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4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四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真宗 (太宗第三子。母元德皇后李氏。十二月二日為承天節永定陵)
[0402a08] 咸平元年。御製三藏聖教序。賜明教大師法 賢等。令置先帝聖教序後。沙門可升注序 進上○詔知制誥朱昂兼譯經潤文官○御
製崇釋論。其略云。奉乃十力 (佛有十力) 。輔茲五 常。上法之以愛民。下遵之而遷善。誠可以 庇黎庶而登仁壽也。又曰。釋氏戒律之書
興周孔荀孟。迹異而道同。大指勸人之善 禁人之惡。不殺則仁矣。不盜則廉矣。不惑則 信矣。不妄則正矣。不醉則莊矣○中天竺沙
門儞尾抳等來朝。進佛舍利梵經菩提樹葉 菩提子數珠。賜紫衣○西天竺沙門佛護來 朝進梵經。賜紫衣○勅史館編修贊寧充 右街僧錄。
[0402a21] 二年禮部侍郎陣恕言。譯經院久費供億。乞 罷之。上以先朝盛典不許○勅史館編修 贊寧遷左街僧錄。三年八月。試光祿卿天息 災亡。 諡
慧辯法師。勅有司具禮送終○慈 照聰禪師 (見首山) 住襄州石門。郡守以事笞 之。暨歸首座問訊曰。守無故屈辱和上。師
以手指地曰。教他平地起骨堆。即見隨指 起一堆土。守全家以病死 (大慧武庫) 。
[0402a29] 四年五月。試鴻臚卿法賢亡。 諡 玄覺法師。勅 送終如慧辯禮○史館修撰左右街僧錄贊 寧亡。學士王禹偁序其文曰。師年八十二。
視聽不衰。歷京師十四朝吳越四世。終能 受洪範嚮用之福。處浮圖具瞻之地。所謂必 得其壽必得其位者乎。師所述內典錄百 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覽其文知其道
矣。師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 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禹偁見之大服 其說。作書與師曰。辰借通論。日殆三復。使 聖人之道無傷於明夷儒家者流不致於
迷。復自周秦以降作者眾矣。至於斥楊墨 而尊姬孔。不無其人。如此歷詆諸家丕 顯聖道者。吾未之見也。師胡為而來哉。得 非天祚素王而假手於我師者與。不然天
下冠章甫而衣逢掖者。豈遂無其人也 (禮記孔子曰。予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逢猶大也。大袂禪衣。章甫殷冠。宋殷後。
孔子祖於宋也。逢如宋。掖音亦。袂彌蔽反。袖也。禪單同) 。僕雖不佞亦 嘗從事於斯矣。每欲厲墨兵而討百氏 俘於儒宮。且取其小道亂常之甚者。孥戮
之。俾乎祖述憲章之道與天比崇。然後知 夫子之尊也。區區此懷為日斯久。今茲覩 師通論之作。所謂時雨降矣。日月出矣。溉灌 爝火復何為哉
(莊子日月出矣。爝火不息。爝音爵。火炬也。見王氏小畜集) 師 述僧史略三卷。凡法門事始因革莫不畢 錄。臺閣之士。欲通練內外典故者。皆於此 觀之。
[0402b27] 述曰。道法師序僧史略稱。內翰王公觝 排釋氏。過於韓子。而獨於寧通慧推服 之不暇。蓋其學行才識有可取也。今觀
