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Guo Yi Shi 三國遺事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國遺事卷第四義解第五
圓光西學
[1001c06] 唐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新羅皇隆寺釋圓 光。俗姓朴氏。本住三韓。卞韓辰韓馬韓。光即 辰韓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而神器恢廓。
愛染篇章。校獵玄儒。討讎子史。文華騰翥於 韓服。博贍猶愧於中原。遂割略親朋。發憤溟 渤。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陳之世。號稱
文國。故得諮考先疑。詢猷了義。初聽莊嚴旻 公弟子講素霑世典。謂理窮神。及聞釋宗。反 同腐芥。虛尋名教。實懼生涯。乃上啟陳主。請
歸道法。有勅許焉。既爰初落 采 。即稟具戒。遊 歷講肆。具盡嘉謀。領牒微言。不謝光景。故得 成實涅槃薀括心府。三藏釋論遍所披尋。末
又投吳之虎山。念定相沿。無忘覺觀。息心 之眾。雲結林泉。並以綜涉四含。功流八定。 明善易擬。筒直難虧。深副夙心。遂有終焉
之慮。於即頓絕人事。盤遊聖迹。攝想青霄。 緬謝終古。時有信士宅居山下。請光出講。固 辭不許。苦事邀延。遂從其志。創通成論。末
講般若。皆思解佼徹嘉。問飛移。兼 [糸*柔] 。以絢 采。織綜詞義。聽者欣欣會其心府。從此因 循舊章。開化成任。每法輪一動。輒傾注江湖。
雖是異域通傳。而沐道頓除嫌郤。故名望橫 流。播于嶺表。披榛負槖而至者。相接如鱗。會 隋后御宇。威加南國。曆窮其數。軍入楊都。遂
被亂兵。將加刑戮。有大主將望見寺塔火燒。 走赴救乏。了無火狀。但見光在塔前被縛將 殺。既怪其異。即解而放之。斯臨危達感如此
也。光學通吳越。便欲觀化周秦。開皇九年來 遊帝宇。值佛法初會。攝論肇興。奉佩文言。振 績。微緒。又馳慧解。宣譽京臯。勣業既成。道
東須繼。本國遠聞。上啟頻請。有勅厚加勞問。 放歸桑梓。光往還累紀。老幼相欣。新羅王金 氏面申虔敬仰若聖人。光性在虛閑。情多汎
愛。言常含笑。慍結不形。而牋表啟書。往還國 命。並出自胸襟。一隅傾奉。皆委以治方。詢 之道化。事異錦衣。請同觀國。乘機敷訓。垂
範于今。年齒既高。乘輿入內。衣服藥食。並王 手自營。不許佐助。用希專福。其感敬為此 類也。將終之前。王親執慰囑累遺法。兼濟民
斯為說。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覺不悆。經于七日遺誡清切。端坐終于所 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貞觀四年 也 (宜云十四年)
當終之時。寺東北虛中音樂滿空。異 香充院。道俗悲慶。知其靈感。遂葬于郊外。國 給羽儀。葬具同於王禮。後有俗人兒胎死者。
彼土諺云。當於有福人墓埋之。種胤不絕。乃 私瘞於墳側。當日震。此胎屍擲于塋外。由此 不懷。敬者率崇仰焉。有弟子圓安。神忘機
頴。性希歷覽。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東觀不 耐。又西燕魏。後展帝京。備通方俗。尋諸經 論。跨轢大綱。洞清纖旨。晚歸心學。高軌光
塵。初住京寺。以道素有聞。特進蕭瑀奏請住 於藍田所造津梁寺。四事供給無替六時矣。 安嘗敘光云。本國王染患。醫治不損。請光入
宮。別省安置。夜別二時為說深法。受戒懺悔。 王大信奉。一時初夜王見光首。金色晃然有 象。日輪隨身而至。王后宮女同共觀之。由
