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七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三 正紀十 附見四
[0476b06] 陳楊都宣武寺釋洪偃傳一
[0476b07] 陳楊都興皇寺釋法朗傳二
[0476b08] 陳楊都不禪眾寺釋慧勇傳三
[0476b09] 陳楊都大彭城寺釋寶瓊傳四 (明解)
[0476b10] 陳楊都白馬寺釋警韶傳五
[0476b11] 陳鍾山耆闍寺釋安廩傳六
[0476b12] 陳攝山栖霞寺釋慧布傳七 (僧詮 玄辯)
[0476b13] 周渭濱沙門釋亡名傳八 (僧琨)
[0476b14] 魏鄴下沙門釋道竉傳九
[0476b15] 齊彭城沙門釋慧嵩傳十
[0476b16] 釋洪偃。俗姓謝氏。會稽山陰人。祖茂恭和凝 慎不交世俗。父藏博綜經史善屬文藻。梁 衡陽王聞而器之。引為僚友。偃風神頴秀弱
齡悟道。晝讀經論夜諷詩書。良辰華景未 嘗廢學。自爾幼而聰敏。州里稱焉。及長遊 聽京邑遍聞數論。後值龍光寺綽法師。便
委心受業。特加賞接。以為絕倫。由是學侶 改觀轉相推伏。二三年中便盡幽奧。乃開 筵聚眾闡揚成實。舉厝閑雅詞吐抑揚。後
學舊齒稽疑了義。橫經荷笈虛往實歸。由 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勇氣無前任其披 解。宿望弘量因循舊章。偃屬思雲霄曾 無接對。見忤前達不能降情。自是來學
有隔。聽者踈焉。遂閉志閑房高尚其道。間 以尋緗閱史。廣求多見。秋水春臺清文逈 出。壯思雲飛英詞錦爛。又善草隸見稱時
俗。纖過芝葉媚極銀鉤。故貌義詩書號為 四絕。當時英傑皆推賞之。梁太宗之在東朝。 愛其俊秀。欲令還俗引為學士。偃執志不
迴故弗能致。會武帝發講重雲。延德肆問。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抗言高論精理入 神。帝賞嘆久之。莫不矚目。偃形止自若神
守如初。僉服其高亮也。及引進後堂。加 優其禮。屬戎羯陵踐兵飢相繼。因避地于 縉雲。眷眄泉石。又寇斥山侶。遂越嶺逃
難。落泊馳滯曾無安堵。梁長沙王韶鎮郢。 聞風敘造俄而渚宮陷覆。上流阻亂。便事 東歸。因懷自靜有顧林泉。乃杖策若耶雲
門精舍。歷覽山水。美其拪遲。登吳昇平亭 賦詩曰。蕭蕭物候晚。肅肅天望清。旅人聊 杖策。登高蕩客情。川源多舊迹。墟里或
新名。宿煙浮始旦。朝日照初晴。獨遊乏徒 侶。徐步寡逢迎。信矣非吾託。賞心何易并。 遂汎浪巖峰。有終焉之志。葺修寺宇結眾
礪業。逮陳武廓定革命惟新。京輔舊僧累 相延請。乃顧山眾曰。吾勤苦積學五十餘 年。事故流離未遑敷說。今時來不遂。何謂 為法亡身乎。以天嘉之初出都。講于宣
武寺。學徒又聚莫不肅焉。雖樂說不疲。而 幽心恒結。每因講隙遊鍾山之開善定林。 息心宴坐。時又引筆賦詩曰。杖策步前嶺。
褰裳出外扉。輕蘿轉蒙密。幽逕復紆威。樹 高枝影細。山晝鳥聲希。石苔時滑屣。蟲網乍 粘衣。 澗 旁紫芝曄。巖上白雲霏。松子排煙
去。常生寂不歸。窮谷無還往。攀桂獨依依。 會齊使通和舟車相接。崔子武等。擅出境 之才。議其瞻對。眾莫能舉。世祖文皇。以偃
內外優敏可與杭言。勅令統接賓禮。樞機 溫雅容止方稜。敷述皇猷光宣帝德。才詞 宏逸辯論旁馳。潤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 等頂受誥命銜 佩
北蕃。帝嗟賞厚惠更倍 恒度。皆推以還公。一無所納。是歲舊疾連 發。聽者復疎。止於小室許有諮問。懷不能 已情有斐然。乃著成論疏數十卷。剖發精
理構思深劇。疾轉沈篤功不剋就。以天嘉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漸。神氣不昧。 命弟子曰。眾生為貪心之所暗也。貪我則 惜落一毛。貪他則永無厭足。至於身死之
