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7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七十八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844c07] 夫言一覺一切覺。云何教中分其多種。
[0844c07] 答。 覺體是一。隨用分多。用有淺深。覺無前後。如 瓔珞經云。妙覺方稱寂照。等覺照寂。又覺有
三義。一覺察。如睡夢覺。亦如人覺賊。賊無能 為。妄即賊也。二覺照。即照理事也。亦如蓮華 開。照見自心一真法界。恒沙性德。如其勝義。
覺諸法故。三妙覺。即上二覺。離覺所覺。故 為妙耳。非更別覺。故經云。無有佛涅槃。遠 離覺所覺。又覺性無覺。即根本智。覺相歷然。 即後得智。
[0844c16] 問。既云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 何而有眾生相續。
[0844c17] 答。平等真法界。無佛無 眾生。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隨 緣。不守自性。只為眾生。不自知無性之性故。
但隨染緣成凡。隨淨緣成聖。如虛谷響。任緣 所發。又如大虛忽雲。明鏡忽塵。求一念最初 起處。了不可得。故號無始無明。首楞嚴經云。
佛告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 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 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
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 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 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薰 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 是故有眾生顛倒。古釋云。因明發性。性妄見
生。因託性明。變影而起。託影而生。從虛執有。 故云。從畢竟無。成究竟有。即業相也。此有所 有。非因所因。轉相也。業相為能有。轉相為所
有。能所既分。二相斯有。故云有所有相。即此 轉相能行。現形而立。因前而起。引後而生。展 轉相因。名非因所因。即此現相。能引六塵境
界。現相是能住。六塵是所住。故云住所住相。 本此無住。以立世界者。現相從妄所立。本無 所依。此現相以成世界之本。故云本此無住
以立世界。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者。即是 無明。無明無因。故無住。此之三相。俱是無始。 一念妄心。總號無明。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
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 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 法者。初是業相。即是妄覺之心。體即虛妄。
此妄初起。更無因始。名非有所依。將。欲復真。 欲真已非。釋轉相。即真上影像。相似真非真。 妄覺執此為真。即初念名動。動必有靜。靜復
似真。形動立靜。非真不動。故云欲真已非。真 真如性。本不因動而立於靜。故云非真求復。 宛成非相。釋現相。從此現相。變起一切境界。
非相現相。非生現生。非住現住。非心現心。非 法現法。釋次第者。初從明暗二相相形。而生 於色。即是結暗成色。形顯色也。因色即有根
塵留礙。名之為住。因有根塵。即有能分別識。 名之為心。覽此塵像。為識境界。名之為法。此 等展轉。相因而有。返顯真如。相無明暗。無相
形。故非相。無起滅。故非生。無留礙。故非住。 無緣慮。故非心。離塵像。故非法。又解。或前 標三相。相因而有。以列次第。後三相合釋。都
言三相虛妄。體即無明。更無所因。故云非 有所依。即此三相。影真而起。似真非真。執 影為實。故云將欲復真。影既不實。故云欲
真已非。宛成非相。下對妄說真。以立名號。既 依妄顯真以立名號。故知建立地位。從此而 有。若不因妄說真。亦無地位名字可說。故知
三界有法。皆揑所成。本無根緒。無始妄習。展 轉相傳。迄至于今。成其途轍。如最初一人。揑 出一事。後人信受。展轉相傳。則一人傳虛。萬
人傳實。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若識最初一念 起處不真。即頓悟前非。大道坦然。更無餘事。 如云但知今日是。何慮昔年非。是知有情無
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際。如法性論云。
[0845b17] 問。本際可得聞乎。
[0845b17] 答。理妙難觀。故有不知之 說。旨微罕見。故發幢英之問。有天名曰幢英。 問文殊師利。所言。本際。為何謂乎。文殊答曰。
眾生之原。名曰本際。又問。眾生之原。為何謂 乎。答曰。生死之本。為眾生原。又問。於彼何謂 為生死本。答曰。虛空之本。為生死原。幢英於
是抱玄音而輟問。始悟不住之本。若然。則因 緣之始。可聞而不可明。可存而不可論。問。虛 空有本乎。答無。問。若無有本。何故云虛空之
本。為生死原。答。此猶本際之本。耳則於虛空 無本。為眾本之宗。化表無化。為萬化之府矣。 又凡亦是心。聖亦是心。以所習處下。不能自
