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一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上
* 攝摩騰一
* 竺法蘭二
* 安清三
* 支樓迦讖四
* 曇柯迦羅五
* 康僧會六
* 維祇難七
* 竺曇摩羅剎八
* 帛遠九
* 帛尸梨密十
* 僧伽跋澄十一
* 曇摩難提十二
* 僧伽提婆十三
* 竺佛念十四
* 曇摩耶舍十五
[0322c15] 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 常遊化為任。昔經往天竺附庸小國講金 光明經。會敵國侵境。騰惟曰。經云。能說此
經法。為地神所護。使所居安樂。今鋒鏑 方始。曾是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勸。 遂二國交歡。由是顯達。漢永平中。明皇帝
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 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 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郎
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 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 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 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
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但大法初傳未 有歸信。故蘊其深解無所宣述。後少時 卒於雒陽。有記云。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
初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騰所住處。今 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相傳云。外國 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
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 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立名。多 取則焉。
[0323a08] 竺法蘭亦中天竺人。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為 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摩 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
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與騰同止。少時 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十地 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 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
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 經。唯此為始也。愔又於西域得畫釋迦倚 像。是優田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雒
陽。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 陵上。舊像今不復存焉。又昔漢武穿昆明 池。底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朔云不委。可
問西域人。後法蘭既至。眾人追以問之。蘭 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徵。 信者甚眾。蘭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餘矣。
[0323a24]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 孝行見稱。加又志業聰敏。剋意好學。外國 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
聲。無不綜達。嘗行見群燕。忽謂伴曰。燕云 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故 俊異之聲。早被西域。高雖在居家。而奉戒
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 器。行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曉 經藏。尤精阿毘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
既而遊方弘化。遍歷諸國。以漢桓之初。始 到中夏。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 通習華言。於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出
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品。 初外國三藏。眾護撰述經要為二十七章。 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漢文。即道地 經是也。其先後所出經論。凡三十九部。義
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 在讀者皆亹亹而不勌焉。高窮理盡性。 自識緣業。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稱。
先身已經出家。有一同學。多瞋。分衛值施 主不稱。每輒懟恨。高屢加訶諫終不悛 改。如此二十餘年。乃與同學辭訣云。我 當往廣州畢宿世之對。卿明經精懃不在
吾後。而性多瞋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得 道必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 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刃曰。真得汝矣。高
笑曰。我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卿之忿怒故 是前世時意也。遂申頸受刃。容無懼色。賊 遂殺之。觀者填陌。莫不駭其奇異。既而神
識。還為安息王太子。即今時世高身是也。 高遊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雒擾 亂。乃振錫江南。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 行達 [邱-丘+共]
亭湖廟。此廟舊有靈威。商旅祈禱 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嘗有乞神竹者。未 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 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福。
神乃降祝曰。船有沙門可便呼上。客咸驚 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外國與子俱 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為 [邱-丘+共]
