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Zu Lidai Tong Zai 佛祖歷代通載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四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0600a06] 唐
[0600a07] (一 癸卯) 代宗豫改年廣德 (肅宗長子。玄皇諸孫百餘人代居長為嫡孫即位。後用元
載為相。而黜李泌。及誅元載復用楊綰。年五十三崩紫宸內殿。葬元陵。在位十七年) 。
[0600a09] (乙巳) 改年永泰○九月鑄金銅佛像於光順 門。率百僚拜祀之。十月吐蕃寇逼京師。內 出仁王經。輦送西明諸寺。置百尺高座講
之。寇平○帝夢六祖惠能大師請衣鉢歸 于曹溪。翌日遣中使送還。是時寇難屢逼。 帝寖以為憂。宰相王縉曰。國家慶祚靈長 福報所憑。雖多難無足道者。祿山思明毒
流方煽而皆有子禍。僕固懷恩臨敵而踣。 群戎來寇未及戰輒去。非人事也。帝由是 篤意佛道修祠祀。詔天下官司無箠辱僧 尼。禁中講誦仁王護國經。詔命不空三藏。
[0600a20] (二) 重譯舊本。帝親為之序。官不空特進鴻 臚卿。是年詔法師良賁。於大明宮之桃園。 造新仁王經疏成。賁以表進呈。略曰。洗心
滌慮扣寂求音。發明啟自天宮。加被仰憑 佛力。咸約經論演暢真宗。亦猶集群玉於 荊山。約百川於溟海。火生於木。並兩曜
而俱明。識轉於如。體一相而等照。成道者 法也。載法者經也。廣度群有同於大通。足 菩提心如陛下意。帝覽之稱善。改大曆元 年。
[0600b01] (三 丙午) 道義禪師。是年建金閣寺。勅十節使助 之以二稅。七月。始作盂蘭盆會于禁中。 設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備鑾輿建巨旛。
各以帝號標其上。自太廟迎入內道場。鐃 吹鼓舞旌幢燭天。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順 門迎拜導從。自是歲以為常癸未太廟二 宮生靈芝。帝賦詩美之。百僚皆屬和。
[0600b08] (四 丁未) ○大教東被七百年矣。
[0600b09] 七月。宰相杜鴻漸。出撫巴蜀。至益州遣 使詣白崖山請禪師無住入城問法曰。弟 子聞今和上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未審此三句是一是三。無住曰。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無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則具戒 定惠。非一非三也。曰後句妄字莫非從心
否。無住曰。從女者是。曰有據否。無住曰。 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 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又問。師還以三句接
人否。對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 清水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 立也。時庭樹鵶鳴。公曰。師還聞否。曰聞。
鵶去矣。又問。師今聞否。曰聞。公曰。鵶去 無聲。云何言聞。無住顧四眾曰。正法難 聞。各宜諦聽。聞與不聞非關聞性。本來
不生今亦不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 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 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流轉。乃至 色香味觸亦復如之。當知聞無生滅聞無
去來。公與僚屬喜躍稱善。又問。弟子頃 著起信論疏二卷。得名解佛法否。曰夫造 疏皆用心思量分別。但可著成傳益初學。 據論云。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
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 是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 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何由體解佛 法。公稽首曰。師今從理確論。合心地法門
