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s of the Three Treasures Throughout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歷代三寶紀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歷代三寶紀卷第四 (譯經後漢)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49b05] 後漢錄者。光武皇帝第四子莊繼立。諡為孝 明帝。至永平七年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 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
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奉對云。臣聞西方 有神名佛。陛下所見將必是乎。帝以為然。欣 感靈瑞詔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
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適天竺。於月支國遇攝 摩騰。寫得佛經四十二章并獲畫像。載以白 馬還達雒陽。因起伽藍名白馬寺。諸州競立
報白馬恩。長安舊城青門道左二百餘步中 興寺右。即是白馬寺之遺基。於即翻譯四十 二章經。緘置蘭臺石室閣內。自爾釋教相繼
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孝桓帝世又以金 銀作佛形像。至孝靈帝光和三年。遣中大夫 於 雒 陽佛塔寺中。飯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華
燃燈。光和七年。張角等謀誅其逆黨內外姻 屬。諸事老子妖巫醫卜並皆廢之。其有奉佛 五戒勿坐。自秦世沙門釋利防。及前漢劉向
校書天閣已來。至此始有定錄。經則四十二 章為首。人則迦葉摩騰最初。迄於獻帝建安 末齡。其間一百五十二年。歷十一主。華戎
道俗十有二人。兼摭舊遺更補先闕。並古失 譯。合出經律三百五十九部。四百二十七 卷。為後漢錄運乎斯軸。庶有披覽鑒瞻古
今。時代散聚經典離合。明揚盛化法寶備焉。
* (後漢) 沙門迦葉摩騰 一部一卷經
* 沙門竺法 蘭 五部十三卷經
* 沙門安世高 一百 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律
* 沙門支婁 迦讖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 優婆塞都尉 安玄 二部三卷經
* 沙門竺佛朔 二部 三卷經
* 沙門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經
* 沙門康巨 一部一卷經
* 清信士嚴佛 調 七部十卷經
* 沙門康孟詳 六部九 卷經
* 沙門釋曇果 一部二卷經
* 沙門 竺大力 一部二卷經
* 諸失譯經 一百 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經呪
[0049d02] 後漢四十二章經一卷
[0049d03] 右一經一卷。明帝世中天竺國婆羅門沙門 迦葉摩騰譯。或云竺攝摩騰。或直云攝摩騰。 群錄互存未詳孰是。既未審知定何是姓何
者是名。先來弗譯所以備彰。騰幼而敏悟兼 有風姿。博學多聞。特明經律。思力精拔。探索 幽深。敷文析理每有新義。當時學徒未之附
也。法師遊乎天竺。西北有一小國。其國宗奉 焉。俄而隣國興師。兵戈不戢。迄將踐境輒有 事礙。於是疑有異術。密遣覘觀。使人還云。彼
國君臣講習大乘金光明等經。經言。說此法 地神王護之。緣是隣國請和求法弘通大乘。 自爾南渡漸於此矣。永平年隨逐蔡愔至自
洛邑。於白馬寺翻出此經。依錄而編。即是漢 地經之祖也。舊錄云。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 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一十八章。道安錄無
出。舊錄及朱士行漢錄僧祐出三藏集記。又 載但大法初傳人未歸信致使摩騰蘊其深解 不復多翻。後卒 雒 陽。載其委曲備朱士行漢
錄及高僧名僧等傳諸雜記錄。寶唱又云。 是竺法蘭譯。此或據其與攝摩騰同時來耳。
[0050a04] 佛本行經五卷
[0050a05] 十地斷結經四卷 (或八卷見朱士行漢錄)
[0050a06] 法海藏經三卷 (一本無藏字)
[0050a07] 佛本生經二卷 (見名僧傳)
[0050a08] 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 (見別錄)
[0050a09] 右五部合一十六卷。中天竺國沙門竺法蘭。 少而機悟淹雅博愛多通。禪思毘尼莫不究 竟。誦經百餘萬言。學徒千餘人。居不求安常
懷弘利。戒軌嚴峻眾莫能闚。聞漢使愔來訊 訪漢地佛法。遂有心輕舉。國王不聽。密與 騰同來。間行後至。明帝世翻初共騰出四十
