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8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八十七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891a07] 夫入道之門。觸途咸是。簡要。分別。無出四門。 今約天台四教。藏通別圓。各有四門入道。前 三教四門。廣在彼說。今引圓教四門。堪當入
道。一有門。二空門。三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 空門。止觀云。圓教四門。妙理頓說。異前藏通 二教。圓融無礙。異於別教歷別。若有門即假。
寄於有以為言端。而此有門亦即三門。一門 無量門。無量門一門。非一非四而言一四。此 即圓門相也。若有為門。即生死之有。是實
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 更無法可論。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無二 無別。舉有。為門端耳。實具一切法。圓通無礙。
是名有門。三門亦如是。此門微妙不可思議。 豈同藏通拙度而但空。別教不融而隔別。又 圓四門皆妙無麁。若有門為法界。攝一切法。
況復三門。空門即是法界。攝一切法。況復三 門。餘二亦如是。法相平等。無復優劣。若爾。無 四門之異。但因順根機。赴緣四說。如四指指
一月。月一指四。又如藏通別圓四教。如空中 四點。雖四點似別。不出一空。雖四指不同。唯 指一月。一有門者。觀見思假。即是法界。具
足佛法。又諸法即是法性因緣。乃至第一義 亦是因緣。大經云。因滅無明。即得熾然三菩 提燈。是名有門。二空門者。觀幻化見思及一
切法。不在因。不屬緣。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 有空病。空病亦空。此即三諦皆空也。三亦空 亦有門。幻化見思。雖無真實。分別假名。則不
可盡。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於第一義而 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亦如大地一能生種 種芽。無名相中假名相說。乃至佛亦但有名
字。是為亦空亦有門。四非空非有門。觀幻化 見思。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議。非世。故非有。 非出世。故非空。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中一
切中。毘盧遮那遍一切處。豈有見思而非實 法。是名非空非有門。云何一門即是三門。一 門尚是一切法。何止三耶。所以者何。觀因緣
所生法。是初門。一切皆初門。初門即空。一空 一切空。即是第二門。此初門即假。一假一切 假。即是第三門。此初門即中。一中一切中。即
是第四門。初門即是三門。三門即是一門。但 舉一門為名。雖有四名。理無隔別。即是圓教 四門。正是今之所用也。若爾。何用前來種種
分別。但凡情闇鈍。不說不知。先誘開之。後入 正道。法華經云。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若 得此意。終日分別。無所分別。涅槃名為復有
一行。是如來行。法華名正直捨方便。但說無 上道。大品名為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淨名 稱為瞻蔔林。不嗅。餘香。華嚴稱為法界。即是
此四門意也。故知若了一心。修行。因果圓備。 猶如地。萬物出生故。猶如海。眾寶所聚故。猶 如車。能運載故。猶如城。善防護故。是以大涅
槃經云。佛言。我為須達說言。長者。心為城 主。長者。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又華嚴入法 界品中。寶眼主城神。眷屬圍遶。於虛空中而
現其身。種種妙物以為嚴飾。手持無量眾色 寶華。以散善財。作如是言。善男子。應守護心 城。謂不貪一切生死境界。應莊嚴心城。謂專
意趣求如來十力。應淨治心城。謂畢竟斷 除慳嫉諂誑。應清涼心城。謂思惟一切諸法 實性。應增長心城。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應
嚴飾心城。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應照耀心 城。謂普入一切諸佛道場。聽受般若波羅蜜 法。應增益心城。謂普攝一切佛方便道。應
堅固心城。謂恒勤修習普賢行願。應防護心 城。謂常專禦扞惡友魔軍。應廓徹心城。謂開 引一切佛智光明。應善補心城。謂聽受一切
佛所說法。應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功德 海。應廣大心城。謂大慈普及一切世間。應善 覆心城。謂集眾善法以覆其上。應寬廣心城。
謂大悲哀愍一切眾生。應開豁心城。謂悉 捨所有隨應給施。應密護心城。謂防諸惡欲 不令得入。應嚴肅心城。謂逐諸惡法不令其
住。應決定心城。謂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無 退轉。應安立心城。謂正念三世一切如來。所 有境界。應瑩徹心城。謂明達一切佛正法輪
脩多羅中所有法門。種種緣起。應部分心城。 謂普曉示一切眾生。皆令得見薩婆若道。 應住持心城。謂發一切三世如來。諸大願海。
應富貴心城。謂集一切周遍法界。大福德 聚。應令心城明了。謂普知眾生根欲等法。應 令心城自在。謂普攝一切十方法界。應令心
城清淨。謂正念一切諸佛如來。應知心城自 性。謂知一切法皆無有性。應知心城如幻。謂 以一切智了諸法性。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
如是淨修心城。則能積集一切善法。釋曰。夫 城者。能防外寇。護國安人。堅密牢強。即無眾 患。況心城須護。密守關津。無令外緣六塵魔
賊所侵。內結煩惱姦臣所亂。防非禁惡。常 加瑩淨之功。立德運慈。廣備莊嚴之事。遂得 四門無滯。一道常通。力敵大千。威臨法界。可
以撫提弱喪。攝化無遺。伏外降魔。永固真基 矣。華嚴疏云。城有三義。一防外敵。二養人 眾。三開門引攝。今言法城。通教理行果。行契
理教。則無不俱嚴故。各有三義。謂了心城之 性空。則眾惑不入。見恒沙性德。則萬行爰增。 道無不通。則自他引攝。便能契果。絕百非以
成解脫。養眾德以全法身。開般若而無不通 矣。方顯教城無非。養所。詮旨。句句通神。有 斯多義。淨名疏云。佛法如城。能為行人防非
擬敵。故名為城。若護佛法。即是護城。又陰界 入法即空。即空之理名涅槃。眾生是王。而 種性具足恒沙佛法。如城中人物故。立一切
眾生。即大涅槃。即菩提相。但此妙理。外為天 魔外道之所欲壞。內為通別見思之所侵。菩 薩為護眾生本有涅槃之城。不令妄起諸愛 見也。
[0892a25] 問。聖人大寶曰位。若無位次。即是天 魔外道。既有信入。須假鍊磨。於初心方便 門中。證解唯識。約教所分。有幾位次。
[0892a27] 答。有 五位門。準識論云。謂具大乘二種性者。略於 五位漸次悟入。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
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 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要 具大乘此二種性。方能漸次悟入唯。識乃至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性相。資 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 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
