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4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九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0438a23] 維智者以斯道盛行當世。古今名賢贊德 之文如柳顧言國清碑。皇甫毘玉泉碑 (二文見國清百 錄) 亡名玉泉實錄
(碑是再刻之文曾獲墨本) 唐梁肅荊溪大師 碑。宋張商英關王祠堂記。胡昉法智法師碑。 晁說之明智法師碑。皆摭取要事參入紀
傳。不復別錄全文。至若自唐迄今。黼黻 大教碑記論序。何其多乎。今錄其尤著者。 為名文光教志。
天台禪林寺碑
唐翰林學士梁肅
[0438b03] 天台山西南隅一峯曰佛隴。蓋智者大師得 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梁陳崇之置寺 曰修禪。及隋創國清。廢修禪號號為道
場。自大師入滅一百八十餘載。長老大比丘 (然公) 光昭大師之遺訓。以啟後學門人。安定梁 肅聞上。易名禪林。乃銘勒大師之遺烈以 示後世云。大師諱顗
(字德安) 號智者。其先頴川 陳氏。世居荊州之華容。感緣應迹載在別 傳。夫治世之經。非仲尼則三王四代之制。 寢而不彰。出世之道。非大師則三乘四教
之旨。晦而不明。昔如來乘一大事因緣。菩 薩以普門示現。自華嚴肇開至雙林高會。 無小無大同歸佛界。及大雄示滅學路派
別。世既下衰教亦陵遲。故龍樹大士病之。乃 用權略制諸外道。乃詮智度發明宗極。微 言東流。我慧文禪師得之。由文字中入不
二法門。以授南岳思大師。當時教尚簡密不 能廣被。而空有諸宗扇惑方夏。及大師受 之。於是開止觀法門。其教大略即身心而
指定慧。即言說而詮解脫。大中一實之宗 趣。無證真得之妙旨。自發心至於成道。行 位昭明無相奪倫。然後誕敷契經而會同 之。煥然氷釋示佛知見。窺其教者修焉息
焉。蓋無入而不自得焉。大師之設教也如 此。若夫弛張用舍開闔默語。高步海宇為 兩國宗師。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雲注雨 旁施萬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為司
南。而殊塗異論往往退息。緣離化成示滅茲 山。是歲開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實之賓。教者 道之門。大師溷其賓闢其門。自言地位示
有證入。故感而應之之事。可得而知也。當 是時也。得大師之門者千數。得深心者三 十有二人。纂其言行於後世者。曰章安禪師
灌頂。頂傳縉雲威。威傳東陽。東陽縉雲同 號。時謂小威威傳左溪朗禪師。自縉雲至 左溪。以玄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門
人之上首。今湛然禪師。行高識遠超悟辯達。 凡祖師之教在章句者。以引而信之。後來 資之以崇德辯惑者不可勝數。蓋嘗謂
肅曰。是山之佛隴。亦鄒魯之洙泗。妙法之耿 光。先師之遺塵。爰集於茲。自上元寶歷之 世。邦寇擾攘緇錫駭散。可易名建寺修持
塔廟莊嚴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歸。繄眾 人是賴。汝吾徒也。蓋記諸文言刻於金石。 俾千歲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
命。故大師之本迹。教門之繼明。後裔之住 持。皆見乎辭。其文曰。諸佛出世。惟一大事。 天台教源。與佛同致。赫赫大師。開示奧祕。
載弘道要。安住圓位。白日麗天。天下文明。 大師出現。國土化成。無生而生。生化兩冥薪 盡火滅。山空道行。五世之後。間生上德。微言
在茲。德音允塞。明明我后。易名淨域。此山 有壞。此教不極。
天台止觀統例
唐翰林學士梁肅
[0438c28] 夫止觀何為也。導萬法之理而復於實際 者也。實際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 能復者。昏與動使之然也。照昏者謂之
明。駐動者謂之靜。明與靜止觀之體也。在 因謂之止觀。在果謂之智定。因謂之行。果 謂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
夫聖人有以見感足以喪志動足以失方。 於是乎。止而觀之。靜而明之。使其動而能 靜靜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絕待以照 本。立大車以御正乘。大事多而總權。消
息乎不二之場。鼓舞於說三之域。至微以盡 性。至賾以體神。語其近則一豪之善可通 也。語其遠則重玄之門可窺也。用至圓以
圓之。物無偏也。用至實以實之。物無妄 也。聖人舉其言所以示也。廣其目所以 告也。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擬而議之。使
自至之。此止觀所由作也。夫三諦者何也。 一之謂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 者相對之義。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議之說
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 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數義也。 非強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傳之者迹也。
