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九 本傳十七 附見七
[0521c21]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因傳一
[0521c22] 唐安州方等寺釋慧暠傳二
[0521c23]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法祥傳三
[0521c24] 唐終南山玉泉寺釋靜藏傳四 (道刪)
[0521c25] 唐新羅國皇隆寺釋圓光傳五 (圓安)
[0521c26] 唐蒲州仁壽寺釋海順傳六 (行友)
[0521c27] 唐京師普光寺釋曇藏傳七
[0521c28]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神逈傳八 (玄究)
[0521c29] 唐京師定水寺釋僧鳳傳九 (法位)
[0522a01] 唐京師普光寺釋道岳傳十 (明曠 明略)
[0522a02] 唐汴州慧福寺釋功逈傳十一
[0522a03] 唐汴州安業寺釋神照傳十二
[0522a04] 唐蒲州栖巖寺釋道傑傳十三
[0522a05] 唐蒲州栖巖寺釋神素傳十四
[0522a06] 唐東都天宮寺釋法護傳十五
[0522a07] 唐蜀都寺釋玄續傳十六
[0522a08] 唐蘇州法流水寺釋慧壁傳十七
[0522a09] 釋慧因。俗姓于氏。吳郡海鹽人也。晉太常寶 之後胤。祖朴梁散騎常侍。父元顯梁中書舍 人。並碩學英才世濟其美。因稟靈溫 � 清鑒
儉通。徽音深靡緇素欽屬。十二出家。事開 善寺慧熙法師。志學之年。聽建初瓊法師成 實。曾未具戒便齊入室。慧聲廣被道眾相
推。而欣味靜心未指章句。乃詣鍾山慧曉 智瓘二禪師。請授調心觀法。定水既清道 思逾肅。師襲宏略曲盡幽微。而悟言神解
獨酌標致。又造長干辯法師。稟學三論。窮 實相之微言。弘滿字之幽旨。寫水一器。青 更逾藍。辯後歸靜山林。便以學徒相委。
受業弟子五百餘人。踵武傳燈將三十載。 陳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請法 師。部從相諠絲竹交響。當即氣同捨壽。體
如平日。時經七夕若起深定。學徒請問乃 云。試看箱內見有何物。尋檢有絹兩束。因 曰。此為 嚫 遺耳。重問其故。曰妄想顛倒知
何不為。吾被閻羅王召。夏坐講大品般若。 於冥道中謂經三月。又見地獄眾相五苦 次第。非夫慈該幽顯行極感通。豈能赴彼
冥祈神遊異域。陳僕射徐陵。高才通學。尚 書毛喜。探幽洞微。時號知仁。咸歸導首。隋 仁壽三年起禪定寺。搜揚 宇 內遠招名德。
因是法門龍象乃應斯會。既德隆物議大 眾宗歸。遂奉為知事上座。訓肅禪學柔順 誘附。清穆僧倫事等威權。同思啟旦。又寺
初勝集四海一期。名德相亞通濟斯美。因又 寔兼之矣。頻講三論並製文疏。要約標控 學者高奉。大唐弘運重興佛日。舉十大德
當其一焉。以身御法不令而行。讓以得之 屈己成務。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咸崇菩 薩戒師。後進具戒者。無不依而羯磨。左僕
射蕭瑀。器局貞亮玄風凝遠。刑部尚書沈叔 安。溫彝弘雅達信通神。並崇仰欽承于茲 二紀。因定慧兩明空有兼照。弘法四代常 顯一乘。而莫競物情喜怒無色。故遊其
道者莫測其位。以貞觀元年二月十二日 卒于大莊嚴寺。春秋八十有九。未終初夜 告弟子法仁曰。各如法住。善修三業無 令一生空過。當順佛語勿變服揚哀。隨