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 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 識性相。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頌曰。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 能伏滅。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 順決擇分。求住唯識真勝義性。劑此。皆是資
糧位攝。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 糧故。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 分。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
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 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 有能伏滅功力。念彼不起二取現行。此二取
言。顯二取取。執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習氣。 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過。故 名隨眠。即是所知煩惱障種。煩惱障者。謂執
遍計所執實我。薩迦邪見而為上首。百二十 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 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
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邪見而為上首。見。疑。 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 提。名所知障。乃至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麁
現行雖有伏者。而於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 微。未能伏滅。此位未證唯識真如。依勝解力 修諸勝行。應知亦是解行地攝。乃至所修勝
行。謂福及智等。釋云。本性住種姓者。未聞 正法。但無漏種無始自成。不曾熏習令其增 長。名本種姓。性者體也。姓者類也。謂本性成
住此菩薩。種子姓類差別。不由今有。名本性 住種姓。菩薩地說。無始法爾六處殊勝。名本 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此聞正法已去。令
無漏舊種增長數習種姓。菩薩地說。聞十二 分教法界等流。平等而流。又法界性善順惡 違。具諸功德。此亦如是。故名等流。依因善
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者。此上四力。攝論云。 能悟入中。大乘多聞熏習相續。此乃因力。已 得奉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即善友力。已得
一向決定勝解。非諸惡友所能動搖。名作意 力。已善積習諸善根等。名資糧力。隨眠義者。 隨逐有情。常在生死。眠伏藏識。不現餘處。故
名隨眠。或隨增過。故名隨眠。隨。逐有情。多增 過失故。名隨眠。何。故眠者乃是增義。如。人 睡眠眠。即滋多。故過失增。是隨眠義。即二障
種也。二加行位。頌曰。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 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論曰。菩薩先 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
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 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 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乃至菩薩此四
加行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 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 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 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自心。 知所取非有。以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乃至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麁重縛。亦未能斷。唯 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於俱生者。及二 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
除。全未能滅。乃至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 唯識真勝義故。釋云。四總名順決擇分者。則 名真實決擇分。決擇是智。即擇法也。決。簡疑
品。彼猶預故。擇。簡見品。彼不擇故。分者。是支 因義。即擇法覺支。現前立少物者。心上變 如。名為少物。此非無相。故名帶相。若證真時。
此相便滅。相者。即是空所執相。三通達位。頌 曰。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論曰。若時菩薩於所餘境。無分
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 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
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乃至此智。雖有 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雖無相 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
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 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有見 無相。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