理謂之本。迹謂之末。本也者聖人所至之地 也末也者聖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 則為小為大為通為別為頓為漸為顯為 祕為權為實為定為不定。循迹以返本。
則為一為大為圓為實為無住為中為妙 為第一義。是三一之蘊也。所謂空者通萬 法為言。假者立萬法為言。中者妙萬 法為言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
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舉 中則無法非中。目假則無法非假。舉空 則無法不空。成之謂之三德。修之謂之 三觀。舉其要則聖人極深研幾窮理盡性
之說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則悟。悟則 至。至則常。常則盡矣。明則照。照則化。化則 成。成則一矣。聖人有以彌綸萬法而不差。
旁礴萬劫而不遺。燾載恒沙而不有。復 歸無物而不無。寓名之曰佛。強號之曰 覺。究其旨其解脫自在莫大乎極妙之德 乎。夫三觀成功者如此。所謂圓頓者。非漸
次非不定。指論十章之義也。十章者。恢演 始末通道之關也。五略者。舉其宏綱截流 之津也。十境者。發動之機立觀之諦也。十
乘者。妙用所修發行之門也。止於正觀而 終於見境者。義備故也。闕其餘者非所修 之要故也。乘者何也。載物而運者也。十者
何也。成載之事者也。知其境之妙不行而 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已矣。豈藉夫九哉。 九者非他相生之說。未至者之所踐也。故
發心者發無所發。安心者安無所安。破遍者 遍無所破。爰至餘乘皆不得已而說也。至 於別其義例判為章目。推而廣之不為繁。 統而蕳之不為少。如連環不可解也。如
貫珠不可雜也。如懸鏡不可弇也 (音奄蓋也) 如通 川不可遏也。義家多門非諍論也。案經證義 非虛說也。辨四教淺深事有源也。成一事
因緣理無遺也。噫止觀其救世明道之書乎。 非夫聖智超絕卓爾獨立。其孰能為乎。非夫 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今之人乃
專用章句文字從而釋之。又何疎漏耶。或 稱不思議境與不思議事。皆極聖之域。等 覺至人猶所未盡。若凡夫生滅心行三惑浩 然。於言說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猶醯雞而
說大鵬夏蟲之議曾氷 (曾層同) 。其不可見明 矣。今止觀之說文字萬數。廣論果地無益 初學。豈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以早
計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謂上聖之域。豈 隔闊遼敻與凡境天絕歟 (敻虛正反遠絕之義) 是唯一性 而已。得之謂悟。失之謂迷。一理而已。迷
而為凡。悟而為聖。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 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觀之作。所以辨同異 而究聖神。使群生正性而順理者也。正性
順理。所以行覺路而至妙境也。不知此 教者則學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發。譬 以無目昧乎日月之光。行於重險之處。顛 踣 (蒲目反僵)
墮落。可勝紀哉。噫去聖久遠賢人 不出。庸昏之徒含識而已。致使魔邪詭惑 諸黨並熾空有云云。為坑為阱。膠於文句 不敢動者。有流於 漭 (音莾水大貌)
浪不能住者。 有太遠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 是者。有枯木而稱定者。有竅號而稱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有假於鬼神而言
通者。有放心而為廣者。有罕言而為密者。 有齒舌潛傳為口訣者。凡此之類自立為 祖繼祖為家。反經非聖。昧者不覺。仲尼
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 悲夫。隋開皇十七年大師去世。皇朝建中垂 二百載。以斯文相傳。凡五家師。其始曰
灌頂。其次曰縉雲威。又其次曰東陽威。又 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荊溪然公。頂公 於同門中慧解第一。能奉師訓集成此書 蓋不以文辭為本故也。或失則繁。或得則
野。當二威之際緘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寶 中左溪始弘解說。而知者蓋寡。荊溪廣以傳 記數十萬言。網羅遺法 (勤矣。備矣) 。荊溪滅後。知
其說者適三四人。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 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夫生而知之者。蓋性德者也。學而知之者。
天機深者也。若嗜慾深。耳目塞。雖學而不 能知。斯為下矣。今夫學者。內病於蔽外 役於煩。沒世不能通其文。數年不能得 其益。則業文為之屨校 (音教械也)
梏 (姑沃反械手也) 足也。 棼 (音汾治絲) 句為之簸穅眯目 (眯莫貝反目不明) 也。以不 能喻之師。教不領之弟子。止觀所以未光