亭廟神周迴千里並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 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 可言。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若於此捨命
穢污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後恐墮 地獄。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可為立法營 塔使生善處也。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出形。
神曰。形甚醜異眾人必懼。高曰。但出眾人 不怪也。神從床後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 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數番讚唄
數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 辭別而去。舟侶颺帆。蟒復出身登山而望。 眾人舉手然後乃滅。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
以廟物造東寺。高去後神即命過。暮有一 少年。上船長跪高前受其呪願。忽然不見。 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 [邱-丘+共] 亭廟神。得離
惡形矣。於是廟神歇末無復靈驗。後人於 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里。今潯陽郡蛇 村是也。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
年。時少年尚在。高經至其家。說昔日償對 之事。并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餘報。 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豁然
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遊遂達 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亂。相打者誤 著高頭應時隕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 精懃佛法具說事緣。遠近聞知莫不悲慟。
明三世之有徵也。高既王種西域賓旅。皆呼 為安侯。至今猶為號焉。天竺國自稱書為 天書。語為天語。音訓詭蹇與漢殊異。先後
傳譯多致謬濫。唯高所出為群譯之首。安 公以為。若及面稟不異見聖。列代明德咸 贊而思焉。余訪尋眾錄。紀載高公互有出 沒。將以權迹隱顯應廢多端。或由傳者紕
繆致成乖角。輒備列眾異。庶或可論。案釋 道安經錄云。安世高以漢桓帝建和二年至 靈帝建寧中二十餘年譯出三十餘部經。又
別傳云。晉太康末。有安矦道人。來至桑垣。 出經竟封一函於寺云後四年可開之。吳 末行至楊州。使人貨一箱物以買一奴。名
福善。云是我善知識。仍將奴適豫章。度 [邱-丘+共] 亭廟神。為立寺竟。福善以刀刺安侯脇。於 是而終。桑垣人廼發其所封函財理自成
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陳慧。傳禪經者比 丘僧會。是日正四年也。又庾仲雍荊州記云。 晉初有沙門安世高度 [邱-丘+共] 亭廟神。得財物
立白馬寺於荊城東南隅。宋臨川康王宣驗 記云。蟒死於吳末。曇宗塔寺記云。丹陽瓦官 寺。晉哀帝時沙門慧力所立。後有沙門安世 高。以 [邱-丘+共]
亭廟餘物治之。然道安法師。既校 閱群經詮錄傳譯。必不應謬。從漢桓建和 二年。至晉太康末。凡經一百四十餘年。若 高公長壽或能如此。而事不應然。何者。案
如康僧會注安般守意經序云。此經世高所 出。久之沈翳。會有南陽韓林穎川文業會 稽陳慧。此三賢者信道篤密。會共請受。乃
陳慧義。余助斟酌。尋僧會以晉太康元年 乃死。而已云此經出後久之沈翳。又世高封 函之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陳慧。傳禪經者
比丘僧會。然安般所明盛說禪業。是知封函 之記。信非虛作。既云二人方傳吾道。豈容 與共同世。且別傳自云。傳禪經者比丘僧
會。會已太康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 道人。首尾之言自為矛盾。正當隨有一書 謬指晉初。於是後諸作者。或道太康。或言
吳末。雷同奔競無以校焉。既晉初之說尚已 難安。而曇宗記云。晉哀帝時。世高方復治 寺。其為謬說過乃懸矣。
[0324b13] 支樓迦讖。亦直云支讖。本月支人。操行純 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懃著稱。諷誦 群經志存宣法。漢靈帝時遊于雒陽以光
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 首楞嚴等三經。又有阿闍世王寶積等十 餘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 體云。似讖所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
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 知所終。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亦以漢 靈之時。齎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為 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棄文存質深得
經意。朔又以光和二年。於雒陽出般舟三 昧。讖為傳言。河南雒陽孟福張蓮筆受。時又 有優婆塞安玄。安息國人。性貞白。深沈有
理致。博誦群經多所通習。亦以漢靈之末。 遊賈雒陽。以功號曰騎都尉。性虛靖溫恭。 常以法事為己任。漸解漢言。志宣經典。
常與沙門講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玄 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 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
述後代。調本臨淮人。綺年頴悟。敏而好學。 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為難繼。 調又撰十慧。亦傳於世。安公稱佛調出經。
省而不煩。全本巧妙。又有沙門支曜。康巨。 康孟詳等。並以漢靈獻之間有慧學之譽。 馳於京雒。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譯
問地獄事經。並言直理旨不加潤飾。孟詳譯 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門曇果。於迦維 羅衛國得梵本。孟詳共竺大力譯為漢 文。安公云。孟詳所出。奕奕流便足騰玄
趣也。
[0324c15] 曇柯迦羅此云法時。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 常修梵福。迦羅幼而才悟質像過人。讀書 一覽皆文義通暢。善學四圍陀論。風雲星
宿圖讖運變莫不該綜。自言。天下文理畢己 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見法勝 毘曇。聊取覽之。茫然不解。殷懃重省更增
昏漠。乃歎曰。吾積學多年。浪志墳典。遊刃 經籍。義不再思文無重覽。今覩佛書頓出 情外。必當理致鉤深。別有精要。於是齎卷
入房。請一比丘略為解釋。遂深悟因果妙 達三世。始知佛教宏曠俗書所不能及。乃 棄捨世榮出家精苦。誦大小乘經及諸部毘 尼。常貴遊化不樂專守。以魏嘉平中來至