小畜集。其修僧史則贈以七言。撰聖賢 錄則賀以五言。歸葬錢唐則誌其墓。所 著內外集則冠以序。而於通論之作。贊 之以書。且盛稱其駁董難王斥顏非
史歷詆諸家自周秦已來未之見。是知 王公之於通慧不敢排以佛。而獨有取 於學識之高。可謂能誠服矣。至於通慧道 德之盛。則王公未學。不足以知。非如梁
敬之之知荊溪柳子厚之知重巽也。
[0402c10] 六年。知開封府陳恕言。僧徒往西天取經 者。臣嘗召問。皆罕習經業。而質狀庸陋。或 往諸藩必招輕慢。自今宜試經業察人
材。擇其可者令往。詔可○二月詔隋智者 禪師科教類次刊牘。凡百五十四部。賜召 天台總錄。譯館請繫開元東土集傳。制曰可。
[0402c16] 景德元年。日本國沙門寂照來。進無量壽佛 像金字法華經水晶數珠。賜紫方袍○西天 三藏法護來。進佛舍利貝葉梵經。賜紫衣束
帛。館於譯經院○北天沙門戒賢來進梵 經。賜紫服○七月亢旱。召西天梵僧於金 明池水心立壇呪龍。有雲霧自池中出。 須臾雨至。自後歲旱必作呪法多驗○東吳
沙門道原進禪宗傳燈錄三十卷。詔翰林學 士楊億裁定頒行。
[0402c25] 二年三月。迦濕彌羅國沙門目羅失稽來。進 梵經菩提樹葉○七月西天沙門達磨波來 進梵經。賜紫服○九月上幸譯經院。令三
藏諸僧坐。賜香茶繒綵有差○上以諸寺 住持先是僧職遷補或非其才。至是召見 便殿閱試行業。三年諸王府侍讀孫奭奏。請 減損修寺度僧。上曰。釋道二門有助世
教。人或偏見往往毀訾。假使僧道時有不 檢。安可即廢○詔釋道歲度十人者。特放 一人不試經業○婺州沙門志蒙徐氏。衣錦 衣喜食猪頭。言人災祥無不驗。呼人為
小舅自號曰徐姊夫。一日坐化於三衢吉 祥寺。遺言。吾是定光佛。至是奉真身。祈禱 神應不歇。世目之豬頭和上。
[0403a10] 四年。詔京城鬻酒肉者。並去寺觀百步之 外。有以酒肉五辛酤市於僧道者。許人 紏告。重論其罪。
[0403a13] 述曰。真宗可謂仁聖之君矣。初踐祚製聖 教序 (謂新譯藏經為聖教也。為聖教製序。始於唐朝) 造崇釋論。陳恕
論罷譯經則不許。孫奭請減度僧則不 聽。而又能下詔。鬻酒肉於僧道者。論其 罪意。此穢業不當瀆聖境也。厥後沙門 覺稱自天竺來。謂學士楊億曰。入此國
見屠殺猪羊市肆懸肉。痛不忍觀。天竺 食肉五辛者驅出城。故無貨者。是知東 華郡邑習於食肉。故見之者無嫌心。獨 無愧於稱乎。嘗因同人揭搉此事。欲
乞清明推廣祖宗之法。不令在城中 殺畜不許懸肉街市 (凡屠家只在城外僻絕不通人處居止。販者 用竹器。庶覆入城。投稅然後巡街而賣) 庶幾人居涓潔。目不習
見。所以去殺氣以養仁心。移惡習以 趨善道。豈不有益於國家之政化者哉。
[0403a28] 初諸暨縣令潘華。依普賢懺法不令人捕 江湖內魚。是年十月。奉詔還闕。夜夢江湖 中魚為人形者數萬。號哭沸天。皆云長者
去矣。吾眾不免烹矣。華異之作夢魚記以 囑後來宰邑者 (四明法智法師為跋。載教行錄) ○臣寮言。愚 民無知佞佛過度。謂捨財可以邀福。修供
可以滅罪。蠹害國政宜加禁止。上謂宰 臣曰。佛教使人遷善。誠有其益。安可禁 之。且佛法所至甚廣。雖荒服諸國皆知信