是重發勝心。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於辰韓 馬韓之間。盛通正法。每歲再講。匠成後學。 之資。並充營寺。餘惟衣盋而已 (載達函) 。
[1002b08] 又東京安逸戶長貞孝家在古本殊異傳載。 圓光法師傳曰。法師俗姓薛氏。王京人也。初 為僧學佛法。年三十歲思靜居修道。獨居三
岐山。後四年有一比丘來。所居不遠。別作蘭 若。居二年。為人強猛。好修呪述。法師夜獨坐 誦經。忽有神聲呼其名。善哉善哉汝之修行。
凡修者雖眾。如法者稀有。今見隣有比丘。徑 修呪術而無所得。喧聲惱他。靜念住處。礙我 行路。每有去來。幾發惡心。法師為我語告。
而使移遷。若久住者。恐我忽作罪業。明日法 師往而告曰。吾於昨夜有聽神言。比丘可移 別處。不然應有餘殃。比丘對曰。至行者為魔
所眩。法師何憂狐鬼之言乎。其夜神又來曰。 向我告事。比丘有何答乎。法師恐神瞋怒而 對曰。終未了說。若強語者。何敢不聽。神曰。
吾已具聞。法師何須補說。但可默然見我所 為。遂辭而去。夜中有聲如雷震。明日視之。山 頹填比丘所在蘭若。神亦來曰。師見如何。法
師對曰。見甚驚懼。神曰。我歲幾於三千年。神 術最壯。此是小事。何足為驚。但復將來之 事。無所不知。天下之事。無所不達。今思法
師唯居此處。雖有自利之行。而無利他之功。 現在不揚高名。未來不取勝果。盍採佛法於 中國。導群迷於東海。對曰。學道中國。是本
所願。海陸逈阻。不能自通而已。神祥誘歸中 國所行之計。法師依其言歸中國。留十一年。 博通三藏。兼學儒術。真平王二十二年庚申 (三國史云。明年辛酉來)
。師將理策東還。乃隨中國朝聘使 還國。法師欲謝神。至前住三岐山寺。夜中神 亦來呼其名曰。海陸途間。往還如何。對曰。
蒙神鴻恩。平安到訖。神曰。吾亦授戒於神。仍 結生生相濟之約。又請曰。神之真容可得見 耶。神曰。法師若欲見我形。平旦可望東天之
際。法師明日望之。有大臂貫雲接於天際。其 夜神亦來曰。法師見我臂耶。對曰。見已甚奇 絕異。因此俗號臂長山。神曰。雖有此身。不
免無常之害。故吾無月日捨身其嶺。法師來 送長逝之魂。待約曰往看。有一老狐黑如 枈。但吸吸無息。俄然而死。法師始自中國來。
本朝君臣敬重為師。常講大乘經典。此時高 麗百濟常侵邊鄙。王甚患之。欲請兵於隋 (宜作唐) 請法師作乞兵表。皇帝見以三十萬兵親征
高麗。自此知法師旁通儒術也。享年八十四 入寂。葬明活城西。又三國史列傳云。賢士貴 山者沙梁部人也。與同里 箒 項為友。二人相
謂曰。我等期與士君子遊。而不先正心持身。 則恐不免於招辱。盍問道於賢者之側乎。時 聞圓光法師入隋回。寓止嘉瑟岬 (或作加西。又嘉栖。皆方言
也。岬俗云古尸。故或云古尸寺。言岬寺也。今雲門寺東九千步許有加西峴。或云嘉瑟峴。峴之北洞有寺基是 也) 二人詣門進告昌。俗士顓蒙無所知識。願
賜一言以為終身之誡。光曰。佛教有菩薩戒 其別有十。若等為人臣子。恐不能堪。今有世 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親以孝。三
曰。交友有信。四曰。臨戰無退。五曰。殺生有 擇。若行之無忽。貴山等曰。他則既受命矣。 所謂殺生有擇特未曉也。光曰。六齋曰春夏
月不殺。是擇時也。不殺使畜。謂馬牛雞犬。不 殺細物。謂肉不足一臠。是擇物也。此亦唯 其所用。不求多殺。此是世俗之善戒也。貴山
等曰。自今以後。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後二人 從軍事。皆有奇功於國家。又建福三十年癸 酉 (即真平王即位三十五年也) 秋。隋使王世儀至。於皇龍寺
