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mmon End of Myriad Good Practices (Wanshan Tonggui Ji) 萬善同歸集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萬善同歸集序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緋魚袋沈振撰
[0957b25] 稽夫享四溟之廣,非聚流而弗充;躋十地之尊,非聚善而弗具。然則深不可測者,在乎積納而久;聖不可知者,在乎積修而勤。矧妙覺垂言,玄通立教,苟一豪而嚮善,可三界以超塵;必也寤寐真詮,揄揚覺路,庶漸磨而成熟,亘鑽仰而克勤。抑則非聖非凡,在迷在悟,欲深躋於聖域,當遽革於凡心;匪一事以薰陶,必多門而練習。或教言曲妙,標佛隴之徽猷;或禪理深融,藹曹溪之淑譽。不可執空而離有,不可背實而從無。要釋權宜,爰歸實相;權實既了,虛空可存。故達者轉物以明心,可言妙用;迷者按文而滯教,豈謂通方。或克荷於經龍,或堅持於律虎,或瞻禮睟容之謹愿,或繞行淨室之勤渠,或口誦尊名,或心觀樂土,或供以蒲塞,無重富以忽貧;或施及擅波,無增好而減惡,事如均等,利亦優隆。凡依律依禪,當資乎介福;造經造像,必藉乎多為。莫謂有已之賢,即心而佛。從凡超聖,未有不修之釋迦;從妄入真,未有不證之達磨。在人崇道,非佛異途。常貴精勤,無從怠易;重分陰之瞬息,研大道之根原。一簣如虧,曷致巍峩之鎮?三乘或廢,難登慈忍之門。則無自我之矜,則無捨彼之善。必求全德,方可質疑。心非非心,法非非法,要在心傳心而印可,法授法以師資。匪膠善於一隅,宜勵精於萬行。菩提之子可種,安養之方可修;明則而升兜率天,昧則而沈阿鼻獄。言如自泥,即罔水而行舟;性若稍通,非渡河之用筏。前聖後聖皆是因心,彼時此時曾何異法?噫!法在非在,心空弗空。無修而無所不修,真修亦泯;無住而無所不住,真住皆亡。憫爾群生,含茲一性,本無淑慝,為外物之所遷,苟不修明曷中,扃之能杜,如資妙善,可謂真歸。故前哲之縷言,俾後昆之緣學,乃搜羅教目,示諭迷情者也。
[0957c29] 智覺禪師,性晤機圓,才豐學際。曩生積習,與諸法以同符;今世流通,與諸佛而合契。念他已則如自己;觀他心則如自心。甞撰《萬善同歸集》上中下三卷,所以勸一切有緣者也。或朱紫名流、緇黃法系、善男善女、高行高才,但至恭而至勤,則無貴而無賤。寔利生之良藥,示求佛之要津,莫非括諸經、諸論之法言,作未覺、未知之先範。周旋勸導,謹密修持;永為梵花之權衡,宗門之準度云爾。
[0958a09] 今法慧院智如藏主,夙資仁性,躬踐聖猷。見賢而同己之賢,見善而同己之善。總明師之論譔,興異世之楷撫,福利茲深,方便不少。而又自傾囊楮,遽出賤貲,肇為倡率之隆,仍募高明之助;勝緣既集,能事必行。因鏤版以成編,貴修身而有監,將垂不朽。繆托非才,如振性昧,洞微言、睽樞要;猥承嘉請,難克固辭。聊述紀綱,敢逃誚讓。時聖宋熙寧五年閨七月七日序
萬善同歸集卷上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0958a23]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 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然不動真際, 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
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惟 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 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
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 該羅,以成無盡之行。
[0958b01] 若論理事,幽旨難明;細 而推之,非一非異。是以性實之理、相虛之事, 力用交徹,舒卷同時。體全遍而不差,跡能所
而似別。事因理立,不隱理而成事;理因事彰, 不壞事而顯理。相資則各立,相攝則俱空;隱 顯則互興,無閡則齊現。相非相奪,則非有非
空;相即相成,則非常非斷。若離事而推理,墮 聲聞之愚;若離理而行事,同凡夫之執。當知: 離理無事,全水是波;離事無理,全波是水。理
即非事,動濕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異。非理 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諦恒立。雙照即 假,宛爾幻存;雙遮即空,泯然夢寂。非空非假,
中道常明;不動因緣,寧虧理體。故菩薩以無 所得而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實際而起 化門,履真而不閡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
雲布慈門,波騰行海,遂得同塵無閡,自在隨 緣,一切施為,無非佛事。
[0958b17] 故《般若經》云:「一心具 足萬行」;《華嚴經》云:「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 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
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 諸佛法、淨諸佛剎、積習妙行、調伏眾生、發 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
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 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 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
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0958b26] 古德 釋云:「心該萬法,謂非但一念觀佛,由於自心; 菩薩萬行,佛果體用,亦不離心,亦去妄執之
失。謂有計云:『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馳萬 行,豈不虛勞?』今明:『心雖即佛,久翳塵勞,故 以萬行增修,令其瑩徹。但說萬行由心,不說
不修為是;又萬法即心,修何閡心?』」
[0958c04] 問曰:「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 《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 違祖教?」
[0958c06] 答:「祖意據宗,教文破著。若禪宗頓教, 泯相離緣,空有俱亡,體用雙寂;若華嚴圓旨, 具德同時,理行齊敷,悲智交濟。是以文殊以
理印行,差別之義不虧;普賢以行嚴理,根本 之門靡廢。本末一際,凡聖同源;不壞俗而標 真,不離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沒生死;運悲
心而不滯涅槃。以三界之有,為菩提之用;處 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夫萬善是菩薩入聖 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
無足,豈到清涼之池?得實而忘權,奚昇自在 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恒 共成持。《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大品》