後。使高其墳重其墎。必謂九泉之下還結 四隣一何可笑。而皇甫謐楊王孫。微得我 意。雖知會歸丘壤。而未知初度之心。今冥
目之後。以此脯腊鄙形。布施上飛下走一切 眾生。若前身相負仍以相償。如無相對則 生我檀善。此之微心亦趣菩提。物莫不共
矣。言畢合掌。終於宣武寺焉。春秋六十有 一。知與不知咸懷惻愴。即以其月二十二 日。尸陀於鍾山開善寺之東崗焉。然偃始
離俗迄于遷化。唯學是務。儉節掃衣弗事 華廣。每緣情觸興輒敘其致。而文彩灑落 罕有嗣者。綴述篇章隨手散失。後人掇聚 集之成二十餘卷。值亂零失猶存八軸。陳
太建年。學士何儁上之。封于祕閣。
[0477b01] 釋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沛人也。祖奉叔 齊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父神歸梁員外 散騎常侍沛郡太守。朗託生之始。母曰。劉氏
夢見神人乘樓殿入懷。夢中如言。身與空 等。既而覺寤。四體輕虛有異恒日。五辛雜 味因此悉斷。爰在齠齓卓出凡童。孝敬純
備志操貞立。家雄六郡氣蓋三邊。少習軍 旅早經行陣。儉約治身。寵辱無能移也。俄 而假節寧遠將軍徐子彥北伐。門設長戟
坐休大樹。惟曰。兵者凶器身曰苦因。慾海 邪林安能覺者。年二十一。以梁大通二年二 月二日。於青州入道。遊學楊都就大明 寺寶誌禪師受諸禪法。兼聽此寺彖律師
講律本文。又受業南 澗 寺仙師成論竹 澗 寺靖公毘曇。當時譽動京畿神高學眾。所 以天口之侶藏耳之賓。心計目覽莫不奔競。
但以鷲山妙法群唱罕弘。龍樹道風宗師 不輟。前傳所紀。攝山朗公。解玄測微世 所嘉尚。人代長往嗣續猶存。乃於此山止 觀寺僧詮法師。飡受智度中百十二門論並
花嚴大品等經。於即彌綸藏部探賾幽微。 義吐精新詞含華冠。專門強學課篤形心。 可謂師逸功倍。於斯為證。永定二年十一
月。奉勅入京住興皇寺。鎮講相續。所以花 嚴大品四論文言。往哲所未談。後進所損 略朗皆指擿義理徵發詞致。故能言氣挺
暢清穆易曉。常眾千餘福慧彌廣。所以聽侶 雲會揮汗屈膝。法衣千領積散恒結。每一 上座輒易一衣闡前經論各二十餘遍。二
十五載流潤不絕。其間興樹四部。兩宮法輪 之華當時莫偶。以太建十三年歲在辛丑 九月二十五日中夜遷神寺坊。春秋七十 有五。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縣羅落
里攝山之西嶺。初攝山僧詮受業朗公。玄旨 所明惟存中觀。自非心會析理。何能契此 清言。而頓迹幽林禪味相得。及後四公往
赴三業資承。爰初誓不涉言。及久乃為敷 演。故詮公命曰。此法精妙識者能行。無使 出房輒有開示。故經云。計我見者莫說
此經。深樂法者不為多說。良由藥病有。以 不可徒行。朗等奉旨無敢言厝。及詮化往。 四公放言。各擅威容俱稟神略。勇居禪眾
辯住長干。朗在興皇。布仍攝領。福門宏敞 慧聲遐討。皆莫高於朗焉。然辯公勝業清 明。定慧兩舉。故其講唱兼存禪眾。抑亦詮公
之篤厲也。然其義體時與朗違。故使興皇座 中排斥中假之誚。布勇兩公見于別紀。昔梁 天監十年六月七日。神僧寶誌記興皇寺
云。此寺當有青衣開士廣弘大乘。及朗遊 學之時初服青納。及登元席乃與符同。又 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頗識歸心。昔夢 寺內有幡花天伎側塞殿堂。緇素法眾充
仞筵席洎朗來儀創會公私齋講。又盛符 焉。又十二年五月七日。帳下淨人解齋失 曉。朗夜扣閤催之。而洪鍾自響。良久不 絕。故其禎祥早著。其例此也。東朝於長春
殿義。集副君親搖玉柄。述朗所竪諸師假 名義。以此榮稱。豈惟釋氏宗匠。抑亦天人儀 表。故其所獲檀嚫。充造經像修治寺塔
濟給窮厄。所以房內畜養鵝鴨鷄犬其類繁 多。所行見者無不收養。至朗寢息之始。皆 寂無聲。遊觀之時鳴吠喧亂。斯亦懷感之致
矣。侍中領軍廬陵王。聲懋權衡資承戒約。 遂仰奏承華為之銘頌。其墓誌文。太子詹 事濟陽江總。故陳主叔寶。時在春宮。為
