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7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七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850a23] 夫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是了知。則真善知 識。一心妙理。圓證無疑。何故聞外善惡知識。 而生聽受。
[0850a25] 答。皆是增上因緣。和合。虛妄分 別。而成。彼此情生。無有真實。
[0850a26] 識論問云。何故 遇善知識。聞說善法。值惡知識。聞。說惡法。若 無外一切外境者。彼云何說。若不說者。云何
得聞。若不聞者。此云何成。
[0850a29] 偈答。遞共增上因。 彼此心緣合。以一切眾生。虛妄分別。思惟憶 念。彼說我聞。而實無有彼前境界。是以若執
內外。則心境對治。尚未入於信門。何乃稱於聽 法。持心梵天所問經云。眼耳鼻舌身意。無所 流聞。乃曰聽經。其有染污於諸入者。則無所
聞。便在於色。金剛場陀羅尼經云。無有諸法。 是名一字陀羅尼法門。若能如是信解。則聽 者無聞無得。心境不二方聞佛所說經。可謂
真聞。遇善知識。若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 得法性。則隨境界流。逐。因緣轉。皆為不了自 法。遂令內外緣分。如經云。佛言。隨有是經之
處。則為有佛。若我住世無異。故知自心之佛。 無處不遍。寧論前後出沒耶。若隨異境。則生 滅無常。見他佛。則隱顯無恒。誦他經。則音聲
間斷。故祖師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志 公云。每日誦經千卷。紙上見經不識。又先德 云。出息不依外緣。入息不依陰界而住。常轉
如是經。非但百千萬卷。爭如悟此真善知識。 念念現前。自轉無盡藏經。熾然恒演。
[0850b19] 問。若 心虛境寂。理實無差。現對根塵。事相違反。如 何明徹。境智一如。
[0850b21] 答。一期根境。俗有真無。 畢竟自他。皆無所得。又若定執真有俗無。則 成增減二謗。但二諦雙會。圓了一心。如佛性
論難云。若諸法無實性者。即與證量相違。則 能所習不可得。我現見聲耳相對。所以得聞。 故知不空。釋曰。是義不然。何以故。是能所及
證量自性。皆不可得。自性不成。若一性不成 者。多性云何成。又汝說證量云何成者。今我 立證量。顯了二空。諸法空故。自性不可得。如
見幻事幻物者。證量所見。不如實有。諸法亦 爾。不如所見。而有所見。由體不實故不有。由 證量故不無。由體無故。空義得成。以證量故。
假有不失。又云。依他性相者。能執所執。增益。 又損減。由解此性故。此執不生。若見真為 有。則是增益。名為常見。若見俗定無。則是損
減。名為斷見。唯有似塵識故。別無能所。無 能所故。無增益執。由有似塵識故。無損減執。 若知外塵是識而似顯現。則非無。了外相
本虛如幻所作。則非有。非無則不壞俗諦。 非有則不隱真諦。是以真俗融即而常異。空 有雙現而恒同。方超戲論之情。始會一心
之旨。如摩訶般若經云。說是般若波羅蜜品 時。佛在四眾中。天人龍鬼神。緊那羅。摩睺羅 伽等。於大眾前。而現神足變化。一切大眾。皆
見阿閦佛。比丘僧圍遶說法。乃至爾時佛攝 神足。一切大眾。不復見阿閦佛聲聞人。菩薩 摩訶薩。及其國土。不與眼作對。何以故。
佛攝神足故。爾時佛告阿難。如是阿難。一切 法不與眼作對。法法不相見。法法不相知。如 是阿難。如阿閦佛弟子。菩薩國土。不與眼作
對。如是阿難。一切法不與眼作對。法法不 相知。法法不相見。何以故。一切法。無知無 見。無作無動。不可捉。不可思議。如幻人無受
無覺。無真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行般若 波羅蜜。釋曰。若行般若者。則是直了一心智 性。了色無形。非眼境界。乃至達法體寂。非意
所知。但是隨心暫現。還隨心滅。故云一切法 無知無見。大智度論云。相不能知無相。譬 如刀雖利。不能破空。無相不能知相者。有
人言。內智慧無定相。外所緣法有定相。心隨 緣而生。是故說無相不應知相。譬如無刀。雖 有物。無刀可斫。是知若心有境無。亦不知見。
若心無境有。亦不知見。若心境俱有。各無自 性。各既不知。合豈成見。若心境俱無。亦不 知。見有尚不知。無豈成見。則心境俱空。萬有
咸寂。如是則尚無一法冥合相順。寧有根境 對待而作相違者乎。如一切差別違順之境。 皆是一心之量。無有障礙。亦無解脫。譬如水
不洗水。火不滅火。何者。以一體故。不相陵滅。 若有異法。方成對治。如今但先得旨。自合真 如。故經云。法隨於如。無所隨故。若有所隨。則
有能隨之別。既無所隨。亦無能隨。故則法外 無如。如外無法。所以經云。如理作意。於一切 法平等相應。是則具足一切佛法。華嚴疏云。
