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2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護法下 正傳五 附見五
[0632b25] 唐終南山智炬寺釋明贍傳一
[0632b26] 唐京師勝光寺釋慧乘傳二 (道璋)
[0632b27] 唐京師大總持寺釋智實傳三 (普應 法行)
[0632b28] 唐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傳四 (慧序)
[0632b29] 唐新羅國大僧統釋慈藏傳五 (圓勝)
[0632c01] 釋明贍。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異 操。所住龍貴村二千餘家。同共高之傳于口 實。十四通經。十七明史。州縣乃舉為俊
士。性慕超方不從辟命。投飛龍山應覺寺 而出家焉。師密異其度。乃致書與鄴下大 集寺道場法師令其依攝。專學大論。尋值
法滅。潛形東郡。隋初出法。追住相州法藏 寺。而立志貞明不干非類。正業之暇了無 他涉。內通大小外綜丘墳。子史書素情所
欣狎。將事觀國移步上京。開皇三年。勅 召翻譯住大興善。眾覩德望可宗。舉知寺 任。辭而不免。便綱管之。大業二年。帝還京
室。在於南郊。盛陳軍旅。時有濫僧染朝憲 者。事以聞上。帝大怒。召諸僧徒並列御前。 峙然抗禮。下勅責曰。條制久頒義須致敬。
于時黃老士女。初聞即拜。惟釋一門儼然 莫屈。時以贍為道望眾所推宗。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僧等義無設敬。若准 制返道。則法服不合敬俗。勅云。若以法
服不合。宋武為何致拜。贍曰。宋氏無道 之君。不拜交招顯戮。陛下有治存正。不 陷無罪。故不敢拜。帝不屈其言。直遣舍
人語僧。何為不拜。如此者五。黃巾之族連 拜不已。惟贍及僧。長揖如故。兼抗聲對 敘。曾無憚懾。帝乃問。向答勅僧是誰。錄名
奏聞。便令視被戮。諸僧合樂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闕陳謝。贍又先登雖 達申遜之詞。帝夷然不述。但下勅於兩禪 定各設盡京僧齋。再遺束帛特隆常准。後
迴蹕西郊顧京邑語朝宰曰。我謂國內無 僧。今驗一人可矣。自爾頻參元選。僉議斯 屬。下勅令住禪定。用崇上德故也。眾以 贍正色執斷不避強禦。又舉為知事上座。
整理僧務備列當時。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銓擬明哲允折無滯。貞觀之初。以贍善 識治方有聞朝府。召入內殿。躬昇御床。 食訖對詔。廣列自古以來明君昏主制御
之術。兼陳釋門大拯以慈救為宗。帝大 悅。因即下勅。年三月六普斷屠殺。行陣之 所皆置佛寺。登即一時七處同建。如豳州昭
仁晉州慈雲。呂州普濟。汾州弘濟。洺州昭 福。鄭州等慈。洛州昭覺。並官給匠石。京送 奴隷。皆因贍之開發也。又私以每年施
物。常飯千僧。大乘經論須者為寫。歲恒 不絕。為報母恩及暮齒將臨。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隱焉。京輦歸信遠趣
於林。問道奉戒又繁常昔。乃自惟曰。攝心 歸靜猶自煩乎。試縱餘齡更還京邑。少時 遇疾猶堪療治。乃曰。吾命極矣。可懸一月。
枯骸累人。乃延諸大德就興善寺設齋辭 訣。房杜僕射舉朝畢集。具齎助供 嚫 錫山 積。贍通大捨懺辭告別。即日力杖出京返
于智炬。竭誠勤注想觀西方。心通明利。 告侍者曰。阿彌陀佛來也。須臾又云。二大 菩薩亦至。吾於觀經成就十二。餘者不了。
