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2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九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宗立教志第十三
達磨禪宗
[0291a01] 初祖達磨圓覺禪師 二祖慧可大祖禪 師 三祖僧璨鏡智禪師 四祖道信大 醫禪師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 六祖慧 能大鑑禪師
[0291a05]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至矣哉。斯吾宗觀心之 妙旨也。謂之教外別傳者。豈果外此為教 哉。誠由此道以心為宗離言說相故。強為
此方便之談耳。不然何以出示楞伽令覽 教照心耶。何以言大乘入道藉教悟宗耶。 為同此宗撰達磨禪宗志 (覽教照心見本志。藉教悟宗見達磨入道 四行) 。
[0291a12] 初祖菩提達磨。南天竺香至王子。出家之後 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付以大法。謂曰。吾 滅後六十年當往震旦行化。多羅既亡。師
演道國中。久之思震旦緣熟。即至海濱寄 載商舟。以梁大通元年達南海 (舊云。普通八年者誤。南海 廣州) 刺史蕭昂表聞。詔入見。上問曰。朕造寺寫
經度僧有何功德。師曰。人天小果耳。上曰。 何謂大乘功德。師曰。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 是功德不於世求。上曰。如何是聖諦第一
義。師曰。廓然無聖。上曰。對朕者誰。師曰。不 識。上不契。師遂渡江。上後以問誌公。公曰。 陛下還識此人不。上曰。不識。公曰。此是
觀音大士。傳佛心印。上欲遣使召之。公曰。 闔國人去他亦不回 (圓悟云。誌公已化去。十餘年達磨方至。何云同時。今 秖要知大綱而矣)
師既入魏。止嵩山少林寺終日壁觀 (魏孝明武泰元年也) 帝聞師異迹。三詔不至。就賜摩納 袈裟金鉢銀水瓶。師面壁九年將示滅。命
其徒曰。時將至矣。盍各言所得乎。道副 曰。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 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
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無一法可得。 師曰。汝得吾骨。慧可禮三拜依位立。師曰。
汝得吾髓。復顧謂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 付囑大迦葉。展轉傳授以至於吾。吾今付 汝。汝當護持。并授袈裟以為法信。曰後二
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聽吾偈云。吾本 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 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經。是如來心地要門。
可以照心。乃往禹門千聖寺端坐示寂。即 大統元年十月五日也。門人奉全身葬熊耳 山定林寺。明年使者宋雲西域回。遇師手携
隻履翩翩獨邁。雲歸為言。門人開壙視之。 唯空棺隻履。師每以大乘入道理行二門。以 誨學者 (二門見傳燈錄) 。
[0291b18] 唐代宗朝諡圓覺禪師。塔曰空觀 (昉師辨祖書云。智炬撰 寶林傳。謂隻履西歸立雪斷臂傳法。偈讖候語。皆與僧傳不同。或者謂後人附託之辭)
。
[0291b20] 二祖慧可 (舊名神光) 武牢姬氏。事達磨六年。一日 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否。磨曰。諸佛法印
匪從人得。師曰。我心未安。乞師安心。磨 曰。將心來與汝安。師曰。覓心了不可得。 磨曰。與汝安心竟。初達磨以楞伽四卷授
之曰。仁者依行自可得度。師告弟子曰。此 經四世後轉成名相。一何可悲。師既傳法 僧璨。謂曰。吾有宿累今當償之。遂往鄴
都行化。隋開皇十二年。於管城正救寺談 無上道。有和法師先講涅槃經。學徒稍稍 引去聽法。和不勝憤。讒於邑令加以非 法。師怡然委順而終。年一百七。塔 礠
州汾陽 縣。唐德宗朝追諡太祖禪師。
