如金剛三昧經云。心無
邊際。不見處所。論釋云。心無邊際者。歸一心 原。心體周遍。遍十方。故無邊。周三世故無際。 雖周三世。而無古今之殊。雖遍十方。而無此
彼之處。故言不見處所。大法炬陀羅尼經云。 夫念處者。云何念義。當知是念。無有違諍。隨 順如法。趣向平等。遠離邪念。無有移轉。及諸
別異。唯是一心。入不動定。若能如是。名為念 義。如天台智者。廣述真詮。大小兼弘。教觀雙 辯。末後唯說觀心論章。意亦如是。亦如祖師
馬鳴菩薩。廣釋經造論。末後唯製一卷略論。 名大乘起信論云。有摩訶衍。能起大乘信根。 立心真如心生滅二門。總論一心。別開體用。
若了此一心大旨。即是起一切眾生大乘信 根。若未信者。設經無量億劫。廣大修行。不入 祖佛正宗。皆是假名菩薩。以此一論之要義。
總攝諸部之廣文。以源攝流。有何不盡。亦是 諸聖製作大意。亦是宗鏡本懷。乃諸佛所知。 群賢所證。眾德所備。萬行所弘。妙義所詮。
究竟所趣。此四念處。破八顛倒。一不淨中作 淨想。二苦中作樂想。三無常中作常想。四無 我中作我想。此是外道凡夫四倒。又一淨中
作不淨想。二樂中作苦想。三常中作無常想。 四我中作無我想。此是二乘四倒。共成八倒。 是以修四念處觀。破八顛倒。於中而般涅槃。
是十方諸佛出世本懷。究竟指歸祕密藏中。 最後放捨身命之處。正當宗鏡大旨。一心法 門。輔行記云。四念處觀者。一一念處。皆悉
先明空假破倒。次以中道結成祕藏。自他俱 滿。義兼大小。言俱破者。既以中道顯祕密藏。 故四念處咸皆破倒。何者。以即空故。破常倒。
義兼於小。以即假故。破無常倒。義兼於大。中 道為正。故曰義兼大小。以即中故。雙照大 小。雙非大小。即是雙照雙破八倒。三諦相即。
兼無前後。破無次第。即破即立。即照即遮。四 榮四枯者。大涅槃經云。東方雙者。喻常無常。 南方雙者。喻樂無樂。西方雙者。喻我無我。北
方雙者。喻淨不淨。四方各雙。故名雙樹。方 面皆悉一枯一榮。榮喻於常等。枯喻無常等。 如來於中北首而臥。入般涅槃。表非枯非榮。
榮即表假。枯即表空。即是於其空假中間。而 入祕藏。後分經云。東方一雙。在於佛後。西 方一雙。在於佛前。南方一雙。在於佛足。北方
一雙。在於佛首。入涅槃已。東西二雙合為一 樹。南北二雙亦合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來。 其樹慘然。皆悉變白。常無常等。二即不二。常
樂我淨。遍覆法界故。二合垂覆如來。即是如 來契於祕藏。亦是念處無非寂滅。白者。即是 眾色之本。常等稱本。故名為變白。言北首
者。增一阿含云。表於佛法久住北天。長阿 含第四云。佛告阿難。安我頭南首。面向北。 則使佛法久住不滅。況涅槃終極。不表祕藏
耶。然一代教門。凡諸所表。文義顯著。莫過雙 樹。以四念處。能為大小觀行初門。是故爾也。 殷勤遺囑。意在於斯。又但凡夫謂身為淨。言
受是樂。執心是常。計法為我。由斯四倒。而起 貪愛無明。而有諸行乃至老死。苦集浩然。八 萬四千煩惱火。燒於五陰舍宅。故法華經云。
四面俱時歘然火起。即喻四倒。若小乘觀人。 即觀身不淨。破於淨倒。觀受是苦。破於樂倒。 觀心無常。破於常倒。觀法無我。破於我倒。是
則由前迷心顛倒。謂身是常樂我淨故。起貪 愛諸煩惱。今既觀知身是不淨。乃至苦無常 無我。則不起貪愛。無明。行識。乃至老死滅。則
生死河傾。涅槃海滿。即是競共推排。爭出火 宅。到無畏處。為是因緣。勸為小行之人。令依 念處修道也。大乘四念處者。觀生死五陰之
身。非枯非榮。即大寂定。涅槃經云。色解脫 涅槃。乃至識解脫涅槃。若修此念處觀。即 是觀一切六道眾生。即是常樂我淨大涅槃。
具足佛之知見。如常不輕圓信成就。經云。施 城中最下乞人。與難勝如來等。是則豈可分 別是田非田。可施不可施耶。故念處觀。即平
等種子。若不修。則見生死涅槃有異。凡聖有 殊。聖是敬田。即崇仰而施。凡是悲田。則厭 賤而不捨。若入一心平等法界念處法門。則
無分別。夫四念處者。念即觀慧之心。處即 智照之境。能所冥合。唯是一心。今依天台四 念處觀。略明四教四念處。四句分別者。若
非苦非樂。結成生滅苦樂。乃至非我非無我。 結成無我。是三藏意。若非苦非樂。結成無 苦無樂之苦樂。屬通教攝。淨名經云。五受