既具諸善相顏貌怡然奄爾而逝。春秋七十。 即貞觀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時以預記之 驗。知命存乎。初未終前。遺令焚身。及闍維
訖。乃見骸骨圓全都無縫道。當其頂上紫 色瞱然。遂瘞于巖下。
[0633b03] 釋慧乘。俗姓劉氏。徐州彭城人也。其先炎漢 之緒。祖欣梁真前將軍瑯瑘太守。父雅陳兵 部郎中。叔祖智強。少出家。陳任廣陵大僧
正。善閑成論及大涅槃。乘年十二。發心入 道。仍事強為師。服膺論席備探精理。十六 啟強曰。離家千里。猶名在家沙門也。諸
廣遊都郡疏諸耳目。強從之。便下楊都。 聽莊嚴寺智 皭 法師成實。爰始具戒。即預 陳武帝仁王齋席。對御論義詞辯絕倫。數千
人中獨迴天睠。至四月八日。陳主於莊嚴 寺總令義集乘。當時竪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一法師英俠自居擅名江左。舊住開泰 後入祇洹。乃問曰。為佛果出二諦外。二諦
出佛果外。乘質云。為法師出開泰。為開泰 出法師。彼曰。如鴛鴦鳥不住圊廁。乘應 聲曰。釋提桓因不與鬼住。彼曰。鳩翅羅鳥
不栖枯樹。乘折云。譬如大海不宿死屍。于 時 皭 公處座嘆曰。辯才無礙其鋒難當者 也。躬於帝前賞天柱納袈裟。由是令響通
振隣國斯傳。陳桂陽王尚書毛喜僕射江總 等。並申久敬咸慕德音。屬陳季道離隋風 遠扇。太尉晉王於江都建慧日道場。遍詢
碩德。乘奉旨延住。仍號家僧。後從王入朝 頻蒙內見。時淨影慧遠。道聲揚播。由來不 面。因過值講即申言論。義高詞麗聲駭聽
徒。遠顧曰。何處吳僧脣舌陵人。復豈逾此。 王聞之彌敬其詞辯。時慧日創立搜楊一 化。並號龍象咸問義門。既爰初盛集法輪
肇駕。王乃請乘盡心。言論不有見尊致結。 既承資蓄縱辯無前。折關陳欵皆傾巢穴。 甚稱王望。別賞帛百段。暨高祖東巡岱 宗鑾駕伊洛。勅遣江南吳僧與關東大德
昇殿竪義。乘應旨首登。命章對論。巧問勃 興切並紛集。縱橫駱驛罔弗喪律亡圖。高 祖目屬稱揚。群英嘆異。開皇十七年。於楊
州永福寺。建香臺一所。莊飾金玉絕世罕 儔。及晉王即位。彌相崇重。隨駕行幸無 處不經。大業六年。有勅郡別簡三大德 入東都。於四方舘仁王行道。別勅乘為大
講主。三日三夜興諸論道。皆為折暢靡不 冷然。從駕張掖。蕃王畢至。奉勅為高昌王 麴氏講金光明。吐言清奇聞者嘆咽。麴布
髮於地。屈乘踐焉。至八年帝在東都。於西 京奉為二皇雙建兩塔七層木浮圖。又勅 乘送舍利瘞于塔所時四方道俗百辟諸 侯各出名珍。於興善寺北天門道南。樹列勝
場三十餘所。高幢華蓋接影浮空。寶樹香煙 望同雲霧。迎延靈骨至于禪定。僉共請乘 開仁王經。華俗士庶正道日登。咸嘉賞讚。
十二年於東都圖寫龜茲國檀像。舉高丈 六。即是後秦羅什所負來者。屢感禎瑞故 用傳持。今在洛州淨土寺。會隋室分崩唐皇 御曆。武德四年掃定東夏。有勅偽亂地僧
是非難識。州別一寺留三十僧。餘者從俗。 上以洛陽大集名望者多。奏請二百許僧 住同華寺。乘等五人勅住京室。于時乘從 偽鄭詞被牽連。主上素承風問。偏所顧
屬。特蒙慰撫命住勝光。秦國功德咸歸此 寺。武德八年。歲居協洽。駕幸國學將行釋 奠。堂置三坐擬敘三宗。眾復樂推乘為導
首。時五都才學三教通人。星布義筵雲羅 綺席。天子下詔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 後興宜崇客禮。令老先次孔末後釋宗。當
爾之時相顧無色。乘雖登坐情慮莫安。今 上時為秦王。躬臨位席。直視乘面目未曾 迴。頻降中使十數教云。但述佛宗光敷 帝德。一無所慮。既最末陳唱諦徹前通。乃
命宗云。上天下地榮貴所資。緣業有由必 宗佛聖。今將敘大致理具禮儀。並合掌虔 跪。使師資有據。聲告纔竟。皇儲以下爰逮 群僚。各下席 [跍*月]
跪竚聆逸辯。乘前宣帝德 云。陛下巍巍堂堂。若星中之月云云。次述 釋宗。後以二難雙徵兩教。玄梯廣布義網 高張。莫不躡嚮風馳應機雲涌。既而天子
