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Guo Yi Shi 三國遺事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國遺事卷第五國尊曹溪宗加智山下麟角寺住持 圓境冲照大禪師 一然 撰
神呪第六
密本摧邪
[1010b08] 善德王德曼遘疾彌留。有興輪寺僧法惕。應 詔侍疾。久而無効。時有密本法師。以德行聞 於國。左右請代之。王詔迎入內。本在宸仗外
讀藥師經。卷軸纔周。所持六環飛入寢內。刺 一老狐與法惕。倒擲庭下。王疾乃瘳。時本頂 上發五色神光。覩者皆驚。又承相金良圖為
阿孩時。忽口噤體硬。不言不遂。每見一大鬼 率群小鬼來。家中几有盤肴。皆啖嘗之。巫覡 來祭。則群聚而爭侮之圖雖欲命撤。而口不
能言。家親請法流寺僧亡名來轉經。大鬼命 小鬼。以鐵槌打僧頭仆地。嘔血而死。隔數日。 遣使邀本。使還言。本法師受我請將來矣。眾
鬼聞之皆失色。小鬼曰。法師至將不利。避之 何幸。大鬼侮慢自若曰。何害之有。俄而有四 方大力神。皆屬金甲長戟。來捉群鬼而縛去。
次有無數天神環拱而待。須臾本至。不待開 經其疾乃治。語通身解。具說件事。良圖因此 篤信釋氏。一生無怠塑成興輪寺吳堂主。彌
陀尊像。左右菩薩。并滿金畫其堂。本嘗住金 谷寺。又金庾信嘗與一老居士交厚。世人不 知其何人。于時公之戚秀天久染惡疾。公遣
居士診衛。適有秀天之舊名因惠師者。自中 岳來訪之。見居士而慢侮之曰。相汝形儀。邪 佞人也。何得理人之疾。居士曰。我受金公命。
不獲已爾。惠曰。汝見我神通。乃奉爐呪香俄 頃五色雲旋遶頂上。天花散落。士曰。和尚 通力不可思議。弟子亦有拙技請試之。願師
乍立於前。惠從之。士彈指一聲。惠倒迸於空。 高一丈許。良久徐徐倒下。頭卓地。屹然如 植撅。旁人推挽之不動。士出去。惠猶倒卓
達曙。明日秀天使扣於金公。公遣居士往 勅。乃解。因惠不復賣技。讚曰。
紅紫紛紛幾亂朱 堪嗟魚目誑愚夫
不因居士輕彈指 多小巾箱襲碔砆
惠通降龍
[1010c14] 釋惠通。氏族未詳。白衣之時。家在南山西麓 銀川洞之口 (今南。 澗 寺東里) 一日遊舍東溪上。捕一獺
屠之。棄骨園中。詰旦亡其骨。跡血尋之。骨還 舊穴。抱五兒而蹲。郎望見驚異。久之感嘆蹰 躇。便棄俗出家。易名惠通。往唐謁無畏三藏
請業。藏曰。嵎夷之人豈堪法器。遂不開授。通 不堪輕謝去。服勤三載。猶不許。通乃憤悱立 於庭。頭戴火盆。須臾頂裂聲如雷。藏聞來視
之。撤火盆。以指按裂處。誦神呪瘡合如平日。 有瑕如王字文。因號王和尚深器之。傳印訣。 時唐室有公主疾病。高宗請救於三藏。舉通
自代。通受教別處。以白豆一斗呪銀器中。變 白甲神兵。逐崇不克。又以黑豆一斗呪金器 中。變黑甲神兵。令二色合逐之。忽有蛟龍走
出。疾遂瘳。龍怨通之逐已也。來本國文仍林。 害命尤毒。是時鄭恭奉使於唐。見通而謂曰。 師所逐毒龍歸本國害甚。速去除之。乃與恭
以麟德二年乙丑。還國而黜之。龍又怨恭。乃 托之柳。生鄭氏門外。恭不之覺。但賞其葱密。 酷愛之。及神文王崩。孝昭即位。修山陵除葬
路。鄭氏之柳當道。有司欲伐之。恭恚曰。寧斬 我頭。莫伐此樹。有司奏聞。王大怒。命司寇 曰。鄭恭恃王和尚神術。將謀不遜。侮逆王命。
