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序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0425a06] 原夫至道無言。非言何以範世。言惟引行。即行而成立言。是以布五位以擢聖賢。表四依以承人法。龍圖成太易之漸龜章啟彛倫之用。逮乎素王繼轍前修舉其四科。班生著詞後進弘其九等。皆所謂化道之恒規。言行之權致者也。惟夫大覺之照臨也。化敷西壤迹紹東川。踰中古而彌新。歷諸華而轉盛。雖復應移存沒法被澆淳。斯乃利見之康莊。缺有之弘略。故使體道欽風之士。激揚影響之賓。會正解而樹言。扣玄機而即號。並德充宇宙。神冠幽明。象設煥乎丹青。智則光乎油素。固以詳諸經部。誠未纘其科條。竊以葱河界於剡洲。風俗分於唐梵。華胥撰列非聖不據。其篇則二十四依付法之傳是也。神州所紀賢愚雜。其題引則六代所詳群錄是也。然則統斯大抵。精會所歸。莫不振發蒙心網羅正理。俾夫駘足九達。貴蹤望而可尋。徇目四馳。高山委而仰止。昔梁沙門金陵釋寶唱撰名僧傳。會稽釋惠皎撰高僧傳。創發異部品藻恒流。詳覈可觀華質有據。而緝裒吳越敘略魏燕。良以博觀未周。故得隨聞成采。加以有梁之盛明德云繁。薄傳五三數非通敏。斯則同世相侮。事積由來。中原隱括未傳簡錄。時無雅贍誰為譜之。致使歷代高風颯焉終古。余青襟之歲。有顧斯文。祖習乃存經綸攸闕。是用憑諸名器竚對殺青。而情計栖遑各師偏競。逖聽成簡載紀相尋。而物忌先鳴藏舟遽往。徒懸積抱終擲光陰。敢以不才輒陳筆記。引踈聞見即事編韋。諒得列代因之更為冠冕。自漢明夢日之後梁武光有已前。代別釋門咸流傳史。考酌資其故實。刪定節其先聞。遂得類纘前驅昌言大寶。季世情縶量重聲華。至於鳩聚風猷。略無繼緒。惟隋初沙門魏郡釋靈裕。儀表綴述有意弘方。撰十德記一卷。偏敘昭玄師保。未奧廣嗣通宗。餘則孤起支文。薄言行狀。終亦未馳高觀。可為長太息矣。故霑預染毫之客。莫不望崖而戾止。固其然乎。今余所撰。恐墜接前緒。故不獲已而陳之。或博諮先達。或取訊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討讎集傳。南北國史附見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舉其器略。言約繁簡事通野素。足使紹胤前良允師後聽。始岠梁之初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載。包括岳瀆歷訪華夷。正傳三百四十人。附見一百六十人。序而伸之。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解義。三曰習禪。四曰明律。五曰護法。六曰感通。七曰遺身。八曰讀誦。九曰興福。十曰雜科。凡此十條。世罕兼美。今就其尤最者。隨篇擬倫。自前傳所敘。通例已頒。迴互抑揚。寔遵弘撿。且夫經道兩術。掩映於嘉苗。護法一科。綱維於正網。必附諸傳述。知何績而非功。取其拔滯宏規。固可標於等級。餘則隨善立目。不競時須。布教攝於物情。為要解紛靜。節總歸于末第。區別世務者也。至於韜光崇岳朝宗百靈。秀氣逸於山河。貞槩銷於林薄。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高謝於松喬。俯眄於窮轍。斯皆具諸別紀。抑可言乎。或復匿迹城闉。陸沈浮俗。盛業可列。而吹噓罕遇。故集見勣風素。且樹十科。結成三帙號曰續高僧傳。若夫搜擢源派。剖析憲章。組織詞令。琢磨行業。則備于後論。更議而引之。必事接恒篇。終成詞費。則削同前傳。猶恨逮于末法。世挺知名之僧。未覿嘉猷有淪典籍。庶將來同好。又塵斯意焉。
續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本傳六人 附見二十七人
[0425c22] 梁揚都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傳一 (曼陀羅 木道賢 僧法 道命)
[0425c24] 梁揚都莊嚴寺金陵沙門釋寶唱傳二 (梁武帝 僧朗 梁簡文 僧昭)
[0425c26] 魏北臺石窟寺恒安沙門釋曇曜傳三 (曇靖)
[0425c27] 魏南臺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傳四 (常景 李廓 寶意 覺定 法場 智希 楊衒之 曇顯 智賢 法希 藏稱)
[0425c29] 陳南海郡西天竺沙門拘那羅陀傳五 (高空 德賢 善吉)
[0426a02] 陳揚都金陵沙門釋法泰傳六 (智愷 曹毘 智敫 道尼)