二章。騰卒。蘭自譯。昔漢武帝穿昆明池。底 得灰墨。問東方朔。朔云。可問西域梵人。法 蘭既至。時以追問。蘭曰。此是劫燒之灰。朔
言有徵。信者甚眾。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 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畫樣來至 雒 陽。帝即 勅令圖寫供養。自爾丹素流演迄今。
[0050a21] 修行道地經七卷 (或六卷。初出漢永康元年譯支敏度制序。見寶唱錄及別錄。或云順道 行經)
[0050a22] 法句經四卷
[0050a23] 大僧威儀經四卷 (右二經。並見別錄。新附別有異出。本小不同。祐失譯分為兩 部二卷。即此別錄合者是)
[0050a25] 五十校計經二卷 (或云明度校計元嘉元年出。見朱士行漢錄。僧祐錄同)
[0050a26] 雜四十四篇經二卷 (或云雜經。四十四篇。既不顯名未知何經。道安云。出增一阿 含。祐錄載)
[0050b01] 七處三觀經二卷 (元嘉元年譯。見朱士行漢錄。道安云。出雜阿含。見祐錄同)
[0050b02] 十報經二卷 (舊錄載云出長阿含。見祐錄亦名多增道章經)
[0050b03] 大道地經二卷 (初出。道安注解云。是修行經抄。元外國略。本或無大字。出長阿含。見祐錄)
[0050b04] 道意發行經二卷 (或一卷。出長阿含。見道安及僧祐錄)
[0050b05] 禪經二卷 (初出。見別錄)
[0050b06] 安般守意經二卷 (或一卷道安云。小安般。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李廓錄同)
[0050b07] 無量壽經二卷 (初出。見別錄。元魏世沙門曇鸞論偈注解)
[0050b08] 陰持入經一卷 (別錄云陰持入道安注解。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
[0050b09] 百六十品經一卷 (舊錄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經。見僧祐錄)
[0050b10] 大十二門經一卷 (別錄云。二卷。出長阿含。道安注解見寶唱及祐錄)
[0050b11] 小十二門經一卷 (出長阿含。見寶唱及僧祐錄)
[0050b12] 人本欲生經一卷 (元嘉二年譯出長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道安注解)
[0050b13] 阿毘曇五法經一卷 (舊錄云。阿毘曇五法行經。出長阿含。見祐錄)
[0050b14] 七法經一卷 (舊錄云。阿毘曇七法行經。出長阿含。或云七法行見祐錄)
[0050b15] 普法義經一卷 (元嘉二年譯出。亦名具法行經。出長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
[0050b16] 漏分布經一卷 (道安云。出長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亦出中阿含)
[0050b17] 四諦經一卷 (道安云。出長阿含。或云出中阿含初出見祐錄)
[0050b18] 九橫經一卷 (出雜阿含)
[0050b19] 八正道一卷 (右二經并出雜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三藏記)
[0050b20] 大安般經一卷 (或二卷。道安注解。見祐錄。或云大安般集經)
[0050b21] 思惟要略經一卷 (或直云思惟經。見祐錄)
[0050b22] 十二因緣經一卷 (亦云聞城十二因緣經。初出見祐錄)
[0050b23] 五陰喻經一卷 (舊錄云。五陰譬喻經。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出雜阿含)
[0050b24] 轉法輪經一卷 (或云法輪經。見釋道安及僧祐錄出雜阿含)
[0050c01] 流攝經一卷 (舊錄云。一切流攝。亦云一切流攝守。吳錄云流攝守因。亦云受因。見朱士行。 漢錄及僧祐錄。出中阿含)
[0050c03] 是法非法經一卷 (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出中阿含)
[0050c04] 法受塵經一卷 (見僧祐錄)
[0050c05] 十四意經一卷 (舊錄云。菩薩十四意經。見僧祐錄)
[0050c06] 本相猗致經一卷 (出中阿含。吳錄云。大相猗致與緣本致經同。見朱士行漢錄及僧 祐及三藏集記)
[0050c08]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一卷 (見僧祐錄)
[0050c09] 禪行法想經一卷 (見僧祐錄及寶唱錄。三藏記)
[0050c10] 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 (見寶唱錄或無禪行字。及僧祐錄)
[0050c11]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 (見僧祐錄)