吾喪後事不可矣。乃整容如常。潛思入定 於後夜分正坐而終。咸聞異香滿室。遂遷 坐于南山至相寺。于時攀轅扶轂。道俗千 餘送至城南。又聞天樂鳴空。弟子等為建
支提塼塔。勒銘封樹。蘭陵蕭鈞掣文。仁是 鄉人少所供奉。清淨身心修行念定。卑弱 著性有名門學。
[0522b28] 釋慧暠。安陸人。幼入道門。即懷遠量收覽 經義弘導居心。初跨染玄綱希崇大品。博 聞略究而情阻未申。承苞山明法師興皇
遺屬世稱郢匠通國瞻仰。因往從之。諮奉 無倦。備清遐道遂得廣流。部帙恢裕興 焉。年方登立即昇法座。談撝一指眾侶諠 譁。受業傳燈分風徙化。然以法流楚服
成濟已聞。岷絡三巴尚昏時網。便以法弘 導遠化未聞。隋大業年泝流江硤。雖遭風 浪厲志無前。既達成都大弘法務。或就綿 梓隨方開訓。自玉壘僧侶因此開明。衝
煙總萃傾味正法而成惠 卹 焉。無憚遊 涉故使來晚去思詠歌滿路。又以眾斯殷 雜枯折由生。暠據法徵治情無猜隱。時或
不可其懷者。計奏及之云。結徒日盛道俗 屯擁。非是異術何能動世。武德初年下勅 窮討。事本不實。誣者罪之。暠惟道在人弘。
義須知返。乃旋途南指道出荊門。隨學之 賓又倍於前。既達故鄉亟仍前業重張 領牒更敘關鍵。神望彌高眾聚彌結。弊其 諠競。避地西山之陰。屏退尋閑陶練中觀。
經逾五載四眾思之。又造山迎接處邑傳 化。暠隨宜利益意引行藏。還返安州方等 寺講說相續。以貞觀七年卒于所住。春秋 八十有七。自暠一位僧伍。精勵在先日止
一餐。七十餘載隨得便噉無待營求。不 限朝中趣得便止。所以蜀部豐都芬羞兼 列。每旦填供常充寺門。暠並命入僧。自無 一受。旦講若下食惟一椀。自餘餅菜還送入
僧。有學士導勤。見其羸弱恐法事稽留。 為告外眾。令辦厚供。暠怪異常。推問食 所由。即令勤出眾。永不相襲。告曰。邪命
之食不可御也。汝聞吾言而不解教意。其 守節稟法也如此。
[0523a04] 釋法祥。同州人。童稚出家。清貧寡慾。周勤 訪道。栖止無定。冠具已後遵奉憲章。刻意 鞭後潛心玄賾。二教周廢便從俗吏。而抱
德懷經禮誦無輟。僚佐班列同共嘉尚。將 欲進位貢入臺府。而正性慕道不思榮問。 乃恣其習業霑員而已。隨興法現即預 出家。住大興國寺。志操俊爽言必簡衷。立
身凝肅不居幽屏。常處大房開通前後。三 十餘年當風而住。虛廓其慮門未曾掩。坐 臥一床讀經為業。道俗問訊者。自非讀盡。
復卷中無涉言。故知其客節卷未收者。咸 私覿已後而奉對。祥潛思玄籍博綜多持。 開蒙引喻言不加飾。因染傷寒。有勸藥 療者。皆無所受。但苦邀心隨務量擬。或患
痢病。有加藥者。乃曰痢者水也。不進自 除。便噉乾飯。數日便差。其執節堅固率皆 類此。兼又持信標儀不交華薄。申令眾
範出言歸敬。故眾有諸罰。祥必先致其詞。 聞過伏引更不怨及。其德耀人神為若 此矣。以武德七年。沈痾累月素氣綿弱。侍
者參立。乃微言佛像佛像。聲既沈隱。初聞 未了後思乃悟。迴顧看之。瞥見尊儀峙然 西壁。光相宛具須臾漸隱。又聞香樂競至。
愔欝盈房。道俗驚嗟。又見一群白鶴從西 方。來遶房三匝翔傳還復來處而去。於 後少時而卒。乃葬于城之東隅。傾邑充衢 幢蓋綿亘。哀慟之聲流聞遠近。
[0523b02] 釋靜藏。俗姓張。澤州高都人。九歲出家。投 清化寺詮禪師而為師主。訓誨之至極附大 猷。進戒已後樂思定業。通微盡相宗徒有
歸。年二十三發弘誓曰。丈夫出俗。紹釋為 氏。豈不欲義流天下名貫玄班者乎。承 鄉壤大德遠法師勅召在京弘化為務。便往 從之。未至值遷。果非本遂。乃遍諸法席
