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六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二 正傳二十一 附見一十六
[0467c06] 梁大僧正南 澗 寺沙門釋慧超傳一
[0467c07]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傳二
[0467c08]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曇巒傳三
[0467c09] 梁蜀郡龍淵寺釋慧韶傳四
[0467c10] 梁會稽嘉祥寺釋慧皎傳五
[0467c11] 魏洛陽釋道辯傳六 (曇永 亡名)
[0467c12] 魏恒州報德寺釋道登傳七
[0467c13] 梁楊都莊嚴寺釋僧密傳八
[0467c14] 梁楊都湘宮寺釋曇准傳九 (智深)
[0467c15] 梁楊都靈基寺釋道超傳十 (慧安)
[0467c16] 梁楊都龍光寺釋僧喬傳十一 (慧生 僧整 慧濟)
[0467c18] 梁楊都彭城寺釋慧開傳十二 (曇儁)
[0467c19] 梁楊都建初寺釋明徹傳十三
[0467c20] 梁餘杭西寺釋法開傳十四
[0467c21] 梁楊都瓦官寺釋道宗傳十五 (法敞)
[0467c22] 魏洛下廣德寺釋法貞傳十六 (僧建 慧聰 道寂)
[0467c23] 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傳十七 (法文 法度 法護 本闕)
[0467c25] 梁楊都治城寺釋僧詢傳十八 (道遂 道摽 本闕)
[0467c27] 梁楊都靈根寺釋慧超傳十九 (本闕)
[0467c28] 齊鄴中天平寺釋真玉傳二十
[0467c29] 後梁荊州大僧正釋僧遷傳二十一
[0468a01] 釋慧超。姓廉氏。趙郡陽平人。中原喪亂。避 難於鍾離之朝哥縣焉。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簡靜寡欲。已有成人之符也。八歲出
家。從臨番縣建安寺沙門慧通。通素無業 術立行專樸。超直心祇順奉敬無怠。而外聽 諸講勤精學業。時遇風雨艱辛泥路擁塞。
不以為辭。嘗寓坐有胡僧。蓋不測之人也。 一見嗟異曰。斯人若不為五眾之傑。則為 八州刺史。兼敘神光之瑞。如符契焉。遂廣
採經部及以數論。並盡其深義。朗若貫 珠。名僧勝集稠人廣坐。紛綸飛伏雍容摸揩。 故早為皁白挹其高軌。後南遊江左住 南 澗
寺。僧宗見而善之。受略槃等經。開柘 條緒略通幽致。歷閱眾師多所參涉。偏以 無量壽命家。吏部謝籥每稱之曰。君子哉若
人也。又善用俳諧。尤能草隷兼習朱許。又 工占相。齊曆告終。梁祚伊始。超現疾新 林情存拯溺。信次之間聲馳日下。尋有別
勅乃授僧正。戒德內修威儀外潔。凡在緇 侶咸稟成訓。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步衣 服等供。自聲教所被。五部憲章咸稟風則。
帝以般若之義真諦所宗。偏令化導故。諮 質鋒起懸辯若流。又經聚徒都治講菩提 心義。論談之暇夜分未寢。忽見大力善神形
甚都麗。既而言曰。當率集同緣。共來飡受。 不言姓字。於此告辭。及就講之辰倏然滿 坐。容貌瓌異莫有識者。竟席便散。其感
迹徵異為若此也。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 尋。而翼從之聲聞于數里。山人怪視唯見 超身。射獵之徒莫不自息。天監年中帝請
為家僧。禮問殊積。初戒典東流。人各傳受。 所見偏執。妙法猶漏。皇明御 宇 掇採群經。 圓壇更造文義斯搆。事類因果於此載明。有
詔令超受菩薩戒。恭惟頂禮如法勤修。上 復齋居宣室。夢其勤行戒品。面申讚悅。 時共延美。而超鳴謙蹈禮好靜篤學。從之 遊處未覿慍喜之儀。加以形過八尺腰帶
十圍。雍容高步當時譽顯。帝又請於惠輪 殿講淨名經。上臨聽覽。未啟莊嚴寺。園 接連南 澗 。因搆起重房。若鱗相及。飛閣穹
隆高籠雲霧。通碧池以養魚蓮。構青山。以 栖羽族。列植竹果四面成陰。木禽石獸交 橫入出。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剖決眾情。
一時高望。在位二十餘年。晚以陵谷互遷 世相難恃。因自解免閉房養素。以普通七 年五月十六日。遷神於寺房。行路殞涕學徒
奔赴。凡厥喪事出皆天府。門人追思德澤 乃為立碑。湘東王繹。陳郡謝幾卿。各為製 文俱鐫墓所。
[0468b21] 釋慧約。字德素。姓婁。東陽烏場人也。祖世 蟬聯東南冠族。有占其塋墓者云。後世當 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母劉氏夢。長
人擎金像令吞之。又見紫光繞身。因而有 孕。便覺精神爽發思理明悟。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時俗因名為靈粲。故風
鑒貞簡神志凝靜。撫塵之歲有異凡童。惟聚 沙為佛塔。疊石為高座。七歲便求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乃至史傳披文見意。宅南
有果園。隣童競採常以為患。乃捨己所得 空拳而返。鄉土以蠶桑為業。常懷悲惻。由 是不服縑纊。季父憙畋獵化終不改。常嘆
曰。飛走之類去人甚遠。好生惡死此情何 別。乃絕羶腥。叔父遂避於他里恣行勦戮。 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謂曰。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促來就死。驚覺汗流。 詰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約復至常所 獵處。見麋鹿數十頭。騰倚隨之。若有愧 謝者。所居僻左不嘗見寺。世崇黃老未
聞佛法。而宿習冥感心存離俗。忽值一僧 訪以至教。彼乃舉手東指云。剡中佛事甚 盛。因乃不見。方悟神人。至年十二始遊 于剡。遍禮塔廟肆意山川。遠會素心多究
經典。故東境謠曰。少達妙理婁居士。宋泰 始四年。於上虞東山寺辭親翦落。時年十 七。事南林寺沙門慧靜。靜於宋代僧望之
首。律行總持。為特進顏延年司空何尚之所 重。又隨靜住剡之梵居寺。服勤就養年踰 一紀。及靜之云亡。盡心喪之禮。服闋之後。