以如為佛。則無境非如者。大品經答常啼云。 諸法如。即是佛。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 義。既以如為佛。一切法皆如也。何法非佛耶。
若信一如。此是開悟本法。生決定解。入自在 門。如華嚴論云。經云。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 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
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 一切佛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此明舉本 果法。令凡信樂修行。從初發心。修行慣習。十
地功終。方依及此初時本樣果法也。還以 法界中時不遷。智不異。慈悲不異。願行不異之 所成就。以於法界大智無延促中修行故。
不如情解。有修行者。莫作延促時分修學。應 須善觀法界體用。莫如世情。作一剎那計。作 三僧祇計。如法界中。都無脩短遠近故。以此
解行。如法修行。於諸境界。善照生滅。令使執 盡。而成智之大用。於自心境。莫浪攝持。但 知放蕩任性坦然。習之觀照。執盡智現。生滅
自無。業垢自淨。會佛境界。同如來心。佛見自 會。非由捉搦。縵作別治。令心狂惑。但自明心 境。見融。執業便謝。見亡執謝。一切萬法。本自
無瘡。智境朗然。名為佛國也。無煩強生見執。 永自沈淪。自作自殃非他能與。
[0851b10] 問。若約見 聞外境。則色不至眼。眼不至色。可言唯心。無 相可得。只如飲噉之時。根境相入。若言無相。 不可以心喫心。
[0851b13] 答。六根六境。雖則離合不 同。皆唯識變。味性本空。若非是識。誰知鹹淡。 古師云。只喫相分。本質自在。
[0851b15] 問。如喫了。質 亦亡如何。
[0851b16] 答。能隨既亡。所隨亦滅。亦如二 十人共一株樹。一人伐之。十九人所隨亦滅。 又唯識義鏡釋云。共果同在一處。不相障礙 者。
[0851b19] 問。且如一樹。有情共變。而一有情伐用之 時。為用自變。為兼用他。若唯自者。餘人變者。 應存不亡。樹何不見。若亦用他。何名唯識。
[0851b22] 答。有云。樹等既是共相種生。皆相隨順。互相 增益。彼一有情自所變者。所緣親用。他所變 者。與自所變。為增上緣。亦疎緣用。一切相望。
自為所順。他為能順。由所順無。能順亦滅。由 斯樹喪。唯識亦成。
[0851b26] 問。何以得知互相增益。
[0851b26] 答。 對法論云。有情共業為增上緣。
[0851b27] 問。既但唯 心。無有萬法。目前差別。從何建立。
[0851b28] 答。萬法 但名。實無體相。因名立相。相狀元空。因相施 名。名字本寂。唯想建立。名相俱虛。反窮想原。
亦但名字。既無想體。分別則空。故知萬法出 自無名。萬名生於無相。名不當相。相不當名。 彼此無依。萬法何在。相待之名既寂。分別之
想俄空。如幻之境冥真。所執之情合覺。密嚴 經頌云。世間種種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 立。離名無別義。又頌云。能知諸識起。無有所
知法。所知唯是名。世法悉如是。以名分別法。 法不稱於名。諸法性如是。不住於分別。以法 唯名故。想即無有體。想無名亦無。何處有分
別。若得無分別。身心恒寂靜。如木火燒已。畢 竟不復生。又頌云。如見杌為人。見人以為杌。 人杌二分別。但有於名字。諸大和合中。分別
以為色。若離於諸大。色性即無有。
[0851c14] 問。若以 唯識為宗。則世出世間。唯是一識。萬法皆決 定空耶。
[0851c16] 答。以唯識故。則有世俗諦。既有世 俗。則有似塵識。幻相不無。以無實不可得。故 稱空耳。不可起蛇足鹽香。決定斷空之見。如
密嚴經偈云。瓶等眾境界。悉以心為體。非 瓶似瓶現。是故說為空。世間所有色。諸天宮 殿等。皆是阿賴耶。變異而可見。眾生身所有。
從頭至手足。頓生及漸次。無非阿賴耶。習氣 濁於心。凡愚不能了。此性非是有。亦復非是 空。如人以諸物。擊破於瓶等。物體若是空。即
無能所破。譬如須彌量。我見未為惡。憍慢而 著空。此惡過於彼。又經云。寧可執有如須彌。 不可執空如芥子。大般涅槃經云。解脫者名
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 道尼乾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乾。實無解脫。 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