[0050c12] 獨富長者經一卷 (亦云獨富長者財物無付經。亦云無子付囑。出雜阿含四十六卷)
[0050c13] 長者懊惱三處經一卷 (亦云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亦直云三處惱經)
[0050c14] 申起長者悔過經一卷 (亦云申越長者悔過供佛經。申越申起。未知何定)
[0050c15] 佛為那拘說根熟經一卷 (亦云為那拘羅長者說根熟經)
[0050c16] 長者兄弟詣佛經一卷 (亦云長者梨師達多兄弟二人往佛所經。出中阿含)
[0050c17] 佛神力救長者子經一卷
[0050c18] 阿那邠祁化七子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
[0050c19]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一卷 (出中阿含第六十卷。亦直云十支經)
[0050c20] 無畏離車白阿難經一卷 (出雜阿含二十一卷)
[0051a01] 受呪願經一卷 (亦云最勝長者受咒願經)
[0051a02] 長者子制經一卷
[0051a03] 郁伽居士見佛聞法醒悟經一卷 (亦云修伽陀居士佛為說法得 惶悟經。出雜阿含)
[0051a05] 得非常觀經一卷 (亦云長者夜輸得非常觀經)
[0051a06] 舍頭諫經一卷 (初出。見舊錄亦云舍頭諫太子明二十八宿經。亦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 經。亦云虎耳經)
[0051a08] 出家因緣經一卷 (亦云佛說出家因緣經)
[0051a09] 佛度旃陀羅兒出家經一卷
[0051a10] 純陀沙彌經一卷 (或作沙門字。或作淳字。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0051a11] 外道出家經一卷
[0051a12] 精進四念處經一卷 (出雜阿含二十九卷)
[0051a13] 父母恩勤報經一卷 (一云難報出中阿含)
[0051a14] 禪思滿足經一卷 (出雜阿含)
[0051a15] 數息事經一卷 禪法經一卷
[0051a16] 禪祕要經一卷 (或無祕字出禪要祕密治病經)
[0051a17] 世間言美色經一卷 (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0051a18] 一切行不恒安住經一卷 (出雜阿含三十四卷)
[0051a19] 人受身入陰經一卷 (出修行道地經第一卷)
[0051a20] 多倒見眾生經一卷 (或無多字。出出曜經第十六卷)
[0051a21] 人身四百四病經一卷 (出修行道地經第一卷)
[0051a22] 人病醫不能治經一卷 (出修行道地經)
[0051a23] 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
[0051a24] 斫毒樹復生經一卷 (出出曜經)
[0051b01] 犯戒罪報輕重經一卷
[0051b02]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0051b03] 阿練若習禪法經一卷 (出菩薩禪法第一卷)
[0051b04] 四百三昧名經一卷
[0051b05] 自誓三昧經一卷 (內題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初出。與護出大同小異)
[0051b06] 流離王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初出與護出小異)
[0051b07]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 (初出)
[0051b08] 迦葉結經一卷 罵意經一卷
[0051b09] 處處經一卷
[0051b10] 佛為頻頭婆羅門說像類經一卷 (出雜阿含第十一卷)
[0051b11] 婆羅門問佛布施得福經一卷
[0051b12] 佛為調馬聚落主說法經一卷 (出雜阿含三十二卷)
[0051b13] 婆羅門行經一卷 (出中阿含三十九卷)
[0051b14] 豆遮婆羅門論議出家經一卷 (出雜阿含四十二卷)
[0051b15] 佛為事火婆羅門說法悟道經一卷 (出雜阿含)
[0051b16] 婆羅門虛偽經一卷 (出雜阿含三十卷)
[0051b17] 佛化大興婆羅門出家經一卷 (出雜阿含。或作大與字)
[0051b18]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
[0051b19]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
[0051b20] 四吒婆羅門出家得道經一卷 (出雜阿含四十四卷)
[0051b21] 佛為憍慢婆羅門說偈經一卷 (出雜阿含)
[0051b22] 婆羅門服白經一卷 (出雜阿含二十八卷)
[0051b23] 婆羅門問世尊將來世有幾佛經一卷 (出雜阿含)
[0051b24] 婆羅門避死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