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對曰。 頃歲虜使登開寶塔。瞻禮甚虔。誓當戒殺。 及至上清宮不復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 而不敬道也。上曰然。
[0403b12] 述曰。道事天。天事佛。故為國者必兩存 之。而於尊卑小大之分。較然久已自明。 恭惟真宗皇帝聖心虛融并包法界。敬天
命宗佛乘。發於性真不俟為學。既免 梁武永棄道教之偏。且無唐宗上躋老 聃之失 (梁天監二年罷道教。唐正觀十一年。升老子居佛上) 深距臣僚
佞佛邀福之說。肯顧陳恕譯經費財之言。 上法祖宗下垂成憲。非天下之至聖。其 孰能之。
[0403b21] 詔遣使送金襴袈裟。往惠州羅浮山中閣 寺奉釋迦瑞像。仍為國建祈福道場。感五 色祥禽集於齋所。此像高八尺。來自西天。
隋開皇中釋慧喜安龍華寺。會昌廢毀像靈 不可壞。道士藏於都虛觀。咸通中海南節 度使韋宙。迎至中閣寺。
[0403b27] 七月詔諸寺觀殿階上不許人民袒露坐臥。 違者以不敬論○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 五上表請封禪。十月在京民庶相繼上表。詔
許之。十一月車駕幸曲阜 (兗州舊魯國地) 謁先聖廟。 有司定儀肅揖。上特再拜。遂為定制。加諡 玄聖文宣王。祝文進名。封其父叔梁紇為
齊國公。母顏氏魯國夫人。妻官氏鄆國夫人。 給十戶奉 塋 域。賜田百頃及御製讚。封齊 太公昭烈武成王。
[0403c07] 述曰。自古尊先聖者。漢高始過魯行祀 封。其後平帝始封褒成公。梁武始令天下 建廟。北魏孝文改 諡 文宣公。唐太宗用
房元齡議。太學釋奠。始尊為先聖。而以 顏子陪享。明皇始進號文宣王南面坐。 用王者宮縣之樂。皇朝真宗加諡至聖文 宣。而祝文進名定儀特拜。自古尊先聖
莫若此日也。韓昌黎謂天下通得祀孔 子。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祀事之盛未 有如孔子者。蓋孔子以德。雖不得位 而得常祀 (見處州孔子廟碑)
是知自明皇尊以王 禮。故世世天子拜而祭之。今真宗特拜有 合於古。不知當時禮官何為不知而定 肅揖之儀。恥哉。
[0403c21] 詔修飾泰山眾像凡三十二身。御製重修佛 像記○雁蕩山自古圖諜未嘗言。山頂有 大池。相傳為雁蕩。下二潭為龍湫。山南有
芙蓉峯。下有芙蓉驛。前臨大海。案西竺書 諾矩羅尊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山以鳥名。 村以華名。唐貫休有讚云。雁蕩經行雲漠
漠。龍湫宴坐雨濛濛。祥符中伐木者始見 之。自是著名 (山在溫州樂清。諾矩羅十六住世羅漢之一。梵語震旦此云東方君子之國)
○雁山瑞鹿本先禪師結印坐亡。彌月肉體 不變常聞異香。詔取所著竹林集。藏之祕 閣 (嗣韶國師) 。
[0404a03] 二年正月。以封禪行慶詔天下寺觀。各度 一人朝覲泰山。陪位僧道各度弟子一人 ○詔昇州崇勝寺。賜名承天甘露戒壇○勅
光梵大師惟淨試光祿卿同預譯經○九 月吳國大長公主出家。法名清裕。賜號報慈 正覺大師。即太宗第七女。幼不茹葷血。上 幸延聖寺抱對佛。願舍為尼。至是乞落
髮。詔建資聖院以居之。勅釋門威儀 (鐘鼓鐃鈸 幢幡之類) 教坊樂部。以為迎導。時密王女。曹王女 及後宮三十餘人。皆隨出家詔於是日普度