實不思議。然何由得不生不滅契解脫去 答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 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公曰。
何謂識心見性。答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 浪。蓋為不識真心不見本性。真心者。念生 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
不亂。不取不舍不沈不浮。無為無相活鱍 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 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鴻漸由是棲心
禪悅。嘗有詩云。長願追禪理安能揖化源。 晚以疾辭宰相。釋位三日而薨。臨終沐浴 儼朝服加僧伽黎剃鬚髮而逝。遺命依沙 門法葬。
[0600c20] 論曰。無住說法簡當明妙。雅合首楞嚴所 謂聞無生滅之旨。宜乎聞者悟悅而信解 也。鴻漸靈武策立功臣。家世奉佛。其臨
終剔髮鬚服僧衣。遂與宋朝王文王公旦 肖焉。雖文正公巨德元勳完名高節卓冠 名臣之表非鴻漸所能彷彿。然暮年付囑 諸子及其友楊文公大年。丁寧曲折。文公
談苑著之甚詳。茲可想見知佛之深而見 道之明也。嗚呼吾宗直指當人見聞覺知。 一段大事本爾現成。柰何人自棄昧往往 終身役役為他間事長無明者。天下碌碌
皆是。若二公能自回頭存心後世打徹大 事。夫豈易得也哉。
[0601a04] (五 戊申) 清涼國師澄觀。字大休。會稽人。姓夏侯 氏。生於開元戊寅。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
膝。口四十齒。目光夜發。晝乃不眴。天寶 七年出家。至肅宗二年丁酉受具。是年奉 詔入內勅譯華嚴。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
勵曰。體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 履尼寺之塵。脇不觸居 士 之榻。目不視非
儀之綵。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 珠。宿不離衣鉢之側。從牛頭忠徑山欽。問 西來宗旨。授華嚴圓教於京都詵禪師。至 是大曆三年代宗詔入內。與大辯正三藏
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臺大華嚴 寺覃思華嚴。以五地聖人栖身佛境心體 真如。猶於後得智起世俗心學世間解。繇 是博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華夏訓詁竺經
梵字及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書。靡不該 洽。至建中四年下筆著疏。先求瑞應。一夕 夢金容當陽山峙。光相顒顒。因以手捧咽 面門。既覺而喜以謂獲光明遍照之徵。自
是落筆無停思。乃以信解行證。分華嚴為 四科。理無不包。觀每慨舊疏未盡經旨。唯 賢首國師頗涉淵源。遂宗承之製疏。凡歷 四年而文成。又夢身為龍。矯首南臺尾
蟠北臺。宛轉凌虛鱗鬣耀日。須臾變百千 數蜿蜓青冥。分散四方而去。識者以為流 通之像也。初為眾講之。感景雲凝停講堂 庭前之空中。又為僧叡等著隨疏演義四
十卷隨文手鏡一百卷云。
[0601b04] (六) 是年帝召國師惠忠入內。引太白山人見 之。帝曰。此人頗有見解。請師驗之。忠曰。汝 蘊何能。山人曰。忝識山識地識字善算。曰
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是雌山。山人茫然 不能對。忠曰。識地否。曰識。忠指殿上地問 曰。此是何地。答曰。容弟子算方知。忠
曰。識字否。曰識。忠於地上畫一畫曰。此甚 字。山人曰。是一字。忠曰。土上一畫是王 字。何謂一字耶。又問。能算否。曰能。忠曰。
三七是多少。山人曰。國師琉弟子。三七豈 非二十一。忠曰。却是山人算貧道。三七 是十。何謂二十一。復問。更有何能。答曰。
弟子縱有亦不敢向國師開口。忠曰。縱汝 有能。亦俱未是。師却謂帝曰。問山不識山。 問地不識地。問字不識字。問算不解算。陛
下何處得此懵漢來。帝謂山人曰。朕有 國位不足為寶。師乃國寶也。山人曰。陛下 真識寶者矣。
