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五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十一 正紀十五 附見四
[0538b12]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傳一
[0538b13] 唐襄州光福寺釋慧 璿 傳二
[0538b14] 唐襄州神足寺釋慧眺傳三
[0538b15] 唐綿州隆寂寺釋靈睿傳四
[0538b16] 唐京師弘福寺釋僧辯傳五
[0538b17] 唐京師普光寺釋法常傳六
[0538b18] 唐澤州清化寺釋智徽傳七
[0538b19] 唐澤州清化寺釋玄鑒傳八
[0538b20] 唐京師弘福寺釋玄會傳九
[0538b21] 唐京師慈悲寺釋行等傳十
[0538b22] 唐蒲州仁壽寺釋志寬傳十一
[0538b23] 唐相州慈潤寺釋慧休傳十二 (曇元 靈範)
[0538b24] 唐京師弘福寺釋靈潤傳十三 (淨元 智衍)
[0538b25] 唐京師慈恩寺釋道洪傳十四
[0538b26] 唐京師慈恩寺釋義褒傳十五
[0538b27] 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也。八歲出家。事英 禪師為弟子。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明即 興皇之遺屬也。初朗公將化。通召門人。言
在後事。令自舉處。皆不衷意。以所舉者 並門學有聲。言令自屬。朗曰。如吾所舉乃 明公乎。徒侶將千名明非一。皆曰。義旨所
擬。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坐之東柱下明 也。明居此席不移八載口無談述身無妄 涉。眾目癡明。既有此告莫不迴惑。私議。
法師他力扶矣。朗曰。吾舉明公必駭眾意。 法教無私不容瑕隱。命就法座對眾敘之。 明性謙退泣涕固讓。朗曰。明公來吾意決矣。
為靜眾口聊舉其致。命少年捧就傳座。告 曰。大眾聽。今問論中。十科深義。初未曾 言。而明已解。可一一敘之。既敘之後。大眾
愜伏。皆慚謝於輕蔑矣。即日辭朗。領門人 入茅山終身不出。常弘此論。故興皇之宗 或舉山門之致者是也。敏採摘精理出聽
東安。言同意異更張部別。年二十三又聽高 麗實公講大乘經論。躬為南坐結軫三周。 及實亡後。高麗印師上蜀講論。法席彫散
陳氏亡國。敏乃反俗三年潛隱。還襲染衣 避難入越。住餘姚梁安寺。領十沙彌講法 華三論相續不絕。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
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 相續法輪。于時眾集義學沙門七十餘州八 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眾三百。士俗之
集不可復紀。時為法慶之嘉會也。至十九 年。會稽士俗請往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 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頂上。長七尺許。
作黃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 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 四部大經功德難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 東方來迎法師。弟子數十人同見此相。至
