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8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八十二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866b21] 夫云何一心而成止觀。
[0866b21] 答。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但是一法。若台教 總論二種止觀。一相待止觀。二絕待止觀。前
是拙度。後是巧度。相待止觀者。有三止三觀。 三止者。一止息義。二停止義。三不止止義。三 觀者。一觀穿義。二觀達義。三不觀觀義。絕待
止觀者。有三止三觀。三止者。一體真止。二方 便隨緣止。三息二邊分別止。三觀者。一從假 入空。名二諦觀。二從空入假。名平等觀。三二
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諦觀。 今宗鏡所明。唯論一心圓頓之旨。圓頓止觀
相者。以止緣於諦。則一諦而三諦。以諦繫於 止。則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雖一 念心。而有三相。止諦亦如是。所止之法。雖一
而三。能止之心。雖三而一也。以觀觀於境。則 一境而三境。以境發於觀。則一觀而三觀。如 摩醯首羅面上三目。雖是三目。而是一面。觀
境亦如是。觀三即一。發一則三不可思議。不 權不實。不優不劣。不前不後。不並不別。不大 不小。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又如金剛般若經云。譬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若眼獨見。不應須日。若無色者。 雖有日眼亦無所見。如是三法不異時。不相
離。眼喻於止。日喻於觀。境喻於色。如是三法。 不前不後。一時論三。三中論一。亦復如是。若 見此意。即解圓頓教止觀相也。何但三一一
三。總前諸義皆在一心。其相云何。體無明顛 倒即是實相之真。名體真止。如此實相。遍一 切處。隨緣歷境。安心不動。名隨緣方便止。生
死涅槃靜散休息。名息二邊止。體一切諸 假悉皆是空。空即實相。名入空觀。達此空 時。觀冥中道。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如實而見。
名入假觀。如此空慧。即是中道。無二無別。名 中道觀。體真之時。五住盤石砂礫一念休 息。名止息義。心緣中道。入實相慧。名停止
義。實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義。又此一念。能 穿五住。達於實相。實相非觀。亦非不觀。如 此等義。但在一念心中。不動真際而有種種
差別。經言。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 動。雖多名字。蓋乃般若之一法。佛說種種名。 眾名皆圓。諸義亦圓。相待絕待對體。不可思
議。不可思議故。無有障礙。無有障礙故。具足 無減。是圓頓教相顯止觀體也。又三止三觀 為因。所得三智三眼為果。三智者。一切智。道
種智。一切種智。三眼者。慧眼。法眼。佛眼。若 一心眼智者。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論 見。智故論知。知即是見。見即是知。佛眼具
五眼。佛智具三智。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 中。首楞嚴定。攝一切定。如來雖具五眼。實 不分張。只約一眼。備有五用。能照五境。所以
者何。佛眼亦能照麁色。如人所見。亦過人所 見。名肉眼。亦能照細色。如天所見。亦過天 所見。名天眼。達麁細色空。如二乘所見。名慧
眼。照達假名不謬。如菩薩所見。名法眼。於諸 法中。皆見實相。名佛眼。當知佛眼。圓照無遺。 故經云。五眼具足成菩提。永與三界作父母。
而獨稱佛眼者。而眾流入海。失本名字。非無 四用也。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 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
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 得。故知一心三止。所成三眼。見不思議三諦。 此見從止得。故受眼名。一心三觀。所成三智。
知不思議三境。此智從觀得。故受智名。境之 與諦。左右異耳。見之與知。眼目殊稱。不應別 說。雖作三止三觀之三說。實是不思議一法
耳。又云。善巧安心者。以觀止安於法性。無明 癡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明。 如眠來變心有種種夢。雖顛倒起滅。如旋火
輪。不信顛倒起滅。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 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體其實不起滅。妄謂 起滅。以法性繫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法性。
無不法性時。體達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 性。還原反本。法界俱寂。是名為止。觀者。觀察 無明之心。等。於法性。本來皆空。譬如劫盡。下
等一切妄想善惡。皆如虛空。無二無別。又 如劫盡。從地上至初禪炎炎無非是火。如虛 空藏菩薩所現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如來所
現。一切皆水。介爾念起。所念念者。無不即空。 空亦不可得。如火木能使薪燃亦復自燃。 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為觀。上所言止