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結受念處觀。如 大品不淨觀。即是摩訶衍。皆不可得故。以是 不淨心觀色。自念我身未脫是法。未免三界
生。猶應受百千生死。故言未脫。引廣乘品。 成身念處觀。諸法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結 成心念處觀。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結成法念處觀。是通教意。若作非常非無 常。結成常。非垢非淨。結成淨。非苦非樂。結 成樂。非我無我。結成我。即我別教。常樂我
淨斷惑。歷別來證也。若作非垢非淨。雙照垢 淨。非苦非樂。雙照苦樂。非常非無常。雙照常 無常。非我非無我。雙照我無我。結成圓教。圓
心修習。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又前三教藏通 別等。非今所用。是以略引。今重廣引圓四念 處文。助成後信。四念處觀。云。四念處者。念
是觀慧。大論云。念想智。皆一法異名。初錄 心名念。次習行名想。後成辦名智。處者境 也。皆不離薩婆若。能觀之智。照而常寂。名
之為念。所觀之境。寂而常照。名之為處。境 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無相。無相一 相。即是實相。實相即是一實諦。亦名虛空
佛性。亦名大般涅槃。如是境智。無二無異。如 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說智及智 處。皆名為般若。亦例云。說處及處智。皆名
為所諦。是非境之境。而言為境。非智之智。而 名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 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請觀音經云。身
出大智光。如燒紫金山。大涅槃經云。光明 者。即是智慧。金光明經云。不可思議智境。 不可思議智照。此諸經。皆明念只是處。處只
是念。色心不二。二而不二。為化眾生。假名 二說耳。此之觀慧。只觀眾生一念無明心。此 心即是法性。為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
心三心。三心一心。此觀亦名一切種智。此 境亦名一圓諦。一諦三諦。三諦一諦。諸佛 為此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眾生佛知
見開。諸佛出世事足。大涅槃經云。王道夷 坦。無量義經云。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法華 經云。具足道。雖言三智。其實一心。為向人說。
令易解故。而說為三。若教道。為言。所斷煩惱。 如翻大地。河海俱覆。似崩大樹。根枝悉倒。用 此智斷惑。亦復如是。通別塵沙無明。一時清
淨。無量功德。諸波羅蜜萬行法門。具足無減。 佛法祕藏。悉現在前。大品經云。諸法雖空。一 心具足萬行。大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
法華經云。本末究竟等。等故。名妙覺平等道。 當知此慧。即法界心靈之原。三世諸佛無上 法母。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樂我淨等。亦復如
是。亦名寶所。亦名祕藏。佛及一切之所同 歸。前三藏隘路。不得並行。通教共稟共行共 入。入不能深。別教紆迴。歷別遙遠。即不能
達。今此念處。曠若虛空。際於無際。猶如直 繩直入西海。故名圓教四念處耳。張衡曰。翔 鵾仰而不逮。況青鳥與黃雀。當知前三念處
所不能及。唯圓念處。孤飛獨運。陵摩絳霄。 無上。無等。無等等。竪無高蓋。故言無上。橫 無儔例。故言無等等。等於十方三世諸佛。言
