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九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0194b20] 南岳旁出世家
* (二世) 南岳僧照禪師
* 南岳大善禪師
* 枝江 慧成禪師
* 藍谷慧超禪師
* 巴丘慧耀禪 師
* 雲峯慧涌禪師
* 江陵慧威禪師
* 鍾 山智瓘禪師
* 仙城慧命禪師
* 新羅玄光 禪師
* 枝江慧璀禪師 (此下二人見南岳紀)
* 南岳靈辯 禪師
* 南岳淨人方合
* 郢州刺史劉懷寶 (此下三人南岳紀)
* 光州五百家巴子立
* 南岳府君 影堂二十八人 (見光師傳)
* 業高四百 (此下見善師傳)
* 信 重三千
* (三世) 南 澗 慧旻禪師 (此下四人嗣光師)
* 升堂受莂一人
* 火光三昧一人
* 水光三 昧一人
* 衡陽令陳正業 (見善師傳)
[0194c04] 智者旁出世家
* (二世) 天竺真觀禪師
* 瓦官法喜禪師
* 國清 智越禪師
* 瓦官法慎禪師
* 國清普明禪 師
* 國清智璪禪師
* 佛隴智晞禪師
* 國 清法彥禪師
* 廬山智鍇禪師
* 廬山大 智禪師
* 玉泉道悅禪師
* 天台等觀禪 師
* 華頂般若禪師
* 會稽禮宗禪師
* 棲霞法嚮禪師
* 玉泉行簡禪師
* 國清慧 威禪師
* 碧 澗 法俊禪師
* 興皇慧獎禪師
* 南岳慧稠禪師
* 當陽德抱禪師
* 蔣山大 忍禪師
* 佛隴慧辯禪師
* 玉泉道勢禪師
* 天台慧瑫禪師
* 天台惠普禪師
* 玉泉法 盛禪師
* 玉泉法論禪師 (下三人同紀)
* 會稽智果 禪師
* 終南法琳禪師
* 國清智寂禪師
* 白馬敬韶禪師
* 定林法歲禪師 (此下十一人天台紀)
* 禪眾智令禪師
* 奉誠法安禪師
* 玉泉法 偃禪師
* 國清道修禪師
* 岳陽曇捷禪師
* 玉泉義邃禪師
* 國清師諫禪師
* 國清如 朗禪師
* 佛隴慧綽禪師
* 天鄉法延禪師
* 慧日僧珍禪師
* 玉泉法才禪師
* (此下四人見百錄)
* 玉泉法璨禪師
* 玉泉道慧禪師
* 十住道 臻禪師
* 陳少帝 (天台紀)
* 陳皇太子
* 陳永 陽王
* 隋煬帝 (天台紀)
* 玉泉關王 (天台紀)
* 中兵 參軍陳鍼
* 太中大夫蔣添玫
* 開府儀同 沈君理
* 尚書左僕射徐陵
* 光祿大夫王 固
* 開府儀同柳顧言
* 五兵尚書毛喜
* 儒士梁方茂
* 開府儀同吳明徹 (此下二人天台紀)
* 岳州刺史王宣武
* 侍中孔煥 (此下二人沈博)
* 僕射 周弘正
* 得門千數 (梁氏禪林寺碑)
[0195a04] 諸祖前列所以明正統也。至若旁出法嗣。 自南岳照禪師之下。皆足以光昭法運力 扶宗門。誘掖來機扞禦外務
(扞音汗抵也。禦音語止也。務侮 同) 摭言行之要。考師弟之緣。撰歷代諸祖旁 出世家。南岳旁出世家 (二世)
[0195a09] 禪師僧照。聞南岳妙善心觀特往參謁。凡 所指授無不領解。後以南岳命行法華三 昧。用銷宿障妙行將圓。覩普賢大士乘白
象王放光證明。又感觀音為其說法。於是 頓悟玄旨辯才無礙。師於眾中苦行禪定 皆為第一。嘗用眾一撮鹽作齋飲。以所用 無幾不以為慮。後行方等忽見相起。計
三年增長至數十斛。急賣衣買鹽償眾。其 相方滅。南岳入寂。師領眾行道不異於 昔。
[0195a19] 禪師大善。幼棲林野常誦法華。後參南岳 得開觀慧。躬行法華三昧所入最深。常於 山中講釋論時眾推服。大都督吳明徹問
南岳曰。法華禪門真德幾何。岳曰。信重三 千業高四百。僧照得定最深。智顗說法無 礙。兼之者大善也。後於禪堂趺坐而逝。七
日之內。天常雨華異香凝結。衡陽令陳正業。 聞師道德之盛。每往禮敬。蒙示法要內心 歡喜。後見內史鄭僧杲。數稱師德。嘗同獵