[0426a03] 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云僧鎧。扶南國人 也。幼而頴悟。早附法津。學年出家。偏業阿 毘曇論。聲榮之盛有譽海南。具足已後廣
習律藏。勇意觀方樂崇開化。聞齊國弘 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天竺沙門求那 跋陀之弟子也。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 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數國書語。值齊曆亡
墜道教淩夷。婆羅靜潔身心外絕交。故擁 室栖閑養素資業。大梁御 宇 搜訪術能。以 天監五年。被勅徵召於楊都壽光殿華林園
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十七 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經。 解脫道論等是也。初翻經日。於壽光殿武 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盡
其經本。勅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 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序不墜譯宗。天子 禮接甚厚。引為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
婆羅不畜私財。以為嚫施成立住寺。太 尉臨川王宏。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 正觀。春秋六十有五。梁初又有扶南沙門曼
陀羅者。梁言弘弱。大齎梵本遠來貢獻。勅 與婆羅共譯寶雲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三 部合一十一卷。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所 出經文多隱質。時有居士木道賢。以天監
十五年獻優婁頻經一卷。文既尠具。不 辯來由。又有太學博士江泌女僧法者。小 年出家有時靜坐。閉目誦出淨土妙莊嚴 等經。始從八歲終於十六。總出三十五卷。
天監年中在華光殿。親對武帝誦出異經。 楊都道俗咸稱神授。若驗佛經斯唯宿習 未可餘談竊尋外典。生知者聖。學知者次。 此則局談今身昧於過往耳。若不然者。何
以辨內外賢聖淺深之通塞哉。如前傳曇 諦之憶書鎮。近俗崔子之念金環。代有 斯蹤。定非外託。逮太清中。湘東王記室虞 孝敬。學周內外。撰內典傳要三十卷。該
羅經論。條貫釋門。諸有要事備皆收錄。頗 同皇覽類苑之流。渚宮陷沒便襲染衣。更 名道命。流離關輔亦有著述。云云。
[0426b13] 釋寶唱。姓岑氏。吳郡人。即有吳建國之舊 壤也。少懷恢敏清貞自蓄。顧惟隻立勤田 為業。資養所費終於十畝。至於傍求。傭書
取濟。寓目流略便能強識。文采鋪贍義理 有聞。年十八。投僧祐津師而出家焉。祐江 表僧望多所製述。具如前傳紀之。唱既始
陶津。經律諮稟。承風建德有聲宗嗣。住莊 嚴寺。博採群言酌其精理。又惟開悟土 俗。要以通濟為先。乃從處士顧道曠呂僧
智等。習聽經史莊易。略通大義。時以其遊 涉世務。謂有俗志。為訪家室執固不迴。將 及三十天廕既崩。喪事云畢。建武二年擺
撥常習。出都專聽。涉歷五載又中風疾。會 齊氏云季。遭亂入東。遠至閩越。討論舊業。 天監四年便還都下。乃勅為新安寺主。帝以
時會雲雷遠近清晏。風雨調暢百穀年登。豈 非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藉神龍。幽靈叶 贊方乃福被黔黎歆茲厚德。但文散群部 難可備尋。下勅。令唱總撰集錄以擬時要。
或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或饗接神鬼。或 祭祀龍王。部類區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 為三卷。包括幽奧詳略古今。故諸所祈求
帝必親覽。指事祠禱多感威靈。所以五十許 年。江表無事兆民荷賴。緣斯力也。天監七 年。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勅莊嚴僧旻。
