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 Zong Jue Yi Ji 禪宗決疑集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禪宗決疑集西蜀野衲智徹述
源湛流清門
[1009c07] 原夫法不孤起。有自來由。欲盡群疑須開微 惑。昔年行履今日披陳。學者見聞從其簡易。 余出家時晚。進道心堅不顧危亡專心直向。
縱使逢魔逢難此念不忘。假饒遇辱遇榮一 心不變。故名擔板漢。是為執固人。不下鐵心 腸。焉領如是事。早年雖處五欲之中。如遊園
觀相似。塵勞袞袞世事紛紛。觸境無為心常 憺怕。得來不喜應用無方。失去何憂現前無 所。余初居學地。歷事多艱微細推窮。無深趣 向。壯年
[(厂@朔)/心] 強作事不讓庸人。勇猛功夫究竟 難為。道伴實情相告剖析來因。道在人弘無 論僧俗。
離塵精進門
[1009c20] 緣智徹二十六歲。受戒持齋專心念佛。至三 十一歲。離火宅為僧參禪請益。師雲峯和尚 令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遂與光兄結伴。迤
[這-言+里] 至于蘷府何堂主庵。所居幽隱就便作住。 自於聖像之前然香設誓。立行三年死限誓 云。我若懶墮欲求坐臥取安身粘床橙。陷入
無間地獄永無出期。自此晝夜徐行周而復 始。除二時粥飯方坐。其餘茶湯之類亦不駐 足。道友施主相訪。亦不陪侍。言語省減單只
舉箇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向這一字上切 切用疑。有時得力如青天白日無一點雲翳相 似。但覺一字疑情於心中活潑潑地。如珠走
盤縱橫無礙。到此不知有身在地上行。亦不 知有世間之事動靜寒溫。折旋俯仰大小便 利。都無計較分別之心。只隨此疑信步而行。
喫粥喫飯信手拈匙放筋。又不知飯食中辛 酸醎淡之味。到此方知是淨念相繼。制之一 處的工夫也。余舉此一事。或有未做工夫之
人疑而不信者。謾說二小喻。譬如世有勇士。 發一奮怒入百萬軍中奪其帥者。彼欲得勝 收功不顧危亡。一忿直前更無退志。其意與
學道人亦然也。又如吾輩欲求無上妙道用 報四重深恩。借父母之遺體。或然一香一指 一臂。發一念精進之心痛苦皆亡。何故蓋無
第二念。纔知痛苦即落第二念也。說此二喻 只要學人深信此事不得狐疑。工夫做到方 有相應。以此主張做工夫得力底樣子也。
却步復陞門
[1010a19] 此舉有時不得力。這一字上疑情旋疑旋失。 不落昏沈便歸散亂。若用力疑轉不得力。退 之又退。此退之一字多者不知。故舉小喻以
明斯事。且如世有貧窮之人。聞萬里之外有 珍寶所。往而求之。或行一千二千。乃至五千 而生退還不復前進。退之不已。驀然自嘆曰。
我若退還枉費前工。永受飢寒貧窮困苦。翻 思此寶去者人人有分。何故我自棄之。於此 奮起堅志又復前進。不憚疲勞不避寒暑。直
至寶所得大富饒安樂眷屬。世事皆然。設此 進退之喻。皆是主張做工夫不得力處。使其 復還得力。誠恐後來學者中道而廢。故以此 事重加勉勵。
退墮策勵門
[1010b04] 此舉退與不得力事分兩說。學人不得一例 而舉。此下重明這箇退字。使學者知之。退者 退菩提心。退長遠心。退精進心。佛不欲禮。道
不欲修。善知識不欲見。道友不欲親。話頭不 欲舉。只好散誕自在。若有這般退念起時。或 是用心過度或是宿業障深善根微弱。數數
向諸佛菩薩像前。五體投地然指然香。發露 前愆求哀懺悔。勇猛舉起話頭。此念如湯消 氷倏爾無餘。純一淨念學者須知。余遇此退
念起時。即便然香發露懺悔。求佛哀祐即舉 話頭。此念應時隨滅。此是已驗之事。故錄此 以警後學者也。
懈怠勉勤門
[1010b17] 此舉不得力者。或是話頭上無疑。或是話頭 舉不起。或沈或浮。或隨聲色。或逐攀緣。或喜 眠睡。皆是懶惰懈怠恣縱身心。於生死事上
用心不切。隨處樂著。故不得力。此二種病。余 工夫未純熟時數數而起。只向話頭上決起 疑情。亦不用分別排遣是非。疑情一起此念