之頌曰。洪源遠來傳芳馥蕙。君子哲人英 芬是繼。朱旄既杖青組仍曳。紉虎戎印珥貂 狄制。功可冠軍業非出世。揖彼聲色超
此津濟。津濟伊何裂斷網羅。忍衣早記乘樓 夜過。航斯苦海涸此愛河。非此智士孰 寄宣揚。法雲廣被慧日舒光。既權衡櫓自 闢金湯。夢齊鼓說應異鍾霜。識機知命同
彼現病。夙心栖遁度脫難竟。化緣已矣乃 宅丘阱。智炬寂滅頹巖遼敻。遼敻空岑搖落 遠墅。弦餘月暗霧曖松深。香滅窮壟幡
橫宿林。切切管清遙遙鼓聲。野煙四合孤禽 一鳴。風悽唄斷流急寒生。神之淨土形沈 終古。勒此方墳用旌蘭杜。
[0478a21] 釋慧勇。厥姓桓氏。其先譙國龍亢人也。祖法 式尚書外兵錢唐令。因此遁迹于虎丘山。後 仍寓居吳郡吳縣東鄉桓里。父獻弱齡早
世。母張氏嘗夢。身登佛塔獲二金菩薩。俄 育二男。並幼而入道。長則慧聰。勇其次也。 初出楊都。依止靈曜寺則法師為和上。 銳志禪誦治身蔬菲。隨方受業不事專
門。豈非版金成寶方資銑鏤瑄玉有美 必待刮摩誠有由矣。年登具戒。從靜眾 寺峰律師。遊學十誦。有龍光寺僧綽建元寺 法寵。並道秀域中聲高梵表。乃服膺坐右
稟宗成實。刻情砥礪寢食忘疲。苦思沈淪 坑岸斯墜。彌曆寒暑博習大成。至年三十 法輪便轉。自此遠致學徒盛開講肆。高視 上京欝為翹采。專講論文將十許遍。俄
而梁季傾覆人百沸騰。每思遁世莫知其 所。于時攝山詮尚。直轡一乘橫行山世。隨 機引悟有願遵焉。嘗行報恩寺前忽見人 云。從攝山來授竹如意俄失。謂勇曰。尋
當如意。俄失蹤迹。信宿之間又有漆函。盛 三論一部置房前窓上。尋究莫知來也。欣 茲嘉瑞銳勇難任。因此拂衣里閈駕言 泉石。期神窅冥。非企琴臺之侶。修空習
慧。寔追林遠之風。便停止觀寺。朝夕侃侃 如也。詮師忘以年期。義兼師友。抑亦宮羽 相諧。氷藍待益之志也。自此言刈章句
採擷希微。凡厥釋經莫不包舉。大法獲傳 於焉是賴。天嘉五年。世祖文皇。請講於太 極殿。百辟具陳。七眾咸萃。景仰之輩觀風繼
踵遊息之伍附影成群。自此聲名籍甚矣。 住大禪眾寺十有八載。及造講堂也。門人 聽侶經營不日。接霤飛軒製置弘敞題曰 般若之堂也。以至德元年五月二十八日遘
疾。少時平旦神逝。春秋六十有九。然其大漸 之時神容不變。經宿頂暖。眾皆異之。至六 月六日。窆于攝山西嶺。自始至終。講花嚴
涅槃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遍。智論中百十 二門論。各三十五遍。餘有法花思益等數部 不記。又早捨親愛。弱而貞苦。文章聲辯時 所高之。爰至啟手啟足不淄不涅。寔
象教之棟梁。精義之林藪。弟子等追深北 面之禮。鐫石碑之。其文侍中尚書令濟陽江 總制。
[0478c06] 釋寶瓊。姓徐氏。本惟。東莞避難辭莒。後居 毘陵曲阿縣焉。祖邕齊右軍。父僧達梁臨川 王諮議。並高器局崇遵儒素。瓊潔潤山
水峯瀾早被。身長七尺五寸。背胛龍文。口三 十九齒。異相奇挺。故能疎秀風采蘊籍 威容。少鄙錦裳便欣毳服。綺年出俗。師
事沙門法通。通初見而嗟重。深為道器也。 不使服勤。年過志學。欲稟光宅寺雲法師 義。但以經藏飈拔聲實沸騰無礙奔涌談吐 橫逸。竊疑詞富兼駭唱高。及移聽南
澗 仙 師。研精數論。名解映徹洞殫義窟。仙嘗覽 瓊私記。三復嗟賞。後於高座普勸寫之。自 爾門徒傳寫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
登五歲便為法主。仍與仙公杭衡敷化。梁 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疎通。選揚名德分寄 弘道。瓊之高義簡在帝心。爰降綸紱入壽 光殿。言重茂林更輕雲閣。便辭還鄉之建
安寺。上黃侯嘩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師 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競云。建安伽藍白龍 出現。奔排到寺惟見瓊講。有識之士異而目