無等等也。欲重說此義。更引天親唯識論。 唯是一識。復有分別識。無分別識。分別識者。 是識識。無分別者。似塵識。一切法界。所有瓶
衣車乘等。皆是無分別識。龍樹云。四念處。即 摩訶衍。摩訶衍。即四念處。一切法趣身念處。 即是一性。色得有分別色。無分別色。分別色
者。如言光明。即是智慧是也。無分別色。即 是法界。四大所成色。皆是無分別等。是色心 不二彼既得作兩識之名。此亦作兩色之說。
若色心相對。離色無心。離心無色。若不得 作此分別色。無分別色。云何得作分別識。無 分別識耶。若圓說者。亦得唯色唯聲唯香唯
味唯觸唯識。若合論。一一法皆具足法界。諸 法等故。般若等。內照既等。外化亦等。即是 四隨逐物情有難易。
[0647a26] 大智度論云。一切法併 空。何須更用十喻。
[0647a27] 答。空有二種。一難解空。 二易解空。十喻是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難 解空。唯識意。亦如是。但約唯識。具一切法門。
而眾生有二種。一多著外色。二少著內識。如 上界多著內識。下二界著外色多。著內識少。 如學問人多得外解。若約唯識論者。破外向
內。令觀明白。法界法皆是一識。識空十法 界空。識假十法界假。識中十法界亦中。專 以內心。破一切法。若外觀十法界。即見內心。
當知若色若識。皆是唯識。若識若色。皆是唯 色。今雖說色心兩名。其實只一念無明法性。 十界即是不可思議。一心。具一切。因緣所生
法。一句。名為一念無明法性心。若廣說四句 成一偈。即因緣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故 般若經云。受持一四句偈。與十方虛空等。法
華經云。聞一偈。亦與菩提記。一句亦然。三 句亦如是。今只觀此一心。即不可思議。十界 恒現前。入心地法門。故能不起寂場。現身八
會。只是一句。一句中有無量。無量中只一 句。是為不思議故。如心諸佛爾。如佛眾生然。 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解脫。當於眾
生心中求。眾生心。亦於諸佛解脫中求。始是 般若究竟。等。未了者。一切法正。一切法邪。不 以心分別。即一切法正。若以心分別。一切法
邪。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泥洹。此不思議非 青黃赤白。方圓長短。無名無相。究竟寂滅。唯 當心知。口不能說。若有因緣。善方便。用四悉
檀。亦可得說。為眾生無量劫自性心不為煩 惱所染而染。難可了知。迷妄名染。染即覆心。 不見淨性。所以久處生死。不能返本還原。原
實難解。二乘尚不聞其名。何況凡夫。今佛 為作習因。如大通佛所繫珠。至釋迦時方成 果實。令此種子漸漸積習。後遇聲光。發此種
子。轉凡入聖。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 成佛道。若不爾者。無明覆法性。出十法界 五陰。重迷積沓。若能超悟。起二乘五陰。乃至
佛陰。華嚴經頌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諸陰只心作耳。觀 無明心畢竟無所有。而能出十界諸陰。此即
不思議。如法華經云。一念夢心。行因得果。 在一念眠中。無明心與法界性合。起無量煩 惱。尋此煩惱。即得法性。
[0647c10] 問。別圓俱作此譬。 云何有異。
[0647c11] 答。別則隔歷。圓則一念具。如芥 子含須彌山。故名不思議。一微塵中有大千 經卷。智人開塵出經。是一念無明心。有煩
惱法。有智慧法。煩惱是惡塵善塵無記塵。開 出法身般若解脫。法華經云。如是性相等。一 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今觀此無明心
從何而生。為從無明。為從法性。為共為離。若 自若他。四皆叵得。名空解脫門。只觀心性。 為有為無。為共為離。若常若斷。四倒不可得。
