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Zu Lidai Tong Zai 佛祖歷代通載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一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0701a06] 大元
[0701a07] (一 乙丑) 太祖應天啟運聖武皇帝。是年征西夏。 明年大會于斡難河。建九游之白旗。共上 尊號曰。
[0701a10] 成吉思皇帝。都和林 觀夫
[0701a11] 聖人出世。威靈氣焰。自天佑之。膺命立 極。超今邁古。且以鳳凰在殼。渥洼墮地。猶 自絕類離倫。矧我
[0701a14] 太祖皇帝。處九五飛龍之位乎。故其丕祚 鴻休。與天地相為終始也。
[0701a16] (丙寅) 西夏 拓 跋失都兒忽乾順小子仁友之子 乃仁宗姪也。是年五月立。在位六年。
[0701a18] (丁卯) 宋吳曦 僭 位於蜀。凡三十八日而安丙 誅之。
[0701a20] (戊辰) 宋改嘉定○瑞像計二千二百年矣。
[0701a21] (己巳) 金國東海侯立改年大安。名允濟。世宗 第七子。章宗無嗣。群臣奉遺詔立之。後 為紇石烈執中所弑。在位四年。
[0701a24] (庚午) 旃檀瑞像至金國。十二年十月。迎赴上 京禁庭供養○罷試經科。
[0701a26] (辛未) 大蒙古國號始建。
[0701a27] 西夏神宗拓跋須蕃邸立。改年光定。夏人 因大兵以金人不救。恨之遂叛。
[0701a29] (壬申) 金改重慶大兵至燕京。
[0701b01] (癸酉) 安南主李龍翰卒。子昊旵立。其國後為 江南陳日照所有。而傳其子威晃。
[0701b03] 金國宣宗。名珣。章宗庶兄。執中弑東海 王而迎立之。以東海至寧元年九月即位。 改年貞祐。在位十二年○八月大兵攻燕 京。
[0701b07] (二) 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天竺北峯講師入 寂。名宗印。字元實。生鹽官陳氏。年十五具 戒。謁竹菴觀公明教觀之旨。凡諸祖格言。
必誦滿千遍。資教空延居座首。嘗著宗極 論。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印設九難。宗極 為之義負通守蘇玭觀不二門。以文雖簡 而昧其說。印撮示機要。玭即領解。白帥
座請居正覺。颶風飄蕩。僅存藏殿。印守死 不去。風為之止。未久玭亦召還。要印偕行 曰。盍西還相與弘贊。居東二十七年。至是
復反浙右。貳上竺講止觀。深砭學者支離 名相之病。圍座挾策。主者以得士為忌。玄 隱雷峯毛氏菴。問道者沓至。杜氏建普光
一區。具禮迎之。禪講並行。法道益盛。適 德藏來請印曰。肆業之地思報久矣。歷遷 超果圓通北禪。道德之譽既行。土木之績
亦就。海空英辭靈山。舉以自代。詔可。學 徒五百咸服其道。宿弊為之一革。寧宗聞 名召對便殿。上說。錫號惠行法師。以營
觀室行化吳中。至松江謂其徒曰。吾化緣 畢此。乃右脇而化。
[0701b28] (甲戌) 金於四月遷汴。求與大國和親○錦帥 張智以郡降。尋叛。自號遼西王。改年大安。 討平之○克燕京。
[0701c02] (乙亥) 世祖生於八月○大兵破潼關。
[0701c03] (丙子) 二月日蝕○川東西地震○黍州山崩。
[0701c04] (丁丑戊寅) 金改興定。七月日食。金兵犯光州。李珏 等禦之。漣水弓手李全自北歸。即李鐵鎗 也。詔以為京東路總管。
[0701c07] (庚辰) 禪宗聯燈錄成。
[0701c08] (辛巳) 金國五月日食。
[0701c09] (壬午) 大兵自回鶻征西夏。
[0701c10] (癸未) 西夏拓跋德仁。是年九月立。改年乾 定。
[0701c12] 金國改元光。九月日食○宋行經界田糧。
[0701c13] (乙酉) 宋理宗盷立。改寶慶元年。初名與。莒榮 王希瓐之子。太祖十世孫也。寧宗子多而 不育。鞠宗室子詢。立為太子。薨。初皇從弟
沂靖惠王柄無子。甞以宗室子。賜名貴和。 為之後。及失太子詢。遂立貴和為皇子。賜 名竑。封濟國公竑惠而輕。甞疾史彌遠
專權。謂異日不可容。彌遠聞而惡之。故陰 為之計。與莒幼不好。弄群兒聚嬉輒獨登 高坐不動。長上指以語兒曰。汝曹不効此
人。恰一大王相似。群兒每羅拜其下。遂有 趙大王之號。彌遠物色得之。甞取應得舉 矣。特旨補官。竑既為寧宗子。遂以與莒
