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4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四十三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667a22] 夫初祖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二祖求緣慮不 安之心不得。即知唯一真心圓成周遍。當下 言思道斷。達磨印可。遂得祖印大行。迄至
今日。云何著於言說。違背自宗。義學三乘。自 有階等。
[0667a26] 答。前標宗門中。已唯提大旨。若決 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 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
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 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 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今所錄者。為
成前義。終無別旨妄有披陳。此一心法門。是 凡聖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故 須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
正理無虧。然後十因四緣。辯染淨之生處。三 報五果。鑒真俗之所歸。則能斥小除邪。刳 情破執。遂乃護法菩薩。正義圓明。西天大行。
教傳此土。佛日沈而再朗。慧雲散而重生。遂 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 非有非空。隨緣合道。若不達三量。真妄何分。
若不知四分。體用俱失。故知浪說心之名字。 微細行相懵然不知。終不免心境緣。拘自他 見縛。目下狐疑不斷。臨終津濟何憑。所以
般若是送神符。臨終能令生死無滯。只為盲 無智眼。教觀不明。從無始已來。不能洞曉。違 現量而失自心體。逐比非而妄認外塵。終日
將心取心。以幻緣幻。似狗齩枯骨。自嚥其 津。如象鼻取水。還沐己體。必無前境。而作對 治。自從受身。含識已來。居三界塵勞之內。
猶熱病見鬼。於非怨處認怨。若瞖眼生華。向 無愛中起愛。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覺 知。莫能暫省。今更不信。復待何時。生死海
深。匪慧舟而不渡。塵勞網密。非智刃而莫 揮。其四分三量。諸多義門。下當廣辯。
[0667b25] 問。祖 佛大意。貴在心行。採義徇文。只益戲論。所以 文殊訶阿難云。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爭 如一念還原。深諧遺旨。
[0667b28] 答。此為未知者說。 不為已知者言。為未行者言。不為已行者說。 若已知已行之者。則心迹尚亡。何待言說。今
只為初學未知者。己眼不開。圓機未發。須假 聞慧。以助初心。為未行者。但執依通。學大乘 語。如蟲食木。猶奴數錢。乃至塵沙教門。皆
為此之二等。因茲見諦。如說而行。且智慧之 光。如日普照。多聞之力。猶膏助明。以劣解 眾生。從無始來。受無量劫洞然之苦。只為迷
正信路。失妙慧門。狂亂用心。顛倒行事。何乃 盲無智照。翻嫌真實慧光。貧闕法財。更 祛 多聞寶藏。如華嚴經云。欲度眾生。令住涅槃。
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 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 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
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禪。因禪發 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了達諸法如實之覺。
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斯皆全因最初多 聞之力。成就菩提。若離此宗鏡。別無成佛之 門。設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大智度論偈云。
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 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 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
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且如有慧 無多聞者。況如大暗中。有目而無所見。雖 有智眼。而不能遍知萬法。法界緣起諸識熏習
等。如處大暗之中。一無所見。是以實相遍一 切法。一切法即實相。未曾有一法而出於法 性。若不遍知一切法。則何由深達實相。故云
亦不知實相。多聞無智慧者。況如大明中。有 燈而無目。雖有多聞記持名相。而無自證真 智。圓解不發。唯墮無明。大信不成。空成邪見。
如大明中。雖有日月燈光。無眼何由覩見。雖 聞如來寶藏。一生傳唱。聽受無疲。己眼不 開。但數他寶。智眼不發。焉辯教宗。如是之人。
故是不知實相。聞慧具足。方達實相之原。聞 慧俱無。如牛羊之眼。豈辯萬法性相總別之 方隅耶。夫學般若菩薩。不可受人牛之誚。
紹佛乘大士。寧甘墮蟲木之譏。若乃智人。應 須三省。是以未知心佛之寶。甘處塵勞。纔聞 性覺之宗。便登聖地。如賢劫定意經云。喜
王菩薩。宴坐七日。過七日已。詣佛啟請。行何 三昧。能悉通達八萬四千諸度法門。佛告喜 王。有三昧門。名了諸法本。菩薩行時。便
能通達諸度法門。諸度法門者。諸佛有三百 五十功德。一一德各修六度為因。釋曰。諸法 本者。即眾生心。若隨善心。成六度門。若隨
惡心。作三塗道。當樂土而為苦境。皆是心成。 處地獄而變天堂。悉由心轉。或即剎那成佛。 或即永劫沈淪。只在最初一念之力。故云法
無定相。但隨人心。如天意樹。隨天意轉。可謂 變通立驗。因果現前。不動絲毫遍窮法界。如 牖隙之內。觀無際之空。似徑尺鏡中。見千里
之影。有斯奇特。昧者不知。如見金為蛇。誤 執寶成礫。故密嚴經偈云。譬如殊勝寶。野 人所輕賤。若用飾冕旒。則為王頂戴。如是
賴耶識。是清淨佛性。凡位恒雜染。佛果常保 持。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纏覆。賴耶處生死。習 氣縈不現。於此賴耶識。有二取生相。如蛇
