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六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東土九祖第三之一
[0177c08] 高祖無畏論主龍樹尊者一相大禪師
[0177c09] 二祖建立中觀北齊尊者圓悟大禪師
[0177c10] 三祖圓證法華南岳尊者止觀大禪師
[0177c11] 四祖天台智者法空寶覺靈慧大禪師
[0177c12] 五祖結集宗教章安尊者總持大禪師
[0177c13] 六祖傳持教觀法華尊者圓達大禪師
[0177c14] 七祖傳持教觀天宮尊者全真大禪師
[0177c15] 八祖傳持教觀左溪尊者明覺大禪師
[0177c16] 九祖天台記主荊溪尊者圓通大禪師
[0177c17] 佛祖之道以心傳心。尚何俟於言說。至於 當機印可。則必資授受以為傳道之儀。是 以金口祖承二十四聖。皆親承口訣。用顯心
傳之妙。然則通古今簡邪正。明境智辨宗 用。其可有遺於言說者也。自夫經論東 度教滿真丹。此土諸師。閔世之不能領。乃
專業講說。用通此宗。而得其小者亡其大。 執其偏者遺其圓。以故心傳之妙終未有 以敷暢。道之將行篤生聖哲。北齊尊者。宿
稟自然不俟親承。冥悟龍樹即空即假即中 之旨。立為心觀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淨 六根。復以授諸智者。智者用之以悟法華。
乃復開拓鴻業以名一家。嘗作而言曰。傳 道在行亦在於說。於是約略五時。開張 八教。總括群籍歸宗法華。貫五章以解首 題。分四釋以消文句。教理之說既顯。觀行
之旨須明。乃復述以止觀一論。說己心中 所行。先之以六章開解。次之以依解立行。 二十五法為方便。十乘觀法為正修。三千事
理即具之談。抗折百家度越今古。遂為天 下明教之本。時則有章安大禪師。夙擅多 聞復由妙悟。因其講授執筆載言。集為論 疏以淑惠於後學。而世之好為異論者。若
五教三時。專門偏尚。雖發機之際各有所 中。終未足以知一化之始終。詣法華之宗 極。當知常住教卷滿閻浮提。方袍之徒多 於竹 [竺-二+韋]
。使天台不生時教不行觀道不明。 吾必謂之佛法已滅。章安即纘承大統。乃復 傳之法華。法華之世講徒七百。而天宮實繼 其業。天宮之門求道無數。而左溪獨嗣其
後。左溪盛席學徒更繁。遠域隣封填門擁 室。自法華三世。皆繼體守文。專事講說 而已。至荊溪之世。遭罹多艱。畔人竊發。則
金錍義例。不得不為之致討。學者異言。則 諸部記述。不得不為之指南。申明正宗以 詒後世。弘贊之勳殆比隆於章安者矣。尊 祖重道述德記功。撰東土九祖紀。
[0178a25] 高祖龍樹尊者 (本紀在西土第十三祖中) 入楞伽經云。善逝涅 槃後。未來世當有南天竺比丘。厥號為龍
樹。能破有無宗。顯我大乘法。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養國。
[0178a29] 贊曰。章安有言。智者觀心論云。歸命龍樹 師。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輔行釋之曰。智 者應稱龍樹為曾祖師。若以尊上為
高。則如漢齊諸君。並指始祖為高。所謂 功德無上。 諡 為高耳。今家亦以龍樹為 始祖。故智者指為高祖也。夫傳佛心宗
紹隆道統。後人尊之通稱為祖。故金口 祖承二十四聖。皆以祖為稱也。下至 此土。九祖相繼亦此義焉。是知今言高者。 誠如荊溪功德無上之義。非同俗間曾高
之稱也。
[0178b11] 二祖北齊尊者慧文。姓高氏。當北朝魏齊之 際 (東魏孝靜北齊文宣) 行佛道者。第一明師。多用七方 便
(輔行云。恐是小乘七方便。自智者已前未曾有人立於圓家七方便) 第二最師。融 心性相諸法無礙。第三嵩師。用三世本無來
去。第四就師。多用寂心。五鑿師。多用了心 能觀一如。第六慧師。多用踏心內外中間 心不可得。第七文師。用覺心重觀三昧。滅盡
三昧。無間三昧。於一切法心無分別。第八 思師。多用隨自意安樂行。第九顗師。用三 種止觀。雖云相承而於法門改轉。文師既 依大論。則知爾前非所承也
(此依輔行所載。按高僧傳。南岳悟法 華三昧。往鑒最師。述己所證。皆蒙隨喜。又云。智者受業思師。思師從道就師就師受法最師。今詳思師。本承文
