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mmon End of Myriad Good Practices (Wanshan Tonggui Ji) 萬善同歸集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萬善同歸集卷下杭州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延壽述
[0983a06] 夫一念頓圓,三德悉備;未有一法,能越心源。 設修萬行,皆從真法界之所成;或治習氣,而 用佛知見之所斷。所謂無成之成,何妨妙
行;不斷之斷,豈閡圓修!極惡違境,尚為助發 知識;美德嘉善,寧非進趣道乎?
[0983a11] 問:「何不直明本際,則本立而道生。若廣述行 門,恐生迂滯。」
[0983a12] 答:「理為道本,行為道跡。因本垂 跡;無本,跡何所施?因跡顯本;無跡,本奚獨立? 故云: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是知先明其宗,
方能進道;若一向逐末,實有所妨。經云:『非不 了真如,而能成其行;猶如幻事等,似有而非 真。』且圓根頓受之人,則遮照而無滯。即遮而
照,故雙非即是雙行;即照而遮,故雙行即是 雙遣。不壞本而常末,萬行紛然;不壞末而常 本,一心恒寂。」
[0983a21] 問:「《法句經》云:『若能心不起,精進無有涯。』何故 立事興心,而乖無作道乎?」
[0983a22] 答:「即心無心,事不 妨理;作而無作,性不閡緣。故賢首國師云: 『緣起體寂,起恒不起;達體隨緣,不起恒起。』
《大集經》云:『佛言:「精進有二種:一、始發精進。二、 終成精進。菩薩以始發精進,習成一切善法; 以終成精進,分別一切法,不得自性。」』《金光明
經》中,雖得佛果,精進不休,故於眾中,起禮身 骨;況餘凡下,端拱成耶?故十八不共法中,精 進無減,《大論》云:『菩薩知一切精進,皆是虛妄,
而常成就不退,是名真實精進。』」
[0983b03] 問:「一切法空,悉宗無相。何陳眾善,起有相之 心耶?」
[0983b04] 答:「以諸法畢竟無所有故,則有萬善施 為;若諸法有決定性者,則一切不立。故《般若
經》云:『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法句經》云:『菩 薩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金剛三昧經》云:『若 說法有一,是相如毛輪;如焰水迷倒,為諸虛
妄故。若見於法無,是法同虛空;如盲無目 倒,說法如龜毛。』又經云:『寧可謗有如須彌,不 可謗無如芥子。』論云:『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
可得,故名無所得;非無有福德、智慧,增益善 根。』又云:『邪見人破諸法令空,觀空人知諸 法真空,不破不壞。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
貴人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 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 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
之,醎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 人語言:「癡人!比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 純食鹽?」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
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
[0983b21] 「廬山遠大師釋 《涅槃經》『問云:「若無所得,云何作善?」佛答:「明諸 眾生,現有佛性,當必因果;如子在胎,定生不
久,理須修善。」又問:「我今不知所趣入處,云何 作善?」佛答:「有如來藏可以趣入,宜修善業。」』《弘 明集》云:『或有惡取於空,以生斷見。』說之於
口若同,用之於心則異。正法以空去其貪,邪 說以空資其愛。大士體空而進德,小人說空 而退善。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執矣!不觀
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廢善。又善惡諸法,等空 無相;而善法助道,惡法生障。故知萬法真性, 同一如矣;無妨因緣法中,有萬殊矣。故經云: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三世因果,佛不誑欺;十 力勸誡,聞當不疑。而謂善惡都空,無損益乎? 夫法眼明了,無法不悉;舌相廣長,言無不實。
其析有也,則一毫為萬;其等空也,則萬像皆 一。防斷常之生尤,兼空有而除疾。非聖者必 凶,順道者終吉;勿謂不信,有如皎日。故《中論》
云:『諸佛說空法,為治於有故;若復著於空,諸 佛所不化。』《金剛三昧經》云:『若離無取有,破有 取空,此偽妄空,而非真無。令雖離有而不存
空,如是乃得諸法真無。』故《肇論》云:『若以有為 有,則以無為無,有既不有,則無無也。夫不存 無以觀法者,可謂見法實性矣。』何得以空害
有,以有害空;乖一味之源,成二見之垢乎?並 是依語失義,遺智存情。雖言破有,未達有源; 強復執空,罔窮空旨。今略辨之,以消邪滯:夫
有是不有之有,非實有;空是不空之空,非斷 空。若決定為有,非是幻有,而生隔閡;若虛豁 為空,即同太虛,而無妙用。所以從緣而有,無
性之空。無性之空,空不閡有;從緣之有,有不 妨空。有因空立,成圓智而萬行沸騰;空從 有生,起妙慧而一真虛寂。豈同執但空而生
斷見,福海傾消;據實有而起常心,慢山高峙。 是以諸佛說空,為空無明而成福業,破遍計 而了圓成;愚人說空,即生妄解而謗佛意,
增空見而滅善因。又斷滅空,則無善無惡,無 因無果;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
[0984a01] 問:「何不深入無生,自然合道。有為多過,豈益 初心?」
[0984a02] 答:「因世慈而入真慈,從生忍而具法忍; 學分初後,位豈濫陳?又生即無生,豈越性空 之地?無為即為,寧逃實相之源?但取捨情亡,
即真俗理見。故經云:『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 為。』肇法師云:『有為雖偽,捨之則大業不成;無 為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朗。』《華嚴經》云:『解如來