言斬我頭。宜從所好。乃誅之。坑其家。朝議。 王和尚與恭甚厚。應有忌嫌。宜先圖之。乃徵 甲尋捕。通在王望寺見甲徙至。登屋。携砂
瓶研朱筆而呼曰。見我所為。乃於瓶項抹一 畫曰。爾輩宜各見項。視之皆朱畫。相視愕然。 又呼曰。若斷瓶項。應斷爾項如何。其徒奔走。
以朱項赴王。王曰。和尚神通。豈人力所能圖。 乃捨之。王女忽有疾。詔通治之。疾愈。王大 悅通因言。恭被毒龍之污濫膺國刑。王聞之
心悔。乃免恭妻孥。拜通為國師。龍既報冤於 恭。往機張山為熊神。慘毒滋甚民多梗之。通 到山中。諭龍授不殺戒。神害乃息。初神文王
發疽背。請候於通。通至呪之立活。乃曰。陛下 曩昔為宰官身。誤決臧人信忠為隷。信忠有 怨。生生作報。今茲惡疽亦信忠所祟。宜為
忠創伽藍。奉冥祐以解之。王深然之。創寺號 信忠奉聖寺。寺成。空中唱云因王創寺。脫苦 生天。怨已解矣 (或本載此事於真表傳中誤) 因其唱地。置折怨
堂。堂與寺今存。先是密本之後有高僧明朗。 入龍宮得神印 (梵云文豆婁。此云神印) 。祖創神遊林 (今天王寺) 屢
欀隣國之寇。今和尚傳無畏之髓。遍歷塵寰。 救人化物。兼以宿命之明創寺雪怨。密教之 風於是乎大振。天磨之總持嵓。母岳之呪錫
院等皆其流裔也。或云。通俗名尊勝角干。角 干乃新羅之宰相峻級。未聞通歷仕之迹。或 云。射得豺狼皆未詳。讚曰。
山桃溪杏映籬斜 一徑春深兩岸花
賴得郎君閑捕獺 盡教魔外遠京華
明朗神印
[1011b08] 按金光寺本記云。師挺生新羅。入唐學道。將 還因海龍之請。入龍宮傳祕法。施黃金千兩 (一云千斤)
潛行地下。湧出本宅井底。乃捨為寺。以 龍王所施黃金飾塔像。光曜殊特。因名金光 焉 (僧傳作金羽寺誤) 師諱明朗。字國育。新羅沙干才良 之子。母曰南
澗 夫人。或云。法乖娘蘇判茂林 之子金氏。則慈藏之姝也。三息。長曰國教 大德。次曰義安大德。師其季也。初母夢吞青
色珠而有娠。善德王元年入唐。貞觀九年乙 未來歸。總章元年戊辰。唐將李勣統大兵。合 新羅滅高麗。後餘軍留百濟。將襲滅新羅。羅
人覺之。發兵拒之。高宗聞之赫怒。命薜邦 興師將討之。文武王聞之懼。請師開祕法禳 之 (事在文武王傳中) 因茲為神印宗祖。及我太祖創業
之時。亦有海賊來擾。乃請安惠朗融之裔。廣 學大緣等二大德。作法禳鎮。皆朗之傳系也。 故并師而上至龍樹為九祖 (本寺記三師為律祖未詳) 又太祖
為創現聖寺。為一宗根柢焉。又新羅京城東 南二十餘里有遠源寺。諺傳。安惠等四大德 與金庾信金義元金述宗等同願所創也。四
大德之遺骨皆藏寺之東峯。因號四靈山祖 師嵓云。則四大德皆羅時高德。按 [土*(穴/?/ㄆ)] 白寺柱 貼注脚載。慶州戶長巨川母阿之女。女母明
珠女。女母積利女之子。廣學大德大緣三重 (古名善會) 昆季二人。皆投神印宗。以長興二年辛 卯隨太祖上京。隨駕焚修。賞其勞。給二人父 母忌日寶于
[土*(穴/?/ㄆ)] 白寺。田沓若干結云云。則廣 學大緣二人。隨聖祖入京者。安師等。乃與金 庾信等創遠源寺者也。廣學等二人骨亦來
安于茲爾。非四德皆創遠源。皆隨聖祖也詳 之。
感通第七
仙桃聖母隨喜佛事
[1011c12] 真平王朝。有比丘尼名智惠。多賢行。住安興 寺。擬新修佛殿而力未也。夢一女仙風儀婥 約。珠翠飾鬟。來慰曰。我是仙桃山神母也。喜
汝欲修佛殿。願施金十斤以助之。宜取金於 予座下。粧點主尊三像壁上。繪五十三佛。六 類聖眾。及諸天神。五岳神君 (羅時五岳。謂東吐含山。南智異山。
