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四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一 (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七人)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
[0725b18] 釋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尉 遲之先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 諸侯國。入華則以部為姓也。魏平東將軍說。
六代孫孟都生羅迦。為隋代州西鎮將。乃基 祖焉。考諱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 縣開國公。其鄂國公德則諸父也。唐書有傳。
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及乎 盈月誕。彌與群兒弗類。數方誦習神晤精 爽。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疎略
曰將家之種不謬也哉。脫或因緣。相扣度為 弟子。則吾法有寄矣。復念在印度時計迴 程次。就尼犍子邊。占得卦甚吉。師但東歸
哲資生矣。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父 曰。伊類麁悍那勝教詔。奘曰。此之器度非 將軍不生。非某不識。父雖然諾。基亦強
拒。激勉再三。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聽我 三事方誓出家。不斷情欲葷血過中食 也。奘先以欲勾牽。後今入佛智。佯而肯焉。
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三車和尚。 即貞觀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歲丁艱 漸疎浮俗。若然者三車之說。乃厚誣也。至
年十七遂預緇林。及乎入法。奉勅為奘師 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別勅選聰慧頴脫 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
開結統綜條然。聞見者無不歎伏。凡百犍度 跋渠。一覽無差。寧勞再憶。年二十五應詔 譯經。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餘本。創意留心
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造疏 計可百本。奘所譯唯識論。初與昉尚光四 人同受潤色執筆撿文纂義。數朝之後基
求退焉。奘問之。對曰。夕夢金容晨趨白 馬。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 不願立功於參糅。若意成一本。受責則 有所歸。奘遂許之。以理遣三賢獨委於
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時隨受撰錄所聞。講 周疏畢。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於 唯識論講場得計於閽者賂之以金。潛隱
厥形。聽尋聯綴亦疏通論旨。猶數座方畢測 於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基聞之 慚居其後不勝悵怏。奘勉之曰。測公雖 造疏未達因明。遂為講陳那之論。基大善
三支。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又云。 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 盜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則
否。後躬遊五臺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 中宿。夢身在半山巖下有無量人唱苦聲。 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徙步陟彼層峯。皆瑠
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 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須二天童自城 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
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與劍一鐔曰。剖腹 當見矣。基自剖之。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 下。見無數人受其極苦。時童子入城持紙
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及旦驚異未已。 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 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
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毫次。筆 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 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梁粟粒。一
云。行至太原傳法。三車自隨。前乘經論箱 帙。中乘自御。後乘家妓女僕食饌。於路間 遇一老父。問乘何人。對曰。家屬。父曰。知法