洛陽。于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訛替。亦 有眾僧未稟歸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設 復齋懺事法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時 有諸僧共請迦羅譯出戒律。迦羅以律部
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譯 出僧祇戒心。止備朝夕。更請梵僧立羯磨 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于此。迦羅後不 知所終。時又有外國沙門康僧鎧者。亦以
嘉平之末。來至洛陽。譯出郁伽長者等四 部經。又有安息國沙門曇帝。亦善律學。以 魏正元之中。來遊洛陽。出曇無德羯磨。又
有沙門帛延不知何人。亦才明有深解。 以魏甘露中。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凡 六部經。後不知所終焉。
[0325a13]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 賈。移于交趾。會年十餘歲。二親並終。至 孝服畢出家。勵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
篤至好學。明解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 多所綜涉。辯於樞機頗屬文翰。時孫權已 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優婆塞支謙。字
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來遊漢境。初漢桓 靈之世有支讖。譯出眾經。有支亮字紀明。 資學於讖。謙又受業於亮。博覽經籍莫不
精究。世間伎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 國語。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 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
囊。漢獻末亂避地于吳。孫權聞其才慧。召 見悅之。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與韋曜諸 人共盡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吳志不載。謙
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未盡翻譯。已妙 善方言。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語。從吳黃武 元年至建興中。所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
應本起等四十九經。曲得聖義。辭旨文雅又 依無量壽中本起。製菩提連句梵唄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經等。皆行於世。時吳地初染
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左興立 圖寺。乃杖錫東遊。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 鄴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吳國以初見
沙門。覩形未及其道。疑為矯異。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恒。事應 檢察。權曰。昔漢明帝夢神號稱為佛。彼之
所事豈非其遺風耶。即召會詰問。有何 靈驗。會曰。如來遷迹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 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四千。夫塔寺
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誇誕。乃謂會曰。 若能得舍利當為造塔。如其虛妄國有常 刑。會請期七日。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
此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乃共潔齋靜 室。以銅瓶加凡燒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 無應。求申二七亦復如之。權曰。此寔欺
誑將欲加罪。會更請三七。權又特聽。會謂 法屬曰。宣尼有言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 乎。法靈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以
誓死為期耳。三七日暮猶無所見。莫不震 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鎗然有聲。會自往 視果獲舍利。明旦呈權。舉朝集觀。五色光
炎照耀瓶上。權自手執瓶瀉于銅盤。舍利 所衝盤即破碎。權大肅然驚起而曰。希有之 瑞也。會進而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
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 命令試之。會更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 願更垂神迹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 砧磓上。使力者擊之。於是砧磓俱陷舍利
無損。權大歎服。即為建塔。以始有佛寺 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里。由是江 左大法遂興。至孫皓即政。法令苛虐廢棄 淫祀。乃及佛寺並欲毀壞。皓曰。此由何
而興。若其教真正。與聖典相應者。當存 奉其道。如其無實皆悉焚之。諸臣僉曰。佛 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瑞大皇創寺。今
若輕毀恐貽後悔。皓遣張昱詣寺詰會。昱 雅有才辯。難問縱橫。會應機騁詞。文理鋒 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既退會送于門。
時寺側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輩何故 近而不革。會曰。雷霆破山聾者不聞。非音 之細。苟在理通。則萬里懸應。如其阻塞則肝
膽楚越。昱還歎會才明非臣所測。願天鑒察 之。皓大集朝賢。以馬車迎會。會既坐。皓 問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耶。會對
曰。夫明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而老人 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 瑞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
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詠 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 皓曰。若然。則周孔已明。何用佛教。會曰。周
孔所言略示近迹。至於釋教則備極幽微。 故行惡則有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永 樂。舉茲以明勸沮。不亦大哉。皓當時無以 折其言皓雖聞正法。而昏暴之性不勝其
虐。後使宿衛兵入後宮治園。於地得一 金像高數尺呈皓。皓使著不淨處以穢汁 灌之。共諸群臣笑以為樂。俄爾之間。舉身
大腫。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