一切無二,眾行咸歸種智。故《華嚴經》云:『第七 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所謂雖善 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
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 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 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
瞋癡煩惱焰;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 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 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
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 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 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
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 惟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 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維摩經》云:『菩薩雖
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 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 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0959a06] 古 德問云:「萬行統惟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 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
[0959a08] 答:「此離念而求無 念,尚未得真無念,況念無念而無閡乎?又無 念但是行之一,豈知一念頓圓,如上所引。佛
旨煥然,何得空腹高心,以少為足,擬欲蛙嫌 海量,螢掩日光乎?」
[0959a13] 問:「泯絕無寄、境智俱空,是祖佛指歸、聖賢 要路。若論有作,心境宛然,憑何教文,廣陳萬 善?」
[0959a15] 答:「諸佛如來一代時教,自古及今,分宗甚 眾。撮其大約,不出三宗:一、相宗。二、空宗。三、
性宗。若相宗多說是;空宗多說非;性宗惟論 直指,即同曹溪見性成佛也。如今不論見性, 罔識正宗,多執是非,紛然諍競,皆不了祖佛
密意,但徇言詮。如教中或說是者,即依性說 相;或言非者,是破相顯性;惟性宗一門,顯了 直指,不說是非。如今多重非心、非佛、非理、非
事,泯絕之言,以為玄妙,不知但是遮詮治病 之文。執此方便,認為標的,却不信表詮直指 之教,頓遺實地,昧却真心。如楚國愚人,認雞
作鳳;猶春池小兒,執石為珠。但任淺近之 情,不探深密之旨,迷空方便,豈識真歸?」
[0959a28] 問:「諸佛如來三乘教典,惟有一味解脫法門, 云何廣說世間生滅緣起?擬心即失,不順真 如;動念即乖,違於法體。」
[0959b01] 答:「若論一相、一味, 此乃三乘權教,約理而言,即以一切因緣,而 為過患。今所集者,惟顯圓宗:一一緣起,皆是
法界實德,不成不破、非斷非常。乃至神變施 為,皆法如是故,非假神力暫得如斯。纔有一 法緣生,無非性起功德。《華嚴經》云:『此華藏世
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 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
[0959b09] 問:「經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又云:『取相 凡夫,隨宜為說。』若得理本,萬行俱圓,何須事 跡,而興造作乎?」
[0959b11] 答:「此是破貪著執取之文,非 干因緣事相之法。《淨名經》云:『但除其病,而不
除法。』《金剛三昧經》云:『有二入:一、理入。二、行入。』 以理導行,以行圓理。又菩提者,以行入無行。 以行者,緣一切善法;無行者,不得一切善法。
豈可滯理虧行,執行違理。」
[0959b16] 「祖師馬鳴《大乘起 信論》云:『信成就發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 法故。二、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大悲心:
欲拔一切眾生苦故。論問:「上說法界一相、佛 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法 之行?」論答:「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
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 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 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
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修一切 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 歸順真如法故。略說方便有四種:一者行根
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 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 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
法性無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 止一切惡法,令不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 故。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修供養、禮
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 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 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
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 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 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
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 此,究竟寂滅故。」』
