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9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九十二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913c05] 夫約世諦門中。凡聖夭絕。凡夫心外立法。妄 執見聞。聖人既了一心。云何同凡知見。
[0913c06] 答。 聖雖知見。常了物虛。如同幻生。無有執著。如 大涅槃經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
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實有倒想。 而無煩惱。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聖 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
作牛想。亦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 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善男子。 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
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 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 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
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又以境本自 空。何須壞相。以心靈自照。豈假緣生。不同凡 夫能所情執知見。故肇論云。夫有所知。則有
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 乃曰一切知。故經云。聖心無知。無所不知。信 矣。是以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
甞知也。如止水鑒影。豈立能所之心。則境智 俱空。何有覺知之想。楞伽經云。佛告大慧。 為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
如春時焰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 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釋曰。上七喻者。 明境即是一而見有殊。然聖人用彼惑亂之
境。一同凡現色等諸塵。以聖人無念著故。而 非顛倒。然聖人非不見彼惑亂法。見時正同 水月鏡像。龍樹菩薩云。日光著塵。微風吹
之曠野中轉。名之為焰愚夫見云。謂之野馬。 渴人見之。以為流水。業報亦爾。煩惱日光。熱 諸行塵。邪憶念風。於生死曠野中。吹之令轉。
妄見為人為鬼。為男為女。渴愛染著。耽湎無 已。不近聖法。無由識之。夫火日外朗。水鏡內 照。光在上為影。光在下為像。像以明傳。而
像現於水。形以日映。而光隔為影。二物雖虛。 而所待妄有。妄有雖空。而狂惑見之。見之以 不狂。則形與影一。像與形同。世法亦爾。眾緣
所起。起者之有。與所起之緣。俱為空物。無一 異也。而人以虛妄風病顛倒故。不應見而見。 不應聞而聞。若得大慧之明。則風狂心息。無
此見也。又般若無知者。不同木石。不是有知 者。非同情想。古德云。佛見無我。不是無知。但 是不知知。不見見。以知是不知知故。即無心
而不知。見是不見見故。無色而不見。無色而 不見故。由不見見也。無心而不知故。以不知 知也。如淨名經云。所見色與盲等者。崇福疏
云。譬如五指塗空。空無像現。不以空無像現。 便言指不塗空。豈以五指塗空。便欲令空中 像現。事亦不然。不妨熾然塗空。空中元無像
現。豈以眼根見色。便令如盲。豈以眼根如盲。 而便都無所見。不妨滿眼見色。了色本自性 空。雖然見色之時。元來與盲無異。但息自分
別心。非除法也。法本自空。無所除也。又所聞 聲與響等者。豈是不聞。但一切聲。皆如谷響。 無執受分別也。所以滿眼見色。滿耳聞聲。不
隨不壞。了聲色之正性故。何者。若隨聲色之 門。即墮凡夫之執。分別妍醜之相。深著愛憎。 領受毀讚之音。妄生欣厭。若壞聲色之相。即
同小乘之心。則有三過。一色等性空。無可壞 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 故。若壞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壞
故。壞則斷滅。是以如來五眼。洞照無遺。豈同 凡夫生盲。二乘眇目都無見耶。但不隨不壞。 離二見之邊邪。非有非空。契一心之中理。則
逢緣無礙。觸境無生矣。是以萬物本虛。從心 見實。因想念而執無執有。墮惑亂之門。以取 著而成幻成狂。受雜染之報。若能反照唯心。
大智。鑒窮實相真原。則幻夢頓惺。影像俱寂。 然後以不二相。洞見十方。用一心門。統收萬 彙。則見無所見。眾相參天。聞無所聞。群音揭
地。如此了達。心虛境空。則入大總持門。紹佛 乘種性。楞伽經云。謂覺自心現量。外性非性。 不妄想相。起佛乘種性。若迷外法。以心取心。
則成業幻之門。續眾生種性。首楞嚴經偈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 尚不生。幻法從何立。故知一切染淨諸法。皆
從取生。是以云。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若 無能取所取之心。亦無是幻非幻之法。非幻 實法。尚乃不生。幻起虛蹤。憑何建立。又如心