弘。則溺塵勞耳。若以心託事則狹劣。若以事 從心則廣大。凡世人多外重其事。而內不曉其 心。是以所作。皆非究竟。以所附處卑故耳。如
搏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 非其翼工。所託迅也。亦如牆。頭之草。角裏之 聲。皆能致其高遠者。所託之勝也。如入宗鏡。
一一附於自心。則毛吞。巨浸。塵含十方。豈非 深廣乎。
[0845c07] 問。內外唯識。心境皆空。云何教中 又立外相。
[0845c08] 答。因了相空。方談唯識。若執有 相。唯識義不成。若執無相。真空理不顯。以無 相即相。方達真空。相即無相。始明唯識。所以
攝大乘論云。唯識道理。須明三相。一通達唯 量。外塵實無所有故。二通達唯二。相及見唯 識故。三通達種種色生。但有種種相貌。而無
體故。所以攝大乘論云。一切相有二種。謂現 住及所立。散心所緣六塵。名現住。定心所緣 骨鎖等。為所立。復次似塵顯現名相。謂所緣
境。似識顯現名見。謂能緣識。此二法。一是 因。二是果。又一是所依。二是能依。是知因內 起念。想像思惟。則外現其相貌。念若不起。相
不現前。以因內生外故。攝末歸本。全境是心。 何者。若心不起。境本空故。一切境界。唯心妄 動。
[0845c22] 問。約世間妄見。定是何識。
[0845c22] 答。眾生所 見。即是亂識。中邊分別論云。謂一切世間。但 唯亂識。此亂識。云何名虛妄。由境不實故。由
體散亂故。又若執永無亂識。繫縛解脫。皆 不成就。即起邪見。撥淨不淨品。故知因迷 得悟。非無所以。從凡入聖。蓋有緣由。如影像 表鏡明。因妄識成真智。
[0845c28] 問。定中所見定果 色。是定心自現。非緣現在外色。又非憶持 過去境。可驗唯心。未得定者。皆是散意所見 外色。云何證是自心。
[0846a02] 答。定內定外。靜亂雖 殊。所見之色。皆唯自識。以外境無體。從緣而 生。生性本空。無相可得。識論云。如觀行人。定
中所見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定無境界。此青 等色相。是定境。非所憶持識。憶持識有染污。 此起現前所見。分明清淨。則唯識之旨。於此
彌彰。如依鏡面。但有自面。無有別影。何以故。 諸法和合道理。難可思議。不可見法而令得 見。定心。亦爾。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識。一分似
塵。此二種。實唯是識。若憶持識是過去色。此 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識。可言緣現在外塵起。 若散意識。緣過去塵起。若在觀中。必不得緣
外色為境。色在現前。又非緣過去境。當知定 心所緣色。即見自心。不見別境。以定中色。比 定外色。應知亦無別境。是知一心即萬法。萬
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動。舉體為萬法故。 如起信鈔釋疏云。舉體者。謂真如舉體成生 滅。生滅無性。即是真如。未曾有真如處不生
滅。未曾有生滅處不真如。又云。不同空者。靈 然覺知。覺知。即神解義。陰陽不測謂之神。解 即是智。智即是知。知即一心也。故以知為心
體。所以祖師云。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能知。大 意云。於一切染淨法中。有真實之體。了然鑒 覺。目之為心。
[0846a25] 問。外諸境界。既稱內識似色 顯現。但是唯識者。云何不隨識變異。
[0846a26] 答。若 執外色實住。即是於無色中見色。妄生顛倒。 如揑目生二相。豈是真實。
[0846a28] 攝論問云。若無別 色塵。唯是本識。何故顯現似色等。云何相續 堅住。前後相似。若是識變異所作。則應乍起
乍滅。改轉不定。云何一色。於多時中。相續久住。 故知應有別色。
[0846b03] 答。由顛倒故。顛倒是煩惱根 本。由識變異。起諸分別。依他性與分別性相 應。即是顛倒。煩惱所依止處。顛倒煩惱。又是
識變異所依止處。若無互為依止義。則識無 變異。於非物中。分別為物。不應有此顛倒。若 無煩惱。豈有聖道。故此義亦不成。是故應信 離識無別法。
[0846b09] 問。內心分別稱識。外色不分 別。如何是識。
[0846b10] 答。能見所見皆是亂識。無中 執有。色本自虛。攝論云。亂識者。無中執有名 亂。十一識中。世等六識。隨一識。唯二分。一分
變異成色等相。一分變異成見等。不出此二。 識性。能分別則成見。不能分別則成相。如無 所有菩薩經云。爾時世尊。告無所有言。汝當
為此諸菩薩等。說五陰聚。和合身事。無所有 菩薩言。世尊。如我所見。如佛色空。我色亦爾。 如佛色。一切眾生色。一切樹林藥草色亦爾。如
一切樹林藥草色。彼一切界和合聚色亦爾。所 有空色。及我色。如來色。一切眾生色。一切樹林 藥草等色。一切界和合聚色。無有二相。非法。
非非法。諸少智者。於無色中。或作是想。希望 欲入此法。行於無色中。妄起行想。略說乃至 受想行識中。如是作。如色所作。如虛空識。我
識亦爾。如彼識。如來識亦爾。如如來識。彼識。 一切眾生識亦爾。如一切眾生識。彼識。一切 樹林藥草識亦爾。真虛空識。如來識。及我識。
一切眾生識。一切樹林藥草識亦爾。一切和 合識。無二相。不可知。不可分別。不生。無等等。
[0846c01] 問。既稱唯有識。何得立色名。
[0846c01] 答。一切名。 皆是客義。名中無法。法中無名。名不當法。法 不當名。經云。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此
色無所有。為通相。若有生。即有染。若有滅。即 有淨。由無此四義。故色無別相。經云。由假立 客名。隨說諸相。攝論云。一切法以識為相。真