[0959c12] 「牛頭融大師問:『諸法畢竟空, 有菩薩行六度萬行否?』答:『此是三乘二見心。 若觀心本空,即是實慧,即是見真法身;法身
不住此空,謂有運用覺知,即是方便慧。方便 慧亦不可得,即是實慧;恒不相離,前念後 念,皆由二慧發。故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
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0959c18] 「先德問云:『即心 是佛,何假修行?』答:『秖為是故,所以修行。如 鐵無金,雖經鍛鍊,不成金用。賢首國師云:
「今佛之三身、十波羅蜜,乃至菩薩利他等 行,並依自法,融轉而行。即眾生心中,有真如 體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
大,今日修行引出報身;由心中有真如用大, 今日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有真如法性,自 無慳貪,今日修行,順法性無慳,引出檀波羅
蜜等。」當知三祇修道,不曾心外得一法、行 一行。何以故?但是自心,引出自淨行性,而起 修之。故知摩尼沈泥,不能雨寶;古鏡積垢,焉
能鑒人?雖心性圓明、本來具足,若不眾善顯 發,萬行磨治,方便引出,成其妙用,則永翳客 塵,長淪識海,成妄生死,障淨菩提。是以祖教
分明,理事相即,不可偏據而溺見河。』」
[0960a05] 問:「善雖勝惡,念即乖真;約道而言,俱非解脫。 何須廣勸,滯正修行?既涉因緣,實妨於道!」
[0960a07] 答:「世出世間,以上善為本:初即因善而趣入, 後即假善以助成。實為越生死海之舟航;趣 涅槃城之道路。作人天之基陛;為祖佛之垣
牆,在塵、出塵不可暫廢。十善何過?弘在於 人。若貪著,則果生有漏之天;不執,則位入無 為之道。運小心,墮二乘之位;發大意,昇菩薩
之階;乃至究竟圓修,終成佛果。以知非關上 善能為滯閡之因,全在行人自成得失之咎。 故《華嚴經》云:『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
受生之因;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 生之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 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了
解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 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 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
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 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 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
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 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 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
善,應令一切具足清淨。』乃至『菩薩如是積集 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 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集善根、安住善
根;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諸善根已,以此善 根所得依果,修菩薩行,於念念中,見無量佛, 如其所應,承事供養。』又云:『雖無所作,而恒住
善根。』又云:『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 而得出離。』《大智度論》云:『佛言:「我過去亦曾作 惡人小蟲,因積善故乃得成佛。」』又如十八不
共中,有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 善法,故欲無減;修集諸善法,心無厭足,故欲 無減。如一長老比丘目暗,自縫僧伽梨,衽脫,
語諸人言:『誰樂欲為福德者,為我衽針。』爾時 佛現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持 汝針來。』是比丘斐亹,見佛光明,又識佛音聲,
白佛言:『佛無量功德海,皆盡其邊底,云何無 厭足?』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 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
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 我欲心亦不休。』諸天世人驚悟:佛於功德尚 無厭足,何況餘人!佛為比丘說法,是時肉眼
即明,慧眼成就。又云:『佛言:「若不成就眾生淨 佛國土,不能得無上道。」何以故?因緣不具 足,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者,
所謂一切善法,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 至十八不共法,於是行法中,無憶想分別 故。』」
[0960b26] 問:「夫如來法身,湛然清淨,一切眾生秖為 客塵所蔽,不得現前。如今但息攀緣,定水 澄淨,何須眾善,向外紛馳,反背真修,但成
勞慮?」
[0960b29] 答:「無心寂現,此是了因;福德莊嚴,須從 緣起。二因雙備,佛體方成。諸大乘經無不具
載。《淨名經》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 智慧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 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
蜜生,乃至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如來身。』又云:『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 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
盡有為。』此乃自背圓詮,不遵佛語。擬捉涅 槃之縛,欲沈解脫之坑;栽蓮華於高原,植 甘種於空界,欲求菩提華果,何出得成?所
以云:『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耳。乃至譬如 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 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0960c14] 問:「入法,以無得為門;履道,以無為先導。若興 眾善,起有得心,一違正宗,二虧實行。」
[0960c15] 答:「以無 得故無所不得;以無為故無所不為。無為豈 出為中?無得非居得外。得與無得,既非全
別;為與無為,亦非分同。非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