為沂王。後賜名貴誠。除邵州防禦使。寧 宗大漸。乃白中宮。以貴誠為皇子。改名 盷宣遺詔即位。進竑為濟陽郡王。出判寧
國府。恭聖楊后聽政。事定然後徹簾。壽六 十一。
[0702a01] 金國改正大名守緒。宣宗第三子。性寬仁 和。嗜書博學。是年立。至癸巳年歸德府絕 糧。六月奔蔡。八月南北兵夾攻。甲午正
月禪位於後主麟。閉閣自經國亡。
[0702a05] (丙戌) 西夏拓跋德仁七月卒。次清平郡王立。 在位一年。
[0702a07] (丁亥) 太祖以丙戌春至西夏。一歲盡克其城。 是年十月廿七滅夏 上年六十矣。西夏 凡一十二主。始繼遷以太平興國壬午起
兵夏臺。訖今寶慶丁亥國滅。共二百四十 六年。元昊於景祐甲戌自剏偽朔 僭 帝號 者。一百九十四年。
[0702a13] (戊子) 宋改紹定元年。
[0702a14] (辛卯) 太宗皇帝即位。
[0702a15] (壬辰) 太祖次四子統王師破汴。金主遷蔡。金 臣崔立降。大朝遣使過宋。議夾攻金。
[0702a17] (癸巳) 金改天興。
[0702a18] (甲午) 宋改端平元年○滅金。右金九主一百 二十三年。
[0702a20] (乙未) 抄數中原戶計 ○宋天狗星墜淮安軍 金棠縣。其聲如雷。三州之人皆聞之。及 觀則為紅色碎石。或以為兵戈之兆○詔
集議出度牒。收四介會子。
[0702a24] (丙申) 分封諸王。上親總兵征回回國歸附○ 宋失四川。
[0702a26] (丁酉) 宋改嘉熙。
[0702a27] (己亥) 詔諭高麗○宋十月虹見。
[0702a28] (庚子) 宋京師地震。白氣亘天。旱蝗。江浙福建 旱都城大荒。飢者奪食於路。市中殺人以 賣。日未晡路無行者。
[0702b02] (辛丑) 二月三日大赦天下○宋改淳祐。
[0702b03] (丙午) 定宗皇帝即位。
[0702b04] (庚戌) 大朝滅遼東高麗。
[0702b05] (三 辛亥) 憲宗皇帝即位。
[0702b06] 世尊示滅二千二百年矣。
[0702b07] (癸丑) 宋改寶祐元年○大兵伐川蜀。
[0702b08] (四 丙辰丁巳) 抄數遼東戶計○宋撥官誥度牒。收換 楮弊燬之。有元慶壽海雲大士遷化。名 印簡。山西之嵐谷寧遠人。俗宋氏。微子之
後。父慈善信服鄉里。里人稱為虛靜先生。 母金源王氏。祖世奉佛不仕。師生於金之 泰和壬戌十二月望。人品恢偉童幼神悟。
七歲親授以孝經開宗明義章。乃曰。開者 何宗。明者何義。親驚異。知非塵勞中人。 携見傅戒顏公。顏欲觀其根氣。授以草
菴歌。至壞與不壞主元在。師問曰。主在何 處。顏曰。何主也。師曰。離壞不壞者。曰此 客也。師曰。主聻顏。吟吟而已。乃得禮中
觀沼公為師。八歲受三歸五八十善戒法。 師方十一蒙豫王恩賜納具。有洪彥上座。 問師曰。子今受大戒了。緣何作小僧。師曰。
緣僧小故。戒說大也。試問上座戒老耶小 耶。曰我身則老。語未終師大聲曰。休生 分別。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下。待 回首乃竪指示之。僧如教拍師背。師便竪
一指。僧回舉似上座。座奇之。師年十二。中 觀聽師參問誨之曰。汝所欲者文字語言 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枯木死灰。今
時及盡。功用純熟悟解真實。大死一場。休 有餘氣。到那時節。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 師受教習定。一日扶中觀行。觀曰。法燈禪
師道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誰力。汝作麼生 會。師將中觀手一掣。觀曰。這野狐精。師 曰。喏喏。觀曰。戒須別參。師年十三。時成
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師在寧遠。於城陷之 際。稠人中親面聖顏。俾師 斂 髻。師告曰。 若從國儀則失僧相也。蒙旨如故。自此僧
有不同俗民之異也。師年十八。天兵再下。 太師國王領兵取嵐城。四眾逃難解散。師 侍中觀如故。觀曰。吾迫桑榆。女方富有
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子宜逃生去。師泣曰。 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而求脫免 乎。縱或得脫。亦非仁子之心也。老人察