於定林上寺。纘眾經要抄八十八卷。又勅 開善智藏纘眾經理義。號曰義林。八十卷。 又勅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並
唱奉別勅。兼贊其功。綸綜終始緝成部帙。 及簡文之在春坊。尤耽內教。撰法寶聯璧 二百餘卷。別令寶唱綴紕區別。其類遍略
之流。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自非才學 無由造極。又勅唱自大教東流。道門俗士。 有敘佛理著作弘義。並通鳩聚。號曰續法
輪論。合七十餘卷。使夫迷悟之賓見便歸信。 深助道法無以加焉。又撰法集一百四十 卷。並唱獨斷專慮。纘結成部。既上親覽。
流通內外。十四年。勅安樂寺僧紹。撰華林 佛殿經目。雖復勒成未悏帝旨。又勅唱重 撰。乃因紹前錄。注述合離甚有科據。一帙
四卷。雅悏時望。遂勅掌華林園寶雲經藏。 搜求遺逸皆令具足。備造三本以用供 上。緣是又勅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飯聖僧
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經五十卷。于時佛教隆 盛。無德稱焉。道俗才筆互陳文理。自武 帝膺運。時三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載。深以
庭癊早傾。常懷哀感。每歎曰。雖有四海之 尊。無由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 般若為心良。是諸佛由生。又即除災滌累
故。收採眾經躬述注解。親臨法座講讀敷 弘。用此善因崇津靈識。頻代二皇。捨身為 僧給使。洗濯煩穢仰資冥福。每一捨時地
為之震。相繼齋講不斷法輪。為太祖文皇。 於鍾山北 澗 。建大愛敬寺。糺紛協日臨睨 百丈。翠微峻極流泉灌注。鍾鯨遍嶺 [金*夭] 鳳
乘空。創塔包巖壑之奇。宴坐盡林泉之邃。 結構伽藍同尊園寢。經營彫麗奄若天宮。 中院之去大門。延袤七里。廊廡相架簷霤臨
屬。旁置三十六院。皆設池臺周宇環遶。千 有餘僧四事供給。中院正殿有栴檀像。舉高 丈八。匠人約量晨作夕停。每夜恒聞作聲。
旦視輒覺功大。及終成後乃高二丈有二。 相好端嚴色相超挺。殆由神造屢感徵迹。 帝又於寺中龍淵別殿。造金銅像舉高丈 八。躬伸供養每入頂禮。歔欷哽噎不能自
勝。預從左右無不下泣。又為獻太后。於 青溪西岸建陽城門路東。起大智度寺。京師 甲里爽塏通博。朝市之中途。川陸之顯要。
殿堂宏壯寶塔七層。房廊周接華果間發。正 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追福。五百諸尼四時 講誦。寺成之日。帝顧謂群后曰。建斯兩寺。
奉福二皇。用表罔極之情。以達追遠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復於中宮起至敬殿 景陽臺。立七廟室。崇宇嚴肅欝若卿雲。粉
壁珠柱交映相耀。設二皇座。具備諸禮冠 蘊奩篋。舉目興慕晨昏如在。衣服輕暖隨時 代易。新奇芳旨應時日薦。帝又曰。雖竭工
匠之巧。殫世俗之奇。水石周流華樹雜沓。限 以國務不獲朝夕侍食。惟有朔望親奉饋 奠。而無所瞻仰。內心崩潰如焚如灼。又作
聯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制孝思賦。廣統 孝本。至於安上治民移風易俗。度越終 古無德而稱。故元帝云。伏尋我皇之為孝
也。四運推移。不以榮枯遷貿。五德更用。 不以貴賤革心。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 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切。潔齋宗廊虔事
郊禋。言未發而涕零。容不改而傷慟。所謂終 身之憂者是也。蓋虞舜夏禹周文梁帝。萬載 論孝。四人而已。廣如繹所撰金樓子述之。
又以大通元年。於臺城北。開大通門。立同 泰寺。樓閣臺殿擬則宸宮。九級浮圖迴張 雲表。山樹園池沃蕩煩積。其年三月六日。帝
親臨幸。禮懺敬接。以為常准。即捨身之地 也。雖億兆務殷。而卷不輟手。披閱內外經 論典墳。恒以達曙為則。自禮記古文周書
左傳莊老諸子論語孝經。往哲所未詳悉。 皆為訓釋。又以國學員限隔於貴賤。乃更 置五館。招引寒俊。故使孔釋二門榮茂峙