[0051c01] 佛為婆羅門說耕田經一卷 (出雜阿含或無田字)
[0051c02] 七老婆羅門請為弟子經一卷
[0051c03] 婆羅門通達經論經一卷 (出雜阿含第二十五卷)
[0051c04] 佛覆裸形子經一卷 (出生經。一云審裸形子經。審與覆此字誤未知何)
[0051c05] 婆羅門解知眾術經一卷 (出雜阿含)
[0051c06] 佛為婆羅門說四法經一卷 (出雜阿含第二卷)
[0051c07] 佛為年少婆羅門說知善不善經一卷
[0051c08] 如幻三昧經一卷 (或二卷) 安般經一卷
[0051c09] 內藏經一卷 (元嘉二年十月出是第一譯。一名內藏百品。或百寶。見朱士行漢錄)
[0051c10] 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 (初出)
[0051c11] 水喻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 浮木譬喻經一卷
[0051c12] 鼈喻經一卷 (出六度集)
[0051c13] 提婆達生身入地獄經一卷 (出出曜經)
[0051c14] 摩那祇女人誹佛生身入地獄經一卷
[0051c15] 鬼問目連經一卷
[0051c16] 十八地獄經一卷 (或云十八泥犁)
[0051c17] 地獄罪人眾苦經一卷
[0051c18] 地獄報應經一卷 (或云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0051c19] 目連見眾生身毛如箭經一卷 (出雜阿含第十九卷)
[0051c20] 摩訶衍精進度中罪報品經一卷
[0051c21] 尊者薄拘羅經一卷 (出中阿含第八卷)
[0051c22]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 (亦云阿難問事佛經。亦云事佛吉凶經)
[0051c23] 迦旃延無常經一卷 (出生經第二卷)
[0051c24] 當來變滅經一卷 太子墓魄經一卷
[0052a01] 四不可得經一卷 (或無可字)
[0052a02] 堅心正意經一卷 (亦云堅心經亦云堅意經)
[0052a03] 分明罪福經一卷
[0052a04] 多增道章經一卷 (舊錄無道字。亦云異出十報法出長阿含)
[0052a05] 㮈 女祇域經一卷 金色女經一卷
[0052a06] 摩鄧女經一卷 (或云摩鄒女)
[0052a07] 前世爭女經一卷 (出生經)
[0052a08] 承事勝己經一卷 悔過法經一卷
[0052a09]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 太子夢經一卷
[0052a10] 小般泥洹經一卷 (見別錄)
[0052a11] 慈仁不殺經一卷
[0052a12] 阿難同學經一卷 (出增一)
[0052a13] 商人脫賊難經一卷
[0052a14] 過去彈琴人經一卷 (出雜阿含四十八卷)
[0052a15]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卷 (初出出長阿含)
[0052a16] 世間強盜布施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
[0052a17] 商人子作佛事經一卷 (出長阿含)
[0052a18] 呪賊經一卷 卒逢賊結衣帶呪經一卷
[0052a19] 梵天詣婆羅門講堂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
[0052a20] 五陰成敗經一卷 (出修行道地經)
[0052a21] 八光經一卷 五戰鬪人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
[0052a22] 五法經一卷 (見僧祐錄)
[0052a23] 五行經一卷 三毒經一卷
[0052a24] 阿含正行經一卷 良時難遇經一卷
[0052a25] 求離牢獄經一卷 蓮華女經一卷
[0052b01] 孤母喪一子經一卷
[0052b02] 昔有二人相愛敬經一卷 (出出曜經)
[0052b03] 住陰持入經一卷 (亦云除持入。或二卷)
[0052b04] 鏡面王經一卷 (出六度集) 子命過經一卷 (出生經)
[0052b05] 健陀國王經一卷 (或無國字)
[0052b06] 歎寶女經一卷 (亦云舍利弗歎寶女說不思議經)
[0052b07] 大迦葉遇尼乾子經一卷 (出長阿含)
[0052b08] 正齋經一卷
[0052b09] 阿那律思惟目連神力經一卷
[0052b10]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一卷 (亦云遺日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法身經)
[0052b12] 舍利弗問寶女經一卷
[0052b13] 月燈三昧經一卷 (出大月燈三昧經)
[0052b14] 阿難惑經一卷 (出人本欲生經)
[0052b15] 佛印三昧經一卷
[0052b16] 迦葉詰阿難經一卷 (亦云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初出)