西雞龍。北太伯中父岳。亦云公山也) 每春秋二季之十日。叢會善男 善女。廣為一切含靈。設占察法會。以為恒規
(本朝屈弗池龍託夢於帝。請於靈鷲山長開藥師道場。□平海途。其事亦同) 。惠乃驚覺。率 徒往神祠座下。堀得黃金一百六十兩。克就
乃功。皆依神母所諭。其事唯存。而法事廢 矣。神母本中國帝室之女。名娑蘇。早得神仙 之術。歸止海東。久而不還。父皇寄書繫足云。
隨鳶所止為家。蘇得書放鳶。飛到此山而止。 遂來宅為地仙。故名西鳶山。神母久據茲山。 鎮祐邦國。靈異甚多。有國已來。常為三祀之
一。秩在群望之山。第五十四景明王好使鷹。 嘗登此放鷹而失之。禱於神母曰。若得鷹。當 封爵。俄而鷹飛來止机上。因封爵大王焉。其
始到辰韓也。生聖子為東國始君。蓋赫居閼 英二聖之所自也。故稱雞龍雞林白馬等。雞 屬西故也。嘗使諸天仙織羅。緋染作朝衣。贈
其夫。國人因此始知神驗。又國史史臣曰。軾 政和中嘗奉使人宋。詣佑神館。有一堂設女 仙像。館伴學士王黼曰。此是貴國之神。公知
之乎。遂言曰。古有中國帝室之女。泛海抵辰 韓生子。為海東始祖。女為地仙。長在仙桃山。 此其像也。又大宋國使王襄到我朝。祭東神
聖母女。有娠賢肇邦之句。今能施金奉佛。為 含生開香火作津梁。豈徒學長生而囿於溟 濛者哉。讚曰。
來宅西鳶幾十霜 招呼帝子織霓裳
長生未必無生異 故謁金仙作玉皇
郁面婢念佛西昇
[1012a17] 景德王代。康州 (今晉州。一作剛州。則今順安) 善士數十人志 求西方。於州境創彌陀寺。約万日為契。時有
阿干貴珍家一婢名郁面。隨其主歸寺。立中 庭。隨僧念佛。主憎其不職。每給穀二碩。一夕 舂之。婢一更舂畢。歸寺念佛 (俚言己事之忙。大家之舂促。蓋出乎此)
日夕徹怠。庭之左右竪立長橛。以繩穿貫兩 掌。繫於橛上合掌。左右遊之激勵焉。時有天 唱於空。郁面娘入堂念佛。寺眾聞之。勸婢入
堂。隨例精進。未幾天樂從西來。婢湧透屋樑 而出。西行至郊外。捐骸變現真身。坐蓮臺放 大光明。緩緩而逝。樂聲不徹空中。其堂至今 有透穴處云
(已上鄉傳) 按僧傳。棟梁八珍者觀音 應現也。結徒有一千分明為二。一勞力。一 精修。彼勞力中知事者不獲戒墮畜生道。為
浮石寺牛。嘗馱經而行。賴經力轉為阿干貴 珍家婢。名郁面。因事至下柯山。感夢遂發道 心。阿于家距惠宿法師所創彌陀寺不遠。阿
干每至其寺念佛。婢隨往。在庭念佛云云。如 是九年。歲在乙未。正月二十一日。禮佛撥屋 梁而去。至小伯山墮一隻履。就其地為菩提
寺。至山下棄其身。即其地為二菩提寺。榜其 殿曰勗面登天之殿。屋脊穴成十許圍。雖暴 雨密雪不霑濕。後有好事者。 [竺-二+(尃*几)] 金塔一座。直
其穴。安承塵上以誌其異。今榜塔尚存。勗面 去後。貴珍亦以其家異人托生之地捨為寺。 曰法王。納田民。久後廢為丘墟。有大師懷鏡。
與承宣劉碩小卿李元長同願重營之。鏡躬事 土木。始輕材。夢老父遺麻葛屨各一。又就古 神社。諭以佛理。斫出祠側材木。九五載告
畢。又加臧獲。蔚為東南名藍。人以鏡為貴珍 後身。議曰。按鄉中古傳郁面乃景德王代事 也。據徵 (徵字疑作珍下亦同) 本傳。則元和三年戊子哀莊
王時也。景德後歷惠恭宣德元聖昭聖哀莊 等五代。共六十餘年也。徵先面後。與鄉傳乖 違。然兩存之闕疑。讚曰。
西隣古寺佛燈明 舂罷歸來夜二更
自許一聲成一佛 掌穿繩子直忘形
廣德 嚴莊