頓消。已上所說皆無他事。只要決擇學人做 工夫處。乾乾淨淨酒酒落落。無一點異念上 心。將從前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記得佛
說者。祖說者。諸子百家所說者。於此一筆勾 下。直得水泄不通。聖凡情盡。到此參箇話頭。 或參無字話。或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肩
領荷奮力趨前更莫回顧。直至歸家穩坐。方 是安樂底時節也。
執礙決疑門
[1010c03] 此上兩則語皆出趙州和尚。叢林多舉。每見 同道者。於無字上各出異見。或者執空執有 執斷執常。執空者為。趙州道無。萬法本無。本
性無故何疑之有。執有者謂。趙州道無。指有 言無無中即有。又何疑哉。執斷者謂。趙州道 無。萬有皆空無一可取何必疑耶。執常者謂。
趙州道無。真性常存寂然不動。何用著疑。噫 所見偏枯故有此失。若如此主張。不須用疑 得無上菩提者。除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始
得。譬如世間工巧藝術之人。各有所務未有 不疑而成事者也。此疑之一字便是思想用 謀之心。體同而名異耳。如楞嚴會上二十五
圓通。各有所疑方有所證。此事不必細註。眾 所共知。
失正究竟門
[1010c18] 此舉參無字者。學人見前尊宿說。把這無字 貼在眼睛上。眼睛便是無字。無字便是眼睛。 只恁麼看去學人領下無字。向長連床上端
身正坐。揑定拳頭咬定牙關。瞠起兩眼看這 無字。細則細如微塵。大則大如天地。或顯或 隱認此為諦。當得力底工夫也○又聞學人
謂師開發。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 云無。師即令他提這無字。學人信得及。便即 從此行也無坐也無。著衣喫飯也無。一切時
中皆無。或緩或急。又自云。緩則一切時中不 念自念。念得這無字活轆轆地。又云。若急念 時念教一口氣盡方住。周而復始。亦如是念。
以此為純熟工夫也。余嘗聞學人作如是說。 誠恐有誤後人故。設二小喻。識者詳之。詳這 緩念者。恰如永凌上擲豆子相似。任其所往 無可 覊
絆。詳這急念者。渾似更鼓樓上發攂 一般。一通聲絕又一通何所益耶。如前看無 字者。與念無字者。這兩種工夫。四眾用心者
甚多。如此說來好似一場戲話。深可惜哉○ 或有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者。詢其來源諦 當起疑處。便即支離亂說。或謂何處上起疑
者。或謂一歸上起疑者。或兩句都念者。或單 念下句者。學人各自主張一路而不改者。弗 可曉也。
徹底窮淵門
[1011a14] 自愧在於學地。未得升堂入室。理趣門頭戶 底竊而窺之。譬如王家掌事珠珍異寶。本非 他有。一能辯別真偽貴賤輕重等分。王眷需
索隨意給之用無差互。佛祖無上妙寶。非余 所得。工夫次第邪正淺深略而知之。願與同 道之流決此疑情。必不相賺。僧問趙州。狗子
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其僧復問。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因甚狗子無佛性。州又云無。此僧 當下若會。得這老漢開口處唾面痛罵一場。
趙州只得杜口無言免使此語流布於世。這 僧當時不能領受此語。通身墮在疑情。便將 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竅。一禁禁定氣
息不通。一手挽住。趙州云。佛言蠢動含靈皆 有佛性。和尚因甚道狗子無佛性。實意云何 道無。其僧到此疑情重也。行也疑因甚道無。
坐也疑因甚道無。著衣喫飯也疑因甚道無。 動靜寒溫也疑因甚道無。苦樂逆順也疑因 甚道無。晝夜十二時無頃刻暫息。單只不忿
趙州道狗子無佛性。直要向這無字上捉敗 趙州。得人憎處方始休歇○此下正說學人 用疑處。須要仔細著意。若用疑時先須發憤 怒心。疑趙州因甚道無。此憤怒心