大於時也。予常戚戚。於是整其宏綱撮其 機要。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 伸之。其義之迂其辭之鄙。或薙除之或潤
色之。凡浮疎之患十愈其九。廣略之宜三存 其一。是 祛 鄙滯導蒙童。貽諸他人則吾 豈敢。若同見同行且不以止觀罪我。亦無
隱乎爾。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筆削。三歲歲 在析木之津功畢云耳。
智者大師傳論
唐安定梁肅敬之
[0440a26] 論曰。修釋氏之訓者務三而已。曰戒定慧。 斯道也始於發心成於妙覺。經緯於三乘 導達於萬行。而能事備焉。昔法王出世。由
一道清淨用一音演說。機感不同所聞蓋 異。故五時五味半滿權實偏圓小大之義。播 於諸部粲然殊流。要其所歸無越一實。故
經曰。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曰。開方 便門示真實相。喻之以眾流入海標之以 不二法門自他兩得同詣祕密。此教之所由 作也。暨鶴林滅而法網散。神足隱而宗塗
異。各權所據矛盾更作。其中或三昧示生。四 依出現應機不等。持論亦別。故攝論。地持。 成實。唯識之類。分路並作。非有非空之談。
莫能一貫。既而去聖滋遠。其風益扇。說法 者桎梏於文字 (桎音質足械梏姑沃手械) 莫知自解。習禪 者虛無其性相不可牽復。是此者非彼。未
得者謂證。慧解之道流以忘返。身口之事 蕩而無章。於是法門之大統。或幾乎息矣。 既而教不終否。而至人利見。慧文慧思或
躍相繼。法雷之震未普。故木鐸重授於天台 大師。大師象身子善現之超悟。備帝堯大舜 之休相。贊龍樹之遺論。從南岳之妙解。然
後用三種止觀成一事因緣。括萬物於一 心。開十乘於八教。戒定慧之說。空假中之 觀。坦然明白可舉而行。於是教無遺法。法
無棄人。人無廢心。心無擇行。行有所證。 證有其宗。大師教門所以為盛。故其在世 也。光昭天下為帝王師範。其去世也。往來
上界為慈氏輔佐。卷舒於普門示現。降德 於如來所使。階位境智蓋無德而稱焉。 於戲應迹雖往微言不墜。習之者猶足以 抗折百家昭示三藏。又況聞而能思。思而
能修。修而能進。進而不已者歟。斯人也雖 曰未證。吾必謂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鮮。 啟禪關者。或以無佛無佛法何罪何善之 化化之。中人以下馳騁愛欲之徒出入衣
冠之類。以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 廢。故從其門者。若飛蛾之赴明燭破塊 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爛而不能自 出。雖欲益之而實損之。與夫眾魔外道為
害一揆。由是觀之。此宗之大訓。此教之旁 濟。其於天下為不侔矣。自智者傳法五世 至今湛然大師。中興其道。為予言之如此。 故錄之以繫於篇
(一名天台法門議) 。
聖安寺無姓和尚碑
唐禮部員外郎柳宗元
[0440c14] 維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終於聖安寺。凡為僧 若干年。年若干有名無姓。世莫知其閭里 宗族。所設施者有問焉。而以告曰。性五姓
也。其原無初其胄無終。承於釋師以系道 本。吾無姓耶。法劍云者我名也。實且不有 名惡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鄉也。法界吾
宇也。戒為之墉。慧為之門。以守則固。以居 則安。吾閭里不具乎。度門道品其數無極。 菩薩大士其眾無涯。吾與之戚而不吾異
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聞者如此。而止 讀法華經金剛般若經。數逾千萬。或譏以 有為。曰吾未嘗作。嗚呼佛道逾遠異端競起。
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和尚紹承本統以 順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動趣 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和尚勤求端 慤以成至願。凡聽信者不惑其道。或譏以
有迹。曰吾未嘗行。始居防州龍興寺。中徙 居是州。作道場於楞伽北峯。不越閫者五 十祀。和尚凡所嚴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
依者曰卓然師。居南陽立山葬岳州。就受 戒者曰道頴師。居荊州。弟子之首曰懷遠 師。居長沙安國寺為南岳戒法。歲來侍師。 會其終遂以某日葬於卓然師塔東若干
步。銘曰。道本於一。離為異門。以性為姓。 乃歸其根。無名而名。師教是尊。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大鄉不居。大族不親。淵懿內朗。
冲虛外仁。聖有遺言。是究是勤。惟動惟默。 逝如浮雲。教久益微。世罕究陳。爰有大智。 出其真門。師以顯示。俾民惟新。情動生變。
物由湮淪。爰授樂國。參乎化源。師以誘導。 俾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無迹。晦明俱如。 生死偕寂。法付後學。施之無斁。葬從我師。
無忘真宅寫是昭銘。刻茲真石。
無姓碑陰記
龍城柳宗元
[0441a19] 無姓和尚既居是山。曰凡吾之求非在外 也。吾不動矣。弘農楊公炎自道州以宰相 徵過焉。以為宜居京師強以行。不可。將以
聞曰。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