八月十七日。爾前三日三夜無故闇冥。恰至 二十三日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地 為震動因爾遷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長七尺
六寸。停喪七日異香不滅。莫不怪歎。道 俗莊嚴。送於隆安之山焉。
[0539a08] 釋慧 璿 。姓董氏。少出家在襄州。周滅法後 南往陳朝。入茅山聽明師三論。又入栖霞 聽懸布法師四論大品涅槃等。晚於安州大
林寺聽圓法師釋論。凡所遊刃並契幽極。 又返鄉梓住光福寺。會亂入城。盧總管等 請在官舍講華嚴經。僧徒擁聚千五百人。 既屬賊圍各懷翹敬。不久退散深惟法力。
唐運斯泰又住龍泉。三論大經鎮常弘闡。 兼達莊老史子談笑動人。公私榮達參問 繁結。蔣紀諸王互臨襄部。躬申敬奉坐鎮
如初。王出門顧曰。迎送不行。佛法之望也。 由此聲譽又逸漢南。貞觀二十三年。講涅 槃經。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法師疾作房
宇。不久當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講盂蘭 盆經竟。斂手曰。生常信施今須通散。一毫 以上捨入十方眾僧及窮獨乞人并諸異道。 言已而終於法座矣。春秋七十有九。惟
璿 立 性虛靜不言人非。賓客相投欣若朋友。面 常含笑慈育在懷。涉獵玄儒通冠文釆。 襄荊士素咸傾仰之。聞其長往無不墮淚。
初住光福寺。居山頂引汲為勞。將移他 寺夜見神人。身長一丈衣以紫袍。頂禮 璿 曰。奉請住此常講大乘。勿以小乘為慮。 其小乘者亦如高山無水不能利人。大乘
經者猶如大海。自止此山多佛出世。一人 讀誦講說大乘。能令所住珍寶光明眷屬榮 勝飲食豐饒。若有小乘前事並失。惟願弘持
勿孤所望法師須水。此易得耳。來月八日 定當得之。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請一龍 王去也。言已不見。恰至來期七日初夜。大
風卒起從西南來。雷震雨注。在寺北漢高 廟下佛堂後百步許。通夜相續至明方住。惟 見清泉香而且美。合眾同幸。及亡龍泉漸 便乾竭。據斯以言亦感通之奇致矣。
[0539b13] 釋慧眺。姓莊氏。少出家。以小乘為業。遊學 齊徐青海諸州。數論之精馳譽江漢。開皇末 年。還住鄉壤之報善寺承象王哲公在下
龍泉講開三論心生不忍曰。三論明空。講 者著空。當發言訖。舌出三尺。鼻眼兩耳並 皆流血。七日不語。有汰律師。聞其撥略
大乘。舌即挺出。告曰。汝大癡也。一言毀經 罪過五逆。可信大乘方可免耳。乃令燒香 發願懺悔前言。舌還收入。便輿往哲所。誓
心斂迹惟聽大乘。哲之云亡。為設大齋於 墓。又建七處八會廣請道俗。百日既滿。即 往香山神足寺。足不踰閫常習大乘。每勸
諸村年別四時講華嚴等經。用陳懺謝。常 於眾中顯陳前失。獨處一房常坐常念。貞 觀十一年四月三日。在寺後松林坐禪。見 有三人。形貌都雅赤服。禮拜請受菩薩戒
訖。白曰。禪師大利根。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猶在地獄。聞此重囑。涕泗交流 大哭還寺。在講者房前宛轉嗚咽不能得
言。以水洒醒。乃更大哭。繞佛懺悔。用此 為恒。又勸化士俗。造華嚴大品法華維摩 思益佛藏三論等各一百部。至十三年三月
九日中時。佛前禮懺因此而終。春秋八十餘 矣。自終七日。林樹變白大泉渾濁。過此方 復。斯亦知過能改無過者同。誠可嘉矣。寺
去城邑將五十里。從受歸戒者七千餘人。 填赴山河為建大齋於墓所。三十法師各 開一經。用津靈造。
[0539c12] 釋靈睿。姓陳。本惟穎川。流寓蜀部。益昌之 陳鄉人也。祖宗信於李氏。其母以二月八日 道觀設齋。因乞有子。還家夢見在松林
下坐有七寶鉢於樹顛飛來入口。便覺有 娠。即不喜五辛諸味。及其誕已設或食者 母子頭痛。於是遂斷。八歲二親將至道士 所令誦步虛詞。便面孔血出遂不得誦。還
家入田。遇見智勝法師。便曰。家門奉道。自 欲奉佛隨師出家。即將往益州勝業寺為 沙彌。一夏之中。大品暗通。開皇之始。高麗印