却粒巖栖。餌以松朮。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鎮禹穴。聞約風德雅相嘆屬。 時有釋智秀曇纖慧次等。並名重當鋒同 集王坐。約既後至年夏未隆。王便斂躬盡
敬。眾咸懷不悅之色。王曰。此上人方為釋 門領袖。豈今日而相待耶。故其少為貴勝所 崇也如此。齊中書郎汝南周顒為剡令。欽 服道素側席加禮。於鍾山雷次宗舊館
造草堂寺。亦號山茨。屈知寺任。此寺結宇 山椒疏壤幽岫。雖邑居非遠。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便有終焉之託。顒嘆曰。山茨
約主清虛滿世。齊太宰文簡公褚淵。太尉 文憲公王儉。佐命一期功高百代。欽風味 道共弘法教。淵嘗請講淨名勝鬘。儉亦請 開法花大品。淵遇疾晝寢見胡僧云。菩薩
當至。尋有道人來者是也。俄而約造焉。遂 豁然病愈。即請受五戒。齊給事中婁幼瑜。少 有學術。約之族祖也。每見輒趣為禮。或
問。此乃君族下班。何乃恭耶。瑜曰。菩薩出 世方師於天下。豈老夫敬致而已。時人未 喻此旨。惟王文憲深以為然。且約孝通冥
感思歸遄返。而二親喪亡。並及臨訣。孺 慕嬰號不交人世。積時停鄉以開慈道。 後還都又住草堂。少傅沈約。隆昌中外任。携
與同行。在郡惟以靜漠自娛。禪誦為樂。異 香入室猛獸馴階。常入金華山採桔。或停 赤松 澗 遊止。時逢宿火乍屬神光。程異不
思故略其事。有道士丁德靜。於館暴亡。傳 云。山精所弊。乃要大治祭酒居之。妖猶 充斥。長山令徐伯超立議。請約移居曾未
浹旬。而神魅弭息。後晝臥見二青衣女子。 從 澗 水出禮悔云。夙障深重墮此水精。晝 夜煩惱。即求授戒。自爾災怪永絕。及沈侯
罷郡。相携出都。還住本寺。恭事勤肅禮敬 彌隆。文章往復相繼晷漏。以沈詞藻之盛 秀出當時。臨官蒞職。必同居府舍。率意往
來。未嘗以朱門蓬戶為隔。齊建武中謂 沈曰。貧道昔為王褚二公供養。遂居令僕 之省。檀越為之當復入地矣。天監元年沈 為尚書僕射。啟勅請入省住。十一年臨丹
陽尹。無何而歎。有憂生之嗟。報曰。檀越福 報已盡。貧道未得滅度詞旨悽然。俄而沈 殞。故其預契未然皆此類也。既而留心方
等研精九部。皆蘊匱胸襟陶鎣懷抱。顯說 弘通當仁不讓。劬勞汲引隆益群品。皇帝 斵彫文璞。信無為道發菩提心。搆重雲
殿。以戒業精微功德淵廣。既為萬善之本。實 亦眾行所先。譬巨海百川之長。若須彌群山 之最。三果四向緣此以成。十力三明因茲而
立。帝乃博採經教撰立戒品。條草畢舉儀 式具陳。制造圓壇用明果極。以為道資人 弘理無虛授。事藉躬親民信乃立。且帝皇 師臣大聖師友。遂古以來斯道無墜。農軒
周孔憲章仁義。況理越天人之外。義超名 器之表。以約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允膺闍 梨之尊。屬當智者之號。逡巡退讓情在固
執。慇懃勸請辭不獲命。天監十一年始勅引 見。事協心期道存目擊。自爾去來禁省禮 供優給。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天子發 弘誓心受菩薩戒。乃幸等覺殿。降彫玉
輦。屈萬乘之尊。申在三之敬。暫屏袞服 恭受田衣。宣度淨儀曲躬誠肅。于時日月 貞華天地融朗。大赦天下率土同慶。自是 入見別施漆榻。上先作禮然後就坐。皇儲
以下爰至王姬。道俗士庶咸希度脫。弟子 著籍者凡四萬八千人。嘗授戒時有一乾 鵲。歷階而昇。狀若飡受。至說戒畢然後飛
騰。又嘗述戒。有二孔雀驅斥不去。勅乃聽 上。徐行至壇俛頸聽法。上曰。此鳥必欲 滅度別受餘果。矜其至誠更為說法。後數
日二鳥無何同化。又初授戒。夜夢從草堂 寺以綿罽席路。直至臺門。自坐禪床。去 地數丈。天人圍遶為眾說法。以事而詳。等
黃帝之夢往華胥。同目連之神登兜率。至 人行止孰能議之。而愛悅閑靜祥華虛 室。寺側依棲咸生慈道。故使麕 麚 群於兕
虎。鳧鶩狎於鷹鸇。飛走騰伏自相馴擾。非 夫仁澤潛化。孰能如此者乎。後靜居閑室 忽有野媼。齎書數卷置經案上。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於庭云。青庭樹也。約曰。此 書美也不我俟看。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 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此樹葉綠花紅扶
疏尚在。又感異鳥。身赤尾長形如翡翠。相 隨棲息出入樹間。中大通四年夢見舊宅。白 壁朱門赫然壯麗。仍發願造寺。詔乃號為
本生焉。大同一年又勅。改所居竹山里。 為智者里。縉雲舊壤傳芳圖諜。山川靈異 擅奇函夏。福地仙鄉此焉攸立。而約飯餌 松朮三十餘年。布艾為衣過七十載。鳴謙
立操擅望當時。乃以大同元年八月。使人 伐門外樹枝曰。輿駕當來勿令妨路。人 未之測。至九月六日現疾。北首右脇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謂弟子曰。我夢四部
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雲而去。福報 當訖。至十六日勅遣舍人徐儼參疾。答云。 今夜當去。至五更二唱異香滿室左右肅 然。乃曰。夫生有死自然恒數。勤修念慧勿
起亂想。言畢合掌便入涅槃。春秋八十有 四。六十三夏。天子臨訣悲慟。僚宰輟聽覽 者二旬有一。其月二十九日。於獨龍山寶誌 墓左 殯
之。初約臥疾。見一老公執錫來 入。及遷化日。諸僧咸卜寺之東巖。帝乃改 葬獨龍。抑其前見之叟。則誌公相迎者乎。又 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淚下交流。至葬
日勅使牽從部伍發寺至山。吼淚不息。又 建塔之始。白鶴一雙繞墳鳴淚聲其哀婉。 葬後三日欻然永逝。下勅竪碑墓左。詔王 筠為文。
[0470a13] 釋曇鸞。或為巒。未詳其氏。雁門人。家近 五臺山。神迹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便 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內外
經籍具陶文理。而於四論佛性彌所窮研。 讀大集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 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停筆功周行 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