聽採經論。攝論十地是所偏求。還住淨影 弘揚所習。大業九年召入鴻臚教授東蕃。 三國僧義。九夷狼戾。初染規猷賴藉乘機。
接誘並從法訓。武德初歲。太僕卿宇文明達。 宿昔承奉禁戒是投。合門請業用比昭穆。 勅使達為河之南北執節招撫。綸言既出將
事首塗。藏送曰。世界無常佛有誠誥。別易 會難。先民遺語。願常存此。奉信在心。達以 藏夙有預聞曾經事驗。拜辭曰。弟子銜命
於不返。願師冥道照助。及至相州果為賊 王德仁所害。其子世壽奏曰。臣父奉勅。安 撫竭誠奉國。為賊所害。思報皇恩。藍田
散谷見有故寺。望得為父修立。并度僧二 十人。帝問欲作何寺。壽以事諮藏。曰此 山上有閏玉下有流泉。可名玉泉耶。壽 具奏聞。帝依所請仍延藏往住。堂宇廊廟
並指撝焉。遠近道俗造山修覲。皆遺之法 藥。安時處順。遂復其性。以武德九年十二 月因事入京。遇染時患限終京室。春秋
五十有六。弟子道刪祖習風範。地持一部敷 化在心。今住終南至相。有名於世。
[0523c01] 釋圓光。俗姓朴。本住三韓。卞韓馬韓辰 韓。光即辰韓新羅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 而神器恢廓愛染篇章。挍獵玄儒討讎子
史。文華騰翥於韓服。博贍猶愧於中原。遂 割略親朋發憤溟渤。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 陵。有陳之世號稱文國。故得諮考先疑詢
猷了義。初聽莊嚴旻公弟子講。素霑世典謂 理窮神。及聞釋宗反同腐芥。虛尋名教 實懼生涯。乃上啟陳主請歸道法。有勅許 焉。既爰初落采即稟具戒。遊歷講肆具盡
嘉謀。領牒微言不謝光景。故得成實涅槃 薀括心府。三藏數論偏所披尋。末又投吳 之虎丘山。念定相沿無忘覺觀。息心之眾 雲結林泉。並以綜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
易擬筒直難虧。深副夙心遂有終焉之慮。 於即頓絕人事盤遊聖蹤。攝想青霄緬謝 終古。時有信士宅居山下。請光出講固辭 不許。苦事邀延。遂從其志。創通成論末
講般若。皆思解俊徹嘉問飛移。兼糅以絢 采織綜詞義。聽者欣欣會其心府。從此 因循舊章開化成任。每法輪一動。輒傾注 江湖。雖是異域通傳。而沐道頓除嫌郄。故
名望橫流播于嶺表。披榛負橐而至者相接 如鱗。會隋后御宇威加南國。曆窮其數 軍入楊都。遂被亂兵將加刑戮。有大主 將望見寺塔火燒。走赴救之了無火狀。但
見光在塔前被縛將殺。既怪其異即解而 放之。斯臨危達感如此也。光學通吳越。便 欲觀化周秦。開皇九年來遊帝宇。值佛法 初會攝論肇興。奉佩文言振績徽緒。又馳
慧解宣譽京臯。勣業既成道東須繼。本國 遠聞上啟頻請。有勅厚加勞問放歸桑梓。 光往還累紀老幼相欣。新羅王金氏。面申虔
敬仰若聖人。光性在虛閑。情多汎愛。言常 含笑慍結不形。而牋表啟書往還國命。並出 自胸襟。一隅傾奉皆委以治方。詢之道 化。事異錦衣請同觀國。乘機敷訓垂範
于今。年齒既高乘輿入內。衣服藥食並王 手自營不許佐助。用希專福。其感敬為 此類也。將終之前。王親執慰。囑累遺法。兼
濟民斯為說。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 十八年。少覺不悆。經于七日。遺誡清切。端 坐終于所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
貞觀四年也。當終之時。寺東北虛中音樂滿 空異香充院。道俗悲慶知其靈感。遂葬于 郊外。國給羽儀。葬具同於王禮。後有俗人
