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二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八 本傳十五 附見四
[0515a16] 隋丹陽彭城寺釋慧隆傳一
[0515a17]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傳二
[0515a18] 隋江都慧日道場釋慧覺傳三
[0515a19] 隋終南山龍池道場釋道判傳四
[0515a20] 隋終南山悟真寺釋淨業傳五
[0515a21]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童真傳六
[0515a22]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幹傳七 (靈辯)
[0515a23] 隋東都內慧日道場釋敬脫傳八
[0515a24] 唐京師淨影寺釋善胄傳九 (慧威)
[0515a25] 唐京師勝光寺釋辯相傳十
[0515a26] 唐京師大總持寺釋寶襲傳十一 (曇恭 明洪)
[0515a27] 唐京師大總持寺釋慧遷傳十二
[0515a28] 唐并州武德寺釋慧覺傳十三
[0515a29] 唐常州建安寺釋智琚傳十四
[0515b01] 唐常州弘業寺釋道慶傳十五
[0515b02] 釋慧隆。俗姓何氏。丹陽句容人也。祖翦梁武 陵王長史。父嶷梁散騎常侍。隆十一出家。師 於宣武寺僧都沙門慧舒。舒道業遐暢風標
清舉。學堪物軌德允人師。烏迴當職秉持 攸寄。隆恭撝恪慎備盡師資。年屆十三志 存聽學。纔欲聞道即感靈瑞。有人自稱姓
蔣名規。授法華一部便曰。將來佛法寔用相 寄。發言適竟莫知所之。以義推之。若非 四依齊位九師均德。豈能當斯負荷剋感
聖言。遂聽法雲寺礭法師成論。一遍未周已 究深隱。習業數載獨稱標拔。及登具戒更 采毘尼。故得五 [疊*毛] 一河殊製異飲。備皆斷覈
洞盡銓衡。及梁運蕩覆避世順時。雖屬 彫荒學功靡棄。彭城寺內引化如流。陳氏 御曆重闡玄蹤。僧正暅公道門德望。於茲 寺內結肆開筵。義侶玄徒四方雲萃。隆當
入室獨冠群英。既解慧超挺。命令敷述。及 暅將化遺旨在斯。法筵是繼誠當嘉旨。然 其識用淹華言辯清富。每至商搉玄理。頓
徙遲疑。雖復談柄屢撝言鋒時礪。而碩難自 撤簡綽澄遠。隋氏馭宇九有同朝。上德高人 咸紆延請。隆志存栖晦。以老疾致辭。居
舊敷弘。仍以卒歲。仁壽元年十一月十六日 臥疾。二十日遷化。爾時冬至告節氣序祁 寒。雲布彌天雪飛遍野。及中宵之泥曰也。
天色開霽星漢澄明。豈非神靈哀罔天龍感 悼之明瑞矣。然隆慈濟成性不尚華飾。柔 順知足無貪為寶。凡講成論三十遍。涅槃 大品各十餘遍。餘則有差故不具敘。未終
前領弟子於高座寺南山頂聚土築壇語 曰。我若捨形不煩棺槨。可於此處以施 禽蟲。壇竟便遷。誠哉知命。後依遺命。仍樹 高碑寺。沙門法宣為文。
[0515c06] 釋慧海。姓張氏。清河武城人。少年入道。師 事鄴都廣國寺冏法師。聽涅槃楞伽。始通 再遍便能覆述。上首加賞。又經五稔學徒推
服。更從青州大業寺道猷法師。受摩訶衍毘 曇等。然猷慧解無礙開智難思。海以頴脫 之才當斯榮寄。以周大象二年來儀濤浦。 創居安樂修葺伽藍莊嚴佛事建造重閣。
躬自經始咸資率化。竭筋力而忘倦。蒙寒 暑而載馳。常以淨土為期。專精致感。忽 有齊州僧道詮。齎畫無量壽像來云。是天竺
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 寫尊儀。既冥會素情深懷禮懺。乃覩神光 炤爍。慶所希幸。於是模寫懇苦。願生彼 土。沒齒為念。以大業五年五月旦疹患增