圍鹿一群。謂正業曰。君常稱善禪師有慈 悲三昧力。今日其如此鹿何。正業即率左 右同聲念南無大善禪師。應時群鹿騰空 而出。僧杲為之駭服
(涅槃五百力士。舉石不能佛擲置虛空。令力士貢高心 息。爾時實不舉石。當知慈善根力令見此事) 。
[0195b04] 禪師慧成。段氏。澧陽人。初受業於十住寺。 誦法華淨名勝天王經二十餘卷。日為常課。 既受具遊建業學成實論。一聽十年文理略
盡。將歸本邑。聞南岳闡化之盛即往依之。 岳以師依文生解激之曰。汝一生學問。與 吾炙手猶不得熱。虛喪功夫豈不惜哉。 師承法訓憤。取章疏盡焚之。開眼坐禪
夜以達旦。如此五年。岳令入方等觀音法 華般舟三昧。歷試諸行以銷宿障。行之三 年得解眾生語言三昧。彼閉目坐禪者。觀道
雖明開眼或失。岳歎之曰。智顗先發三昧 後證總持。慧成今又及之。二子行解亦且齊 矣。續於荊州枝江 (邑名) 創造藍寺。殿缺巨梁。
忽六月江漲。夢有木可中梁用。往江視之 果然。信士段弘為精舍主。忽氣絕召師至 舍。弘乃省曰。初被執至王所。見師上殿 曰。我與此人共立功業未辦。願宥之。王
起禮足許之。陳後主聞師名召之。毅然不 往。常又令江總往迎。且戒之曰。師若不允 不勞返也。使人雨淚強邀上船。師奮身入
水立江中。使更請曰。若不蒙往總等粉身 無地矣。師閔其意。從至闕下。帝躬身請戒 法。賜所居曰禪慧寺。有常律師過。師同寢
夜。擲蝨於地。明將告別。師曰。夜來一檀越 被凍可閔。常大慚。永以為戒。一日語門人 急甃殿階。吾當講涅槃。及事成建講。適
智者自玉泉來。共談玄理。良久入定示 滅。
[0195c03] 禪師慧超。丹陽沈氏。幼入道誦法華。聞光 州思禪師妙明三觀。與天台仙城命禪師 同往請業。思師對眾稱之曰。超之神府得
忍人也。後入嵩高餌藥坐禪。隋太子勇。召 集名德總會京師。以師行業不群。獨留供 養。有淨業法師隱居藍谷。欽師高道躬事
邀迎。共止八年倍隆三慧。大業初。屢詔入 宮說法。師所居常有數虎以任役使。平 時誦經。五十餘年。幾一萬部。京邑名匠慧因
保恭等咸就棲止以事請益。後因臥疾。示 門人曰。生不忻死不戚吾之常也。第一義 空清淨正觀吾之凭杖也。乃面西正坐入定。
遺旨露骸松下以施禽獸。弟子如教。停月 餘顏色不變。夜有霞光自身而發。時秦王 世民聞之 (唐太宗) 遣人就視深歎希有。眾乃造 塔奉藏全身。
[0195c19] 禪師慧耀。姓岐。襄陽人。初從南岳居數年。 盡得心觀之妙。岳印之曰。子於實相理觀 所造既深。宜隨方行化以酬本志。及南岳
入滅。師至巴丘歎曰。此地禪法罕聞宜可 開示。有道懿禪師。邀居道因寺。專尚禪寂 不交人事。十有四年未嘗出門。一日謂人
曰。吾不欲惱眾。欲往內華寺閒居。眾留 不從。閱三年示疾。見南岳與仙城來迎。謂 言。可同遊淨土。即趺坐入寂。葬全身於內 華。
[0195c29] 禪師慧涌。受法華三昧行法於南岳。行之既 久遂獲證入。乃隱迹雲峯不與世接。六 十餘年一志禪定。當出定之頃心無他務。
唯誦法華。既而又證火光三昧。不知所 終。
[0196a05] 禪師慧威。江陵人。依南岳行法華三昧。得 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聞人畜禽鳥聲必 知其意。後又發證神通。飛空履水如步平 地。
[0196a09] 禪師智瓘。早親南岳修法華三昧證入甚 深。隱居鍾山未嘗越閫。煬帝屢詔勉為一 赴。帝請問法要。禮為國師。
[0196a12] 禪師慧命天台仙城人。來參南岳。聞說三 觀深悟玄旨。得無礙辯說法如瀉。將終 誡門人精進淨行。眾忽見阿彌陀佛與大
士來迎。即隨佛向西升空而去。
[0196a16] 禪師玄光。海東新羅人。遠越滄溟求法中 夏。首造南岳授法華安樂行門。稟受勤行。 俄證法華三昧。南岳謂之曰。汝還鄉國當