師。今又言從就師。是知諸師多同時互相咨稟。而法門改轉。後多勝前。非復可論相承也。至北齊已降。依論立觀。 自此授受。始終不異。始可論師承耳)
師夙稟圓乘。天真獨悟。因 閱大智度論 (第三十卷) 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 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
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 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 當學般若。論自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
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及習。今云何言 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 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
信般若波羅密故。次第差別說。欲令眾生 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復次雖一心中得。 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緣
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 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 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亦如
是。師依此文以修心觀。論中三智實在一 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故 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 無生忍位。師又因讀中論
(大智度論中觀一品) 至四諦 品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 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 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
空有不二。名為中道。師既一依釋論。是知 遠承龍樹也。師在高齊之世 (輔行謂是齊高祖。今詳高歡 相東魏。封齊王。至子洋。方受魏禪。是為文宣。追 諡
歡為高祖。據此時尚稱東魏。文師道化行於北齊受禪之後。故 云高齊。此以姓冠國。如蕭梁元魏也) 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
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 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師以心觀口 授南岳。岳盛弘南方。而師之門人在北者 皆無聞焉
(雜見止觀輔行宗元錄九祖略傳) 。
[0178c26] 贊曰。北齊以上哲之姿。獨悟中觀。而當 時諸師無與競化。非明最嵩鑒所能知 也。既以口訣授之南岳。而北地門徒曾
無傳者。蓋當高氏政亂國蹙之日。宜此 道之不能顯也。南山傳僧逸而不載。亦 豈無所考耶。慈雲云。得龍樹一心三 智之文。依論立觀。於茲自悟。豈曰無 師。
[0179a05]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 津人也 (南岳願文。自敘云。歲在乙未十一月十一日。於魏國南豫州武津縣生。此當魏宣武延昌四
年。梁武帝天監十四年乙未歲也) 兒童時。夢梵僧勸令入道。或 見朋類讀法華經。樂法情深。得借本於空 冡獨觀。無人教授日夜悲泣。復以冡非人
居。乃移託古城。鑿穴棲身。晝則乞食夜不 事寢。對經流淚頂禮不休。久雨失蒸舉身 浮腫。忍心向經忽爾消滅。又夢普賢乘白
