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一)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 朱士行一
* 支孝龍二
* 康僧淵三
* 竺法雅四
* 康法朗五
* 竺法乘六
* 竺潛深七
* 支道林八
* 于法蘭九
* 于法開十
* 于道邃十一
* 竺法崇十二
* 竺法義十三
* 竺僧度十四
[0346b12] 朱士行。潁川人。志業方直勸沮不能移其 操。少懷遠悟脫落塵俗。出家已後專務經 典。昔漢靈之時竺佛朔譯出道行經。即小品
之舊本也。文句簡略意義未周。士行嘗於洛 陽講道行經。覺文章隱質諸未盡善。每 歎曰。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誓志捐
身遠求大本。遂以魏甘露五年發迹雍州。 西渡流沙既至于闐。果得梵書正本凡九 十章。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饒。送經梵 本還歸洛陽。未發之頃于闐諸小乘學眾遂
以白王云。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 正典。王為地主。若不禁之將斷大法聾 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士行深 懷痛心。乃求燒經為證。王即許焉。於是
積薪殿前以火焚之。士行臨火誓曰。若大 法應流漢地經當不然。如其無護命也如 何。言已投經火中。火即為滅不損一字。皮 牒如本。大眾駭服咸稱其神感。遂得送至
陳留倉恒水南寺。時河南居士竺叔蘭。本天 竺人。父世避難居于河南。蘭少好遊獵。後 經暫死備見業果。因改勵專精深崇正法
博究眾音。善於梵漢之語。又有無羅叉比 丘。西域道士。稽古多學乃手執梵本。叔蘭譯 為晉文。稱為放光波若。皮牒故本今在豫
章。至太安二年。支孝龍就叔蘭一時寫五 部校為定本。時未有品目。舊本十四匹縑 令寫為二十卷。士行遂終於于闐。春秋八
十。依西方法闍維之。薪盡火滅。屍猶能全。 眾咸驚異。乃呪曰。若真得道法當毀敗。應 聲碎散。因 斂 骨起塔焉。後弟子法益從彼
國來。親傳此事。故孫綽正像論云。士行散 形於于闐。此之謂也。
[0346c15] 支孝龍。淮陽人。少以風姿見重。加復神彩 卓犖高論適時。常披味小品以為心要。陳 留阮瞻頴川庾凱。並結知音之交世人呼
為八達。時或嘲之曰。大晉龍興天下為家。 沙門何不全髮膚去袈裟釋胡服被綾 羅。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以致誠。剪髮毀 容改服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
心於貴而愈貴。無心於足而愈足矣。其機 辯適時皆此類也。時竺叔蘭初譯放光經。龍 既素樂無相。得即披閱旬有餘日。便就開
講。後不知所終矣。孫綽為之贊曰。小方 易擬。大器難像。桓桓孝龍。剋邁高廣。物 競宗歸。人思効仰。雲泉彌漫。蘭風 [月*(夸-大+八)] 嚮。
[0346c28] 康僧淵。本西域人。生于長安。貌雖梵人語 實中國。容止詳正志業弘深。誦放光道行二 波若。即大小品也。晉成之世。與康法暢支
敏度等俱過江。暢亦有才思善為往復。著 人物始義論等。暢常執麈尾。行每值名 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謂暢曰。此麈尾何 以常在。暢曰。廉者不取貪者不與。故得常
在也。敏度亦聰哲有譽。著譯經錄今行 於世。淵雖德愈暢度而別以清約自處。常 乞匃自資人未之識。後因分衛之次遇陳郡 殷浩。浩始問佛經深遠之理。却辯俗書性情
之義。自晝之曛浩不能屈。由是改觀。瑯 瑘王茂弘以鼻高眼深戲之。淵曰。鼻者面 之山。眼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
則不清。時人以為名答。後於豫章山立寺。 去邑數十里帶江傍嶺林竹欝茂。名僧勝 達響附成群。以常持心梵經空理幽遠 故。偏加講說。尚學之徒往還填委。後卒於
寺焉。
[0347a18] 法雅。河間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學長 通佛義。衣冠士子咸附諮稟。時依門徒並 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法朗等。以