以善權而行化度。若負螟蛉以成蜾蠃者 也 (詩。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楊子。螟蛉之子。壹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螟蛉桑上
青虫。蜾蠃細腰蜂) 師即禮辭南岳返錫江南。值本國 海舶遂獲附載。方及大洋。忽覩采雲亂目 雅樂盈空絳節霓旌傳呼而至。空中聲云。天
帝召海東玄光禪師。師拱手遜避。即見青衣 恭敬前。少選入大宮闕。見羽衛陳列。鱗介 繁錯間以鬼神。咸仰敬曰。天帝降我龍宮
請法師。說已證法門。吾曹受益不少矣。既 升殿請陟高臺。天帝扣問。師為開演經七 日而畢。帝躬送別。向所乘舟泛泛不進。師 復登舟。舟人謂始半日耳
(天親。上生兜率一遶彌勒座下。報無著已 六月矣。此言天境時分常長。今光師龍宮七日說法。回至海船始半日耳。此蓋龍宮晝夜常短之驗。或欲以比地
涌品六十小劫謂如食頃者。據疏記。六十非虛佛威所加。忘其為久。則知今龍宮既非佛國。又非佛加。應以龍宮自
謂七日。船人自謂半日。各執情謂以之為實。如荊溪謂六十食頃。但是情謂非實短也) 師既歸 國。於熊州翁山結茅為居集眾說法。久
之遂成寶坊。受道之眾咸蒙開悟。升堂受 莂者一人 (文句。受記亦云受莂。受是得義。莂是別了) 入火光三昧者 一人。入水光三昧者二人。南岳影堂如圖
二十八人。師居一焉。
[0196b10] 淨人方合。常止南岳般若臺。為眾僧執役。 密修禪觀既獲證悟。復得神通。每伸臂長 一丈餘。
新羅光禪師法嗣 (三世)
[0196b14] 禪師慧旻。河東人。九歲出家。誦妙經朞月 便過。年十五。請法於光禪師。英偉秀發宿士 稱之。復十五年。還嘉禾海鹽主光興寺。講
演法華。眾聞空中諸天彈指。異香滿堂。後 止通玄寺。結徒行道。十七年間足不踰閫。 隋末天下崩離。吳中飢饉四眾逃難。唯師守 死禪誦。唐室之初。遷居南 澗
寺 (在建康) 有兩 兔一彪。相親同止。一日眾聞異香天樂。競以 問師。師曰。吾後日當往也。寄世若浮雲。 須蚤求度。及期果順化而逝。
智者大禪師旁出世家 (二世)
[0196b25] 禪師真觀。字聖達。錢唐范氏。其母誦藥王觀 音品以求嗣。遂生師。舌羅紫文手有異 相。幼聰寤博通經史。遇善相者謂之曰。年
少當成大器何滯塵網。師始欲出家。二親 未見許。夢天神告曰。汝子法中英傑。何得 籠檻。於此父母自是從其志。初讀成實十
誦。始開一卷。神夢語曰。汝是大乘法器勿 守小道。陳永陽王伯智夙事師。遣使送師 謁智者。致書為贄。智者以齒相若。待之
以兄弟。高談寂照金石相宣。時人為之語 曰。錢唐有真觀。當天下一半。大忍禪師見 而歎曰。龍樹之道方興東矣。時朝廷征周 失律
(陳宣帝大建十年。命吳明徹。北伐周。兵敗為周人所執) 議括僧無名者 令休道。師致書左僕射徐陵。事遂寢。隋文 帝朝。三勅勞問。秦孝王總管維楊。兩加延請。
並辭疾不赴。與道安禪師頭陀於靈隱山 中。開皇十四年郡大旱。刺史劉景安請講海 龍王經。序王義方竟驟雨霈然。十五年。始立
精舍。號南天竺。常講法華用為要業。受持 讀誦躬自書寫。五種法師於茲為備。每盥洗 遺渧地為不濡。有一老人日至聽經。師延
問之。對曰。弟子即此山龍王也。師曰。久旱 何不降雨。老人曰。山民無知鑿斷山脈。諸 龍不安使之若爾。師能為諸龍授戒。勸
其向道則雨可即致。師許之。即作法召諸 龍與授菩薩戒。即時降雨。是夜有峨冠朱 服頂禮作謝。師因問曰。近年多旱何耶。龍
曰。人無正信多行惡行。以故惡天。將地肥 流入深土。雖結五穀食無肥膚旱涸不常 固有由也。大業七年夏四月。郡司馬李子。深
請出眾善寺講涅槃經。出山之日手標葬 處。講至現病品。夢三人作禮告曰。淨居天 遣迎禪師。六月六日。始臥病。夢與天台同
輦翼佛還山。覺已歎曰。昔六十二當終。講 法華力得延一紀。今七十四。復致斯應。生 期必矣。乃集眾訓曰。欲出生死欲具佛 法。宜須持戒修定慧學弘通正法勿令虛