外見法。盡成相待。以無體無力。緣假相依故。 所以楞伽經偈云。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 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若開方便。或說有
治無。說無破有。即無所礙。如十地毘婆沙論 偈云。若用有與無。亦遮亦應聽。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若約正宗。則有無雙泯。故大智
度論云。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 相。譬如日光。不作高下。平等一照。佛亦如是。 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是知若迷大旨。則
見有無。如涅槃論云。無名曰。有無之數。誠 已法無不該。理無不統。然其所統俗諦而矣。 經曰。真諦何也。涅槃道是。俗諦何耶。有無法
是。何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有無所以 稱有。無有所以稱無。然則有生於無。無生 於有。離有無無。離無無有。有無相生。其猶
高下相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則 有無雖殊。俱未免于有。此乃言像之所以形。 是非之所以生。豈足以統夫幽極。而擬夫神
道者乎。是以論稱出有無者。良以有無之 數。止乎六境之內。六境之內。非涅槃之宅故。 借出以 祛 之耳。庶希道之流。髣髴幽途。託情
絕域。得意忘言。體其非有非無耳。豈曰有無 之外。別有妙道而可稱哉。經曰。三無為者。蓋 是群生紛擾。生于篤患。篤患之尤。莫先於有。
絕有之稱。莫先於無。故借無以明其非有。明 其非有。非謂無也。有名曰。論旨云涅槃既不 出有無。又不在有無。不在有無。則不可於有
無得之矣。不出有無。則不可離有無求之矣。 求之無所。便應都無。然復不無其道。其道 不無。則幽途可尋。所以千聖同轍。未甞虛返
者也。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異旨。 可得聞乎。無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 相因可相。無相無名。無名無說。無說無聞。經
云。涅槃非法非非法。無聞無說。非心所知。吾 何敢言之。而子欲聞之耶。雖然。善吉有言。 眾若能以無心而受。無聽而聽者。吾當以無
言言之。庶述其道亦可以言。淨名曰。不離煩 惱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 則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則有
無齊觀。有無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 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則非復有無。異 我則乖於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
間矣。何者。夫至人虛心冥照。理無不統。懷 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像於方寸。而 其神常虛。至能拔玄根於未始。即群動以靜
心。恬澹淵默。妙契自然。所以處有不有。居 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不有。故 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無。而不在有無者也。
然則法無有無之相。聖無有無之知。聖無有 無之知。則無心於內。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 於外。於外無數。於內無心。此彼寂滅。物我冥
一。怕爾無眹。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圖度絕 矣。豈容責之於有無之內。又可徵之於有無 之外耶。釋曰。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
者。夫幽玄之道。無名無相。淺近之情知莫及。 麁浮之意解難量。唯當妙悟之時。方省斯旨。 得其旨故。實不思議。心境融通。如同神變。指
法界於掌內。收萬像於目前。如鏡照空含。一 時平現。既無前後。亦絕中間。妙旨煥然。言思 絕矣。可謂妙悟。可謂即真。則有無齊觀。彼己
莫二。不出不在。其道在茲乎。
[0915a28] 問。六塵境界。 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無念之人。還見一切 境界不。
[0915b01] 答。妄念執有前塵。作實知解。妙性 不通。遂成差別。若無念之人。非是離念。但是 即念無念。念無異相。雖有見聞。皆如幻化。又
一念頓圓。常見十法界萬法中道之理。
[0915b04] 古德 問云。若言念唯無念。豈得總不聞不見人畜 聲色等耶。
[0915b06] 答。恒聞見。以聞見即不聞見故。何 者。以但聞見聲色等法。即是眼耳等識見聞 也。知是畜等色聲。自是意識分別也。然眼等
識見聞性無別。但稱色等法得。更無異緣也。 意識妄有。了知無體。所知如幻也。故云所見 色與盲等。又觀彼色聲等法。從緣生。緣無
作者。自性不有。故非人畜等也。又人畜等。由 名相起。名相非彼。即妄除也。即此但由見聞 等故。即無念心。非謂盲聾人一念無念也。如
說聞不聞見不見等是也。故經云。常求無念 實相智慧等是也。又但就緣起名見求緣見 實。不生。此見。乃名真見。何以故。無見之見。照
法界故。所以寶藏論云。無眼無耳謂之離。有 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通有達 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頓
