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s of the Three Treasures Throughout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歷代三寶紀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歷代三寶紀卷第八 (譯經苻秦姚秦)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74c26] 前後二秦苻姚世錄者。此等亦是權 覇 時君 弘法主也。自晉室渡江匈奴焚 雒 。伊瀍涇渭
非復帝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其 在斯乎。符健本氏武都人也。因二趙亂據 有關西。子孫乘機繼立稱帝。號秦都長安。
至第三主諱永固。生有神光從天屬地。銘見 其背曰草付臣。遂改符氏。永固立後十有六 年。時太史奏。有德星見外國分野。當有聖人
入輔中國。得之者王。永固因求龜茲國鳩摩 羅什婆。襄陽彌天釋道安等。時安屬晉攻南 陽得安每與同輦。詢訪政治兼敷釋典。征西
取什。而什未到。永固已薨。六主四十四年入 後秦。姚萇西戎羌。因時繼立。仍都長安。改為 常安。至其子興弘始三年春。有樹連理生於
廟庭。逍遙一園葱悉變為薤。咸稱嘉祥。應 有智人來入國瑞。冬什到。雍興加禮遇待以 國師。崇敬甚隆。大闡經論。震旦宣譯盛在此
朝。四方沙門雲奔湊集。先是長安自前漢廢 到符秦興。其間三百三十一載。曠絕朝市民 俗荒蕪。雖數伽藍歸信尠寡。三千德僧同止
一處。共受姚秦天王供養。世稱大寺非是本 名。中構一堂權以草苫。即於其內及逍遙園 二處翻譯。法寶遠被瑞驗若茲。因立僧官俸
侍中袟。置兩都錄緝五部僧。昭玄之興始自 此起魏末周初衢術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 藍。草堂本名即為一寺。草堂東常住寺。南
京兆王寺。京兆後改安定國寺。安定國西為 大乘寺。邊安定左天街東畔八隅大井。即 舊大寺之東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孫三
主三十二年。為晉所滅。其地入魏。合二秦紀 七十六年。以後秦立一十二年。西秦乾歸方 滅符崇。依甲子推故相交入。起符健立皇始
元年。當晉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之歲。至姚泓 永和二年。是晉安帝義熙十三年丁巳。國紀 歷編實六十四載。華戎釋種一十六人。合
出經論傳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一十四卷。 總結以為符姚二秦世錄云爾。
[0075b05] (符秦) 沙門曇摩持 二部 (二卷戒本壇文)
[0075b06] 沙門釋慧常 一部 (一卷戒本)
[0075b07] 沙門曇摩蜱 一部 (五卷經)
[0075b08] 沙門鳩摩羅佛提 一部 (二卷經)
[0075b09] 沙門曇摩難提 五部 (一百一十四卷經集論)
[0075b10] 沙門僧伽跋澄 三部 (二十七卷經)
[0075b11] 沙門僧伽提婆 三部 (六十卷阿毘曇等)
[0075b12] 沙門釋道安 二十四部 (二十八卷注解志錄)
[0075b13] (姚秦) 沙門竺佛念 一十三部 (八十六卷經論)
[0075b14] 沙門曇摩耶舍 二部 (二十一卷阿毘曇)
[0075b15] 沙門弗若多羅 一部 (五十八卷律)
[0075b16] 沙門鳩摩羅什 九十八部 (四百二十五卷經論傳)
[0075b17] 沙門佛馱耶舍 四部 (六十九卷經律戒)
[0075b18] 沙門釋僧肇 四部 (四卷論)
[0075b19] 沙門釋僧叡 一部 (一卷錄目)
[0075b20] 沙門釋道恒 一部 (一卷論)
[0075b21] (符秦)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0075b22] 教授比丘二歲壇文一卷 (僧純於龜茲國得來佛念執文譯語。慧 詳筆受。見寶唱錄)
[0075b24] 右二部合二卷。晉簡文世。西域三藏律師曇 摩持。秦言法慧。共竺佛念於長安譯。慧詳 筆受。
[0075c01] 比丘尼大戒本一卷
[0075c02] 右一卷。晉簡文帝世。律師釋慧常共曇摩持 竺佛念等。於長安譯。錄乃不載。所出部若 討應多是十誦戒本。
[0075c05] 摩訶鉢羅般若波羅蜜經五卷 (建元十八年譯或七卷見僧叡二秦 錄)
[0075c07] 右一經五卷。晉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門曇 摩蜱。秦言法愛。執大品梵本。竺佛念譯為秦 文。亦云長安品。從所出處為名。是外國經 抄。
[0075c11] 四阿含暮抄經二卷 (建元十四年出)
[0075c12] 右一經二卷。晉孝武帝世。西域三藏沙門鳩 摩羅佛提。秦言童覺。於鄴寺譯。佛提執梵本。 竺佛念佛護等譯為秦文。沙門僧導曇救僧
叡等筆受。
[0075c16]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 (建元二十一年出。出第一譯。竺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晉世雜 錄)
[0075c18]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 (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為秦武威太守趙文業出。是第一譯。沙 門慧嵩竺佛念等筆受。見僧叡二秦錄僧祐及寶唱並載)
[0075c20]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一卷 (亦云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建初
二年二月八日。於安定城。為尚書令姚旻出。見二秦錄。一本無經字。此應入後秦從多附少)
[0075c22] 僧伽羅剎集二卷 (佛滅後七百年僧伽羅剎造見寶唱錄)