列帝前後集百有餘卷。著通史書苑數千卷。 唱當斯盛世。頻奉璽書預參翻譯。具如別 傳。初唱天監九年先疾復動。便發二願。遍
尋經論使無遺失。搜括列代僧錄創區別 之。撰為部帙。號曰名僧傳三十一卷。至十 三年。始就條列。其序略云。夫深求寂滅者。
在於視聽之表。考乎心行者。諒須丹青之 工。是萬象森羅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大 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縣功濟蒼生。皇上 化範九疇神遊八正。頂戴法橋伏膺甘
露。竊以外典鴻文布在方冊。九品六藝尺寸 罔遺。而沙門淨行獨亡紀述。玄宗敏德名 絕終古。擁歎長懷靡茲永歲。律師釋僧祐。
道心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記振發宏要。 寶唱不敏。預班二落。禮誦餘日捃拾遺漏。 文廣不載。初以脚氣連發。入東治療。去後 勅追。因此 抵
罪讁配越州。尋令依律以法 處斷。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擯徙廣州。先懺 京師大僧寺遍方徙嶺表永棄荒裔。遂令 鳩集為役多闕。晝則伏懺。夜便纘錄。加又官
私催遍惟日弗暇。中甄條流文詞墜落。將發 之日遂以奏聞。有勅停擯令住翻譯。而此 僧史方將刊定。改前宿繁更加芟定。故其
傳後自序云。豈敢謂僧之董狐。庶無曲筆 耳。然唱之所撰。文勝其質。後人憑據揣而 用之。故數陳賞要。為時所列。不測其終。
[0427c21] 釋曇曜。未詳何許人也。少出家。攝行堅貞 風鑒閑約。以元魏和平年。住北臺昭玄統。 綏縎僧眾。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樂
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 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 曰靈巖。龕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受三
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 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餘里。東頭僧寺恒 共千人。碑碣見存未卒陳委。先是太武皇
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邪佞諛詞。令帝 崇重道士 寇 謙之。拜為天師。彌敬老氏。虔 劉釋種。焚毀寺塔。至庚寅年。大武感致癘
疾方始開悟。兼有白足禪師。來相啟發。帝 既心悔。誅夷崔氏。事列諸傳。至壬辰年。太 武云崩。子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訪經典。毀
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淩廢。欣今重復。 故於北臺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 付法藏傳并淨土經。流通後賢。意存無絕。
時又有沙門曇靖者。以創開佛日。舊譯諸經 並從焚蕩。人間誘道憑准無因。乃出提謂 波利經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習。故其
文云東方泰山。漢言代岳。陰陽交代故。謂 代岳出於魏世。乃曰漢言。不辯時代。斯一 妄也。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譯之。兩語
相翻。不識梵魏。斯二妄也。其例甚眾。具在 經文。尋之可領。舊錄別有提謂經一卷。與 諸經語同。但靖加五方五行。用石糅金。
疑成偽耳。並不測其終。隋開皇關壤。往往 民間猶習提謂。邑義各持衣鉢。月再興齋。 儀範正律。遞相鑒檢。甚具翔集云。
[0428a22]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 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 宵征遠蒞葱左。以魏永平之初。來遊東夏。
宣武皇帝。下勅。引勞。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