(註明若不出聲心中忿忿 地。若出聲閉口鼻音如伏虎聲相似。如人受辱有疑不決。皆有此不忿意聲) 或出聲不出 聲。學人自取方便。此一箇疑字單只疑趙州
因甚道無。不是看趙州無。不是念趙州無。今 時學人多是看這無字。念這無字。真可怜也。 學人到此惺惺著。須看其僧當時有疑。再問
處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狗子因甚無佛性。 此一問疑徹骨髓。這僧求死不欲活。逼得老 趙州。和心膽吐出箇無字。欲收收不得。其僧
求死死不得。從始至今疑而不決。所以前人 疑的。即是今人疑的。今人疑的即是疑著趙 州說的。驀然疑團子上爆地一聲。徹見那邊
消息去也。此說且止。言多去道遠矣。
指本還真門
[1011b20] 此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 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此僧却不似那僧 疑也。空使趙州舌頭拕地。道箇七斤衫乾沒
一星事。其意云何。蓋謂秤尾不鮮故無買者。 今昔叢林中。多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此 一法余杜田說破。然後會歸一處。使學人易
解易曉。故法華經云。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 真。此一法乃眾生之本源諸佛之妙道。亦是 萬法之母眾聖之尊。迷之者則輪迴不息。悟
之者則了死超生。再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用疑時只疑這一法 (於此註明學人易入) 一即是心 (此心是靈知之 心。非肉團心分別心) 心即是一
(一者眾聖之王。故號為心王也) 余何故如此 分析切。恐學人初入道時。請益師不曾開說 得疑情上明白。學人又不會次第請問。又不
遇良朋善友究竟。雖聞有善知識。又不能親 近決擇身心。執己之見埋沒平生。是可憐也。 故余只要學人向這一字上起疑。初舉萬法
歸一一歸何處。或舉三五次隨意放收。然後 萬法歸一。少舉只在一字上起疑。疑者疑此 一歸何處。歸何處三字。是考究這一向何處
安身立命。此三字無疑疑在一上。恐一上疑 情不起。再舉畢竟一歸何處。舉話頭時或出 聲不出聲皆可。但不得太急。又不得太緩。如
擊鐘磬一般。勻調擊之聲則和順。只貴話頭 上疑情。得力不得力處取用切。不可信人說 不要開口舉話頭。若信此語閉口禁聲後必 有患也。
順息免患門
[1011c19] 此與學人請益處不明白。後得傷心損體之 患。余親見兄弟家默默無言者。後來多得吐 紅之疾。詢問其由。他謂善知識不說開口舉
話頭。余痛與他說。此患正是氣傷於心。心為 血之主。心不能主氣血妄行。須要謂理氣息。 血脈舒暢四大安和道則隆矣。謾說小喻。如
世有人失去貴重之寶。朝討暮尋。或默默思 惟。或開口詢問。或自傷自嘆。或逢人指視。或 顧盻而得。如是推窮事理。開口閉口語默動
靜何疑疑哉○再與學人究此病之根源。或 飽食重檐。或登山趣步。大略舉。此四處。起 病之初此四處。喘息上壅。若不開口出聲舉
話頭時。此氣欝結胸中。傷心損體自作障礙。 妄言坐禪之病。豈不屈哉。
上根利器門
[1012a05] 此舉三種善知識。入門各異見道不同。或從 經教中有悟者。或宿有般若力故不參禪而 悟者。或有參禪勇猛工夫未久而悟者。此
三種善知識。必不能開發初機之人微細做 工夫處。若提向上宗乘。接上上根器則可。中 下之機難以栖泊。故古德云。學道之人不具
法眼。須具參方眼。又仲尼云。視其所以觀其 所由察其所安。是以吾輩行脚。須具參方正 眼耳。
禪林靜慮門
[1012a15] 此舉叢林綱紀坐禪寂靜一節。古來佛法興 隆叢林茂盛。天龍協祐施主歸崇。受用現成 常住豐厚。處處安禪著眾。人人慕道精修。或
三五百之多僧。或一二千之眾士。東西兩序 執事營為。內外一如鋪心若地。箇箇如因識 果。人人見道明心。三德六味總無虧。四事七