天下童子十人度一人○詔於洛陽甲馬 營太祖誕聖之地。建應天寺以奉神御。
[0404a15] 三年。詔京師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壇。 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京師慈孝 寺別立大乘戒壇。
[0404a18] 述曰。案寧通慧僧史略云。甘露以喻涅 槃。戒為入涅槃之初門。故從果以彰名 也。今言別立大乘戒壇者。謂先於諸方
受聲聞具足戒。後至此地增受菩薩戒。 以順開顯之後末代出家乘戒俱急之義 也。
[0404a24] 詔天下州郡。應僧道有犯公罪者。聽用贖 法。勅品官無故毀辱僧尼。口稱禿字者。勒 停見任。庶民流千里○詔知制語李維出
經論題目。考試沙門以為遷補左右街之 序。左街相國寺。右街開寶寺○詔吉州西峯 雲豁禪師館於北御園。入定月餘。求歸 故山。詔許之。師每入定或經歲方出。
[0404b02] ○西天沙門眾德來朝。進舍利梵經菩提印 ○中天竺沙門覺 (稱法) 戒來朝。進舍利梵夾金 剛座真容菩提樹葉。召見便殿尉勞甚厚。
館於譯經院。稱進讚聖頌。詔惟淨譯之。稱 謂學士楊億曰。入此國見屠殺猪羊市肆 懸肉。痛不忍觀。西竺食肉五辛者驅出 城。故無貨者。心不欲久居此。願至五臺
禮文殊即還本土。晉公丁謂問之曰。數萬 里遠來更何所為。稱曰。并欲禮宣律師塔 耳。及還詔賜金襴袈裟奉安金剛座。及賜
裝錢茶果○四明知禮法師。初與沙門異聞。 於南湖保恩聚徒講道。是年賜額延慶。乃 作誡誓辭二篇。俾長為講貫天台宗教之
所。其言吾宗有五德者。吾將授以居之。後 後之謀莫不咸然。五德者。一曰舊學天台勿 事兼講。二曰研精覃思遠於浮偽。三曰戒
德有聞正己待物。四曰克遠榮譽不屈吾 道。五曰辭辯兼美敏於將導。
[0404b20] 四年三月。上幸洛陽龍門山廣化寺瞻無畏 三藏塔。製讚刻石置之塔所。復幸白馬寺 瞻摩騰三藏真身。上謂近臣曰。摩騰至今
千年。而全身不壞。良可尊敬。宜嚴諭寺僧 用心守護。因御製以褒之○詔賜黃金三千 兩。增修峨眉山普賢寺。設三萬僧齋。歲度
僧四人○詔漣水軍守堅道者入見。令宮 女皆出焚香。每一女至前。上紿之曰后也。 師皆言非。如是數十人。師忽起曰。陛下好 養此人他日必作家主。即章獻太后也
(真宗后劉氏。仁宗即位。以年幼尊劉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十一年) 。
[0404c02] 師乞歸山。詔許之。在山常紙衣。閉戶不見 人。有置食庭前者。人退自取之。
[0404c04] 五月。般尼國沙門寂賢來。進梵經菩提印。 賜紫服○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進大 慈寺沙門仁贊編修釋氏會要四十卷。
[0404c07] 五年二月。詔嘉州峨眉山沙門茂貞入見。上 賜以詩。館於景德寺。舒王元偁夢青衣童 持書以授中使。足蹈黃雲隱隱而沒。王以
問師。答曰。將有儲嗣降孕之慶。未幾仁宗 生○初樂史留守西京。夢天帝召謂曰。世主 求嗣吾為擇之。少選一人至。帝曰。中原求
嗣汝往勿辭。遂唯而去。旁侍者曰。此南岳 赤脚李仙也。明年仁宗生 (張師正括異記) 。