公入蜀講三論。又為印之弟子。常業大乘。 後隨入京流聽諸法。大業之末。又返蜀部 住法聚寺。武德二年。安州暠公上蜀。在大
建昌寺講開大乘。睿止法延三年。後還 蜀本住。常弘此部經二年許。寺有異學。 成實朋流嫌此空論。常破吾心將興害意。 睿在房中北壁而止。初夜還床栖遑不定。
身毛自竪。移往南床坐。至三更忽聞北壁 外有物撞度達於臥處。就而看之。乃漆竹 笴槊。長二丈許。向若在床身即穿度。既害不
果。又以銀挺雇賊入房。睿坐案邊覓終 不獲。但有一領甲在常坐處。睿知相害之 為惡也。即移貫還綿州益昌之隆寂寺。身 相黑短止。長五尺。言令所及通悟為先。常
講大乘以為正業。貞觀元年。通州騫禪師 作檀越盡形供給。三百聽眾。至七年八月 二十五日夜。睿夢有衣冠者來迎騫往西 方去。徒眾鉢中皆空無物。至三十日。寺
鍾大小七口。銅磬十餘一時皆鳴。至三更 據繩床加坐而終。睿自此後。周流講唱傳 化不絕。至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四更大
風忽起。高聲言曰。靈睿法師來年十月。往南 海大國光明山西阿觀世音菩薩所受生也。 至期十月三日。合寺長幼道俗。見幡華菩薩
滿寺而下。晚講入房看疏讀經。外有僧告。 幡花異香充寺及房。睿聞捉經出看斂容立 終。堅持不倒。扶臥房中。三更忽起加坐如
生刺吏以下躬手付香供養其屍。道俗相送 歸東度山。設大會八千人。時年八十三矣。 然其潔清。童稚過中不飲。葷辛莫履。具盡 報云。
[0540a24] 釋僧辯。俗姓張。南陽人也。渚宮陷沒入關 住於馮翊焉。年甫七歲日誦千言。時以奇 之。聲于鄉壤。十歲欣仰道法思欲出家。局
以公憲。未蒙剃落。乃聽維摩仁王二經。文 義俱收。昇座覆述。宣吐教理有稱於時。 先學大德相顧曰。吾等沒後不足憂也。此人
出家紹隆遺法矣。開皇初年。勅遣蘇威。簡 取三千人用充度限。辯年幼小最在末行。 輕其行業召令口誦。言詞清囀章句契斷。
神明朗正。見者屬目。由是大蒙嗟賞。餘 並不試。同得出家。受具已後專尋經論。時 有智凝法師。學望京華德隆岳表。辯從問 知津乃經累載。承席覆述允合同倫。遂
使旁疏異解曲有正量。識者僉悟擊其 大節。大業初歲。召入大禪定道場。眾復屯 之欣其開解。武德之始。步出關東蒲虞 陝
虢。大弘法化。四遠馳造倍勝初聞。嘗處芮 城將開攝論。露縵而聽。李釋同奔序王將 了。黃巾致問酬答乃竟。終誦前關。辯曰。
正法自明邪風致翳。雖重廣誦不異前通。 黃巾高問轉增愚叟謂其義壯。忽旋風勃起 徑趣李宗。縵倒掩抑身首煩擾。冠幘交橫衣
髮紊亂。風至僧倫怗然自滅。大眾笑異其 相。一時便散。明旦入文。 赧 然莫集。辯雖乘 此勝。而言色不改。時共服其 异 度也。貞觀
翻經被徵證義。弘福寺立又召居之。雖屢 處以英華而情不存得喪。約時講說不 替寒溫。異學名賓皆欣預席。故使海之內 外僧雜華夷不遠萬里承風參謁。俱舍一
論振古未開。道岳法師命章搆釋。辯正講 論廢而聽之。隨聞出鈔三百餘紙。或聞初 開法肆或中途少閑。但有法坐無論勝負。 咸預位席橫經而聽。斯渴法之。深良未儔
矣。而謙讓知。足不重榮勢。名滿天下。公卿 咸委。而不識其形也。皆來覓之。辯如常威 儀不變其節。任其來去曾無迎送。時儕倫
諸德。以此懷尚而不能行也。以貞觀十六 年六月十三日卒於弘福寺。春秋七十有五。 于時炎曦赫盛停屍二旬。而相等生存形 色不變。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于時亢
旱積久埃塵涱天。明當將送夜降微雨。故 得幢蓋引列。俱得升濟。七眾導從不疲形 苦。殯於郊西龍首之原。鑿土為龕處之。 于內門通行路。道俗同觀。至今四年鮮
明如在。自辯置懷慈濟。愛法為功。路見 貧苦不簡人畜。皆盡其身命濟其危厄。講 聽之務惟其恒習。其攝論中邊唯識思塵佛 性無論。並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0540c14] 釋法常。俗姓張氏。南陽白水人也。高祖隆仕 魏因移于河北郡焉。少踐儒林頗知梗概。 而厭其諠雜情欣出家。奉戒自守不郡非