[0075c23] 三法度二卷 (與晉世僧伽提婆出者小異)
[0075c24]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晉孝武帝世。兜 佉勒國三藏法師曇摩難提。秦言法喜。以建 元初至長安。誦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寫
為梵文。到二十年為符主譯。作五十九卷。時 屬慕容沖及姚萇反亂。關內危阻未過委悉。 難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難。遇緣也勤 就。可重可悲。
[0076a03] 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 (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0076a04] 婆須蜜經十卷 (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論)
[0076a05] 僧伽羅剎集經三卷 (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0076a06]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晉孝武帝世。罽賓三藏 法師僧伽跋澄。秦言眾現。舊誦婆羅門梵本 甚熟利。曇摩難提先錄為梵文。佛圖羅剎
傳譯。沙門慧嵩沙門智敏祕書郎趙文業筆 受為秦言。
[0076a11] 阿毘曇八犍度三十卷 (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毘曇。竺佛念傳語。 沙門慧力僧茂等筆受。佛滅後三百餘年迦旃延阿羅漢造。或二十卷)
[0076a13] 阿毘曇心一十六卷 (建元末於洛陽出。見僧叡二秦錄)
[0076a14] 毘婆沙阿毘曇一十四卷 (亦云廣說。同在洛陽出。見二秦錄)
[0076a15] 右三部合六十卷。罽賓三藏法師僧伽提婆。 或云提和。此蓋梵之楚夏耳。秦言眾天。晉簡 文帝世。符氏建元年中。入于長安宣流法
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譯中 增二阿含及三法度等。時屬戎難譯未詳悉 道安棄世未及改正。後山東清帖提婆乃與
道安同學。釋法和俱適洛陽。四五年間研講 前經。居華稍久轉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 失。法和慨難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
重譯前經。如是少時後秦姚興法事甚盛。法 和西歸提婆南渡。故前後本文小不同。
[0076a26] 般若折疑略二卷 大十二門注解二卷
[0076a27] 陰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難二卷
[0076a28] 光讚折中解一卷 光讚抄解一卷
[0076b01] 般若折疑准一卷 起盡解一卷
[0076b02] 道行集異注一卷 小十二門注解一卷
[0076b03] 了本生死注解一卷
[0076b04] 密跡持心二經甄解一卷
[0076b05] 賢劫諸度無極解一卷
[0076b06] 人本欲生注撮解一卷
[0076b07] 安般守意解一卷 大道地注解一卷
[0076b08] 眾經十法連雜解一卷 義指注解一卷
[0076b09] 九十八結連約通解一卷
[0076b10] 三十二相解一卷
[0076b11] 三界混然淆雜為錄一卷
[0076b12] 答法將難一卷 西域志一卷
[0076b13] 綜理眾經目錄一卷
[0076b14]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沙門釋道安撰。安 本常山扶柳人。俗姓衛氏。家世英儒。早失覆 蔭為外兄孔氏所養。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
鄉隣嗟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 甚陋。不為師之所重。執勞作役曾無怨色。篤 性精進齋戒無闕。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師
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 就覽。暮還以經歸師。更求餘者。師曰。昨經未 讀今復求也。安答已誦經訖。師雖異之。而未
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萬言。齎之如 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 嗟而敬異之。後為受具戒。恣其遊學。晉懷愍
世。避難西東初遇佛圖澄。澄見嗟嘆與語終 日。眾方敬伏。後至襄陽大宣佛法。初經出已 久。而舊譯時謬。致使深義隱而未通。每至講
說唯敘大意轉讀而已。安乃窮覽經典鉤深 致遠遂注述前件二十餘部。序致淵富妙盡 奧旨。條貫既敘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
也。時襄陽有習鑿齒者。鋒辯天逸籠罩當時。 其先藉安高名早著。已致書通好。及聞安至 止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
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答。齒後餉梨十枚 正值眾食。安手自割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 高平却超遣使遺米千斛。修書累紙。深致慇
懃。安答書云。損米彌覺有待之為煩。而漢魏 至晉經來稍多。其傳述經人名字弗說。後生 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目名表其時世。詮
品新舊撰為經錄。眾經有據實由其功。符主 遠承。故命符丕將十萬眾攻取襄陽獲釋道 安。安既還長安住五重寺。僧眾數千大弘法