[0404c15] 日本國遣使稱貢言。國東有祥光。見舊傳 中原天子聖明則應此瑞。上喜。詔日本建 寺。賜額神光。勅詞臣為撰寺記。
[0404c18] 六年二月。詔天下官吏試童行經業。方許 剃度○五月開寶寺福勝塔有金色光見 相輪上。又有聖僧遶塔。翌日得五色舍利。
上親幸敬觀。見舍利於塔表。大如月。色同 水晶。往來飛動於鈴索之上。士庶同瞻於 地甎上。獲舍利五千餘粒。詔賜號靈感之
塔。時京師天清寺興慈塔。亦有舍利見相 輪上。上曰。像教嘉祥生民之福也○八月兵 部侍郎譯經潤文官趙安仁。奉詔編修大藏
經錄成。凡二十一卷。賜名大中祥符法寶 錄。仍賜御製序云。自太平興國以來凡譯 成經律論四百十三卷。祕書監楊億光梵大 師惟淨等編次。又請以兩朝御製佛乘文集
編入大藏。下詔褒許○詔 諡 泗州僧伽大士 普照明覺大師。公私不得指斥其名○九 月西天竺沙門知賢等來進舍利梵經。賜紫
服○十一月舍利見於玉清昭慶宮聖祖明 慶殿。或以為道門無舍利事。上謂宰臣王 旦。曰三教之設其旨一也。大抵皆勸人為 善。唯識達之士能一貫之。滯情偏執於道
益遠。
[0405a10] 述曰。法身舍利無乎不在。當大感通之 際。雖頑空朽壤尚可得之。何有間於道 家之宮館哉。惟我真宗敬天奉佛德動
幽顯。間者塔寺屢獲舍利。而今復見之聖 祖之殿。誠所以彰聖君虔事二教之心。 由精誠感格有以致之也。
[0405a16] 西天波羅柰沙門滿賢。進梵經無憂樹葉 ○浮石崇矩法師 (四明法智弟子) 至京師。上聞其名。
召入內殿。講四十二章經。盛談名理。上心 大說。賜紫服金幣香藥。
[0405a20] 八年正月。臣僚言。每歲上元車駕詣寺觀三 十餘處百拜已上。望自今諸殿令近臣分 拜。上謂王旦曰。朕祈福中外。虔恭拜起未
嘗懈怠。卿等欲申裁減非朕之意 (國朝會要) 。
[0405a24] 述曰。案歸田錄。大祖入寺問贊寧通慧。 佛當拜否。答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寧 於太宗朝隨吳越王初歸京師。未嘗及
見太祖。歐陽氏所錄妄也。今觀真宗 百拜已上。不欲分任近臣。蓋習熟於祖 宗之家法也。其後如徽宗拜佛牙。南渡 歷朝拜大士。則知有國以來無不拜佛
之理。歐陽慢佛。不欲人主致敬故特創 此說。見在過去無義之談。所以上誣君 主下誣寧師也。甚矣。
[0405b05] 詔於大內丙地建景靈宮。以奉聖祖○勅 汀州南安巖名均慶院。賜太宗御書百二十 軸。先是釋自誠居巖上。神異不測。云是定
光佛化身。見懷仁江有蛟害人。書偈投潭 中。水擁沙漲塞潭為洲。其怪遂絕。過梅州 黃楊峽。民乏水飲誠以杖指溪。移於近道。
每歲有旱。書偈擲之。風雨隨至。其偈後每 書贈以之中四字。人世莫曉其旨○詔以 太宗御製妙覺集五卷。付傳法院編入大 藏。
[0405b15] 述曰。道家者流其所學則道德陰符。是為 治心修身之本。至言內丹外丹火候口訣。 則不傳於非人。其餘旁門如胎息之法草
木之方。皆上聖下教用度人世。非可謂 之虛無也。若夫置壇傳籙起自天師。是 又上天護國護人治鬼攝邪之法。俱可以 助教化於天下者。是故此道列在國家。
與儒釋均為三教者以此。至於小大優 劣內外之義。則較然可知。故闞澤對吳 王曰。道事天。天事佛。李士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