兒胎死者。彼土諺云。當於有福人墓埋之。 種胤不絕。乃私瘞於墳側。當日震此胎屍 擲于塋外由此不懷。敬者率崇仰焉。有 弟子圓安。神志機頴性希歷覽。慕仰幽求
遂北趣九都。東觀不耐又西燕魏。後展帝 京備通方俗。尋諸經論跨轢大綱。洞清 纖旨晚歸心學。高軌光塵。初住京寺。以道 素有聞。特進蕭瑀。奏請住於藍田所造津
梁寺。四事供給無替六時矣。安甞敘光云。 本國王染患。醫治不損。請光入宮。別省安 置。夜別二時為說深法。受戒懺悔。王大信
奉。一時初夜王見光首。金色晃然有象日 輪隨身而至。王后宮女同共覩之。由是重 發勝心。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於卞韓
馬韓之間。盛通正法。每歲再講匠成後學。 嚫 施之資並充營寺。餘惟衣 缽 而已。
[0524b05] 釋海順。姓任氏。河東蒲坂人。容貌方偉音韶 圓亮。長面目少髭髯。儀服不群於眾有 異。少處寒素生於田野。早喪慈父與母
孤居。孝愛之情靡由師傅。廉直之性獨拔 懷抱。每恨家貧無資受業。故年在志學尚 未有聞。乃慷慨辭親。脫落求道出家。依于 沙門道遜。道光玄胄名扇儒宗。具見後
傳。順躬事學禮晝夜誦經。初無暫替。文不 再覽日殆三千。歲登具受履操逾遠志業尤 勇。念守所持誓無點累。仍以威儀麁著身
過可防。語笑易為口非難護。乃因他患緘 默不言。却掃蓬扉事心而已。方以學行之 始慧解為先。遂閱討眾經伏膺玄宰。方等 諸部咸稟厥師。皆探賾研幾貴言領意。
有栖巖寺沙門神素者。性好幽栖尤專二 論。順遠承寄調思扣沖關。乃荷帙登峯 諮參講肆。徒屬既眾鑽仰殊多。有所詢求 但舉綱要。順頻時屬請微以為繁。雖慍色
不形。而勞心可驗。順逡巡退席曰。昔陳亢 問一得三。今者請一蒙二。亦何遽乎。曰何 謂耶。答曰。一則見忤。一則聞義。素既悟其
所述。因斯自革。於是無疑不斷。有滯必 申。至於雜心隱括備在婆沙。研精專一始 終該統。或下山分衛。而執卷披文。或企足 接明假照尋讀。莫不洞開樞要妙鑒幽
原。順嘗以餘席言於素曰。海順曠劫深尤 不逢賢聖。周旋五趣莫能自免。致生茲 穢土對此凡緣。未能出有欲河登無為 岸。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沈坑塪者乎。因
涕泣 濡 襟。歔欷哽塞。又曰。每念二輪交轍。 息駕何門。六道長驅。思歸無路。言及斯 事載懷惶悚。且生得為人。啟期亡憂於貧
賤。出家弘道。僧度不易於公侯。順今兼之。 一何可慶。又以。大冥之室仰屬傳燈。雖不 面奉如來。而幸遇法師耳。不量短綆輒揆
深源。願得賜以明珠投之渾浪。如此則一 生有獲。千載無恨也。遂即言笑如常容儀 自若。素曰。敢聞君子志矣。恐不副雅懷。素
後累居僧任。果停講席。順以法輪罕遇。遂 欣禪味。有沙門道傑者。頴秀定慧。希慕風 景。乃致書曰。敢稽首大師門下。每欲理靜
攝心山泉畢志。但以無明大夜非慧炬不 輝故。栖寄法筵聽覽玄旨。至於人物聚集。 頗勞低仰。況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儻從風
燭前路奚憑。所以策駑駘之疲。想千里之 遠。定門玄妙輒希輒入。逆其不逮益用盤 桓。伏願開含養之懷。退人以禮。傑得書美
其銳情玄暢也。乃報曰。促路非騏驥之逸 轡。灌木豈是鸞鳳之栖息。故當引水而沐 枯魚。戢翼而朋寡鶴耳。脫其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