化。符主嘗出命安升輦同載。有諫譏者。帝曰。 朕以天下不易而治。況輿輦之榮。豈稱其 德。安諫不聽南征。帝不從果敗云。安每稱
譯梵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 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尚質秦 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
胡經委悉至於嘆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 嫌文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 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一千或
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將 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 本也。然智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
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聖人叵階。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 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0077a01]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 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羅 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豈將
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茲五失經三 不易。譯胡為秦。詎可不慎乎。正當以不開 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復嫌於得失乎。是乃
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經唯支讖世高審 得胡本難繼者也。叉羅支越斵鑿之巧者 也。夫聖賢導達正可勗勵。龜鏡以書諸紳永
為鑒誡。但稱梵為胡。言小傷本。竊所未承 耳。
[0077a12] (姚秦) 出曜經一十九卷 (建元十年出。見二秦錄及高僧傳寶唱錄等。或云論)
[0077a13] 菩薩瓔珞經一十四卷 (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見二秦錄及高僧傳。或十三卷)
[0077a14] 十住斷結經一十一卷 (第二出。與漢世竺法蘭所譯八卷者小異。見二秦錄及高 僧傳。或十卷)
[0077a16] 鼻柰耶經一十卷 (或云戒因緣經。沙門曇景筆受。見釋道安經序)
[0077a17] 十地斷結經一十卷 (第二出)
[0077a18] 菩薩處胎經五卷 (亦直云胎經。見二秦錄及高僧傳)
[0077a19]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 (或四卷亦名大雲經)
[0077a20] 持人菩薩經三卷 菩薩普處經三卷
[0077a21] 瓔珞本業經二卷 中陰經二卷 (見二秦錄及高僧傳)
[0077a22]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 (第二出與曇摩難提譯者小異。或云阿育王 息壞目因緣經)
[0077a24]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經一卷 (僧純於拘夷國得本。佛念譯 文煩後竺法汰刪改正之。見寶唱錄)
[0077a26]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晉孝武帝世。涼州 沙門竺佛念。識朗通敏少好遊方。家世西河。 洞華戎語。前秦符氏建元年初來入長安。時
祕書郎趙正請僧伽跋澄及曇摩難提等。出 眾經論。當世名僧莫能傳譯。眾咸推念。二 合文顯念之譯功。自漢世來安高支謙之後
莫踰於念。故符姚二代為譯人之宗。關內名 僧咸共嘉尚。其後自出所件如前。高僧傳中 唯載五部。其外八部彰別雜錄。故備列之。
[0077b08] 舍利弗阿毘曇三十卷 (或二十卷。僧祐又云。毘婆沙出。房撿。傳乃是 耶舍。今據傳為正故改之。見寶相錄)
[0077b10] 差摩經一卷 (晉隆安年達廣州在白沙寺。為清信女張普明譯。此應入晉世隨人附秦)
[0077b11] 右二部合三十一卷。晉安帝世。罽賓三藏法 師曇摩耶舍。秦言法稱。耶舍是名稱。而高僧 傳乃云。法明從聲為字。於理小僻。義熙中入
長安。共天竺沙門曇摩掘多。秦言法藏。以秦 弘始九年初為姚興書出梵文。至十六年秋 翻譯方訖。秦太子泓親管理味。沙門釋道標 制序。
[0077b18] 十誦律五十八卷 (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於中寺出。見二秦錄)
[0077b19] 右一部合五十八卷。晉安帝世。罽賓三藏律 師弗若多羅。秦言功德華。以戒節見稱。歷遊 行化。羅既至止。姚興即召。常安名德六百餘
僧。延請多羅憩於中寺。誦出十誦律梵本。鳩 摩羅什度為秦文。三分獲二未竟。而多羅奄 然終卒。眾咸痛惜。什後又共曇摩流支。秦言 法希。續譯都訖。
[0077b2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 (舊二十七卷。僧叡二秦錄云。譯大品時。
大秦天王姚興自執舊本。什執梵文。竺佛念傳語。僧叡肇筆受。并製序。以此知先譯今三十卷)
[0077b28] 大方等大集三十卷 (第二出。與漢世支讖譯二十七卷者小異。見李廓錄今別 錄及二秦錄。題上並有新字。知舊出明矣。今有六十卷)
[0077c02]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 (第二出見別錄)