珍皆具足。所以僧堂中學般若菩薩。十指不 點水。百事不干懷。粥飯之餘專心在道。上根 利器者。不離單位坐究一乘。晝夜惺惺端持
正觀。後來各人有大發明成大法器收因結 果。向叢林中為大宗匠。開大爐鞴煆煉學人。 做工夫處。先舉上床一種。威儀事在精誠。須
要跏趺端坐。眼端鼻鼻端臍。牙關緊咬拳頭 緊揑。待喘息已定。舉箇話頭。僧問趙州。狗 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不用動口動舌。默
默參究以悟為期。此是叢林中坐禪儀式樣 子。眾所共知。
幽居正派門
[1012b04] 此明來脈正宗。黃梅散席之後。百丈未建叢 林已前。或三人五人。山間林下刀耕火種。無 剪爪之工。孜孜在道念念不忘。於中人人成
大法器。後來各天一方說法利生。參學者眾。 百丈大智禪師始建叢林。此舉前輩祖師居 山修行勤勞中做工夫的樣子。眾所共知。
祇園聖眾門
[1012b11] 此謂是法平等發源之初。吾佛世尊在祇園。 與千二百比丘。故行乞食欲化施主。破慳貪 故免墮三途。鉢中得食分作三分。一分施餓
鬼鳥獸及魚鱉等。一分施貧窮乞丐。一分支 身行道求無上佛果菩提。持鉢出園。各披三 衣而存正觀。前觀六肘。目不顧視。舉足下足
安祥繫念直視而行。故世尊隨處經冬過夏。 大眾皆入此慈心三昧。眾所共知。此三種法 門無出一心。佛祖隨時隨機方便行道。學人
不可執在一隅釘樁搖艣。余於此三種法門 上一一批判。使四眾後學不泥斯惑矣。
覺悟玄宗門
[1012b23] 若論此事。不在端坐無言處。不在刀耕火種 處。不在持衣托鉢處。且道畢竟在甚麼處 (良久云) 是甚麼屲又是箇甚麼。學人於此理會不
下。各將本參話頭依前所舉所疑。不必重述。 只要話頭上會活弄。不可滯在一處。至於行 住坐臥著衣喫飯搬柴運水大小便利語默動 靜折 [打-丁+(旋-方)]
俯仰迎賓待客苦樂逆順道在其中。 須要自有方便始得。會做工夫底人。譬如慣 蹴毬子者一般。著頭頭起。著肩肩起。著肘肘
起。著手手起。著膝膝起。著足足起。蹩轉一脚 踢過毬門輥上三十三天十八梵天四空天周 而復始。無一處可收。無一處可著。何故蓋皆
因他活轆轆地。所以三界收他不得。無心拘 他不得。有如是妙用如是自在如是安樂。又 何況三界拘收他不得。盡十方虛空微塵國
土亦拘收他不得任。性往來得無罣礙。學人 且道。那箇是毬子。那箇是蹴毬底人。會麼會 麼。且住且住。若逢阿逸多親蒙得授記。設此
一喻學人悟得及否。夫信與不信皆出汝心 不信而信如鏡照鏡。心鏡俱亡何勞念靜。棄 有著空執法成病。百法十玄千經萬論。誘引
學人皆歸十信。誠信實信成佛有分。行解相 應潭澄月映。信性自心信心自性。性本自心 本心自性。心性如如自信自敬。
歸源實際門
[1012c19] 已上所說非余本意。推窮聖典類聚群文。舉 古驗今見聞深實。所以多見四眾學者。用心 差互識見偏枯。邪正不分是非罔辯。噫生逢
季運去聖時遙。不了目前萬緣差別。所以但 凡做工夫底人。雖參話頭多眾不同。而於起 疑處無二用心。一切話頭必要起疑。古德云。
無疑不悟。前不云乎。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 須具正知正見。莫墮野狐窟裏埋沒一生。何 止一生。百千萬生菩提種子不復生芽。余咸
居學地不忍見聞。兩岐之間決疑辯惑。前所 將佛祖經教語錄中機緣譬喻警眾之言。并 余做工夫得力處一一錄呈後學四眾。至於
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句之中性天朗耀。到 此方不負平生參學之志願也。其或心地不 開性天不朗。各各緊把繩頭依樣畫猫兒驀
直去也。忽若再逢親友指示前因。一念相當 萬金消得。正恁麼時三塗苦趣同證菩提。四 重深恩一時酬畢。智徹忝居同學幸垂回顧 提携。誓在他生處處同為法侶。
來源孝敬理事圓融 體用雙修陰翊王化
雙林遺誡眾等遵依 懺悔法門菩提行願
憶昔出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