設百座道場。請諸高德說經。光最居上首。議 曰。原宗興法已來津梁始置。而未遑堂粵。故 宜以歸戒滅懺之法開曉愚迷。故光於所住
嘉栖岬。置占察寶以為恒規。時有檀越尼納 田於占察寶。今東平郡之田一百結是也。古 籍猶存。光性好虛靜。言常含笑。形無慍色。年
臘既邁。乘輿入內。當時群彥。德義攸屬。無敢 出其右者。文藻之贍。一隅所傾。年八十餘。 卒於貞觀間。浮圖在三岐山金谷寺 (今安康之西南洞也。亦
明活之西也) 唐傳云。告寂皇隆寺。未詳其地。疑皇龍 之訛也。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據如上唐 鄉二傳之文。但姓氏之朴薛。出家之東西。如
二人焉。不敢詳定。故兩存之。然彼諸傳記。 皆無鵲岬璃目與雲門之事。而鄉人金陟明 謬以街巷之說潤文作光師傳。濫記雲門開
山祖寶壤師之事迹。合為一傳。後撰海東僧 傳者。承誤而錄之。故時人多惑之。因辨於此。 不加減一字。載二傳之文詳矣。陳隋之世。海
東人鮮有航海問道者。設有。猶未大振。及光 之後。繼踵西學者憧憧焉。光乃啟途矣。讚曰。
航海初穿漢地雲 幾人來往挹清芬
昔年蹤迹青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聞
寶壤梨木
[1003b06] 釋寶壤傳。不載鄉井氏族。謹按清道郡司籍 載。天福八年癸酉 (太祖即位第二十六年也) 正月日。清道
郡界里審使順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貼公文。雲 門山禪院長生南阿尼岾。東嘉西峴 (云云) 。同藪 三剛典主人寶壤和尚。院主玄會長老。貞座
玄兩上座。直歲信元禪師 (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帳傳准) 又開運 三年丙辰。雲門山禪院長生標塔公文一道。 長生十一阿尼岾。嘉西峴。畝峴。西北買峴
(一作面知 村) 。北猪。足門等。又庚寅年。晉陽府貼五道按 察使。各道禪教寺院始創年月形止。審檢成 籍時。差使員東京掌書記李僐審檢記載。王
豐六年辛巳 (大金年號。本朝毅宗即位十六年也) 九月。郡中古籍裨 補記准清道郡前副戶長禦侮副尉李則楨戶 在右人消息及諺傳記載。致仕上戶長金亮
辛。致仕戶長旻育。戶長同正尹應前其人珍 奇等與時上戶長用成等言語。時太守李思 老戶長亮辛年八十九。餘輩皆七十已上。用 成年六十已上 (云云次不准)
羅代已來。當郡寺院。鵲 岬已下中小寺院。三韓亂亡間。大鵲岬。小鵲 岬。所寶岬。天門岬。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壞。五 岬柱合在大鵲岬。祖師知識
(上文云寶壤) 大國傳法 來。還次西海中。龍邀入宮中。念經施金羅袈 裟一領。兼施一子璃目。為侍奉而追之。囑曰 于時三國擾動。未有歸依佛法之君主。若與
吾子歸本國鵲岬。創寺而居。可以避賊。抑亦 不數年內。必有護法賢君。出定三國矣。言訖。 相別而來。還及至茲洞。忽有老僧。自稱圓光。 抱弔樻而出。授之而沒
(按圓光以陳末入中國。開皇間東還。住嘉西岬。而沒於 皇隆。計至清泰之初。無慮三百年矣。今悲嘆諸岬皆癈。而喜見壤來而將興。故告之爾) 於是壤師
將興癈寺而登北嶺望之。庭有五層黃塔。下 來尋之則無跡。再陟望之。有群鵲啄地。乃思 海龍鵲岬之言尋掘之。果有遺塼無數。聚而
蘊崇之。塔成而無遺塼。知是前代伽藍墟也。 畢。創寺而住焉。因名鵲岬寺。未幾太祖統一 三國。聞師至此創院而居。乃合五岬田束五
百結納寺。以清泰四年丁酉。賜額曰雲門禪 寺。以奉袈裟之靈蔭。璃目常在寺側小潭。陰 隲法化。忽一年元旱。田蔬焦槁。壤勅璃目行