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乃至前真見道。證唯 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 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諸後得智。有二分耶。乃至此智現身土等。為 諸有情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寧 有現身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
四蘊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 體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無 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勝用故。由斯。
後智二分俱有。釋曰。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 自體法。應非所緣者。既無相分。自他之心。他 身土等。離自己體之法。不帶影像。應非所緣
緣。直親照彼。不變為相故。不同真如。真如即 是智自體故。
[0893b08] 問。若爾。真如應非所緣緣。無似 境相故。
[0893b09] 答。不然。帶如之相起故。離自體法既 無影像。不可言帶彼相起。如何說有所緣緣。 彼皆離自體故。既亦帶相起名所緣緣。色
等時。應緣聲等。緣色等智。不帶聲等相故。 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者。不變為無相。為 見所緣故。以無相分。直照於無。無非有體。所
緣緣義如何得成。由此故知。佛亦不能親緣 於無。此文理證也。四修習位。頌曰。無得不 忍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麁重故。便證得轉
依。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餘障。證得 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此智遠離所取能 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或離戲論。說為無得。
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是出世間無分別智。 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 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
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名出 世。餘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智。數修此故。 捨二麁重。二障種子。立麁重名。性。無堪任。違
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說為捨。此能捨彼二麁 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依謂所依。即依他 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
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捨轉得。 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 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
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 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 二轉依果。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
所依故。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 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竟安 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
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 即真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 雜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修習
位中斷障證得。雖於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 中頌意所顯。頌意但顯轉唯識性。二乘滿位。 名解脫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云何證得二
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 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五究竟位。頌曰。此 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
名法。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前。即是究竟 位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 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
界者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 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莊嚴 經論。說四加行位。偈曰。爾時此菩薩。次第得
定心。唯見意言故。不見一切義。釋曰。此菩薩 初得定心。離於意言。不見自相總相。一切諸 義。唯見意言。此見。即是菩薩煖位。此位名明。
如佛灰河經中所說。明此明名見法忍。偈曰。 為長法明故。堅固精進故。法明增長已。通達 唯心住。釋曰。此中菩薩。為增長法明故。起堅
固精進。住是法明。通達唯心。此通達。即是菩 薩頂位。偈曰。諸義悉是光。由見唯心故。得斷 所執亂。是則住於忍。釋曰。此中菩薩。若見諸
義。悉是心光。非心光外。別有異見。爾時得所 執亂滅。此見。即是菩薩忍位。偈曰。所執亂雖 斷。尚餘能執故。斷此復速證。無間三摩提。釋
曰。此中菩薩。為斷能執亂故。復速證無間三 摩提。
[0894a09] 問。有何義故。此三摩提名無間。
[0894a09] 答。由能 執亂滅時。爾時入無間。故受此名。此入無間。 即是菩薩世間第一法位。乃至五位。第一資
糧位。初學唯識。為發心之始。第一發心分。依 止大菩提而發心故。菩薩善生。有四義。一種 子勝。以菩提心為種子故。二生母勝。以般若
波羅蜜為生母故。三胎藏勝。以福智二聚 住持為胎藏故。四乳母勝。以大悲長養為 乳母故。第二通達位頌曰。已知義類性。善住
唯心光。現見法界故。解脫於二相。論曰。此位 由解一切諸義。唯是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