[0052b17]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0052b18] 空淨天感應三昧經一卷 (舊錄云。空淨三昧經)
[0052b19] 情離有罪經一卷 (世注為疑)
[0052b20] 藥王藥上菩薩觀經一卷
[0052b21] 義決律一卷 (亦云藏決律法行道安云。出長阿含。或有經字者見僧祐錄。凡三十四部。合 四十卷。自餘雜出附)
[0052b23] 右一百七十六部。合一百九十七卷。安息國 王太子名清字世高。次當嗣王位讓位與叔。 既而捨國剃落出家。懷道遊方弘化為務。孝
桓帝世建和二年。振錫來儀至乎洛邑。少時 習語大通華言。慨法化微廣事宣譯。到靈帝 世二十餘年。其釋道安錄僧祐出三藏集記
慧皎高僧傳等。止云世高翻三十九部。義理 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 者皆亹亹然而不倦焉。房廣詢求究檢眾錄
紀述。世高互有出沒。將知權迹隱顯多途。或 由傳者頗致乖舛。量傳所載三十九部。或但 路出自燉煌來屆止京邑。靈帝之末關中擾
攘。便渡江南。達人見機在所便譯。得知他處 闕而未傳。又其傳末果云。而古舊錄所載之 者。此竝世高刪正前譯不必全翻。今總群篇。
備搜雜記。有題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隨 逐因緣從大部出。錄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見 故存此寧不纘。敢依集編緝而維之。冀廣 法流知本源注。欲識其迹具諸傳詳。
[0052c15] 大集經二十七卷 (初出見李廓錄)
[0052c16] 般若道行品經十卷 (初出。亦云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八卷。光和二年十月 八日出見支敏度錄及僧祐錄)
[0052c18] 首楞嚴經二卷 (中平三年二月八日出是初譯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三藏記吳錄又 云三卷)
[0052c20] 伅真陀羅尼經二卷 (初出。安錄元舊錄云伅真陀羅尼王經。見朱士行漢錄及僧 祐錄)
[0052c22] 阿闍世王經二卷 (初出。道安云。出長阿含。見僧祐錄)
[0052c23] 阿閦佛國經二卷 (建和元年譯是第一出。見朱士行漢錄。亦云阿閦佛剎諸菩 薩學成品經。亦云可閦佛經或一卷。祐錄亦載)
[0052c25] 無量清淨經二卷 (亦云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見吳錄)
[0052c26] 孛本經二卷 (初出見僧祐錄)
[0052c27] 般舟三昧經二卷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譯初出。見聶道錄吳錄及三藏記舊錄云 大般舟三昧經)
[0053a02] 古品遺日說般若經一卷 (出方等部。一名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名摩訶衍 寶嚴經。一名大寶積經。見僧祐錄)
[0053a04] 寶積經一卷 (光和二年譯第一出道安云摩尼寶經。或二卷。見舊錄及士行錄三藏集記 等)
[0053a06] 問署經一卷 (亦云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道安云出方等部見吳錄及祐三藏記)
[0053a07] 梵般泥洹經一卷 (舊錄云胡般今改為梵初出。或二卷見朱士行錄及三藏集記)
[0053a08]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 (亦直云阿闍世王經)
[0053a09] 兜沙經一卷 (見吳錄及三藏記)
[0053a10] 內藏百品經一卷 (第二出。與世高譯者小異。舊錄云。內藏百寶經。道安云。出方等部遍 校群錄並云百寶無百品。故知即是此經)
[0053a12] 大方便報恩經一卷 (見吳錄)
[0053a13] 光明三昧經一卷 (安錄無見吳錄及三藏記)
[0053a14] 禪經一卷 (見別錄)
[0053a15] 雜譬喻經一卷 (凡十一事。祐錄云失譯。今檢見別錄故載之)
[0053a16]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一卷 (此王是佛滅後百三十年六月 王方出。故非佛說。一本無經字祐錄有。四十四部)
[0053a18] 右二十一部。合六十三卷。月支國沙門支婁 迦讖。亦直云支讖。桓靈帝世建和歲至中平 年。於洛陽譯。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等筆受。
而舊譯云胡般泥洹者。未詳胡字。竊觀上代 有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 胡為漢。胡乃西國邊俗。漢是東方。一號且九
州地喚於西方總言天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