度。至七月一日。眾聞空中技樂之聲。即趺 坐示滅。道俗獻供日致千輩。至二十六日。 容色儼然眉毫增長。乃自眾善。遷窆於所標
之地。四部大眾者。亘一由旬。香蓋成陰幢 幡蔽野。道德之感有若此云 (師即天竺靈山始祖。章安嘗撰別
傳。其本不存。慈雲之世重修其塔。作六詩以為識。其序略曰。今土門自開一無遺物。不知全身隨多寶以證經乎。 像佛隴以化往乎) 。
[0197a12] 禪師法喜。力學無倦。參知識十七人得大 開悟。年登六十。始於大蘇山值遇智者。一 聞法音頓獲深證。於是盡舍舊徒專禪慧。
陳光大元年。與同學二十七人從智者至 金陵遊化。尚書毛喜嘲之曰。尊師猶少。弟 子何老 (時智者年三十) 師答曰。所事者德。豈論其年。
又問何以為德。答曰。善巧說法即後代富樓 那。破魔得道即今日優波毱。喜善其對。常 稱之朝列師行方等三昧。有雉來索命。神
王訶之曰。禪師當往淨土即生得道。豈償 汝命耶。後於瓦官趺坐入定。不起於座 而終。
[0197a24] 禪師智越。南陽鄭氏。父與求昏。師極辭以 拒即出家。遊方至金陵遇智者。北面受業。 五門六妙莫不深達。誦法華經至滿萬部。
智者晚歸台嶺付以四眾。二十年間循循善 誘。德量寬曠學者歸心。所居之處瓶水自滿。 自晉王造寺及登帝位。山中每遣僧使。奉
啟致賀。必以師名居首。上虛己加敬。若 智者在日無異。每獲嚫施用為功德。未 嘗有所畜也。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告眾為別右脇而逝。風悽雲慘地動山頹。天 雨異花一境冥晦。
[0197b06] 禪師法慎。初居金陵大莊嚴寺。從智者稟 受三觀豁然深證。因定發持一聞能記。陳 大建三年。智者於瓦官說次第禪門。師於
聽次。私記為三十卷。尚未修治不幸入滅。 其後章安治定為十卷即禪波羅蜜漸次止 觀也。
[0197b12] 禪師普明。會稽朱氏。少有異志。嘗聚沙為 塔刈蒿為殿。有僧乞食見之曰。郎子有善 根可向天台出家。彼有初依菩薩現身說
法。陳大建十四年。來天台值智者講次。座 眾初散禮足歸依。智者笑曰。宿世願力今復 相遇。於是服勤左右專習禪法。行方等般
若諸三昧誦通法華。後隨智者止廬山。於 陶侃瑞像閣。行請觀音三昧。隆冬身不衣絮。 正行道間。見一異僧。謂之曰。汝名法京未
為嘉稱。可改為普明。此言明者。謂能照了 三世也。智者聞之曰。既是冥示宜從新名。 智者住玉泉。令造大鍾充佛隴。用勸江
陵道俗競為經營。偶盲人來視。師知相不 吉。模開果缺。乃倍工再冶。誡不具者莫至。 其聲遠聞七十里。暨居國清以取水為艱。
指其石曰。此石出水不亦快乎。泉即涌出 日給千眾。嘗鑄丈六盧舍那像。感異人施 金為助。國清講堂狹小師欲廣之。章安勸 勿改。俄而栝州都督周孝節
(溫州在陳隋為栝州) 施杉 柱泛海而至。章安在赤城。忽見師身十餘 丈。高出林表。翼從數十人。語章安勿苦諫 吾所作當有成。章安感其神異望林合掌
致敬曰。當依仁者區畫。創堂之日。感山神 隱形而至。若雷震。摧樹傾枝。闊一步許。 自佛隴下至於寺。日暮還返。聲如初至。比
房聞師與之共語。多勸神為善。建堂既畢。 忽蓋破衣與眾言別。奄然坐逝。信宿屈左 三指。師不畜私財。以所得施。造金銅像十
軀。閱大藏二過。每作利益事。一運其心金 帛自至。
[0197c13] 禪師智璪。臨海張氏。父懷仕陳為中兵參 軍。年十七。二親俱亡。服滿染病久醫無效。 乃力疾出庭向月而臥。至心念月光菩薩。
繫念旬日。夜中夢人以口就身噓吸。如此 三夕疾遂瘳。因投安靜寺出家。聞智者為 世良導。即往請業行法華三昧。至二七日 初夜懺畢。就床欲坐。見九頭龍從地而起
上升虛空。智者釋曰。此表九道眾生聞法 華經。將破無明地入法性空耳。嘗往寶林 寺行懺。初夜有人來撼戶扇。師問何人。答
曰。我看燈耳。有成禪師聞之曰。此堂有惡 鬼。今此聲者鬼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