迴光敬美其道。群公拜手請從弘業。黃巾 李仲卿。結舌無報。博士祭酒等。束體轅門。 慧日更明法雲還布。當又下詔問乘曰。道士
潘誕奏。悉達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 得成佛。是則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 之父師。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經云。求於無上
正真之道。又云體解大道發無上意。外國 語云阿耨菩提。晉音翻之無上大道。若以 此驗。道大佛小。於事可知。乘報略云。震旦
之與天竺。猶環海之比麟洲。聃乃周末始 興。佛是周初前出。計其相去二十許王。論 其所經三百餘載。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
王時道乎句虛驗實足可知也。仲卿向敘。 道者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虛之 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不言周時之
老聃也。且五帝之前未聞有道。三王之季 始有聃名。漢景已來方興道學。窮今討古 道者為誰。案七藉九流。經國之典。宗師周
易。五運相生。既闢兩儀。陰陽是判。故曰一 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天地於 事可明。陰陽在生有驗。此理數然也。不 云有道先天地生。道既莫測從何能生
佛。故車胤云。在己為德及物為道。殷仲文 云。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孝在心由之 而成也。論衡云。立身之謂德。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為若此矣。卿所言道寧異是乎。 若異斯者不足歸信。豈有頭戴金冠身被 黃褐。鬢垂素髮手把玉璋。別號天尊居大 羅之上。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
未詳。經史之所不載。大羅既焉有之說。 玉京本亡是之談。言畢下座。舉朝屬目。此 時獨據詞宗。餘術無為而退。一席楊扇萬
代舟航。可尚可師立功立事。近假叨幸之 力。遠庇護念之恩也。貞觀元年。乘以銜荷 特命義須崇善。奉為聖上於勝光寺起 舍利寶塔。像設莊嚴備諸神變。并建方等道
場。日夜六時行坐三業。以貞觀四年十月二 十日。終于舊房。春秋七十有六。門人道璋先 奉遺旨。於南山谷口焚之。私斂餘灰
還於勝光起塔。沙門法琳為製碑文。見于 別集。惟乘釋蒙據道護法為心。撫物 卹 窮 彌留情曲。而詞辯無滯文義俱揚。寫送若
流有逾宿誦。此之一術歿後絕蹤。而身 歷三朝政移六帝。頻昇中殿面對天顏。神 氣消散映徹牆仞。自見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嬪庶族。皆稟塗香申明供
禮。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各 數十遍。璋即乘之猶子也。少所恭奉。立性誠 慤偏能唄讚。清囀婉約有勢於時。每為都
講亦隷倫則。京邑後附多嚮其塵云。
[0634c11] 釋智實。俗姓邵氏。雍州萬年人也。童稚兒 叢譎詭超異。預有談論必以佛理為言 先。十一出家。住大總持寺。聽敘玄奧。登共
器之。隨以小緣而能通暢宏遠。自涅槃攝 論俱舍毘曇。皆鏡其深義開其關鑰。兼以思 力堅明才氣雄雅。武德之歲初平鄭國。三