空空者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解 脫者。名曰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雖無水 酒酪酥蜜時。猶故得名為水等瓶。如是瓶等。
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色 香味觸。若言不空。而復無有水酒等實。解 脫亦爾。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以
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淨。若言不 空。誰受是常樂我淨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 及以不空。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
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為行。如瓶無酪則名為 空。不空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 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是故解
脫。喻如彼瓶。彼瓶遇緣。則有破壞。解脫不爾。 不可破壞。不可破壞。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 是如來。
[0852a16] 問。經云。五陰即世間者。一陰名色。 四陰名心。云何說內外種種世間。皆從心出。
[0852a18] 答。種種五陰。皆從心起。從心現相。名之曰 色。經偈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 實觀。但當觀名色。色即收盡無情國土。名即
收盡有識世間。五陰即世間故。若了五陰 俱空。則是出世間。是知世出世間。皆從心起。 何者。若意地起貪嗔心。覽三塗五陰。罪苦眾
生發現。意地修戒善心覽人天五陰。受樂眾 生發現。意地證人空心覽無漏五陰。真聖眾 生發現。意地立弘誓心覽慈悲五陰。大士眾
生發現。意地運平等心覽常住五陰。尊極眾 生發現。今所以置前四陰。但觀識陰。如伐樹 除根 灸 病得穴。則生死之苦芽永絕。煩惱之
沈痾不生。又若毘藍之風。卷群疑而淨盡。猶 劫燒之火。蕩異執而無餘。所以一切世間凡 聖同居之處。無不悉是自心。如此悟入。名住
真阿蘭若正修行處。非論大小之隱。不墮 喧靜之觀。所以古德云。處眾不見喧嘩。獨自 亦無寂寞。何故不見喧寂。以但了一心故。如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爾時佛告彌勒菩薩 摩訶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 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云何為一。謂觀
一切煩惱根原。即是自心。了達此法。堪能 住止阿蘭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 打。但逐瓦石。不逐於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
新發心者。亦復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 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 心生。即此名為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
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一切菩薩摩訶薩等。 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 從無始。至于今日。輪迴六趣。無有出期。皆自
妄心。而生迷倒。於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 薩。名為堪住阿蘭若處。是知不悟自心。徒栖 遠谷。避喧求靜。古人云。舉世未有其方。若頓
了自心。是真阿蘭若。乃至光明遍照。萬德俱 圓。若不自明。則輪迴諸趣。如頓證毘盧遮那 法身字輪瑜伽儀軌。釋。如來法身觀者。先觀
發起普賢菩薩微妙行願。復應以三密加持 身心。則能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 初。於空閑處。攝念安心。閉目端身。結加趺坐。