甚。語弟子曰。我當滅矣。伸手五指用表 終期。氣息綿微屬纊斯待。至五日夜欻然而 起。依常面西禮竟加坐。至曉方逝。春秋六
十有九。顏色恬和儼如神在。道俗悲涼競申 接足。花香如雨下。金寶若山頹。充委階 墀。福惠之力矣。然其自少精苦老而逾篤。
般舟密行之法。蘭若思惟之儀。亟展修行。瑞 相常擾。兼以慈仁救護有劇諸己。誘勸博 約必竭其才。宰官居士之流。老病貧窮之侶。
並情遺重輕德施平等。斯固器宇該含。末 代之通人也。講涅槃三十遍。誦法華經一部 講五十遍。即以其月九日琢石於寺。鐫為
巨室而移坐焉。江都縣令辛孝凱。崇信是投 內外通捨。解衣撤膳躬自指撝。弟子慧昞。 以全身處乃架塔築基增其華麗。仍建碑
旌德於寺之門。祕書學士琅耶王眘為文。
[0516a07] 釋慧覺。姓孫氏。其先太原晉陽人也。江右喪 亂。遷居丹陽之秣陵焉。覺之在孕。梁代誌 公不測人也。遊宅徘徊顧而言曰。此處當
出神童。俄而載誕。有若符契。幼而風神特 達氣調不群。雖則青襟。便有奇心遠識。 於五蔭六塵。深知泡電。誓求離俗。二親
弗能違也。年八歲出家研精法相。其初伏 業。即興皇朗法師也。學門擁盛咸暢玄風。入 室之徒莫非人傑。覺稟承宏論備觀幽旨。 領略津會鐫求幽賾。騁馳眾妙得自匈
襟。宗匠加賞相擊稱為法器。加以遊心九 部備觀數論。詭說異門並尋枝葉。既而歎 曰。槍榆豈冲天之舉。小道乖適遠之津。 聊以忘憂非吾徒也。夫澄神入慧莫尚五
門。攝山泉石致美息心勝地。乃摳衣獨往 止于栖霞寺焉。有慧布法師。空解第一。深 明方等。或有未悟韞櫝于懷。佇知音者及 見欣然便即開授。又以大智度論江左少
弘。布備宗緒將陳請說。乃垂覃思申暢 幽微。布公披襟歎美。即命開講。於是舊文 新意兩以通之。遠近餐服聞所未聞。釋論
廣興於斯盛矣。陳晉安王伯恭為湘州刺史。 深加禮異并請講眾。南行弘演。吏部尚書 毛喜。護軍將軍孫瑒。並鞠躬頂禮虔仰殊常。
左衛將軍傅縡。學通內外氣調甚高。緇素 之間無所推敬。每見覺來必心形俱肅。劇 談高論流連無已。天爵服人皆如此類。隋 朝剋定江表憲令惟新。一州之內止置佛
寺二所。數外伽藍皆從屏廢。覺懼金剛之地 淪毀者多。乃百舍兼行上聞天聽。有勅霈 然從其所請。啟沃神衿弘護像法信有 力焉。煬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欽佇勝人
義踰仄席。乃賜書曰。法師安善。涼暑惟 宜。承栖遲龜山之域。闡揚龍樹之旨。其義 端雄辯。獨演暢於稽陰。談柄微言。偏引級
於鏡水。弟子欽風籍甚味道尤深。今於城 內建慧日道場。延屈龍象大弘佛事盛轉 法輪。上人名稱普聞眾所知識。今遣迎候。
遲能光拂也。於即賁然來儀。膺此嘉命。法 濟上人者。靈智難思。於永福道場請開大 論。主上親臨法席稱善久之。後止白塔恒
事敷說。大品涅槃華嚴四論等二十餘部。遍 數甚多。學徒滿席。法輪之盛莫是過也。先 是江都舊邸立寶臺經藏。五時妙典大備於
斯。及踐位東朝。令旨允屬掌知藏事。僉曰 得人。大業二年從駕入京於路見疾。而神 色怡然法言無廢。及至將漸明悟如常。 咸見金剛大神前後圍遶外國梵僧燒香供
養。初有智覺禪師。爰感靈應。乃見覺名題 於金錄。固其所得位地義量難測。至三月 二十二日。遷化於泗州之宿預縣。春秋五十
有三。惟覺美詞令善容止。身長八尺風表 絕倫。攝 齋 昇堂俯仰可則。覿其威儀莫 不改容易觀。寓目忘倦。至於吐納玄言
宣揚妙義。雄辯清論雲飛泉涌。真可謂日月 入懷風飈滿室。雖復褊志滯情。亦頓忘鄙 吝。然其芝蘭所化。陶誘之功日就月將。固亦
弘矣。兼通外典妙善尺牘。屬詞染翰造次 可觀。折簡所至皆為模楷。加以風度淹遠 雅量弘深。談絕是非心夷彼我。峻矣重仞