大法師慧乘道宗辯相等。西赴京師。主上 時為秦王威明寓內志奉釋門。乃請前三 德并京邑。能論之士二十餘僧。在弘義宮。通
霄法集。實年十三。最居下座。上命令對論。 發言清卓驚絕前聞。新至諸僧無敢繼響。 上及諸王異聲同嘆曰。此小師最俊烈。後必
紹隆三寶矣。實眉間白毫可數寸。光映 顏顙。沙門吉藏。摩其頂捋其毫曰。子有 異相。當躡跡能仁。恨吾老矣。不見成德。武
德七年。獫狁孔熾屢舉烽爟。前屆北地官 軍相拒。有僧法雅。夙昔見知。武皇通重給 其妻媵任其愆溢。僧眾惘然無敢陳者。奏
請京寺驍捍千僧用充軍伍。有勅可之。雅 即通聚簡練別立團隊。既迫王威寂無抗 拒。實時年二十有一。深究雅懷恐興異度。 事或彰陳必累大法。乃致書於雅曰。與子
同生像季。共屬陵遲。悲六道之紛然。愍四 生之未悟。子每遊鳳闕。恒遇龍顏。理應洒 甘露於帝心。廕慈雲於含識。何乃起善星之
勃見。鼓調達之惡心。令善響沒於當時。醜 迹揚於後代。豈不以朝含安忍省納蒭 蕘。恣此愚情述斯頑見。嗟乎可悲寔傷 其類。且自多羅既斷。終不更生。折石已分
義無還合。急持衣鉢早出伽藍。使清濁異 流蘭艾殊別。使群臣息於譏論。梵志寂 於謗聲。定水噎而更通。慧燈晦而還照。此
言至矣。想見如流。雅得書逾怒。科督轉切。 備辦軍器。剋日將發。實騰入其眾。大哭述 斯乖逆。壞大法輪。即是魔事。預是千僧同
時號叫。聽者寒心下淚。實遂擒撮法雅毆 擊數拳告云。我今降魔。使邪正有據。雅以 事聞帝云。此道人大麁。付法推刻。即被枷
禁。初無怖色。將欲加罪。僕射蕭瑀等奏。稱 精進有聞。勅乃罷令還俗。所選千人並停 復寺。實雖處俗壤。而兵役得停。欣泰其
心曾無憾結。貞觀元年。勅遣治書侍御史 杜正倫。撿挍佛法清肅非濫。實恐法雅猶 乘先計濫及清徒。乃致書於使曰。沈俗 僧智實白。實懷橘之歲。陟清信之名。採李
之年。染息慈之位。雖淺智褊能。然感希先 達。竊見化度寺僧法雅。善因曩世受果今 生。如安上之遊秦。似遠公之入晉。理應 守護鵝之行持結草之心。思報皇王之恩
奉酬覆載之德。乃於支提靜院。恒為宰殺 之坊。精舍林中。鎮作妻孥之室。脫千僧之 服。四海愴動地之悲。謗七佛之經。萬國嗟
訴天之怨。自漢明感夢摩滕入洛已來。 無數名人頗曾聞也。皇帝受禪撫育萬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無穢。公策名奉節。許 道亡身。除甘蔗之災。拔空腹之樹。使禪林
欝映慧苑扶踈。茂實嘉聲振于邦國。寧 可忍斯邪佞。仍捧鉢於祇桓。棄我貞廉。絕 經行於靈塔。龍門深濬奉見無由。天意高懸
流問何日。惟公鑒同水鏡。智察幽微。仰願 拯驚翼於華箱。濟涸鱗於窮轍。輕以忓陳。 但增悚懼。後法雅竟以狂狷被誅。倫以事
聞。乃下勅云。智實往經論告法雅。預知 麁勃。自還俗已來。又不虧戒行。宜依舊 出家。因返寺房綜括前業。捃討幽致有
譽京室。十一年。駕往洛州。下詔云。老君垂 範。義在清虛。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 教也汲引之迹殊塗。求其宗也弘益之風
齊致。然大道之行。肇於遂古。源出無名之 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 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反樸還淳。至如佛
教之興基於西域。逮於後漢方被中土。神 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緣匪一。洎乎近世崇 信滋深。人冀當年之福。家懼來生之禍。由 是滯俗者聞玄宗而大笑。好異者望真諦
而爭歸。始波涌於閭里。終風靡於朝廷。遂 使殊俗之異欝為眾妙之先。諸華之教翻 居一乘之後。流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