象王摩頂而去。昔未識文今自然解。所摩 頂上隱起肉髻。年十五 (魏莊帝永安二年) 出家受具。謝 絕人事專誦法華。日唯一食不受別請。所
居菴宇為野人所焚。即嬰癘疾。來求悔 過其疾即愈。乃再作草舍。誦經如初。又 夢僧曰。汝先受戒作法非勝。安能開發正 道。即見四十二僧。為加羯磨圓滿戒法
(四十二僧。即四十二位。自初住訖妙覺也。此表南岳當獲六根清淨入圓十信。以故四十二位大士及妙覺直僧。 為其加法以證之也) 既寤益厲常業。又嘗夢阿彌陀彌勒
佛與之說法。又隨彌勒同諸勝友俱會龍 華。感歎非常倍加精進。年二十 (東魏孝靜天平元年) 因 讀妙勝定經。見讚美禪定。乃遍親禪德學
摩訶衍。常居林野經行修禪。後謁文師咨 受口訣。授以觀心之法。晝則驅馳僧事。夜 則坐禪達旦。始三七日初發少靜。觀見一
生善惡業相。轉復勇猛禪障忽起。四肢緩 弱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 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 得。遂動八觸發根本禪
(重輕冷熱澁滑軟粗。是為八觸) 因 見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歲將欲上堂。乃 感歎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吾今
虛受法歲內愧深矣。將放身倚壁。豁然大 悟法華三昧。自是之後所未聞經不疑自 解。東魏武定六年 (年三十四) 在河南兗州。與眾議
論。為惡比丘所毒垂死復活。齊天保元年 (年三十六) 常在河南。習學大乘。親覲諸大禪師 遊行諸郡。是歲刺史欲送歸鄴 (齊文宣所都) 師意
欲南向。即舍眾渡淮。時勅國內諸禪師入 臺供養 (南北朝常稱朝廷為內臺) 師以方便辭避不就。四年 至郢州。為刺史劉懷寶講摩訶衍義。諸惡
論師以生金藥置毒食中。師命垂盡一心念 般若波羅蜜毒即消散。五年至光州開岳寺。 巴子立五百家。共刺史請講摩訶衍般若 經。六年於光州大蘇山講摩訶衍
(東坡集。光山縣南。 四十里。大蘇山南小蘇山北。有寺名淨居。齊天保中。思禪師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問二山名。歎曰。吾
師告我。遇三蘇則住。遂留結菴。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其後顗禪師。來謁師遂得法) 七年於 城西觀邑寺講摩訶衍。有眾惡論師競欲
加害。師誓造金字般若經。現無量身於十 方國講說是經。令一切諸惡論師咸得信 心住不退轉。八年至南定州。為刺史講摩 訶衍。有眾惡論師競起惡心。斷諸檀越不
令送食。經五十日。常遣弟子乞食濟命。 於時復發願決定。誓造金字般若。為眾講說 九年於大蘇山。唱告諸方須造經者。忽
有比丘。名曰僧合。自言。我能造經。既得 經首。即教化境內。得財買金。於光城縣齊 光寺。造成大品般若及法華經二部。盛以寶
函。復自述願文一篇。以記其事。願彌勒佛 時身及此經。一時出現廣化一切。又云。世間 道俗殷勤請講。或強勸令講者。皆惡知識。
初似好心後即忿怒。所有學士如怨詐親。 亦不可信。諸王剎利亦復如是。擇擇擇擇
(法智慈雲。皆云朱陵四擇是也。道俗勸講者。強勸令講者。學士詐親者。諸王剎利者。如是四類。皆須擇之也。 已上文並見南岳願文) 師名行遠聞學徒日盛。眾雜精粗
是非數起。乃顧徒屬曰。大聖在世不免流 言。況吾無德豈迯此債。債是宿作時來須 受。此私事也。齊祚將傾佛法暫晦 (齊後為周所滅。周武廢 釋道二教)
當往何方以避此難。忽聞空聲曰。若 欲修定當往武當南岳。師裴回光州。時往 隣郡。為眾講說凡十四年 (天保五年至光州。陳光大二年入南岳。始 終十四年)
光州當陳齊為邊境。烽火數興眾不遑 處。乃以陳光大二年入居南岳。謂其徒 曰。吾寄此山正當十載。過此以後必事遠 遊 (師入南岳。至大建九年。果十年而終)
先是有梁朝高僧海禪 師居之。一見如舊識。即以是山俾師行 道。師一日登祝融峯。岳神會棋。神揖師曰。 師何來此。師曰。求檀越一坐具地。神曰諾。
師即飛錫以定其處 (今福嚴寺是) 神曰。師已占 福地。弟子當何所居。師即轉一石鼓。下逢 平地而止 (今岳君塑像猶坐石鼓上) 岳神乞戒。師乃為說法