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 義。乃毘浮相曇等。亦辯格義以訓門徒。 雅風采灑落善於樞機。外典佛經遞互講 說。與道安法汰每披釋湊疑共盡經要。後
立寺於高邑。僧眾百餘訓誘無懈。雅弟子曇 習祖述先師善於言論。為偽趙太子石 宣所敬云。
[0347a28] 康法朗。中山人。少出家善戒節。嘗讀經見 雙樹鹿苑之處。欝而歎曰。吾已不值聖人。 寧可不覩聖處。於是誓往迦夷仰瞻遺
迹。乃共同學四人發跡張掖。西過流沙 行經三日。路絕人蹤。忽見道傍有一故寺。 草木沒人中有敗屋兩間。間中各有一人。
一人誦經。一人患痢。兩人比房不相料理。 屎尿縱橫舉房臭穢。朗謂其屬曰。出家同 道以法為親。不見則已。豈可見而捨耶。朗
乃停六日為洗浣供養。至第七日見此房中 皆是香華。乃悟其神人。因語朗云。比房是 我和上。已得無學可往問訊。朗往問訊。因
語朗云。君等誠契皆當入道。不須遠遊諸 國。於事無益。唯當自力行道勿令失時。 但朗功業尚小未純未得所願。當還真 丹國作大法師。於是四人不復西行。仍留
此專精業道。唯朗更遊諸國研尋經論。 後還中山門徒數百講法相係。後不知所 終。孫綽為之贊曰。人亦有言。瑜瑕弗藏。 朗公冏冏。能韜其光。敬終慎始。研微
辯章。何以取證。氷堅履霜。朗弟子令韶。其 先雁門人。姓呂。少遊獵後發心出家事朗 為師。思學有功。特善禪數。每入定或數日
不起。後移柳泉山鑿穴宴坐。朗終後刻木 為像。朝夕禮事。孫綽正像論云。呂韶凝神 於中山。即其人也。
[0347b25] 竺法乘。未詳何人。幼而神悟超絕懸鑒過 人。依竺法護為沙彌。清真有志氣。護甚嘉 焉。護既道被關中。且資財殷富。時長安有
甲族欲奉大法。試護道德偽往告急求錢 二十萬。護未答。乘年十三侍在師側。即 語曰。和上意已相許矣。客退後乘曰。觀此 人神色非實求錢。將以觀和上道德何如
耳。護曰吾亦以為然。明日此客率其一宗百 餘口。詣護請受戒具。謝求錢之意。於是 師資名布遐邇。乘後西到燉煌立寺延學。
忘身為道。誨而不勌。使夫豺狼革心戎狄 知禮。大化西行乘之力也。後終於所住。孫 綽道賢論以乘比王濬沖。論云。法乘安豐少
有機悟之鑒。雖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准。 高士季顒為之贊傳。乘同學竺法行竺法存。 並山棲履操知名當世矣。
[0347c12] 竺潛字法深。姓王。瑯瑘人。晉丞相武昌郡 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劉元真 為師。元真早有才解之譽。故孫綽贊曰。索
索虛衿。翳翳閑沖。誰其體之。在我劉公。談 能彫飾。照足開矇。懷抱之內。豁爾每融。潛 伏膺已後剪削浮華崇本務學。微言興化
譽洽西朝。風姿容貌堂堂如也。至年二十四 講法華大品。既蘊深解復能善說。故觀風 味道者。常數盈五百。晉永嘉初避亂過江。 中宗元皇及 肅
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大尉庾 元規。並欽其風德友而敬焉。建武太寧中。 潛恒著屐至殿內。時人咸謂方外之士。以 德重故也。中宗 肅 祖昇遐王庾又薨。乃隱
迹剡山以避當世。追蹤問道者已復結旅 山門。潛優游講席三十餘載。或暢方等。或 釋老莊。投身北面者莫不內外兼洽。至哀 帝好重佛法。頻遣兩使慇懃徵請。潛以詔
旨之重暫遊宮闕。即於御筵開講大品。上 及朝士並稱善焉。于時簡文作相。朝野以 為至德。以潛是道俗標領。又先朝友敬尊
重。挹服頂戴兼常。迄乎龍飛虔禮彌篤。潛 甞於簡文處遇沛國劉惔。惔嘲之曰。道 士。何以遊朱門。潛曰。君自覩其朱門。貧道
見為蓬戶。司空何次道懿德純素篤信經 典。每加祇崇遵以師資之敬數相招請。屢 興法祀。潛雖復從運東西。而素懷不樂。 乃啟還剡之仰山遂其先志。於是逍遙林
阜以畢餘年。支遁遣使求買仰山之側沃 洲小嶺。欲為幽棲之處。潛答云。欲來輒給。 豈聞巢由買山而隱遁。後與高麗道人
書云。上座竺法深。中州劉公之弟子。體德貞 峙道俗綸綜。往在京邑維持法網。內外具 瞻弘道之匠也。頃以道業靖濟不耐塵俗。