甚精。携家屬偕。恐不稱教基聞之頓悔前 非。翛然獨往。老父則文殊菩薩也。此亦巵語 矣。隨奘在玉華宮。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
乎。基隨處化徒。獲益者眾。東行博陵有 請講法華經。遂造大疏焉。及歸本寺恒 與翻譯舊人往還。屢謁宣律師。宣每有諸 天王使者執事。或冥告雜務。爾日基去方
來。宣怪其遲暮。對曰。適者大乘菩薩在此。 善神翼從者多。我曹神通為他所制。故爾。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
長往于慈恩寺翻經院。春秋五十一。法臘無 聞。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師塋隴焉。弟 子哀慟。餘外執紼。會葬黑白之眾盈于山
谷。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 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乃發通身 光瑞。爛然可觀。復於五臺造玉石文殊菩
薩像。寫金字般若經畢。亦發神光焉。弟子 相繼取基為折中。視之如奘在焉。太和四 年庚戌七月癸酉。遷塔于平原。大安國寺
沙門令儉檢校塔亭。徙棺見基齒。有四十 根不斷玉如。眾彈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 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
帝製讚。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 之氣。而慈濟之心。誨人不倦。自天然也。其 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宏偉交手十指若
印契焉。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為以慈恩 傳中云。奘師龍朔三年於玉華宮譯大般若 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
奉表奏聞。請御製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 舍人馮義宣。由此云。靈基開元錄為窺基。 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
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 謹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內呼慈恩法 師焉。
[0726b27] 系曰。性相義門至唐方見大備也。奘師為 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 祖與宗百世不除之祀也。蓋功德被物。廣
矣。大矣。奘苟無基則何祖張其學乎。開天 下人眼目乎。二師立功與言。俱不朽也。然 則基也。鄂公猶子。奘師門生。所謂將家來為
法將。千載一人而已。故書有之。厥父菑厥子 乃肯播。矧能肯穫。其百本疏主之謂歟。
唐京師西明寺道世傳
[0726c07] 釋道世。字玄惲。姓韓氏。厥先伊闕人也。祖代 因官為京兆人焉。生且渥潤漸而聰敏。俄 厭眾沙思參救蟻。二親鍾愛遏絕其請。久
而遂心。時年十二。於青龍寺出家。從執德 瓶止臨欣鑑。律宗研覈書籍鑽尋。特慕上 乘融明實性。于時籍甚三輔欽歸。顯慶年
中。大帝以玄奘師所翻經論。未幾詔入內。 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於時。世亦 預其選。及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 博召入斯寺。時道宣律師當塗行律。世且
旁敷。同驅五部之車。共導三乘之軌。人莫 我及。道望芬然。復因講貫之餘。仍覽甚深 之藏。以為古今綿代製作多人。雖雅趣佳
辭無足於傳記。由是搴文囿之菁華。嗅大 義之瞻蔔。以類編錄號法苑珠林。總一百 篇。勒成十帙。始從劫量終乎雜記。部類之 前各序別論。令學覽之人就門隨部撿括
所知。如提綱焉。如舉領焉。世之用心周 乎十稔。至總章元年畢軸。蘭臺郎李儼為 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又著善惡業報及信
福論。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禪門觀及大乘觀。 共十一卷。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四分 律討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注
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頗多著述。未 測其終。名避太宗廟諱多行字耳。故時稱 玄惲焉。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傳
[0727a05] 釋普光。未知何許人也。明敏為性。爰擇其 木。請事三藏奘師。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 於智解可譬循環。聞少證多。奘師默許。末
參傳譯頭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 焉。初奘嫌古翻俱舍義多缺。然躬得梵本 再譯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記憶西印薩婆多 師口義。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圓暉
略之為十卷。如漢之有沲歟。又甞隨奘往 玉華宮譯大般若經。厥功出乎 禆 贊也。時 號大乘光。觀夫奘自貞觀十九年創譯記。