師誠確。囑師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 吾與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有清樂元帥 史公天澤義州元帥李公七哥者。見師氣
宇非常。問曰。爾是何人。師曰。我沙門也。 史曰。食肉否。師曰。何肉。史曰。人肉師曰。 人非獸也。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史曰。
今日兵刃之下。爾亦能不傷乎師曰。必仗 其外護者。公喜甚。李帥問曰。爾既為僧。 禪耶教耶。師曰。禪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國
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李曰。然則必也 從何而住。師曰。二俱不住。李曰。爾何人 也。師曰。佛師。復曰。吾親教中觀。亦在於
此。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對不凡。即 與住見中觀。二公聞中觀教誨諄諄。乃 大喜曰。果然有是父有是子也。於是禮中 觀為師。與師結為金石友。國王將中觀及
師分撥直隷。成吉思皇帝載中觀于黃犢 輕車。師親執御。日營採汲。經年至赤城。 舍於郎中張公宅。使臣太速不花并麻賴。 傅成吉思皇帝聖旨道與摩花理國王。爾
使人來說底老長老小長老。實是告天的 人。好與衣糧養活者教做頭兒。多收拾 那般人在意。告天不揀阿誰。休欺負交達 里罕行者。是時國王奉詔大加恩賜。延
居興安香泉院。國王署中觀慈雲正覺大 禪師。師寂照英悟大師。所需皆官給。小長 老之名自此始。十九中觀將示寂。有羽客
楊至慎求頌。老人俾執筆代書。偈曰。七十 三年如掣電。臨行為君通一線。泥牛飛過 海東來。天上人間尋不見。客曰。師幾時
行。老人曰。三日後。時五月廿七日也。至六 月初一。果無疾而寂。師哀毀過禮。闍維收 頂骨舍利供養。建塔於府之西北隅。師罄
所有為設齋。唯乞食看塔。一夜聞空中有 聲召師名。師瞥然有省。乃遷入三峯道院。 復聞人告曰。大事將成。行矣毋滯此。黎明
策杖之燕。過松鋪值雨。宿于岩下。因擊火 大悟。自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信道 天下老和上不寐語。明日至景州見本無
玄和上。問從何所來。師曰。雲收幽谷。曰何 處去。師曰。月照長松。玄點首曰。孟八郎。 便恁麼去也。師諾諾趨出。過洵州遇宿儒
張子真。問上人何不安住。師曰。河裏無魚 市上取。先是中觀臨終時。師問。中觀曰。某 甲當依何人了此大事。觀囑曰。賀八十去。
師既入燕。至大慶壽寺。乃省前讖。於是 徑謁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夢一異 僧策杖徑趨方丈踞師子座。既明謂知客 曰。今日但有旦過。當令來見老僧。及晚
師至引見。中和笑曰。此衲子乃夜來所夢 者。師便問曰。某甲不來而來。作麼生相見。 壽曰。參須實參。悟須實悟。莫打野榸。師
曰。某甲因擊火迸散。乃知眉橫鼻直。壽曰。 吾此處別。師曰。如何表信。壽曰。牙是一口 骨。耳是兩邊皮。師曰。將謂別有。壽曰。錯。
師喝曰。草賊大敗。壽休去日壽舉臨濟兩 堂首座齊下喝。僧問濟。還有賓主也無。濟 曰。賓主歷然汝作麼生會。師曰。打破秦時
鏡。磨尖上古錐。龍飛霄漢外。何勞更下 槌。壽曰。汝只得其機不得其用。師便掀 禪床。壽曰。路途之樂。終未到家。師與一掌
曰。精靈千載野狐魅。看破如今不直錢。壽 打一拂子曰。汝只得其用不得其體。師進 前曰。青山聳寒色。月照一溪雲。壽曰。汝只
得其體不得其智。師曰。流水自西東。落花 無向背。壽曰。汝雖善語言三昧。要且沒交 涉。師竪起拳復拍一拍。當時丈室震動。壽
曰。如是如是。師拂袖便出。明日命師掌書 記。自此中和復以向上鉗槌差別關楗種 種辯驗。師以無礙辯才應答皆契。其悟解 精明度越前輩。壽一日謂師曰。汝今已到
大安樂之地。宜善護持。吾有如來正法眼 藏祖師涅槃妙心。密付於汝。母令湮沒。師 掩耳而出。即以衣頌授師。頌曰。天地同