[0291c04] 三祖僧璨。初以白衣見二祖。問曰。弟子身 纏風疾。請師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師 曰。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
依佛法僧。師曰。今見和上已知是僧。未審 何以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 佛無二。僧寶亦然。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
在內外中間。其心亦然。佛法無二。祖大器 之。即為鬀髮具戒已畢。復告之曰。達磨大 師以正法眼藏密授於吾。吾今付汝。及以
信衣。汝當護持。屬周武廢教。往來司空山 積十餘年。隋開皇初居皖公山。傳法道信。 優游江國。大業二年復還舊山。為眾說法。
合掌儼立而逝。葬於山谷寺。唐玄宗朝。追 諡鏡智禪師。
[0291c18] 四祖道信。蘄州司馬氏。初為沙彌遇三祖。 問曰。願和上與解脫法門。祖曰。是誰縛汝。 曰無縛。祖曰。何為更求解脫。師言下大悟。
既具戒。三祖授以衣法。武德中居破頭山。 正觀中太宗三詔令赴京師。並以疾辭。帝 命使者曰。若果不起即取其首。使諭旨師
引頸受刃。使回以聞。帝彌加敬重。就賜珍 繒以遂其志。師已傳法弘忍永徽二年九 月安坐而化。塔於東山黃梅寺。唐代宗朝追 諡大醫禪師。
[0291c28] 五祖弘忍。蘄州黃梅人。母周氏 (栽松道者。託胎周氏女事。 已 備 載通塞志) 師為童子。於道上遇四祖。問之曰。子
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姓。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 無。祖默然識之。即詣其母語令出家。既
傳法嗣居東山。咸亨中傳衣法與慧能。後 四年示寂。塔於東山。代宗朝追諡大滿禪 師。
[0292a07] 六祖慧能。新州盧氏。采薪養母。常入市 聞客誦金剛經。問曰。從誰受。曰黃梅忍大 師。云讀此可以見性成佛。能遂辭母至韶
州。與劉志略為友。志略姑為尼。常讀涅 槃。師暫聽即說。尼因問字。師曰。字即不識。 義則任問。尼曰。字尚不識。何能達義。師曰。
諸佛解脫非關文字。尼異之。號為行者。居 人瞻禮請住寶林。咸亨中至黃梅。祖問何 來。答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曰唯求作
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 豈然。祖異之。謂曰。著槽厰去。乃入碓坊 抱石而舂。經八月五祖俾眾各述一偈。若
語意冥符則傳衣授法。時眾七百。上座神 秀。乃於廊壁書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 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聞之曰。
美則美矣。了則未了。至夜命童子寫偈壁 間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 物。何假拂塵埃。五祖知之。夜令人召師。
告之曰。佛以正法眼藏展轉傳授。吾今授 汝并以信衣。昔達磨初至。故傳衣以明得 法。今信心已熟。衣乃諍端。止於汝身勿復
傳之。師禮足持衣而出。通夕南邁。時道明 上座聞之。即率人追至大庾嶺。明先至。師 擲衣石上曰。此衣表信。豈當力爭。明舉之
不動。乃曰。我來求法非為衣也。師曰。不 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个是明上座本 來面目。明當下大悟。禮拜問曰。上來密語密
意外。還更有意旨否。師曰。我今所說即非 密。若反照自己密在汝邊。明禮謝而回。儀 鳳元年至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暮夜
風颺剎旛。二僧對論。一云旛動。一云風動。師 云非風旛動。心自動耳。印宗異之。請受禪 要。因出信衣令眾瞻禮。印宗即為剃髮。請
智光律師於本寺。臨壇授滿分戒。此壇是宋 求那跋摩所造。甞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 來此受戒。梁真諦於壇側手植二菩提樹。
記云。百二十年後。有大士於此樹下說無 上道。師乃坐樹下。大開東山法道。宛如宿 契。明年歸韶州寶林 (即曹溪也) 神龍元年詔師入
見。師上表辭疾。先天二年復歸新州國恩 寺。既而示寂。弟子奉靈體反葬於曹溪。師 化韶陽秀化洛下。南能北秀自此而分。上 元元年肅宗遣使請衣鉢入內供養。永泰