考室山澤修德就閑。今在剡縣之仰山。 率合同遊論道說義。高栖皓然遐邇有詠。 以晉寧康二年卒於山館。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詔曰。深法師理悟虛遠風鑒清貞。
棄宰相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人外篤勤 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然遷化用痛 于懷。可賻錢十萬星馳驛送。孫綽以深 比劉伯倫。論云。深公道素淵重有遠大之
量。劉伶肆意放蕩以宇宙為小。雖高棲 之業劉所不及。而曠大之體同焉。時仰山 復有竺法友。志業強正博通眾典。嘗從深 受阿毘曇。一宿便誦深曰。經目則諷見稱
昔人。若能仁更興大晉者。必取汝為五百 之一也。年二十四。便能講說。後立剡縣城 南臺寺焉。竺法蘊悟解入玄。尤善放光波
若。康法識亦有義學之功。而以草隸知名。 嘗遇康昕。昕自謂筆道過識。識共昕各 作右軍草。傍人竊以為貨。莫之能別。又 寫眾經甚見重之。竺法濟幼有才藻。作
高逸沙門傳。凡此諸人皆潛之神足。孫綽並 為之贊不復具抄。
[0348b08] 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或云河東林 慮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初至京師。太原 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減輔嗣。陳郡
殷融嘗與衛玠交。謂其神情俊徹後進莫 有繼之者。及見遁歎息以為重見若人。家 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隱居餘杭山。深 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經。卓焉獨拔得自
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講肆善標宗會。 而章句或有所遺。時為守文者所陋。謝安 聞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馬也。略其
玄黃而取其駿逸。王洽劉恢殷浩許詢郗超 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 彥伯等。並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狎。遁甞
在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談莊子逍遙篇云。 各適性以為逍遙。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殘 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從亦逍遙矣。於是
退而注逍遙篇。群儒舊學莫不歎服。後還 吳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謝安為吳興與 遁書曰。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剡自
治。甚以悵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 殆為都盡。終日慼慼觸事惆悵。唯遲君來 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此多山縣
閑靜差可養疾。事不異剡而醫藥不同。必 思此緣副其積想也。王羲之時在會稽。素 聞遁名未之信。謂人曰。一往之氣何足言。 後遁既還剡經由于郡。王故詣遁觀其風
力。既至。王謂遁曰。逍遙篇可得聞乎。遁乃 作數千言。標揭新理才藻驚絕。王遂披衿 解帶。流連不能已。仍請住靈嘉寺。意存
相近。俄又投迹剡山。於沃洲小嶺立寺行 道。僧眾百餘常隨稟學。時或有墮者遁乃 著座右銘。以勗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彌。
奚為淹滯。弱喪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長 覊 。 煩勞外湊。冥心內馳殉赴欽渴。緬邈忘疲。 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誰施。