有二頭。隨樂而同往。賴耶亦如是。與諸色 相俱。一切諸世間。取之以為色。惡覺者迷惑。 計為我我所。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間。賴
耶雖變現。體性恒甚深。於諸無智人。悉不 能覺了。是以若能覺了。即察動心。萬境萬 緣。皆從此起。若心不動。諸事寂然。入如實
門。住。無分別。如入楞伽經偈云。但有心動 轉。皆是世俗法。不復起轉生。見世是自心。 來者是事生。去者是事滅。如實知去來。不
復生分別。又若執經論無益。翻成諸聖虛功。 則西土上德聲聞。徒勞結集。此方大權菩薩。 何假翻經。如抱沈痾之人。不須妙藥。似迷
險道之者。曷用導師。良醫終不救無病之人。 導師亦不引識路之者。嘉餚美膳。豈可勸飽 人之餐。異寶奇珍。未必動廉士之念。見與
不見。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關意密。實不敢 以己妨於上上機人。但一心為報佛恩。依教 略而纂錄。如漏管中之見。莫測義天。似偷壁
罅之光。焉裨法日。今遵慈勅。教有明文。法 爾沙門。須具三施。三施之內。法施為先。此 八識心王。性相分量。上至極聖。下至凡夫。本
末推窮。悉皆具足。只於明昧。得失似分。諸聖 了之。成真如妙用。盡未來際建佛事門。眾 生昧之。為煩惱塵勞。從無始來造生死事。
於日用中。以不識故。莫辯心王與心所。寧知 內塵與外塵。如有目之人。處闇室之內。猶生 盲之者。居寶藏之中。無般若之光。何由辯真
識偽。闕智眼之鑒。焉能別寶探珠。遂乃以妄 為真。執常為斷。不應作而作。投虛妄之苦輪。 不應思而思。集顛倒之惡業。只為不遇出世
道友。未聞無上圓詮。任自胸襟。縱我情性。取 一期之暫樂。積萬劫之餘殃。以日繼時。罔 知罔覺。從生至老。不省不思。以無明俱時
而生。以無明俱時而死。從一闇室。投一闇室。 出一苦輪。入一苦輪。歷劫逾生。未有休日。此 身他世。幾是脫時。宗鏡本懷。正為於此。是以
照之如鏡。何法而不明。歸之如海。何川。而 不入。若千年闇室。破之唯一燈。無始塵勞。 照之唯一觀。此具足詮旨。信入而不動神情。
成現法門。諦了而匪勞心力。若更不信。徒抱 惛迷。深囑後賢。無失法利。故法華經偈云。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
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為不 依正覺廣大威勢之力。及正念一心法威德 力。於心外取法。成諸邪見。以生滅為因。以
生滅為果。本出生死。重增生死。為是等故。而 起大悲。拔其妄苦。以生死是眾苦之本。雖年 百歲。猶若剎那。如東逝之長波。似西垂之殘
照。擊石之星火。驟隙之迅駒。風裏之微燈。 草頭之懸露。臨崖之朽樹。爍目之電光。若 不遇正法廣大修行。則萬劫沈淪。虛生浪死。
如大涅槃經云。復次菩薩修於死想。觀是壽 命。常為無量怨讎所繞。念念損減。無有增 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
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迦 葉菩薩言。世尊。云何智者觀念念滅。善男 子。譬如四人皆善射術。聚在一處。各射一
方。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發俱墮。復有一人 作是念言。如是四箭。及其未墮。我能一時以 手接取。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說疾不。迦葉菩
薩言。如是。世尊。佛言。善男子。地行鬼疾。復 速是人。有飛行鬼。復速地行。四天王疾。復速 飛行。日月神天。復速四天王。堅疾天。復疾日
月。眾生壽命。復速堅疾。善男子。一息一眴。眾 生壽命四百生滅。智者若能觀命如是。是名 能觀念念滅也。善男子。智者觀命。繫屬死王
我若能離如是死王。則得永斷無常壽命。復 次智者觀是壽命。猶如河岸。臨峻大樹。亦如 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無憐愍者。如師子
王。大飢困時。亦如毒蛇。吸大風時。猶如渴馬。 護惜水時。如大惡鬼。瞋恚發時。眾生死王 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觀。是
則名為修集死想。善男子。智者復觀。我今出 家。設得壽命七日七夜。我當於中精勤修道。 護持禁戒。說法教化。利益眾生。是名智者修
於死想。復以七日七夜為多。若得六日五日 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時。乃至出息入息之 頃。我當於中精勤修道。護持禁戒。說法教化。
利益眾生。是名智者善修死想。又梁朝有高 僧。奉帝請百大德試有道者。請至朝門。嚴 備一百甲兵。旌旗耀日。怖百大德。九十九人。
悉皆驚走。唯有一大德而無驚怖。王問和尚。 何故不怕。僧答云。怕何物。我初生姟童之 時。剎那剎那。念念已死。故知諸佛苦心。菩薩
誓志。為救眾生。如是悲切。應須遞相警策。不 可倏爾因循。且三界受身。未脫死地。新新生 滅。念念輪迴。直饒天帝五欲之榮。輪王七寶
之富。泰來運合。賞悅暫時。報盡緣終。悲憂長 久。物極則返。因果相酬。處業繫中。誰能免者。 故法界箴云。莫言無畏。其禍鼎沸。勿言無傷。
其禍猶長。爭如一念還原。紹隆佛種。念念不 忘利物。步步與道相應。究竟同歸。莫先宗鏡。 所以華嚴經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
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 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作 是念言。眾生可愍。墮於邪見。惡慧惡欲。惡道
稠林。我應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又作是 念。一切眾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鬪諍瞋恨。 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又
作是念。一切眾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 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 中。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常隨三毒。種種煩惱。