青宵。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 歷然齊覩。由斯疾瘉。欲繼前作。顧而言 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具明正 治。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
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 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內宗重。遂 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也。乃通名云。
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時所司疑為細作。 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 者。可引入重雲殿。仍從千迷道。帝先於殿
隅却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 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 几拂正在殿中傍無餘座。徑往昇之竪 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
標敘。有疑賜問。帝却納帽便以數關往復。 因曰。今日向晚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 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餘門。一無錯誤。帝極
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 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 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佛法限年
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 此傲世遁隱者。比屢徵不就任往造之。鸞 尋致書通問。陶乃答曰。去月耳聞音聲。茲
辰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歲積。故使應真 來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 竚耹警錫也。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 經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
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無由得 度。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 為起廟。須臾神即見形。狀如二十。來告鸞 曰。若欲度者明旦當得。願不食言。及至
明晨濤猶鼓怒。纔入船裏帖然安靜。依期 達帝具述由緣。有勅為江神更起靈廟。因 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
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 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 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
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 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 行當得解脫生死。鸞尋頂受。所齎仙方並
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 為神鸞焉。下勅令住并州大寺。晚復移 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
徒蒸業。今號鸞公巖是也。以魏興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遙山寺。春秋六十有七。臨至 終日。幡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 [火*蓬] 勃音聲
繁鬧。預登寺者並同矚之。以事上聞。勅乃 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 [土*尃] 塔并為立碑。 今並存焉。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
思動與事會。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 都。用為方軌。因出調氣論。又著作王邵。隨 文注之。又撰禮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後。
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流於世。仍自號為 有魏玄簡大士云。
[0470c16] 釋慧韶。姓陳氏。本頴川太丘之後。避亂居于 丹陽之田里焉。性恬虛寡嗜慾。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長。悌友之至聞於閭閻。
十二厭世出家。具戒便遊京楊。聽莊嚴旻 公講釋成論。纔得兩遍記注略盡。謂同學 慧峯曰。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斯何故耶。
將非所聞義淺。為是善教使然乎。乃試聽 開善藏法師講。遂覺理與言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