要。一日師謂岳神曰。它日吾有難。檀越亦 當有難。師指巖下曰。吾一生曾此坐禪。為 賊斷首。尋獲枯骨一聚 (今福嚴一生巖) 至西南隅
指大石曰。吾二生亦曾居此。即拾髑髏起 塔以報宿修之恩 (今二生塔) 又至蒙密處曰。此 古寺也。吾三生嘗託居此地。因指人掘之。
果有僧用器皿及堂宇之基。即築臺為眾 說般若經 (今三生藏) 眾患無水。師以杖卓崖。 虎因跑地泉乃涌出 (今虎跑泉是也) 大建元年九仙觀
道士。歐陽正則覩山有勝氣。謀於眾曰。此 氣主褐衣法王。彼盛則吾法衰矣。乃鑿斷岳 心釘石為巫蠱事 (注見誦塞志三卷注) 埋兵器於山上。
因詭奏曰。北僧受齊募而為之。宣帝遣使 考驗。初度石橋。有兩虎號吼。使者驚退。次 日復進。師曰。檀越前行。貧道當續至。越七日
度。使者尚未至。始飛錫而往金陵。四門皆 見師入。使者既至。遂同進謁。帝坐便殿。見 師乘空而下梵相異常。驚悟其神一無所
問。以道士誣告罔上令案治之。罪當棄 市。師請曰。害人之命非貧道意。乞放還 山。給侍僧眾亦足小懲。帝可之。勅有司 冶鐵為十四券。識道士十四名。周回其上。
封以勅印。令隨師還山。將行餞以殊禮。稱 為大禪師。思大之名蓋得於此。初勅寓栖玄 寺。嘗往瓦官精舍。遇雨不濕履泥不污。僧
正慧暠遇諸塗歎曰。此神異人何以至此。 自是舉朝道俗傾心歸仰。大都督吳明徹。每 親道論。欲奉以犀枕未敢言。師曰。欲與
枕便可。明徹益大驚異。師既復歸山中說 法如故。道眾以老病告。願奉田數頃充 香積。用贖老身。師曰。欲留田當從汝願。 因名留田莊 (俗呼道士贖身莊)
所賜鐵券悉收藏之。 勒石記其事。名曰陳朝皇帝賜南岳思大 禪師降伏道士鐵券記。時道眾私誓曰。今世 神通官勢皆所不如。後五百年當生汝法
中壞滅汝教。師亦預記曰。此諸道士害我 無因。異日著我袈裟。入我伽藍壞遺體矣
(皇宋太宗時有大臣。出鎮湖南。經臨此山。歷覽遺踪。謂主僧曰。異日道士得志必有報復。當埋碑石。易莊名。俾無 踪跡可尋。因改名天竺莊。而以碑 券
。埋於三生藏院。大觀閒。道士林靈素。熒惑天聽。果移文物色此事。以無迹
可考遂止。乾道初。有傑止菴。來主此山。謂眾曰。二生塔墮荒榛。瞻禮非便。當遷合於三生塔。蓋傑擬私其地。
為己塔也。即與執事者十四人。備斧钁開石龕。見靈骨如黃金色。有石屏刻歐陽正則等名。轉報為今主首。知事 行僕。比今名不少差。眾大驚駭。是夕岳廟一
[卄/執/衣] 而盡。州縣聞之逮捕甚急。傑輩皆迯散。寺眾復掩藏其骨。傑後
住它山。每升座必對眾自悔責。求免後報○述曰。南岳至此七百年矣。而傑師果應私誓。師與岳神果符先記。異
哉。然傑師雖因惡誓。終能歸釋由毀為緣。適足以彰南岳攝物之功也) 師將順世。大 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訶責聞者寒心。乃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念佛三昧 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 給。如無此人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屏眾 斂
念將入寂。弟子靈辯不覺號哭。師訶之 曰。惡魔出去。眾聖相迎方論受生處。何驚 吾耶。即端坐唱佛來迎合掌而逝。顏色如
生異香滿室。時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壽 六十三。夏四十九。初在大蘇以法付顗師。 後常代講般若。至一心具萬行忽有所疑。
師曰。如汝之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 華圓頓旨也。吾昔於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 前。吾既身證不必有疑。顗師問所證是十地 耶。曰吾一生望入銅輪
(圓十住) 以領徒太早。 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 (師獲六根清淨。即圓十信。別三十心。華 嚴梵行。瓔珞鐵輪位也) 師身相挺持。耳有重輪。頂有肉
髻。牛行象步不倚不斜。平昔禦寒唯一艾 納 (法華經。納衣在空閑。律文。謂之五納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