[0077c03] 檢諸罪福經一十卷 (見別錄)
[0077c04]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弘始十年重出。或七卷。僧叡筆受。見二秦 錄。與七卷菩提經本異出別錄僧叡製序同)
[0077c06] 華首經一十卷 (一名攝善根名。弘始八年譯。見二秦錄)
[0077c07] 妙法蓮華經七卷 (弘始八年於大寺出僧叡筆受。并製序。第二譯與晉世法護 正法華同本異出相去垂百年見二秦錄)
[0077c09] 賢劫經七卷 (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與法護所譯大同小異曇恭筆受見二秦錄。一名 賢劫三昧經。一名賢劫定意經凡三名)
[0077c11] 十住經五卷 (什共佛陀耶舍譯。或四卷見二秦錄)
[0077c12] 思益經四卷 (亦云思益梵天所問經。弘始四年十二月一日於逍遙園出。第二譯。與法護所出。 勝思惟經本同出異見二秦錄叡制序)
[0077c14] 大樹緊那羅經四卷 (第二出。與支讖屯真陀羅尼經本同。譯異名別。文又略 廣)
[0077c16] 持世經四卷 (第二出。與法護持人菩薩所問經本同譯異名別文小廣見二秦錄)
[0077c17] 維摩詰經三卷 (弘始八年於大寺出。是第四譯。與佛調支謙法護等出者大同小異。僧肇筆 受。見二秦錄。什自注解。叡制序)
[0077c19] 佛藏經三卷 (亦名選擇諸法經。或四卷。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見二秦錄)
[0077c20] 菩薩藏經三卷 (一名富樓那問經。一名大悲心經。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錄)
[0077c21] 稱揚諸佛功德經二卷 (一名集華經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錄)
[0078a01] 禪經三卷 (一名菩薩禪法經與坐禪三昧經同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見二秦及寶唱錄)
[0078a02] 禪祕要經三卷 (見別錄。或無經字。或云一卷)
[0078a03] 禪法要經三卷 (先譯弘始九年重校正僧叡制序)
[0078a04] 阿闍世經二卷 (見別錄)
[0078a05]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 (見別錄。或無經字。與坐禪三昧經同本異出)
[0078a06] 禪要經二卷 (一名禪法要解。見別錄)
[0078a07] 發菩提心經二卷 (見李廓錄)
[0078a08] 自在王經二卷 (弘始九年於尚書令常山公姚顯第一出。僧叡筆受并制序。與大集 自在王品不同。長五證文句出沒互有多少。見二秦錄)
[0078a10] 善信摩訶神呪經二卷 (見李廓錄)
[0078a11] 菩薩訶色欲經一卷
[0078a12] 首楞嚴經二卷 (第七出。與支讖支謙白延法護叔蘭及勇伏定二經等本並同別譯。又蜀 及後出二本。合九譯文各異)
[0078a14] 梵網經二卷 (弘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一品。梵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譯
訖融影等三百人一時共受菩薩十戒。見經前序僧肇筆受)
[0078a16] 大善權經二卷 (見李廓錄)
[0078a17] 諸法無行經二卷 (或一卷見二秦錄)
[0078a18] 無量壽經一卷 (一名阿彌陀經。弘始四年二月八日出。是第五譯。與支謙康僧鎧白延 法護等出兩卷者本同文廣略小異見二秦錄)
[0078a20] 彌勒下生經一卷 (亦云彌勒受決經見二秦錄)
[0078a21] 彌勒成佛經一卷 (弘始四年出。是第二譯。與法護出者大同小異見二秦錄)
[0078a22] 金剛般若經一卷 (佛在舍衛國者是。見二秦錄)
[0078a2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見別錄。第二出。與晉世竺法護出 者文少異)
[0078b01] 菩提經一卷 (一名文殊師利所問菩提經。一名菩提無行經。一名伽耶頂經)
[0078b02] 遺教經一卷 (一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0078b03] 十二因緣經一卷
[0078b04] 雜譬喻經一卷 (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0078b05] 菩薩呵色欲經一卷
[0078b06]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文殊悔過經一卷
[0078b07] 比丘應法行經一卷 (出長阿含。祐注入疑錄)
[0078b08] 無思議光孩童菩薩經一卷 (亦名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0078b09] 大方等頂生王經一卷 (第二出。與法護譯大頂王經本同文少異)
[0078b10] 大金色孔雀王經一卷 (在逍遙園出。并結界場法悉備具)
[0078b11]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第二出。法護出菩薩十地同本異出)
[0078b12] 佛弟子化魔子偈頌經一卷 (出大集)
[0078b13] 開化魔經一卷
[0078b14] 太白魔王堅信經一卷 (出大集)
[0078b15] 魔業經一卷 過魔法界經一卷 (出大集)
[0078b16] 佛問阿須輪大海有減經一卷
[0078b17] 魔王變身經一卷
[0078b18] 東方善華世界佛座震動經一卷
[0078b19]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一卷
[0078b20] 佛跡見千輻輪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