雨。一境告足。天帝將誅不識璃目告急於師。 師藏於床下。俄有天使到庭。請出璃目。師指 庭前梨木。乃震之而上天。梨木萎摧。龍撫之 即蘇
(一云師呪之而生) 其木近年倒地。有人作楗椎。安 置善法堂及食堂。其椎柄有銘。初師入唐迴。 先止于推火之奉聖寺。適太祖東征至清道 境。山賊嘯聚于犬城
(有山岑臨水峭立。今俗惡其名。改云犬城) 驕傲不 格。太祖至于山下。問師以易制之述。師答曰。 夫犬之為物。司夜而不司晝。守前而忘其後。
宜以晝擊其北。祖從之。果敗降。太祖嘉乃 神謀。歲給近縣租五十碩。以供香火。是以寺 安二聖真容。因名奉聖寺。後遷至鵲岬。而
大創終焉。師之行狀古傳不載。諺云。與石崛 備虛師 (一作毘虛) 為昆弟。奉聖石崛雲門三寺。連峯 櫛比。交相往還。爾後人改作新羅異傳。濫記
鵲塔璃目之事于圓光傳中。系犬城事於毘 虛傳。既謬矣。又作海東僧傳者。從而潤文。使 寶壤無傳。而疑誤後人。誣妄幾何。
良志使錫
[1004a05] 釋良志。未詳祖考鄉邑。唯現迹於善德王朝。 錫杖頭掛一布帒。錫自飛至檀越家。振拂而 鳴戶。知之納齋費。帒滿則飛還。故名其所住
曰錫杖寺。其神異莫測皆類此。旁通雜譽。 神妙絕比。又善筆札。靈廟。丈六三尊。天王 像。并殿塔之瓦。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將。法林
寺主佛三尊。左右金剛神等皆所塑也。書靈 廟法林二寺額。又嘗彫磚造一小塔。并造三 千佛。安其塔置於寺中。致敬焉。其塑靈廟之
丈六也。自入定以正受所對為揉式。故傾城 士女爭運泥土。風謠云。
[1004a16] 來如來如來如 來如哀反多羅 哀反多 矣徒良 功德修叱如良來如
[1004a18] 至今土人舂 [柜-匚+囗] 役作皆用之。蓋始于此。像成 之費。入穀二萬三千七百碩 (或云金時祖) 議曰。師
可謂才全德充。而以大方隱於末技者也。讚 曰。
齋罷堂前錫杖閑 靜裝爐鴨自焚檀
殘經讀了無餘事 聊塑圓容合掌看
歸竺諸師
[1004a25] 廣函求法高僧傳云。釋阿離那 (一作耶) 跋摩 (一作□) 新羅人也。初希王教。早入中華。思覲聖蹤。
勇銳彌增。以貞觀年中離長安。到五天住那 蘭陀寺。多閱律論抄寫具莢痛矣歸心所期 不遂。忽於寺中無常。齡七十餘。繼此有惠業。
玄泰。求本。玄恪。惠輪。玄遊。復有二亡名法 師等。皆忘身順法。觀化中天。而或夭於中途。 或生存住彼寺者。竟未有能復雞貴與唐室
者。唯玄泰師克返歸唐。亦莫知所終。天竺人 呼海東云矩矩吒 瑿 說羅。矩矩吒言雞也。 瑿 說羅言貴也。彼土相傳云。其國敬雞神而取
尊。故戴翎羽而表飾也。讚曰。
天竺天遙萬疊山 可憐遊士力登攀
幾回月送孤帆去 未見雲隨一杖還
二惠同塵
[1004b11] 釋惠宿。沈光於好世郎徒。郎既讓名黃卷。師 亦隱居赤善村 (今安康縣有赤谷村) 二十餘年。時國仙瞿
旵公嘗往其郊。縱獵一日。宿出於道左。攬轡 而請曰。庸僧亦願隨從可乎。公許之。於是縱 橫馳突。裸袒相先。公既悅。及休勞坐。數炮烹
相餉。宿亦與啖囓。略無忤色。既而進於前曰。 今有美鮮於此。益薦之何。公曰善。宿屏人割 其股。寘盤以薦。衣血淋漓。公愕然曰。何至此
耶。宿曰。始吾謂公仁人也。能恕己通物也。故 從之爾。今察公所好。唯殺戮之耽。篤害彼自 養而已。豈仁人君子之所為。非吾徒也。遂拂
衣而行。公大慚。視其所食盤中。鮮胾不滅。公 甚異之。歸奏於朝。真平王聞之。遣使徵迎。宿 示臥婦床而寢。中使陋焉。返行七八里。逢師
於途。問其所從來。曰。城中檀越家赴七日齋。 席罷而來矣。中使以其語達於上。又遣人檢 檀越家。其事亦實。未幾宿忽死。村人輿葬於 耳峴 (一作刷峴)
東。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