人莫之窺。信施相積隨用檀捨。二翼之外纖 芥罔畜。止有論文談疏。盈於几篋而已。 豈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有詔喪事
所須隨由備辦。恩禮周給務從優厚。并具 舟檝。王人將送。其年五月十三日。還窆於 江陽縣之茱萸里。傳業學士數甚滋多。門人
智果。稟承遺訓情深追遠。乃與同學紀諸 景行碑于寺門。祕書詔誥舍人虞世南為 文。金紫光祿大夫內史侍郎虞世基為銘。 見於別集。
[0516c19] 釋道判。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也。三歲喪親十 五遊學。般涉史籍略綜儒道。十九發心出 家。投于外兄而剃落焉。具戒已後歷求善
友。深厭俗累絕心再往。每閱像教東傳。慨 面不睹靈跡。委根歸葉未之或聞。遂勇心 佛境誓尚瞻敬。以齊乾明元年。結伴二 十一人。發趾鄴都將經周塞。關邏嚴設又
照月光。踟蹰迴互義無踰越。忽值雲奔月 隱。乘暗度棧。遇逢遊兵。特蒙釋放。以周 保定二年達于京邑。武帝賞接崇重。仍令
於大乘寺厚供享之。經逾兩載。上表乞循 先志。又蒙開許。勅給國書并資行調。西度 砂磧千五百里。四顧茫然絕無水草。乘飢
急行。止經七夕便至高昌國。是小蕃附庸 突厥。又請國書。至西面可汗所 (此云天子治也) 彼土 不識眾僧。將欲加害。增人防衛不給糧
食。又不許出拾掇薪菜。但令餓死。有周國 使人諫云。此佛弟子也。本國天子大臣 敬重供養。所行之處能令羊馬孳多。可汗 歡喜。日給羊四口以充恒食。判等放之而
自煮菜進噉。既見不殺眾生不食酒肉 所行既殊。不令西過。乃給其馬乘遣人送 還。達于長安住乾宗寺。判以先在窮險 無人造食。遂捨具戒今返京室。後乃更受
之停止五年。逢靜藹法師。諮詢道務。慧業 冲邃淹歷五周朝夕聞問。方登階漸。會武 帝滅法。與藹西奔于太白山。同侶二十六
人。逃難巖居不忘講授。中百四論日夜研 尋恂恂奉誨。雖有國誅靡顧其死。東引尋 山岠于華岳。凡所遊遁者望日參焉。遂離 考山室二十餘所。依承藹德。為入室之元
宗。始末一十五年。隨逐不捨。後藹捨身窮 谷用陳護法。判含酸茹毒奉接遺骸。建塔 樹銘勒于巖壁。天元嗣曆尋改邪風。創立
百二十人為菩薩僧。判當其數。初住陟岵 寺。大隋受命廣開佛法。改為大興善焉。判 道穆僧徒歷總綱任。部攝彛倫有光先 範。開皇之肇。於終南山交谷東嶺。池號野
猪。逈出雲端俯臨原陸。躬自案行可為 栖心之場也。結草為庵集眾說法。開皇七 年。勅遣度支侍郎李世師。將天竺監工。就 造院舍常擬供奉。知判道業修曠。給額
為龍池寺焉。大將軍雲定興。以為檀越。四 事供給無爽二時。侍郎獨孤機。餐奉音猷 於宅後園別立齋宇。請來栖息。終日將事
稟其法戒。薛國公及夫人鄭氏。夙奉清訓 年別至此。諮承戒誥決通疑議。以大業十 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於山寺。春秋八十有 四。初判釋蒙啟法性狎林泉。少欲無競樂
居儉攝。行慈濟乏偏所留心。履苦登危 彌其本意。故每至粟麥二熟。行乞貯之至 厚。雪彌山則遺諸飛走。所以山侶遊僧。蒙 其獎濟者殷矣。又食不擇味生無患苦。僧
事鞅掌身先令之。而弘道終朝虔虔無怠。 雖暫遊世恒歸山室。斯亦巖岫之學觀矣。
[0517b16] 釋淨業。俗姓史氏。漢東隨人也。年登小學 即霑緇服。閭里嘉之號稱賢者。專經之歲 割愛出家。淨養威儀霜厲氷潔。受戒以後
遊刃河內。精研律部博綜異聞。時有論師 慧遠。樹德漳河傳芳伊洛。一遇清耳。便伸 北面。學涅槃等經。皆品酌其致弘宣大旨。
而恨文廣功略章句未離。及遠膺詔入關。 業亦負帙陪從。首尾餐承盡其幽理。晚就 曇遷禪師。學於攝論。遷器宇崇廓牆仞重深。
遂舉知人。同揚樂說。嘉業鑽仰誠至。乃傾 襟導引。隨聞頂受緘勒寸心。開皇中年。高 步於藍田之覆車山。班荊採薇。有終焉之