[0601b22] (七) 是歲詔徑山道欽禪師至闕下。帝親加瞻 禮。一日師在內庭。見帝起立。帝曰。師何以 起。欽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
悅謂忠國師曰。朕欲賜欽師一名。忠欣然 奉詔。遂賜號國一禪師。後辭歸本山。馬祖 大師令門人智藏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
師曰。待汝回去時有信。藏曰。只今便回。 師曰。傳語却須問取曹溪。又僧問。如何是 祖師西來意。師曰。汝問不當。曰如何得
當。師曰。待吾滅後却向汝說。至貞元八年 示寂。賜 諡 大覺禪師。
[0601c04] (八 己酉) 牛頭惠忠禪師示寂。師得法於威師。為 牛頭宗第六祖。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 鐺。嘗有供僧穀二廩。盜者窺伺虎為守。縣
令張遜者入山頂謁。問師有何徒弟。曰有 三五人。遜曰。可得見否。師敲床三下有三 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及移居莊嚴寺
將建法堂。有古樹群鵲巢其上。師謂巢曰。 此地建堂女可速去。言訖群鵲遷巢他樹。 及築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潛資夜役不
日而成。由是學徒雲集。師有安心偈曰。人 法雙淨。善惡兩妄。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至是將終。石室前掛鐺樹掛衣藤無故枯 死。師集眾布薩訖淨髮浴身。是夕有瑞
雲覆其院。空中復有天樂之聲。詰旦怡然 坐化。俄頃風雨暴作震折林木。有白虹貫 于岩 壑 云 。
[0601c20] (九 庚戌) 西域大耳三藏至京 師。自云得他心慧眼。帝令入光宅寺。請 國師惠忠試驗。忠問。汝得他心通耶。對曰。
不敢。忠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三 藏云。和上是一國之師。何得往天津橋看 弄猢孫。又問。老僧即今在什麼處。三藏曰。
和上是一國之師。何得去西川看競渡。忠 第三問語亦如前三藏良久罔知去處。忠 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三藏 無對。
[0601c29] 論曰。四祖下融大師橫說竪說。猶未知向 上關棙子。此黃蘗運公語也。以黃蘗大機 大用逸格手段。作如是說則其然矣異時
學人相似語言以為禪道者。凡貶剝諸方 往往猶不止於此。嗚呼世謂學不躐等。矧 吾宗單傳心印用以了生死者。其可以躐 等乎。觀牛頭諸祖道盛一時。於死生之際
感驗昭著。有生而百鳥 [銜-金+缶] 花虎狼給侍者。 有滅而鳥獸哀鳴逾月乃止者。有異香經 旬而歇者。有山林變白溪 澗 絕流者。有空
中神旛從西而來遶山數匝者。有所居舊 院林木變白七日而復者。及是忠禪師所 感。皆不思議事。出於造化之表。自非神德 妙行蔽天地而不恥關百聖而不慚者曷以
臻此邪。如大耳三藏。分證小果得五神通。 及見國師初二度國師以有所緣心則灼見 其處。及第三度國師入甚深祕密大寂定 門。大耳於是茫然不知。然則證果有階級。
大道有淺深。端不誣矣。或謂巫咸相壺子 揕擬國師者。自性圓通與夫區區術數。烏 可同年而語哉。
[0602a21] (十) 是年大廣智三藏不空示疾。誡門人曰。普 賢行願出無邊法門。汝等勤而行之。宜觀 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詮阿字。了法無生證
大覺身。又命弟子趙遷執筆。授所撰涅槃 軌範以貽後世。使準此送終。以表辭帝。詔 遣內使賜。湯藥勞問。就加開府儀同三司
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辭讓數四不允。不空 歎曰。吾以法濟世。不意垂死濫污封爵。乃 以先師金剛智所付法物。因中使李憲誠
進之。遂沐浴更衣。吉祥安臥而寂。闍維頂 骨不壞。中含舍利光彩奪目。御史嚴郢撰 紀德碑。太常徐浩書之于石。其辭曰。
[0602b04] 和上諱不空。西域人也。氏族不聞於中夏。 故不書。玄宗燭知至道。特見高仰。迄肅 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國師。以玄言德
祥開佑至尊。代宗初以特進大鴻臚褒表 之。及示疾不起。又就臥內加開府儀同三 司肅國公。皆牢讓不允。特賜法號曰大廣 智三藏。大曆五年夏六月癸未。滅度于京
師大興善寺。代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司空 追 諡 大辯正廣智三藏。和上荼毘日。詔遣 中謁者齎祝文祖祭。申如在之敬。睿詞深