名無相解脫門。只此心性為真為緣。為共為 離。非四句所作。名無作解脫門。無生而說 生。是十法界性相也。無明性即是實性。亦
言無明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為入不二法 門。但眾生迷倒。不見心之無心。明成無明 爾。又大涅槃經云。其後不久。王復得病。醫
占王病。定應服乳。王者。八倒眾生也。其後病 者。初倒伏。後倒起。故言不久也。定服乳者。 應授四榮之術也。正是今之念處意耳。又譬
有人。以毒塗鼓眾中打之。近者死。遠者未死。 後打毒鼓。近遠俱死。初塗四枯。止枯分段。故 言未死。今塗四榮。無明根斷。故近遠俱死。
亦是今四念處意也。又云。如鳥出籠纔得離 網。今二鳥俱飛。高翔遠逝。去住自在。正是今 四念處意也。又云。初枯生死。不能照明佛法。
不能開悟眾生。於佛法無功夫。於眾生無利 益。故言枯雙樹。今圓顯佛法。大益眾生。夫有 心者。皆當作佛。八千聲聞。得見佛性。如秋收
冬藏。成大果實。故言四榮莊嚴雙樹。大涅槃 經云。不令噉酒糟麥 䴰 。不與特牛同共一群。 不在高原。亦不下濕。下濕者。凡邪四倒也。高
原者。偏曲四倒也。酒糟是愚癡。麥 䴰 是嗔 恚。特牛是貪欲。選擇中原。安處其子。法華 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又諸佛法
久後。要當說真實。真實者。非生死非涅槃。無 邪無偏。無僻無倒。咄哉丈夫。示昔繫珠。咄哉 去來。寶處在近。是故從本垂迹。與法身眷屬。
隱實楊權。藏高設下。共化眾生。開示正道。 內祕外現。開顯令得入妙。正是此四念處也。 所言四者。不可思議數也。一即無量。無量
即一。一一皆是法界。三諦具足。攝一切法。出 法界外。更無有法。法界無法界。具足法界。雖 無法。具足諸法。是不思議數也。華嚴中云。一
微塵。具一切塵。及一切法。於一念具一切念。 及一切法。塵即是色。念即是心。色心即念 處之異名耳。大品經云。四念處即摩訶衍。摩
訶衍即四念處者。於一念處。與三念處無二 無別。一切法趣四念處。是趣不過。念處尚 不可得。云何當有趣不趣。此亦不思議意同
也。普賢觀經云。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名大 懺悔。觀心既然。觀色亦爾。大涅槃經云。佛 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
眾生悉一乘故。非一者。說三乘故。非一非 非一者。數非數不決定。是故當知。於四數 不可決定。即不思議之四也。乃至若不依宗
鏡中四念處行道。設有智解修行。皆成外道。 所以云。若無念慧。一切行法。皆非佛法。非 行道人。皆空剃頭。如放牧者。空著染衣。如木
頭幡。雖執鉢錫如病人乞具。雖讀誦經書。如 盲人誦賦。雖復禮拜。如碓上下。雖復興造。 媒衒客作。種樹貨易沈淪生死。蠶繭自纏。無
解脫期。捨身命財。但得名施。非波羅蜜。雖 復持戒。不免鷄狗。雖復精進。精進無秀媚。雖 復坐禪。如彼株杌。雖復知解。狂顛智慧。常在
此岸。不到彼岸。不降愛見。不破取相。不得入 道品。非賢聖位。不成四枯樹。非波羅蜜。何 以故。無念慧故。以念慧能破邪顯正。大涅槃
經云。舊醫乳藥。其實是毒。如蟲食木。偶成字 耳。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更有新醫。從遠方來。 曉八種術。謂四枯四榮。以新四枯。破其舊乳。
法華經云。大火從四面而起。即斯意也。是以 八種異術。破八倒之迷途。一心妙門。入一乘 之種智。
[0648b24] 問。此平等法性一乘妙心。一切眾 生聲聞緣覺菩薩諸佛。悉皆共稟。云何於異 生界等。此一靈性念念處輪迴。於聲聞乘。同
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0648b27] 答。如黃石中金。以 福德爐火因緣成就。若大福人得金。中福人 得銀。下福人得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