運心普緣無邊剎海。諦觀三世一切如來。遍 於一一佛菩薩前。慇懃恭敬。禮拜旋遶。又以 種種供具雲海。奉獻如是等一切聖眾。廣大
供養已。復應觀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 明遍照。猶如虛空。復應深起悲念。哀愍眾生。 不悟自心。輪迴諸趣。我當普化拔濟。令其開
悟。盡無有餘。復應觀察自心。諸眾生心。及諸 佛心。本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瑩徹 清淨廊然周遍。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虛
空。無有邊際。故知心無際故。猶若虛空。豈存 初後。如華嚴經頌云。心住於世間。世間住於 心。於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別。是以說一說二。
是世間語言。立是立非。屬意地分別。若頓悟 自心。直入宗鏡。尚不見無分別。豈特生分別 乎。如經頌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淨亦復
無雜。亂皆從自想。起不唯世法施為。乃至諸 聖作用。起盡根由。皆不出宗鏡。故經偈云。剎 海無邊妙莊嚴。於一塵中無不入。如是諸佛
神通力。一切皆由業性起。如斯妙旨。是現證 法門。但初生比信。猶可虛襟。況證入之時。 自斷餘惑。言亡象絕。識滅情消。故祖師云。唯
證乃知難可測。起信論云。證發心者。從淨心 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 以彼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 真如智。名為法身。
[0852c23] 問。內外唯心。是平等理。 云何身土不同。內身有覺。外境無知。
[0852c24] 答。世 界身土。法爾如然。不可執一執異。自性情見。 若言法爾者。即法如是。或云法性者。若是法
性。即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恒頓變起 外諸器界。不出此二。一法應如是。二藏識 變起。又眾生業力。亦菩薩萬行為因等。所現
世界。皆是藏識相分。相分之中。半為外器。而 不執受。半為內身。執為自性生覺受故。如來 藏識。何緣如此。法如是故。行業引故。上雖分
執受不執受。二義。俱無自性。全以佛法界如 如一真心為體。當知依即正。正即依。不出一 心真性矣。且性無不包。有情無情。有覺無
覺。皆自心性為體。隨緣發現。應處方知。如世 間致生祠堂。有政德及民。往往有遺愛去思。 為立祠宇。中塑像以四時饗之。其人當饗祭
日。則酒氣腹飽。亦如丁蘭至孝。刻木為母晨昏 敬養。形喜慍之色。且土木不變。唯心感耳。
[0853a12] 問。立識方成唯識義。云何境識俱遣。
[0853a12] 答。顯 識論云。立唯識。乃一。往遣 境 留心。究竟為論。 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即
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所以唯識論。亦 名。破色心論。佛性論云。經中佛以幻師為譬。 佛告迦葉。譬如幻師。作諸幻像。所作等幻虎。
還食幻師。迦葉。如是觀行比丘。隨觀一境。顯 現唯空。故實無所有。虛無真實。云何能得離 此二邊。由依意識。生唯識智。唯識智者。即無
塵體智。是。唯識智若成。則能還滅自本意識。 何以故。以塵無體故。意識不生。意識不生故。 唯識自滅。故意識如幻師。唯識智如幻虎。以
意識能生唯識故。唯識觀成。還能滅於意識。 何以故。由塵等無故。意識不生。譬 如 幻虎。還 食幻師。如提婆法師說偈言。意識三有本。識
塵是其由。若見塵無體。有種自然滅。入楞伽 經云。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實不滅識。何者。 以境本空。從識變故。以識無體。不須滅故。是
以識心無體。隨境有無。見空生空。見色生色。 事來即起。事去還無。如傳奧法師云。妄念所 緣。放有色處。則不見空。但見於色。於無色處。
則見有空。緣有時無時亦爾。緣有時。則見有 心生。見無心滅。緣無時。則見無心生。見有 心滅。此皆妄念所緣之境。又事上無事。本全
是心。念起塵生。念寂塵滅。如起信論云。以一 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然既無外色。亦 無外空。空尚是無。色焉能有。論云。若無色者。
則無虛空之相。疏釋云。本以待色為空。今既 唯心無色。何得更有於空也。故知萬法。皆相 待而有。若入宗鏡。自然諸法絕待。歸本真心。
故論云。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