之為白瓊焉。素與簡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驟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華開 導。乘桴之嘆令人太息。乃為學侶復請還
都發成實題。僧正慧令。切難聯環。瓊乃徐 拂麈尾從容而對。令乃引遠公舊責曰。不 疾而速杼軸何為答曰。不思造業安得精 固。令閑舉止雅音調。賓主相悅殊加稱
嘗。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風情言扇 俗。搢紳學者必兼文義。所以屢開理教。維 摩涅槃道被下筵憓飛上席。解頤利齒木 舌鋒牙。畯塞駢羅煙隨霧涌。亦有明王豐
貂紆青拕紫車馬溢於寺衢。衣簪滿於法 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譽之 重任孝恭詞筆之富。皆執卷稽疑伏膺請 業。恭息世謨。蔬菲好學。後進英華隨父共
聽。偏深玄義遂講涅槃。傳瓶不失于茲乃 驗。未仍入道奄至無常。頂暖信宿手屈三 指。復與諸天飛下住宅。對父談話宛若平 生。褒讚出家稱揚法利。俄將翼從凌虛而
沒。留香在室經日不消。故知彼此異人躬 為學眾。誠難測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蕩 有陳建業。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數引金言 頻開玉諜。降狎言笑詢訪名理。永定三年
夏。於重雲殿閣正弘大品。夢朱衣神。禮而 諫曰。波若多難。仰祈疾講。頻爾數轉詞逾 懇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見
催經餘一卷。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雷 雹已響。還纔至寺驟雨便零。震動雲雷一 時都盡。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陳祖昇遐
方知前告。文帝纂曆禮異彌深。欝下絲綸。 為京邑大僧正。辭讓雖切敦喻更隆。乃顧當 仁俾膺範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會朝
宗所依。剎寺如林義筵如市。五部六郡果 含苗雜。惟調水乳罕和鹽梅。多沒象泥 終枯鳥樹。乃鎮之以清淨。馭之以無為。篇 禁不煩遮罰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肅。道俗
稱之益敬。七眾日用而不知。四遠欽風而 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屢陳表退 去而復昇。始終惟令於是乎在。自梁僧之於
此任熏灼威儀。翼衛亞於王公。服玩陳於 鄭楚。故使流水照於衢路。吏卒喧於堂廡。 瓊臨已來頓 祛 前政。自營靈壽惟從息慈。
壞色蔽身尼壇容膝。蕭然率爾有位若無。 朝野嘉其真素。同侶美其如法。海東諸國 圖像還蕃。頂禮遙敬。古人有言。匪馳令 譽孰動殊方。其見賢如此。以至德二年甲
辰之歲二月二十三日。纔覺不豫。建初寺 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少而共學聲德齊 揚。爾夕神人忽來報曰。彭城僧正今先無 常自夢上天有疏請講。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終。遺誡掩坎不煩銘誌。春秋八十 一。有詔慰焉。喪事所須隨由資給。仍以天 子鹵簿仗。借為榮飾。終古所希幸也。以四
月五日窆于鍾山之陽名僧舊墓。爾時填逵 咽陌哀慟相奔。皂素驚嗟郊垧失色。初瓊 入京將臨法席。既無人識不許房居。乃 求僧正慧超寄南 澗
住。超聞未許。見而駭 曰。此少俊當紹吾今位。法門所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