元年。代宗夢師請衣鉢還山。乃遣劉崇景 頂戴而送。憲宗朝諡大鑑禪師。
[0292b23] 述曰。六祖之後為二派。一曰青原思。思 傳石頭遷。其下為曹洞雲門法眼。一曰 南岳讓。讓傳馬祖。其下為臨濟溈仰。是
為五家宗派。道一而已。而言五其宗者。 由人世心病益多故治法屢為之變。一棒 一喝一唱一和機用縱橫。殆不可以一 律齊。猶應病與藥之義。汾陽作廣智歌
明十五家宗風。是蓋示後人以遍參之 意。可不知乎。
賢首宗教 (附李長者)
[0292c04] 初祖終南法順法師 二祖雲華智儼法師 三祖賢首法藏法師 四祖清涼澄觀法師 五祖圭峯宗密法師 長水子 濬 法師 慧 因淨源法師
能仁義和法師
[0292c08] 鎧菴之評謂。法界觀別為一緣。謂五教無斷 伏分齊。然則若教若觀。徒張虛文。應無修 證之道。至若清涼之立頓頓。浪言超勝法 華
(觀師判華嚴為頓頓。以天台判兼別。失如來意。又謂。華嚴是菩薩請超勝於法華也) 。
[0292c12] 圭峯之釋修門。未免妄談止觀 (密師注法界觀修字云。止觀
熏習造詣。鎧菴質之云。不知是何止觀。若次第者。到何位斷何惑顯何理。若一心者。何位圓融而修。何位圓融而證) 自餘著述。矛盾尤多
(賢首既自立五教。至起信論明觀法。則云。修之次第。如天台
摩訶止觀。清涼既宗賢首。及疏華嚴。則引用天台性善性惡三觀三德一念三千之文。然則教之與觀。進退兩失) 欲別其源。撰賢首宗教志
(賢首華嚴疏。起信鈔。圭峯圓覺疏。長 水楞伽疏。所立義門。亦覺不同) 。
[0292c18] 法師法順。萬年杜氏。十八出家。師因聖僧道 珍受學定法。凡世間聾瘂。遇之者必能聞 能語。至於驅園圃蟲誡惡性馬。德及異類
所不可測。唐太宗詔問。朕苦勞熱。師之神 力何以蠲除。師曰。聖德御宇微恙奚憂。但頒 大赦聖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錫號曰
帝心。師每遊歷郡國勸念阿彌陀佛。著五 悔文讚詠諍土。路逢神樹鬼廟即焚毀之。 正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於南郊義 善寺。雙烏入房異香留室。塔肉身於樊川
北原。有弟子謁五臺。抵山麓見老人。語 曰。文殊今往終南山。杜順和上是也。弟子趨 歸。師已長往。至今關中以是日作文殊忌
齋。師著法界觀門一卷。妄盡還源觀一卷。專 弘華嚴。以授雲華智儼。儼授賢首法藏。其 教遂行 (此中當有智儼法師傳。本紀原文遺失) 。
[0293a06] 法師法藏。其祖康居國 (在葱嶺銕門北境居音渠) 人來居長 安。藏年十六。詣四明阿育王舍利塔。鍊一
指誓學華嚴。則天朝為沙彌。策名宮禁。通 天元年詔於太原寺開華嚴宗旨。感白光 昱然自口而出須臾成蓋。萬眾歡呼。都講 奏其事。則天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授滿
分戒。賜號賢首戒師。詔入大遍空寺。佐實 叉難陀譯華嚴經。聖歷二年十月詔講於佛 授記寺講堂。京師地皆震動。即日召對長生
殿。師乃指殿隅金師子謂大經理深事廣文 博義幽。非入理聖人。無以達其奧。是以立 見邊之喻。曉無涯之法。以況法界體。師子
喻法界用。其中立為五教。一愚法聲聞教。 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大乘頓教。五一 乘圓教。則天豁然領解。乃著其說為金師
子章。睿宗受內禪。請師授菩薩大戒。師糞 衣糲食。講華嚴三十餘遍。楞伽密嚴梵網經 起信論等十部。皆為義疏。先天元年十一月
終於大薦福寺。贈鴻臚卿。葬神和原。師既 亡。弟子慧苑。悉叛其說。滅後百年而得澄 觀。
[0293a27] 鎧菴曰。愚法小乘不說轉小成衍。又無 別圓被接及法華開顯。則將畢世愚矣。始 終圓頓四教。皆無斷伏修證分齊。至說
起信論觀法。則云。修之次第如天台摩訶 止觀。豈非有教而無觀耶。
[0293b03] 法師澄觀會稽人。夏侯氏。出家於應天寺 誦法華經。十四得度。乾元中學律於棲霞澧 師。受南山行事於曇一。受菩薩戒於常照。
傳關河三論於玄璧。江表三論之盛始於此。 大歷初於瓦官傳涅槃起信論終南法界觀 法藏還源記。復造東京受雜華於大詵。十 年從荊溪習止觀法華維摩等疏。謁牛頭
忠徑山欽洛陽無名。咨決南宗禪法。謁慧 雲明了北宗玄理。此土儒墨。竺乾梵書。諸 部異計。四韋五明。顯密儀軌。莫不旁通博
綜。十一年巡禮五臺峨眉。俱瞻瑞相。還居 京師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仍講華嚴大 經。造新疏二十軸。德宗誕節。召講經內殿。