因之熾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 滅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作 是念。一切眾生。為愚癡重闇妄見厚膜之所
覆。故入蔭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曠野險 道。起諸惡見。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智眼。 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又作是念。一切
眾生。在於生死險道之中。將墮地獄畜生餓 鬼。入惡見網中。為愚癡稠林所迷。隨逐邪 道。行顛倒行。譬如盲人。無有導師。非出要道。
謂為出要。入魔境界。惡賊所攝。隨順魔心。遠 離佛意。我當拔出如是險難。令住無畏一切 智城。又作是念。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
沒。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洑。愛河 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為欲覺。恚覺。害覺。 隨逐不捨。身見羅剎。於中執取。將其永入愛
欲稠林。於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安 六處聚落。無善救者。無能度者。我當於彼 起大悲心。以諸善根而為救濟。令無災患。離
染寂靜。住於一切智慧寶洲。又作是念。一切 眾生。處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 怖。貪欲重械之所繫縛。無明稠林以為覆障。
於三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三有。住 無障礙大涅槃中。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執 著於我。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
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 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 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
槃。所以如上經云。我當令彼住於正見。行 真實道。又云。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 云。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又云。
令住無畏一切智城。又云。住於一切智慧寶 洲。又云。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故知句 句。悉皆指歸宗鏡。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見。
離顛倒故。楞伽經云。心外見法。名為外道。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論云。心外 有法。生死輪迴。若了一心。生死永絕。若悟自
心。即是實相。離虛妄故。法華經云。唯此一 事實。餘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 癡故。思益經云。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
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寶洲。 具法財故。華嚴論云。寶洲在何處。即眾生心 是。若悟自心。即是最勝無所著處。離住相故。
若心外立法。則隨處生著。法華經云。拔出眾 生。處處貪著。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 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知
心目開明。智日普照。光吞萬像。法界洞然。豈 更有一纖塵而作障翳乎。如是則空心不動。 具足六波羅蜜。何者。若不見一塵。則無所取。
若無所取。亦無可與。是布施義。是大捨義。故 經云。無可與者。名曰布施。如是則慳施同倫。 取捨平等。不歸宗鏡。何以裁之。如一鉢和
尚歌云。慳時捨。捨時慳。不離內外及中間。 亦無慳。亦無捨。寂寂寥寥無可把。又證道歌 云。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有人問
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又若不見一塵。 則無持無犯。故云若覓戒三毒。瘡痍幾時差。 辱境如龜毛。忍心不可得。精進心不起。無
法可對治。內外心不生。定亂俱無寄。悉入 無生忍。皆成般若門。
[0670a16] 問。本宗大旨。舉意便 知。何待敷揚。勞神述作。
[0670a17] 答。一切施為。無非 佛事。盡堪悟道。皆是入門。所以普賢佛國。以 瞪目為佛事。南閻浮提。以音聲為佛事。乃
至山海亭臺。衣服飲食。語默動靜。異相施為。 一一提宗。皆入法界。但隨緣體妙。遇境知心。 乃至見色聞。聲俱能證果。華飛釧動。盡可栖
神。如論云。有國王觀華飛葉動。得辟支佛。釧 動者。禪經云。有國王令宮女摩身。為鐶釧 鬧。令漸漸減釧。乃至唯一則不復聲。因思
此聲。從因緣生。悟辟支佛。亦如獼猴。見辟支 佛坐禪。後於餘處。見諸外道種種苦行。乃教 外道加趺而坐。手捻其口。令合其眼。諸外
道歎云。必有勝法。外道受教。皆證辟支佛。故 知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無不證果。唯 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如華嚴經中。說。信
為手。如人有手。至珍寶所。隨意採取。若當無 手。空無所獲。如是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隨 意採取道法之寶。若無信心。空無所得。如昔
人云。人之無道。猶車之無軸。車無軸不可 駕。人無道不可行。又云。君子無親。非道不 同。何得一向略虛。不勤求至道。此宗鏡錄。是
珍寶聚。能得諸佛無上大菩提法寶。一切不 可思議功德。故是清淨聚。無六十二之邪見 垢。八萬四千之煩惱濁故。能滿一切眾生願。
能淨一切眾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