[1012b26] 文武王代。有沙門名廣德嚴莊二人友善。日 夕約曰。先歸安養者須告之。德隱居芬皇西 里 (或云。皇龍寺有西去房。未知孰是)
蒲鞋為業。挾妻子而居。莊 庵栖南岳。大種刀耕一日。日影施紅。松陰 靜暮。窓外有聲。報云。某已西往矣。惟君好 住。速從我來。莊排闥而出顧之。雲外有天樂
聲。光明屬地。明日歸訪其居。德果亡矣。於是 乃與其婦收骸。同營蒿里。既事乃謂婦曰。 夫子逝矣。偕處何如。婦曰可。遂留夜宿。將欲
通焉。婦靳之曰。師求淨土。可謂求魚緣木。莊 驚怪問曰。德既乃爾。予又何妨。婦曰。夫子與 我同居十餘載。未嘗一夕同床而枕。況觸污
乎。但每夜端身正坐。一聲念阿彌陀佛號。或 作十六觀。觀既熟。明月入戶。時昇其光。加趺 於上。竭誠若此。雖欲勿西奚往。夫適千里者。
一步可規。今師之觀可云東矣。西則未可知 也。莊愧 赧 而退。便詣元曉法師處。懇求津 要。曉作錚觀法誘之。藏於是潔己悔責。一意
修觀。亦得西昇。錚觀在曉師本傳。與海東僧 傳中。其婦乃芬皇寺之婢。蓋十九應身之一 德。嘗有歌云。
[1012c18] 月下伊底亦 西方念丁去賜里遣 無量 壽佛前乃 惱叱古音 (鄉言云報言也) 多可支白遣 賜立 誓音深史隱尊衣希仰支 兩手集
刀花乎白良願往生願往生 慕人有如 白遣賜立阿邪 此身遺也置遣 四十 八大願成遣賜去
憬興遇聖
[1012c25] 神文王代。大德憬興。姓水氏。熊川州人也。年 十八出家。遊刃三藏。望重一時。開耀元年。 文武王將昇遐。顧命於神文曰。憬興法師可
為國師。不忘朕命。神文即位。曲為國老。住 三郎寺。忽寢疾彌月。有一尼來謁候之。以華 嚴經中善友原病之說為言曰。今師之疾。憂
勞所致。喜笑可治。乃作十一樣面貌。各作俳 諧之舞。巉巖成削。變態不可勝言。皆可脫 頤。師之病不覺洒然。尼遂出門。乃入南巷寺 (寺在三郎寺南)
而隱。所將杖子在幀畫十一面圓通像 前。一日將入王宮。從者先備於東門之外。鞍 騎甚都。靴笠斯陳。行路為之辟易。一居士 (一云 沙門)
形儀疎率。手杖背筐來。憩于下馬臺上。視 筐中乾魚也。從者呵之曰。爾著緇。奚負觸物 耶。僧曰。與其挾生肉於兩股間。背真三市
之枯魚。有何所嫌。言訖起去。興方出門。聞其 言。使人追之。至南山文殊寺之門外。拋筐而 隱。杖在文殊像前。枯魚乃松皮也。使來告。興
聞之嘆曰。大聖來戒我騎畜爾。終身不復騎。 興之德馨遺味。備載釋玄本所撰三郎寺碑。 嘗見普賢章經彌勒菩薩言。我當來世生閻
浮提。先度釋迦末法弟子。唯除騎馬比丘不 得見佛。可不警哉。讚曰。
昔賢垂範意彌多 胡乃兒孫莫切瑳
背底枯魚猶可事 那堪他日負龍華
真身受供
[1013a22] 長壽元年壬辰。孝昭即位。始創望德寺。將以 奉福唐室。後景德王十四年。望德寺塔戰動。 是年有安史之亂。羅人云。為唐室立茲寺。宜
其應也。八年丁酉。設落成會。王親駕辦供。有 一比丘儀彩疎陋。局束立於庭。請曰。貧道亦 望齋。王許赴床杪。將罷。王戲調之曰。住錫何
所。僧曰琵琶嵓。王曰。此去莫向人言赴國。王 親供之齋。僧笑答曰。陛下亦莫與人言供養 真身釋迦。言訖。湧身淩空。向南而行。王驚
愧馳上東岡。向方遙禮。使往尋之。到南山參 星谷。或云。大磧川源石上置錫鉢而隱。使來 復命。遂創釋迦寺於琵琶嵓下。創佛無寺於
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