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 大用故聖化無窮。若人不達離微者。雖復苦 行頭陀。遠離塵境。斷貪恚癡。法忍成就。經無
量劫數。終不入真實。何以故。依止所行故。心 有所得。不離顛倒夢想惡覺諸見。若復有人 體解離微者。雖復近有妄想習氣。及見煩惱。
數數覺知離微之義。此人不久。即入真實無 上道也。何以故。了正見根本也。釋曰。離微 者。萬法之體用也。離者即體。經中云。自性
離故。亦云自性空故。斯乃無名無相。非見非 聞。通凡聖之體。為真俗之原。思益經云。知 離名為法。即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微者即
用。有見有聞。能通能達。以微者妙也。於無見 中有見。於無聞中有聞。斯乃不思議之法。 微妙難知。唯佛能覺。思益經云。知法名為佛。
離微不二體用和融。名之為僧。則一體三寶。 常現世間。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即正見之本。 真實之門矣。故聖人照體是無。約用為有。此
有不有。即有以辯於無。當無非無。即無以 辯於有。有而不有是妙有。無而不無是真無。 故真無是涅槃之體。如太虛不雜於五色。猶
明鏡不合於萬像。故稱離也。妙有是般若之 用。於不二法內。現妙神通。向無作門中。興大 佛事。故稱微也。是以凡夫不達離微故。常
被內結所縛外塵所羈。外道即執作斷常。二 乘遂證為生滅。若不入宗鏡中。難究離微之 妙旨矣。
[0915c18] 問。無明違理。自性差別者。其事可 然。本覺淨法。云何復說恒沙差別功德。
[0915c19] 答。 由對治彼。染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也。 起信論云。對業識等差別染法。故說本覺恒 沙性德。如是染淨。皆是真如隨緣顯現。似而
無體。染法尚空。淨法何有。淨名經云。見 垢實性。即無淨相。又所言淨者。對垢得名。 因客塵煩惱不染而染。穢污真性。稱之為垢。
因始覺般若不淨而淨。開悟本心。名之為淨。 是以真如一心。湛然不動。名義唯客。垢淨本 空。祖師云。性本清淨。淨無淨相。方見我心。
華嚴經頌云。若有知如來。體相無所有。修習 得明了。是人疾作佛。故經云。一切眾生。無 始已來常入涅槃。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
畢竟無得。無有色相而可得見。見色相者。當 知皆是隨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 相不可得故。釋云。隨染幻用者。無流法也。
染幻性自差別者。是無明法也。以彼無明。迷 平等理。是故其性自差別。諸無流法。順平等 性空。論其性。即無差別。但隨染法差別相。故
說無流有差別耳。又若能觀心性。法爾。顯性 起功德。是無盡法門。非論差別。如無盡意菩 薩經云。云何菩薩觀心念處。乃至我今當勤
修集莊嚴。不離心性。云何心性。云何莊嚴。 心性者。猶如幻化。無主無作。無有施設。莊嚴 者。所作布施。悉以迴向。嚴淨佛土。乃至以一
念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 菩薩正心念處。而不可盡。釋曰。心雖性空。能 成萬行。了之而頓圓正覺。修之而廣備莊嚴。
故云體性雖空。能成法則。又云。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若離此真空之門。無有一法建 立。則菩薩行廢。佛道不成。如不依風輪。世界 墮壞。
[0916a21] 問。一切眾生無始無明。種子堅牢。現行 濃厚。云何一念而得頓除。
[0916a22] 答。根隨結使。體 性本空。愚夫不了。自生纏縛。若明佛知見。開 悟本心。更有何塵境而能障礙乎。寶積經云。
佛言。譬如燃燈一切黑闇。皆自無有。無所從 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而此燈明。無
有是念。我能滅闇。但因燈明。法自無闇。明闇 俱空。無作無取。如是迦葉。實智慧生。無智便 滅。智與無智。二相俱空。無作無取。迦葉。譬
如千歲冥室。未曾見明。若燃燈時。於意云何。 闇寧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若 燃燈時。是闇無力。而不欲去。必當磨滅。如是
迦葉。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 滅。其燈明者。聖智慧是。其黑闇者。諸結業是。 所言一實觀者。即是唯心真如實觀。離心之
外。盡成虛幻。故稱一實境界。亦云實相。實地。 實際。實法。乃至名佛知見。聖智慧等。以此一 心法。治煩惱病。如熱疾得汗。無有不應手差
者。出要之道。唯在茲乎。如大智度論云。爾時 菩薩。照明菩薩道。其心安隱。自念。我但斷著 心。道自然至。知是事已。念眾生深著世間。而
畢竟空。亦空無性。無有住處。眾生難可信受。 為令眾生信受是法故。學一切法。修行生 起。是度眾生方便法。觀眾生心行所起。知好
何法。念何事。何所志願。觀時悉知。眾生所著 處。皆是虛誑顛倒憶想分別。故著。無有根本 實事。爾時菩薩大歡喜。作是念。眾生易度耳。
所以者何。眾生所著。皆是虛誑無實。譬如人 有一子。喜不淨中戲。聚土為穀。以草木為鳥 獸。而生愛著。人有奪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
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耳。小大自休。何以 故。此物非真故。菩薩亦如是。觀眾生愛著不 淨臭身及五欲。是無常種種苦因。知是眾生
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時。即能捨離。若小兒所 著。實是真物。雖復年至百歲。著之轉深。不可 得捨。若眾生所著物。定實有者。雖得信等五
根。著之轉深。亦不能離。以諸法皆空。虛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