者。尚不得法性。何況妄想。所言觀者。尚不得 空。何況有法。則有無俱寂。染淨雙融。方成 究竟一心止觀耳。又絕待止觀者。絕橫竪
諸待。絕諸思議。絕諸教觀。悉皆不生。故名 止。止亦不可得。觀冥如境。境既寂滅清淨。尚 無清淨。何得有觀。世人約種種語釋絕待義。
終不得絕。若得意忘言。心行亦斷。隨智妙悟。 無復分別。緣理分別。皆名為待。真慧開發。 絕此諸待。絕即復絕。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
不住故。即此意也。輔行記云。若無生門。千萬 重疊。唯是一心者。為欲修觀人措心難當故。 撮示其正意。名為一心。此即正明一心無生
之門。乃至既於念念止觀現前。約此心念名 為眾生。何者。總撮前來若橫若竪。既入一心。 凡一念起。不離於我。我即眾生。達念念心而
寂而照。寂故名止。照故。名觀。一心既爾。諸 心例然。止觀為因。眼智為果。一一念中。無 非止觀眼智也。如上三一。若有三可三。便成
差別。有一可一。便成無差。若差則失無差。若 無差則失差。開一為三。則失一。合三為一。則 失三。今明不爾。昔三猶是今一。今一猶是昔
三。開三不失一。合一不失三。即是差即無差。 無差即差。若得此意。本有今無。三世有法。無 有是處。亦應例云。本無今有。三世有法。斯有
是處。無常非無常。境智非境智。因果非因果。 例皆如是。昔三猶是今一。今一猶是昔三者。 即是不動。眾生之性。能成諸佛之性。亦是從
實開權會權歸實。亦是因果同時。迷悟一際。 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一切眾生。即涅槃 相。又說一心三觀。三觀一心。若三觀一心。即
約縱說。一心三觀。即約橫說。今非縱故不一。 非橫故不三。三一一三。但是真心上義。不可 定執為一為三非三非一之解。以宗非數量。 道絕名言故。
[0867c19] 問。經云。一切無礙人。一道出 生死。云何立多種觀門。行相差別。
[0867c20] 答。所觀 是一。能觀自殊。諸佛徇機。密施善巧。又法 是心體。觀是心用。自心起用。還照自體。如炷
生焰明還照炷。似珠吐光。反照珠體。如華 嚴經。善財參見彌伽長者。徹見十方佛海。 顯此定者。唯心之觀。知眾生界無量無邊。皆
心現。故明隨心念佛。諸佛現前。以唯心觀。遍 該萬有。是以湛然尊者云。上根唯觀一法。 謂觀不思議境。境為所觀。觀為能觀。所觀者。
謂陰界入。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 此之能造。具足諸法。眾生理具。諸佛已成。成 之與理。莫不性等。頌云。一一心中一切心。一
一塵中一切塵。一一心中一切塵。一一塵中 一切心。一一塵中一切剎。一切剎塵亦復然。 諸法諸塵諸剎身。其體悉然無自性。無性本
來隨物變。所以相入事恒分。故我身心剎塵 遍。諸佛眾生亦復然。一一身土體恒同。何妨 心佛眾生異。異故分別染淨緣。緣體本空空
不空。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 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如是觀時。 名觀心性。隨緣不變。故名為性。不變隨緣。故
名為心。故此妙境。為諸法本。故此妙觀。為諸 行原。上根一觀。橫竪該攝。便識無相。眾相宛 然。若中下根。不逗此門。則隨機差別。教分多
種。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佛乘不動。種種 隨心。猶玻瓈珠。隨前塵而變眾色。若金剛寶。 置日中而無定形。
[0868a17] 問。自性清淨心。本無垢 染。云何說斷惑之義。
[0868a18] 答。有二種心。一自性 清淨心。二離垢清淨心。以自性心雖本清淨。 以客塵不染而染。修諸對治。得成離垢。未必
有垢可離。以自性離故。此即不斷而斷。雖有 能斷而無所斷。此是圓斷惑義。如古師云。斷 惑相者。要性相無礙。由能斷無性。方為能斷。
所斷本空。方成所斷。若定有者。則墮於常。 不可斷故。若定無者。則墮斷。失聖智故。中 論偈云。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拙度為不
善滅。巧度為善滅也。善滅者。不斷斷。不善 滅者。是定斷也。又智障有其三門。一是智 障。所謂分別有無之心。二是體障。謂觀非
有非無之解。立已能知。故曰體障。三是治想。 謂妄識中合如正慧。若四五六地。斷除分別 取有之心。入七地時。斷除分別取無之心。
八地已上。斷除體障。前第七地。雖除分別有 無之心。猶見己心。以為能觀。如為所觀。其所 觀如不即心。能觀之心不即如。心如別故。心
外求法。故有功用。法外立心。故有體障。從第 七地入八地時。破捨此障。觀察如外由來無 心。心外無如。如外無心。心不異如。心外無如。
如不異心。故能如心泯同法界。廣大不動。以 不異故。息外推求故捨功用。不復如外建立 神智。故滅體障。體障滅故。名無障想。第三治
想。至佛方滅。故入八地。雖無障想而有治想。 從八地已上。無生忍體轉轉寂滅。令彼治想 運運自亡。至佛乃窮。今此未盡。又若依頓教。
一切煩惱本來自離。不可說即與不即。如法 界體性經云。佛告文殊師利。汝依何教法。發 菩提心。文殊言。教發我見心。何以故。我
見際即是菩提故。若華嚴圓教。一切煩惱。不 可說其體性。但約其用。即甚深廣大。以所障 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故能障惑亦如是也。
是故不分使習種現。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 是故煩惱亦一即一切即也。普賢品明一障 一切障。經云。以普賢眼。見一切眾生。皆已究
竟矣。故知但了真心。無惑可斷。設有餘習。還 以一心佛知見而治之。不入此宗。皆成權漸。 以此懺罪。何罪不消。除三毒根。如翻大地。
以此發行。何行不成。徹十地源。似窮海底。遊 行奮迅。猶師子之王。自在翱翔。若金翅之鳥。
[0868c01] 問。唯一真心。入平等際。云何學者證有差殊。
[0868c02] 答。此於能證智見有淺深。向無為法自生差 別。涅槃疏云。佛性如世間道。有未行者。有欲 行者。有正行者。有已行者。雖有未行等不同。