如為體。又云。一切相。有二種。一如外顯現。二 如內顯現。如外是相。如內是思惟。故知一體 現二內外雙分。則心非內外。內外是心。又
能所相成。心境互攝。二而不二。常冥一味之 真原。不二而二。恒分心境之虛相。
[0846c11] 問。心 念念滅剎那相。內身外色。亦剎那滅耶。
[0846c12] 答。 內外諸色。唯心執受。亦隨心念念剎那滅。心 外更無一法。可作常住。可作生滅。雜集論云。
如心心法是剎那相。當知色等亦剎那相。有 其八義。一由心執受故。謂色等身。由剎那心 念念執受故。剎那滅等。二等心安危故。謂色
等身。恒與識俱。識若捨離。即便爛壞。三隨心 轉變故。謂世間現見。心在苦樂貪瞋等位。身 隨轉變。隨剎那心而轉變。故身念念滅。四是
心所依故。謂世間共知。心依止有根身。如火 依薪。如芽依種等。是故此身。是剎那心依止。 故亦剎那滅。五心增上生者。謂一切內外色。
皆心增上所生。能生因剎那滅故。所生果 亦剎那滅。六心自在轉故。謂若證得勝威德 心。於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轉變。由隨剎那
能變勝解轉變生故。色等剎那生。滅道理成 就。七於最後位變壞可得故。謂諸色等。初離 自性念念變壞。於最後位欻爾變壞。不應道
理。然此可得。故知色等從初已來。念念變 壞。自類相續。漸增為因。能引最後麁相變壞。 是故色等。念念生滅。八生已不待緣。自然壞
滅故。謂一切法。從緣生已。不待壞。緣自然壞 滅。故知一切可滅壞法。初纔生已。即便壞滅。 是故諸法剎那義成。大智度論云。若諸法實
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相。若以心識故知有。 是則非有。如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 若無身根身識知。則無堅相。又因緣和合生
故空。唯心故空。是知內色外色。皆識建立。隨 心有無。實無自體。
[0847a11] 問。論唯有內心。實無外 境者。如修十善業。受天堂樂。作五逆罪。受地 獄苦。昇忉利。則五欲悅目。墮泥犁。則萬苦攢
身。悅目有靈鳳翔鸞。作歡樂之事。攢身有鐵 蛇銅狗。為逼惱之殃。明知非但內心。實有外 境。
[0847a16] 答。天堂地獄苦樂之相。皆是自心果報 業影。既以自心所作為因。還以自心所受為 果。故經云。未有自作他受。今且約地獄界受
苦。以證唯心。十法界中。例皆如是。
[0847a19] 識論問。云 何名為四大轉變。彼四大種種轉變。動手脚 等。及口言說。令受罪人。生於驚怖。如有兩羊。
從兩邊來。共殺害。彼地獄眾生。見有諸山。或 來或去。殺害眾生。以是義故。不得說言。唯有 內心。無外境界。
[0847a24] 答曰。偈言。若依眾生業。四大 如是變。何故不依業。心如是轉變。汝向言。彼 罪人業。外四大等。如是轉變。何故不言依彼
眾生罪業力故。內自心識。如是轉變。又偈言。 業熏於異法。果云何異處。善惡熏於心。何故 離心說。故偈言。業熏於異法。果云何異處者。
此以何義。彼地獄中。受苦眾生。所有罪業。依 本心作。還在心中。不離於心。以是義故。惡業 熏心。還應心中。受苦果報。何以故。以善惡業。
熏於心識。而不熏彼外四大等。以四大中。無 所熏事。云何虛妄分別。說言四大轉變。於四 大中受苦果報。是故偈言。善惡熏於心。何故
離心說。如無盡意菩薩經云。菩薩所作精進。 常與身口意相應。雖身口精進。皆由於心。心 為增上。云何菩薩心精進。所謂心始心終。云
何心始。初發心故。云何心終。菩提心寂滅故。 是知起盡俱心。初終咸爾。非唯淨業。萬事皆 然。不出一心。圓滿覺道。又如油盡燈滅。業喪
苦亡。若定有外境可觀。非內所感。只合長時 受苦。無解脫期。既有休時。當知無實。可驗心 生法生。心滅法滅矣。是以一切眾生。從無始
來。作虛妄因。受虛妄果。皆從情結。唯逐想生。 所以首楞嚴經云。即時阿難。及諸大眾乃至 而白佛言。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
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 獄餓鬼。畜生脩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
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 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 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
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 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 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
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唯垂 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 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佛告阿難。快哉此問。
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 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
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