以妙法清涼帝心。遂賜號清涼法師。紫納 方袍。禮為教授和上。勅禮部尚書李詵。備 禮奉迎。與罽賓般若三藏。譯烏荼國所進
華嚴經。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即差僧如 比丘法。說欲云。皇帝國事因緣如法眾事與 欲清淨。元和五年憲宗問華嚴法界宗旨。豁
然有得。勅有司鑄金印。加號大統清涼國 師。開成三年三月六日示寂。壽一百二歲。臘 八十三。葬終南石室。塔曰妙覺。師身長九
尺四寸。手垂過膝。夜目發光晝仍不瞬。才 供二筆日記萬言。盡形一食宿不離衣。歷 九朝為七帝門師。荊溪與江淮四十僧。禮
覲五臺。師領徒萬指。出郊遠迎。美其尊師 之有禮。師去賢首百餘年。遙稟其旨。所著 疏記四百餘卷。講華嚴至五十遍。建無遮
大齋十五會。弘法弟子三十八人。宰相裴休 奉勅撰碑。
[0293c04] 法師宗密。何氏。果州人。初得法於荷澤五世 孫道圓。傳圓覺於涪上。得華嚴句義於病 僧。即為他講。清涼語之曰。毘盧華藏能隨
我游者。其汝乎。又嘗答其書云。子之所解 猶吾之心。轉輪真子誠所謂也 (師所著圓覺序云。講雖濫泰 學。且師安叨沐猶吾之納。謬當真子之印)
著圓覺華嚴涅槃金剛起信 唯識蘭盆法界觀行願品等疏鈔及修證科 儀凡九十餘卷。太和九年。文宗詔問佛法大 意。賜紫方服號大德。會昌元年正月六日。
坐亡於興福塔院。諡定慧。塔曰青蓮。
[0293c14] 義神智曰。華嚴諸師不知眾生因理本具 諸法。但說果上諸法相即而已。若不談 具。何能相即。故知果上依正融通並由眾
生理本者矣。然則一家所談法門。一曰 性體。此當正因。二曰性量。此當了因。三 曰性具。此當緣因。具即是假假即空中 秖一法性有茲三義。會之彌分。派之常
合。雖一一遍亦無所在。當知他宗談 乎法性。亦同今家性體性量。以彼皆云 法性真如與虛空等。但闕第三性具之 義。
[0293c25] 法師子 濬 。嘉禾人。初依洪敏師學楞嚴。至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聞琅邪慧覺道 重當世。趨至其門。值其上堂。即致問曰。清
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喝云。清淨本 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師俯伏流汗。豁然大 悟。覺謂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厲志扶持
以報佛恩。師如教辭去。後住長水。眾幾一 千。以賢首宗旨述楞嚴經疏十卷。行於 世。
[0294a05] 法師淨源。晉江楊氏。受華嚴於五臺承遷 (遷師 注金師子章) 學合論於橫海明覃。還南聽長水楞
嚴圓覺起信。時四方宿學推為義龍。因省親 於泉。請主清涼。復遊吳住報恩觀音。杭守 沈文通。置賢首院於祥符以延之。復主青
鎮密印寶閣華亭普照善住。高麗僧統義天。 航海問道。申弟子禮。初華嚴一宗疏鈔久 矣散墜。因義天持至咨決。逸而復得。左丞蒲
宗孟撫杭。愍其苦志。奏以慧因易禪為教。 義天還國以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八十卷
(晉嚴觀二法師。同譯六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唐烏荼進本。澄觀法師譯四十卷) 以遺師。 為主上祝壽。師乃建大閣以奉安之。時稱 師為中興教主
(以此寺奉金書經故。俗稱高麗寺) 元祐三年十 一月示寂。塔舍利於寺西北。
[0294a19] 法師義和。錫號圓澄。乾道中住慧因。遷平 江能仁。閱淨土傳錄。以華嚴部中未有顯 揚念佛法門者。乃著無盡燈。以此經宗旨
偏讚西方為念佛往生之法 (文見樂邦文類) 。
[0294a23] 長者李通玄。唐開元七年。用新譯華嚴經 造釋論四十卷。其立論以十處十會盛談 法界。與藏師疏旨不同。又以教主請主等
十別對勝法華。而不知法華是開權顯實 之談。不識華嚴是兼別說圓之典。故多為 吾宗所斥 (長者事迹大略見通塞志六卷) 。
慈恩宗教
[0294b01] 初祖西天戒賢法師 二祖三藏玄奘法師 三祖慈恩窺基法師
[0294b03] 賢師三時之教。立義疏闊。豈足以收一代 之經。慈恩玄贊之作。觀心虧闕。豈足以通 一實之典。恕之者則曰。此別為一機也。當
天台之興。南三北七為之掃迹矣。豈容慈恩 崛起於四海永清之後。是不得不議也。撰 慈恩宗教志。
[0294b09] 法師玄奘。洛陽陳氏。年十一誦通維摩法華。 時道基法師化行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