切加薦令芳。禮冠群倫舉無與比。明年九 月。詔以舍利起塔于舊居寺院。和上性聰 朗博觀前佛法藏要旨。緇門獨立邈蕩蕩 其無雙。稽夫真言字儀之憲度。灌頂升壇
之軌迹。即時成佛之速。應聲儲祉之妙。天 麗且彌地普而深。固非未學所能詳也。敢 不概見序其大歸。昔金剛薩埵親於毘盧 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義。後數百年傳
於龍猛菩薩。龍猛又數百年傳於龍智阿 闍黎。龍智傳金剛智阿闍黎。金剛智東來 傳於和上。和上又西遊天竺師子等國。詣 龍智阿闍黎。揚搉十八會法。法化相承
自毘盧遮那如來至於和上。凡六棄矣。每 齋戒留中導迎善氣。登禮皆答福應較然。 溫樹不言莫可紀已。西域隘巷狂象奔突。 以慈眼視之。不旋踵而象伏不起。南海半
渡天吳鼓駭。以定力對之。未移晷而海靜 無浪。其生也。母氏有毫光照燭之瑞。其沒 也。精舍有池水竭涸之異。凡僧夏五十享
年七十。自成童至于晚暮。常飾供具坐道 場浴蘭焚香入佛知見。五十餘年晨夜寒 暑未嘗有傾欹懈倦之色。過人絕遠乃如 是者後學陞堂誦說。有師法者非一。而沙
門惠朗受補處之記。得傳燈之旨。繼明佛 日紹六為七。至矣哉。於戲。法子永懷梁木 將絕本行。託予勒崇。昔承微言今見几杖。
光儀眇漢壇宇清愴。綦書昭銘小子何讓。 銘曰。嗚呼大士。起我三宗。道為帝師。秩 為儀同。昔在廣成軒后順風。歲逾三千。復
有肅公。瑜伽上乘。真語密契。六葉授受。傳 燈相繼。述者牒之。爛然有第。陸伏狂象。水 息天吳。慈心制暴。慧力降愚。寂然感通。其
可測乎。兩楹夢奠。雙樹變色。司空寵終。辨 正旌德。天使祖祭。宸衷悽惻。詔起寶塔。舊 庭之隅。下藏舍利。上飾浮圖。跡殊生滅。法
離有無。刊石為碣。傳之大都。
[0602c21] (十一 辛亥) 越州律師曇一卒。補 [門@非] 梁肅製其碑曰。 釋氏先律師。諱曇一字覺胤。報年八十。僧
夏六十一。以大曆六年十二月七日。滅度 于越州開元寺。遷座起塔于秦望山之陽。 製縗會葬者以千百數。大師南陽張氏。曾 祖隋太常恒。始家會稽之山陰。大師誕鍾
粹氣聰悟夙發。幼學五經因探禹穴。至雲 門寺遂依沙門諒公出家。景龍中剃度。尋 受具戒。天縱辯慧益以軌儀。翕然已為人 望矣。開元初西遊長安。觀音亮律師見而
奇之。授以毘尼之學。又依崇聖寺壇子法 師。學俱舍唯識。從印度大沙門無畏。受菩 薩戒。探道覩奧出類拔萃。期月之間名動
京師。大師崖岸峻峙機神坦邁。體識詳雅 應用虛明。得三藏之隱賾。究諸宗之源底。 加以素解玄儒旁總曆緯。長老聞風而悅 服。公卿下榻以賓禮。由是與少保兗國
公陸公象先賀賓客知章李北海邕徐中書 安貞褚諫議庭誨。為儒釋之遊莫逆之友。 其導世皆先之以文行。弘之以戒定。入蘭 室而馨香自發。臨水鏡而毫髮必鑑。不知
其所由然矣。開元二十六年。復歸會稽。謂 人曰。三世佛法戒為根本。本之不修道遠 乎哉。故設教以尸羅為主。取鄴郡律疏。合
終南事鈔。括其同異詳發正義。學徒賴焉。 大凡北際河朔南越荊閩。四分之宗自我 而盛。烈炬之破昏黑。群流之赴 澗 澤。適來
之時行化也如彼。有為而生乘化而息。草 木潛潤慈雲無心。適去之時處順也如此。 人世遷轉道存運往。瞻望不見寂寥空山。
哀哉。銘曰。越水漫漫。崇山回合。大師化 滅。式建靈塔。緬慕上士。誕修淨法。有威有 儀。不窪不雜。德溥化洽。雲從海納。勒銘 垂後。千萬億劫。
[0603a26] (十二) 是歲淮南節度使楊州牧御史大夫張延 賞狀舒州三祖行實。請 諡 于朝。夏四月。天 子賜 諡
曰鏡智禪師。刺史獨孤及製賜 諡 碑曰。按前志。禪師號僧粲。不知何許人。 出見于周隋間。傳教於惠可大師。摳衣鄴 中。得道於司空山。謂身相非真。故示有
瘡疾。謂法無我。故居不擇地。以眾生病為 病。故所至必說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內外 中間。故必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
妙用。攝群品流注生滅。觀四維上下。不見 法不見身不見心。乃至心離名字身等空 界。法同夢幻無得無證。然後謂之解脫。禪
師率是道也。上膺付屬下拯昏疑。大雲垂 廕國土皆化。謂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 羅浮之行。其來不來也。其去無去也。既而
以袈裟與法。俱付悟者。道存影謝遺骨此 山。今二百歲矣。皇帝即位後五年。歲次庚 戌。某剖符是州登禪師遺居。周覽塵跡明
徵故事。其荼毘起塔之制。實天寶景戌中。 別駕前河南尹趙郡李公常經始之。碑版 之文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