達人懷德。知安必危。寂寥清舉。濯累禪池。 謹守明禁。雅翫玄規。綏心神道。抗志無為。 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陰。豁虛四
支。非指喻指。絕而莫離。妙覺既陳。又玄其 知。婉轉平任。與物推移。過此以往。勿思 勿議。敦之覺父志在嬰兒。時論以遁才堪
經贊。而潔己拔俗有違兼濟之道。遁乃作 釋矇論。晚移石城山。又立棲光寺。宴坐山 門遊心禪苑。木喰 澗 飲浪志無生。乃注安
般四禪諸經及即色遊玄論聖不辯知論道 行旨歸學道誡等。追蹤馬鳴躡影龍樹。義 應法本不違實相。晚出山陰講維摩經。 遁為法師。許詢為都講。遁通一義。眾人咸
謂詢無以厝難。詢設一難。亦謂遁不復能 通。如此至竟兩家不竭。凡在聽者咸謂審 得遁旨。迴令自說得兩三反便亂。至晉哀 帝即位。頻遣兩使徵請出都。止東安寺講
道行波若。白黑欽崇朝野悅服。太原王濛。 宿構精理。撰其才詞往詣遁作數百語。 自謂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貧道與君別來
多年。君語了不長進。濛慚而退焉。乃歎曰。 實緇鉢之王何也。郄超問謝安。林公談何 如嵆中散。安曰。嵆努力裁得去耳。又問何如
殷浩。安曰亹亹論辯恐殷制支。超拔直上 淵源。浩實有慚德。郄超後與親友書云。 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實數百年來 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遁淹留京
師涉將三載。乃還東山。上書告辭曰。遁頓 首言。敢以不才希風世表。未能鞭後用 愆靈化。蓋沙門之義法出佛聖。彫純反 朴絕欲歸宗。遊虛玄之肆。守內聖之則。
佩五戒之貞。毘外王之化。諧無聲之樂。 以自得為和。篤慈愛之孝。蠕動無傷。銜 撫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順。遠防宿
命。挹無位之節。履亢不悔。是以哲王御 南面之重。莫不欽其風尚安其逸軌探其 順心略其形敬。故令歷代彌新矣。陛下天 鍾聖德雅尚不勌。道遊靈模日昃忘御
可謂鍾鼓晨極聲振天下。清風既邵莫不。 幸甚。上願陛下齊齡二儀弘敷至化。去陳 信之妖誣尋丘禱之弘議。絕小塗之致泥。 奮宏轡於夷路。若然者太山不婬季氏之旅
得一以成靈。王者非圓丘而不禋。得一以 永貞。若使貞靈各一人神相忘。君君而下無 親舉。神神而呪不加靈。玄德交被民荷冥
祐。恢恢六合。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晉。為元 亨之宇。常無為而萬物歸宗。執大象而天 下自往。國典刑殺則有司存焉。若生而非惠
則賞者自得。戮而非怒則罰者自刑。弘公器 以厭神意。提銓衡以極冥量。所謂天何言 哉。四時行焉。貧道野逸東山與世異榮。菜 蔬長阜漱流清 壑 。 繿
縷畢世絕窺皇階。不 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蓽。頻奉明詔使詣上 京。進退惟谷不知所厝。自到天道屢蒙 引見。優以賓禮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滯
理無拘新。不足對揚玄模允塞視聽。踧 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漢于木蕃魏。 皆出處有時默語適會。今德非昔人。動靜 乖哀。遊魂禁省。鼓言帝側。將困非據何
能有為。且歲月僶俛感若斯之歎。況復同志 索居綜習遼落。延首東顧孰能無懷。上願 陛下時蒙放遣歸之林薄。以鳥養鳥所荷 為優。謹露板以聞申其愚管。裹糧望路伏
待慈詔。詔即許焉資給發遣事事豐厚。一時 名流並餞離於征虜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 謝萬石後至值蔡暫起。謝便移就其處。蔡
還合褥舉謝擲地。謝不以介意。其為時賢 所慕如此。既而收迹剡山畢命林澤。人嘗 有遺遁馬者。遁愛而養之。時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