身,非如虛空,一切功德,無量妙法,所圓滿故。』 《大集經》云:『捨離大慈而觀無生,是為魔業;厭 離有為功德,是為魔業。』」
[0984a11] 問:「無漏性德本自具足,何假外修而虧內善?」
[0984a12] 答:「自有修、性二德,內、外二緣。若性德本具,如 水中火,不成事用,須假修德,如遇因緣,方
能顯現;是以因修顯性,以性成修。若本無性, 修亦不成;修性無二,和合方備。又內有本覺, 常熏聖種;外仗善緣,助開覺智。有內 闕 外,
菩提不圓。《華嚴經》云:『法如是故,內因本有;佛 神力故,外緣所加。』是以若修萬善,則順法性; 以淨奪染,性德方起。凡夫雖具,以造惡違性,
本性不顯,不成妙用。」
[0984a21] 問:「忘緣頓入,教有明文。今何所非,而逐因緣 法乎?」
[0984a22] 答:「頓教一門,亦是上根所受;忘緣淨意, 真為如實修行。今所該者,為著法之人而生 偏見,一向毀事不了圓宗。但析妄情,豈除教
道?秖如見佛一法,自有五等教人:一、小乘 人:見佛身即是父母生身,從心外來,有相好 分劑。意識所熏,有所分別;不知唯識義故,見
從外來。二、大乘初教:見佛但是現化,非有相 好,然其實體,空無所有。故云:『若以三十二相 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三、大乘終教:
見佛相好光明,一一悉同真性。身即非身,非 身即身,理事無閡。四、頓教:見佛無有始末之 異,何有現應之差!亦無相好可立,一切分別
非真理故。此離念之真名為見佛。五、一乘圓 教:見佛即此離念之真,非但不生彼相之理, 而乃不閡萬像繁興,具足依正,該攝理事,人
法等圓,明一事遍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不同 時影現,猶如帝網。又緣起一門,若是頓教,不 說緣起,即是事相,令真理不現;要由相盡,乃
是實性。若說緣起,如以翳眼,而見空華。若是 圓教法界,起必一多互攝,有力無力,方得成 立;一多無閡,攝入同時,名入大緣起。
[0984b13] 「如上五 門,皆是入路。尚不訶小,恐廢權門;何乃斥圓, 而妨實德?台教云:『如大乘師不弘小教,則失
佛方便。』秖如古德,設有邊辟之言,皆是為 物遣執。今時但效其言,罔知其旨;又全未入 於頓門,但妄生譏謗,所失太過,故今愍之。
故圓教《華嚴經.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 薩又作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為 本;心若清淨,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菩提
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意 即成。若欲除斷一切取緣,住一向道,我亦能 得,而我不斷,為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證
無上菩提。何以故?為滿本願,盡一切世界行菩 薩行,化眾生故。」是為如金剛大乘誓願心。』是 以驟緣違性,積雜染而為凡;離緣求證,沈偏
空而成小;緣性無閡即大菩提。不斷塵勞 門,能成無為種;不溺實際海,能隨有作波。真 俗鎔融,有無不滯。可謂:履非道而達正道,即 世法而具佛法矣!」
[0984c03] 問:「萬善威儀,聲聞劣行,迂滯化壘,跧伏草庵。 豈稱大心,何成圓頓?」
[0984c04] 答:「三乘初學,不愚於法, 所以《法華經》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 信此法,無有是處。』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悉當成佛。』皆是中途取證,起住著 心,是以諸佛所訶,勸令起行。且二乘之人,皆 登聖位,超九地之煩惱,斷三界之業身;同
坐解脫之床,已具神通之慧,豈比博地具縛 凡夫,惟向依通,全無修證。故真覺大師云:『二 乘何咎,而欲不修?』教中或毀或讚,抑揚當時
耳。凡夫不了,預畏被訶;寧知見愛尚存,去小 乘而甚遠。雖復言其修道,惑使之所不除,非 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邪曲;見生自意,解背
真詮。聖教之所不依,明師未曾承受;根緣非 為宿習,見解未預生知。而能世智辯聰,談論 以之終日;時復牽於經語,曲會私心,縱邪說
以誑愚人,撥因果而排罪福。順情則熙怡生 喜,逆意則 [怡-台+於] [怡-台+諸] 懷瞋。三受之狀固然,稱位乃
儔菩薩;初篇之非未免,過人之釁又縈。大乘 之所不修,而復譏於小學;恣一時之強口,謗 說之患鏗然,三途苦輪,報之長劫。《書》云:『古
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又云:『止沸莫若去 薪,息過莫若無語。』又如經說:『凡夫有漏散心, 一稱南無佛,乃至小低頭,以此因緣尚成佛
道。』何況二乘無漏聖心,永斷後有身,親證 人空慧,所習諸行,而不登正位乎?」
[0984c29] 問:「有功之功,皆歸敗壞;無功之功,至功常存。 何乃棄不遷之旨,而述有作之行乎?」
[0985a01] 答:「《肇論》 云:『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 經云:『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今信之矣。故知
一毫之善,雖是有為,若助菩提,直至成佛而 不墮壞。任大劫火競起,終不燒虛空;縱生死 浪無邊,實不沈真善。」
[0985a07] 問:「諸法無體,從緣幻生;眾緣無依,還從法起。 緣法無性,必竟俱虛;無主無人,無生無滅。 如何廣論無常之事相,復說虛妄之果報乎?」
[0985a10] 答:「以真心不守自性,隨緣成諸有;雖似有即 空,乃體虛成事。猶如樹影雖虛,而有陰覆之 義;還同昏夢不實,亦生憂喜之情。雖無作者
之能為,不失因緣之果報。故《淨名經》云:『無我、 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又教所明空, 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不是斷滅之無,何起
龜毛兔角之心,作蛇足鹽香之見?」
[0985a17] 問:「初心入道,言行相扶,萬善資熏,不無其理。 果地究竟,大事已終,境智虛閑,何須眾行乎?」
[0985a19] 答:「果德佛位,畢竟無為;若無邊行門,八相成 道,皆是佛後,普賢行收,任運常然,盡未來際。