志。諸清信士。敬揖戒舟為築山房。竭誠奉 養。架險乘懸。製通山美。今之悟真寺是也。 業確乎內湛令響外馳。仁壽二年。被舉送舍
利于安州之景藏寺。初通行諸基。欲於十 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忽感異香滿院。眾共 嗟怪。因而樹立。將下舍利。赤光挺出照于
人物。寺重閣上聞眾人行聲。及往掩捕扃閉 如初。一人不見。塔北有池。沙門淨範為諸 道俗受菩薩戒。乃有群魚游躍首皆南向
似受歸相。範即乘舟入水為魚授法。魚皆 迴頭遶船如有聽受都無有懼業慶其所 遇。乃以舍利置於佛堂。先有塐菩薩一 軀。不可移轉。至明乃見迴身面於舍利。
狀類天然一無損處。屢興別瑞。傳言不盡。 大業四年。召入鴻臚館。教授蕃僧。九年復 召住禪定寺。聯翩荏苒微壅清曠後欲返於
幽谷。告同學曰。此段一行便為不返。而別 未淹旬。已聞殂化。春秋五十有三。達生知 命斯亦至哉。即大業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也。
露骸松下。初業神岸溫審儀止雍容。敦仁 尚德有古賢才調。篤愛方術。却粒練形。 氷玉雲珠。資神養氣。而卒非其所治。徒 載聲芳。潔己清貞差為傳德矣。
[0517c22] 釋童真。姓李氏。遠祖隴西寓居河東之蒲 坂焉。少厭生死希心常住。投曇延法師。 為其師範。綜掇玄儒英猷秀舉。受具已後
歸宗律句晚涉經論。通明大小尤善涅槃。 議其詞理。恒處延興敷化不絕。聽徒千數 各標令望。詳真高譽繼迹於師。開皇十二
年。勅召於大興善對翻梵本。十六年。別詔 以為涅槃眾主。披解文義允愜眾心。而性 度方正善御大眾。不友非類唯德是欽。仁
壽元年。下勅率土之內普建靈塔。前後諸 州一百一十一所。皆送舍利。打剎勸課繕搆 精妙。真以德王當時。下勅令住雍州創 置靈塔遂送舍利於終南山仙遊寺。即古傳
云。秦穆公女名弄玉。習仙昇雲之所也。初 真以十月內從京至寺路逢雨雪。飛奔滂 注掩漬人物。唯舍利輿上獨不霑潤。同共 異之。寺居 衝
谷日夕風振。自靈骨初臨 迄于藏瘞。怗然恬靜。燈耀山谷。兼以陰雲 四塞雨雪俱零。冀得清霽見日。有符程限。 真乃手執熏爐興發大願。恰至下期。冬日
垂照。時正在午。道俗同慶。及安覆訖還復 雲合。大眾共歎真心冥感之所至也。大業 元年營大禪定下勅召真為道場主。辭讓 累載不免登之。存撫上下有聲僧網。又
以涅槃本務。常事弘獎。言令之設。多附斯 文。大業九年。因疾卒于寺住。春秋七十有 一。真抱操懷亮。朋附高流廝下之徒。性非
傾徙。寺既初立宰輔交參。隆重居懷未始迎 送。情概天表卒難變節。當正臨食眾將四 百。大堂正梁忽然爆裂聲駭震霆。一眾驚散
咸言摧破。徒跣而出者非一。唯真端坐依常 執匙而食。容氣不改若無所聞。兼以偏悲 貧病。撤衣拯濟躬事扶視。時所共嘉。剛柔 兼美焉。
[0518a27] 釋靈幹。姓李氏。金城狄道人。祖相封於上 黨。遂隨封而遷焉。年始十歲。樂聞法要。遊 寺觀看情欣背俗。親弗違之。年十四。投鄴
京大莊嚴寺衍法師為弟子。晝夜遵奉無 怠寸陰。每入講堂想處天宮無異也。十 八覆講華嚴十地。初開宗本披會精求。僉 共怪焉。又酬抗群鋒無所躓礙。眾益欣
美。冠年受具專志毘尼而立性翹仰恭攝成 節。三業護持均持遮性。周武滅法通廢仁 祠。居家奉戒儀體無失。隋開佛日。有勅簡 入菩薩數中。官給衣盋少林置館。雖蒙
厚供而形同俗侶。開皇三年。於洛州淨土 寺方得落采。出家標相自此繁興。有海 玉法師。講華嚴眾。四方追結用興此典。幹 即於此眾講釋華嚴。東夏眾首咸共褒美。
開皇七年。因修起居道業夙聞。遂蒙別勅 令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