根無異殊。家山何處不逢渠。吾今付與空 王印。萬法光輝總一如。出世住興州仁 智。歷遷洡陽之興國興安永慶以至大慶 壽寺。皆太師國王及諸重臣之命。師於室
中以四無依語勘學者。語具本傳。辛卯十 一月受合罕皇帝宣賜。師稱心自在行。一 日於廊下逢數僧。師問第一僧曰。那裏去。
僧云。賞花去。師便打。問第二僧。那裏去。 云禮佛去。師亦打。問第三僧。那裏去。云那 裏去。師亦打。問第四僧。那裏去。僧無語。
師亦打。問第五僧。那裏去。僧云。覓和上 去。師云。覓他作麼。僧云。待打與一頓。師 云。將什麼來打。僧云。不將棒來打。師連
打四下云。這掠虛漢。眾皆走。師召云。諸上 座。眾回首。師云。是什麼。乙未朝廷差札忽 篤侍讀。選試經僧道。萬松長老嘆曰。自國
朝革命之來。沙門久廢講席。看讀殊少。乃 同禪教諸老宿請師董其事。師從容對曰。 諸師當以斯激厲眾僧習應試經典。主上
必有深意。我觀今日沙門。少護戒律。學不 盡禮。身遠於道。故天龍亡衛而感朝廷勵 其考試也。三寶加被必不辜聖詔。遂與華
使相見之後。其處置法度悉從師議。廈里 丞相以忽都護大官人言。問師曰。今奉聖 旨。差官試經。識字者可為僧。不識字者。悉
令歸俗。師曰。山僧不曾看經。一字不識。丞 相曰。既不識字。如何做長老。師曰。方今 大官人還識字也無。于時外鎮諸侯皆在。
聞師之言皆大驚異。丞相復曰。必竟如何。 師曰。若人了知此事通明佛法。應知世法 即是佛法。道情豈異人情。古之人亦有起
于負販者。立大功名于世載于史冊。千載 之下凜然生氣。況今聖明天子在上。如日 月之照臨。考試僧道如經童之舉。豈可以 賢良方正同科國家。宜以興修萬善敬奉
三寶。以奉上天永延國祚可也。我等沙門 之用舍。何足道哉。丞相以是言告于大官 人。乃從而奏聞。由是雖考試亦無退落者。
蒙聖旨悉依太祖皇帝存濟。聽僧如故。丙 申有司欲印識人臂。師力白于忽都護大 官人曰。人非馬也。既皆歸服國朝。天下之
大。四海之廣。縱復逃散。亦何所歸。豈可同 畜獸而印識哉。由是印臂之法遂止。初孔 聖之後。襲封衍聖公。元措者渡河。復曲阜
廟林之祀。時公持東平嚴公書謁師。師以 襲封事為言於大官人。師為其言曰。孔子 善稽古典。以大中至正之道。三綱五常之 禮性命禍福之原。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治
國齊家平天下。正心誠意之本。自孔子至 此襲封衍聖公。凡五十一代。凡有國者使 之襲承。祀事未嘗有缺。大官聞是言。乃 大敬信。於是從師所言。命復襲其爵以繼
其祀事。師復以顏孟相傳孔子之道。令 其子孫不絕。及習周孔儒業者為言。亦 皆獲免其差役之賦。使之服勤其教為國 家之用。三十六丁酉正月。太祖皇帝二
皇后。以光天鎮國大士號奉師。己亥冬 師再起。復主大慶壽寺。壬寅護必烈大 王請師赴帳下。問佛法大意。師初示以 人天因果之教。次以種種法要。開其心
地。王生信心求授菩提心戒。時秉忠書 記為侍。郎劉太保也。復問。佛法中有安 天下之法否。師曰。包含法界子育四生。 其事大備於佛法境中。此四大洲。如大地
中一微塵許。況一四海乎。若論社稷安危。 在生民之休戚。休戚安危皆在乎政。亦在 乎天。在天在人。皆不離心。而人不知天
之與人。是其問別。法於何行。故分其天 也人也。我釋迦氏之法。於廟堂之論。在王 法正論品。理固昭然。非難非易。唯恐王不
能盡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問以古 今治亂興亡之事。當有所聞也。王又問。 三教何教為尊。何法最勝。何人為上。師曰。
諸聖之中吾佛最勝。諸法之中佛法最真。 居人之中唯僧無詐。故三教中佛教居其 上。古來之式也。由是太后遵祖皇聖旨。僧 居上首。仙人不得在僧之前。王以珠襖金
錦無縫大衣。奉以師禮。王固留師。師固辭。 將別。王問。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師曰。信心 難生。善心難發。今已發生。務要護持。專
一不忘。元受菩提。心戒不見。三寶有過。恒 念百姓。不安善撫。綏明賞罰。執政無私。任 賢納諫。一切時中。常行方便。皆佛法也。師
既辭行。有一惡少年。肆言訕謗。以佛法不 足信。王聞之。乃召其人。訓以大人之言復 以刑法罪之。專使白師。師回啟曰。明鏡當
臺妍醜自現。神鋒在掌賞罰無私。若以正 念現前。邪見外魔殺之可矣。然王者當以 仁恕存心乃可。王益敬焉。甲辰護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