不可言道有二。佛性亦爾。有未見。欲見。正見。 已見。雖見不同。理無有二。諸佛同一法界。則 理無二。是一塵無非法界。則事弗毫差。此即
是所證一。若能證殊者。如藏通二教。只見空 而不見不空。如尋夢得眠。若別圓二教。見不 空中道之理。如尋夢得心。又別門猶執教道
次第生起。若圓乘直了心性即今具足。又藏 通以滅心為極果。頓皆圓乘。台教云。六識 是緣因種。善惡並是六識起。七識是了因種。
惑之與解。皆是七識。八識是正因種。無八識。 則無生死涅槃。若此三種非佛種類。此外何 處更有圓頓之法。二乘斷結。結盡便無佛慧
之因。不能成一切種智。失了因種也。若除惡 有善。惡盡則不能生一切善。豈有緣因種。若 離生死入無餘涅槃。滅身不受生者。豈有正
因種。所以圓覺經云。清淨慧菩薩白佛言。世 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
何差別。乃至佛言。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 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 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
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 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
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善男子。一切眾 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 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
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 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 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
隨順覺性。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 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 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善男子。有照有覺。俱
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 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 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脩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 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 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善男
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 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
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 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堂。皆為淨土。有性無性。 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
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 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 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
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釋 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念雖即空。不可故
起。或串習而生。或接續而起。或覺前念非。別 生後念改悔。總皆是病。但一坐之時。內外心 不生。即是真如定。設有異境牽生。唯明正念。
正念者。即一心本法。心境俱虛。了無所得。於 諸妄心。亦不息滅者。即推初念不見起處。何 須斷滅。不見起處。是名真滅。住妄想境。不加
了知者。妄想內外諸境皆空。何須強生分 別。則不取不捨。妙定相應。於無了知。不辯真 實者。亦不住無分別。非實非虛。心無所寄。
則得本之正宗。還原之妙性矣。
[0869b07] 問。一切眾 生。皆同法性。故思益經云。眾生如。即是漏盡 解脫如。云何眾住不具性起功德。
[0869b09] 答。性有 二種。一種性義。因所起故。二法性義。若真若 應皆此性故。若是法性。凡聖皆同。若是種性。
須萬善熏修。以淨奪染。性方起故。妄雖即性。 不順性故。清涼記云。如來出現義。亦名緣 起。亦名性起。若八相覽緣出現。故名緣起。謂
由眾生業感。如來大悲而出現故。八相成道 從法性。故名性起。今以從緣無性。緣起即名 性起。又淨緣起常順於性。亦名性起。故云應
雖從緣。不違性故。即無不從此法界流。即相 成門。明性成於緣。故此性起自有二義。一從 緣無性。而為性起。二法性隨緣。故名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