《維摩經》云:『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 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華嚴經》云:『了知 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
名究竟法界,不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 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 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0985a27] 問:「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今何偏讚眾行,廣明 散善乎?」
[0985a28] 答:「今所論眾善者,秖為成就般若 故。教中或訶有為,但是破其貪執。如若取 捨不生,一切無閡;若未明般若,以萬行為助
緣。《法華經》云:『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 具善根,以助無上心。』《華嚴經》云:『譬如一切 法,眾緣故生起;見佛亦復然,必假眾善業。』
若已明般若,用眾行為嚴飾。《法華經》云:『其車 高廣,眾寶裝校,乃至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故 云『萬善同歸集』。離般若外,更無一法。如眾川
投滄海,皆同一味;雜鳥近妙高,更無異色。或 不謂般若,但習有為,秖成生死之因,豈得涅 槃之果?若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餘
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 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
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 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故知般 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
死海中之智檝、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 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驚昏 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愛之甘露、
截癡網之慧刃、給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 萬行虛設。祖師云:『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不可 剎那忘照,率爾相違。』乃至成佛究竟位中,定
慧力莊嚴,以此度含識。故佛云:『我於二夜 中間,常說般若。』」
[0985b25] 問:「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何不直指其事, 而廣涉因緣,興諸問答乎?」
[0985b26] 答:「《楞伽經》云:『佛告 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 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 廣演諸法。」』故知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 離理無說,離說無理。以真性普遍故,不可說
不異可說;以緣修無性故,可說不異不可說。 若說四實性,及諸法自相,皆不可說;若依四 悉檀,及諸法共相,皆是可說。是以諸佛,常依
二諦說法,但得圓旨,說即無過。若一向無言, 何由悟解?令尋言求理,而知理圓;但為言偏, 故云言說不及,不說無言。又性雖離言,不可
說,要以言說,方會不可說也。若夫履踐道源, 紹隆佛種,先明般若,以辨真心。般若乃萬行 之師,千聖之母;真心是群生之本,眾法之
源。若般若未通,真心由昧,應須歸命一體三 寶,懺悔三世愆瑕。以尸羅而檢過防渄;用 禪定而除昏攝亂;親近善友,讚誦大乘,萬善
熏治,多聞修習,助顯真性,直至菩提。障盡而 妙定自明,慧發而真心豁淨;既能自利,復愍 未聞。廣作福因,具行諸度;紹佛家業,建大法
幢。注一味之法雨,蕩諸惑塵;然無作之智燈, 照開迷暗。是以功德萬行,初後並興,於佛教 中,法爾如是。故《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不作
逼惱眾生物,但說利益世間事。』《法華經》云:『若 人受持讀誦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 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
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 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
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 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乃至是人,若坐、 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 應供養如佛之塔。』
[0986a01] 「大凡善法,略有四種:一、自 性善,無貪瞋癡等三善根。二、相應善,善心起 時,心王、心所一時俱起。三、發起善,發身語業,
表內心所思。四、第一義善,體性清淨。又略有 二種:一、理善,即第一義。二、事善,即六度萬行。 今時多據理善,若是理善,闡提亦具,何不成
佛?是以須行事善,莊嚴顯理;積大福德,方成 妙身。如礦含金,似山藏玉;若石蘊火,猶地生 泉。未遇因緣,不成濟用;雖然本具,有亦同無。
眾生三因,亦復如是。凡曰有心,正因悉具;未 得緣、了,法身不成。了因智慧莊嚴,正解觀察; 緣因福德莊嚴,妙行資發。三因具足,十號昭
然;自利利他,理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