類。霜懷標舉為眾所推。年十九。投曇延法 師。登蒙剃落既預聽限。大闡宏猷。學不 逾歲。即講涅槃。道俗聽者咸奇理趣。自爾
專親侍奉曉夕諮謀。每擊幽致。延欣其情 理深當。乃摩頂曰。觀子所涉。必住持正法 矣。於即研精覃思無釋寸陰。時年二十二。
攝論初興。隨聞新法仰其弘義。于時論門 初闢。師學多途。封守舊章鮮能迴覺。常乃 博聽眾鋒校其銛銳。秦齊趙魏靡不周行。 時積五年鑽覈名理。至於成實毘曇華嚴
地論。博考同異皆為軌轍。末旋踵上京慨 茲異敘。隨講出疏示顯群迷。隋齊王暕。 召結時望盛演釋經。登預法座敷陳至理。 詞義弘遠罕得其門。僉共美之嘉歎。成俗
遂有。胥徒歸湊。相續依承。四時講解以為恒 任。大業之始榮唱轉高。爰下勅旨入大禪 定。相尋講肆成濟極多。唐運初興遐邇清
晏。四遠投造增倍於前。每席傳燈播揚非 一。貞觀之譯證義所資。下勅徵召恒知翻 任。後造普光宏壯華敞。又召居之。衣服供
給四時隨改。又下勅令為皇儲受菩薩戒。 禮敬之極眾所傾心。貞觀九年。又奉勅召。 入為皇后戒師。因即勅補兼知空觀寺上座。
撫接客舊妙識物心。弘導法化長鎮不絕。 前後預聽者數千。東蕃西鄙難可勝述。及 學成返國皆為法匠。傳通正教于今轉盛。 新羅王子金慈藏。輕忽貴位棄俗出家。遠
聞虔仰思覩言令。遂架山航海遠造京師。 乃於船中夢矚顏色。及覩形狀宛若夢 中。悲涕交流欣其會遇。因從受菩薩戒。盡 禮事焉。十四年。有僧犯過。下勅普責京
寺。大德綱維因集於玄武門。召常上殿。論 及僧過。常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不 能躬奉教網。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
寡於訓誨。恥愧難陳。遂引涅槃付屬之旨。 上然之。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餘人。又延設 供。食訖而退。及李道居先。不勝此位。率
僧邀駕隨頓表上。既不蒙遂。因染餘疾。 的無痛所右脇而終于住寺。春秋七十有 九。即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至七月 二日。葬於南郊高陽之原。時炎景陵天遊
塵翳日。逮至發引之前。夜降微雨。及於明 旦。天地清朗雲霧四除。纖塵不飛道路無 擁。京寺僧侶門人子弟等。各建脩幢三十
餘車。前後威儀四十餘里。信心士女執素 幡花列侍左右。乃盈數萬。卿相儐從。僉以 榮之。初常涉詣義門妙崇行解。故眾所推。
美歸於攝論。而志之所尚慕涅槃。恒欲披 講未之欣悟。遂依眾請專弘此論。陶冶理 味精貫匈懷。依時赴講全無讀誦。纔有 餘暇課業行道。六時自勵片無違缺。有大
神王冠服皆素。率其部從隨其旋遶。道俗 時見。密以高之。又曾宵夜至佛堂中。壁畫 樂天一時起舞。後於中夜又在佛堂。觀音 菩薩從外入戶上住空中。身相瓌奇佩服
瓔珞。晃發希有良久便滅。後經五年。天將欲 曙。又感普賢菩薩從東而來。去地五六丈 許。常之專精。徵應為如此也。故立志清峻
逾久逾劇。所獲法利多造經像。但務奇妙 不言其價。歲建檀會終盡京師。悲敬兩田 無遮供養。自所服用麁弊而已。講揚別供一
不受之。還布眾中持操無改。著攝論義疏 八卷玄章五卷。涅槃維摩勝鬘等。各垂疏記。 廣行於世。弟子德遜等。為立碑于普光之 門。宗正卿李百藥為文。
[0541b24] 釋智徽。俗姓焦。澤州高平人也。年十三。志 樂出家不希世累。住本州清化寺。依隨遠 法師聽涉經論。於大涅槃偏洞幽極。故齒
年學稔為諸沙彌之卓秀者也。立性勤恪樂 理僧務。每有執役不憚形苦。晝供養僧 夜讀章疏。衣不解帶研精無怠。受具已後。
神思高正戒行明潔。然平恕儉約見者欽屬。 歆慕弘道歲常講涅槃十地地持維摩勝鬘。 用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