麟德元年終于玉華宮。凡二十載。總出大小 乘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 分七八是光筆受。或謂嘉光普光也。若驗從 辯機同參譯務。即普光是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法寶傳 (勝莊)
[0727a20] 釋法寶。亦三藏奘師學法之神足也。性靈敏 利最所先焉。奘初譯婆沙論畢。寶有疑情。 以非想見惑請益之。奘別以十六字入乎
論中。以遮難辭。寶白奘曰。此二句四句為 梵本有無。奘曰。吾以義意酌情作耳。寶曰。 師豈宜以凡語增加聖言量乎。奘曰。斯言
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烋頡頏于奘之門。 至乎六離合釋義。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 光師往往同迦濕彌羅餘師禮記衍字也。時 光寶二法師若什門之融叡焉。後越精義
學令問孔膠。長安三年於福先寺京西明寺。 預義淨譯場。寶與法藏勝莊等。證義。于時 頗露頭角。莫之與京歟。
唐京師西明寺圓測傳 (薄塵靈辯)
[0727b05] 釋圓測者。未詳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縱 橫。三藏奘師為慈恩基師。講新翻唯識論。 測賂守門者隱聽。歸則緝綴義章。將欲罷
講。測於西明寺鳴鐘召眾。稱講唯識。基 慊其有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奘講瑜伽 還同前盜聽受之。而亦不後基也。詒高宗 之末天后之初。應義解之選入譯經館。眾
皆推挹。及翻大乘顯識等經。測充證義與 薄塵靈辯嘉尚攸方其駕。所著唯識疏鈔。 詳解經論。天下分行焉。
唐京師安國寺元康傳
[0727b16] 釋元康。不詳姓氏。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 亨之譽。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酋勇聞少解 多。群輩推許。先居山野恒務持誦觀音求
加慧解。遂感鹿一首角分八岐厥形絕異。 康見之撫而馴伏。遂豢養之。乘而致遠。曾 無倦色。以三論之文荷之于背。又以小軸
繫之於尾。曳入上都。意為戲弄。說有之徒 不達空性。我與輕軸碾之令悟真理。又 衣大布曳納播戴竹笠。笠寬丈有二尺。裝 飾詭異人皆駭觀。既入京城見一法師盛集
講經化導。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講義 申問往返數百言。人咸驚康之辯給如此。復 戲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講者
曰。輪王千箇子。巷伯勿孫兒。蓋譏康之無 生徒也。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隨 汝之赤者非纁絳焉。入汝之黑者非鉛墨
焉。舉眾皆云。辭理渙然。可非垂跡之大士 也。帝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詔入安國寺 講此三論。遂造疏解中觀之理。別撰玄樞
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焉。後不測其終。
[0727c07] 系曰。康師曳納播者何。通曰。梵言立播。華 言裹腹衣。亦云抱腹形制如偏袒。一幅纔 穿得手。肩袖不寬。著在左邊。右邊施帶。多
貯綿絮。然是禦寒之服。熱國則否用此亦聖 開。流于東土則變成色帛。而削幅綴于左 右袖上垂之製曳。然旌表我通贍經論。一
本則曳一支。多則多曳。未知稽古自何人 始乎。今單言播。略立字耳。全非禦寒之 意。翻為我慢之衣。既失元端而多濫作。別 形聖教以俟後賢。此外無施異制以亂大
倫。詩曰。服之不稱身之災也。吁。
唐簡州福聚寺靖邁傳
[0727c19] 釋靖邁。梓潼人也。少孺矜持長高志操。特 於經論研覈造微。氣性沈厚不妄交結。遊 必擇方抵于京輔。貞觀中屬玄奘西迴。勅
奉為太穆太后。於京造廣福寺。就彼翻譯。 所須吏力悉與玄齡商量務令優給。遂召 證義大德諳練大小乘經論為時所尊尚 者。得一十一人邁預其精選。即居慈恩寺
也。同普光寺棲玄廣福寺明 濬 會昌寺辯機 終南山豐德寺道宣。同執筆綴文。翻譯本 事經七卷。邁後與神昉筆受於玉華宮及慈
恩寺翻經院。皆推適變故得經心矣。後著 譯經圖紀四卷。銓序古今經目譯人名位單 譯重翻疑偽等科。一皆條理見編于藏。開元 中智昇。又續其題目焉。
唐新羅國順璟傳
[0728a05] 釋順璟者。浪郡人也。本土之氏族。東夷之家 系。故難詳練。其重譯學聲教。蓋出天然。況 乎因明之學奘師精研付受。華僧尚未多
達。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自何而至於 是歟。傳得奘師真唯識量。乃立決定相違 不定量。於乾封年中因使臣入貢附至。于
時奘師長往向及二年。其量云。真故極成 色定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 如眼根。良以三藏隱密周防。非大智不明。 璟為宗云。不離於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
不攝故猶如眼識也。如此善成他義。時大 乘基覽此作。便見璟所不知。雖然終仰邊 僧識見如此。故歎之曰。新羅順璟法師者。
聲振唐蕃學包大小。業崇迦葉。唯執行於 杜多。心務薄拘。恒馳聲於少欲。既而蘊藝 西夏。傳照東夷。名道日新緇素欽揖。雖彼
龍象不少。海外時稱獨步。於此量作決 定相違基師念。遠國之人有茲利慧搪突 奘師。暗中機發善成三藏之義。惜哉。璟在 本國稍多著述。亦有傳來中原者。其所宗
法相大乘了義教也。見華嚴經中始從發心 便成佛已。乃生謗毀不信。或云。當啟手 足命弟子輩。扶掖下地。地則徐裂璟身俄
墜。時現生身陷地獄焉。于今有坑。廣袤丈 餘。實坎窞然號順璟捺落迦也。
[0728b01] 系曰。曲士不可以語道者束其教也。是故 好白者。以黑為污。好黑者以白為污焉璟 怒心尤重。猛利業增。如射箭頃墮在地獄。
列高僧品次起穢以自臭耶。通曰。難信之 法易速謗誚。謗誚豈唯一人乎。俾令眾所 知識者直陷三塗。乃知順璟真顯教菩薩也。
況乎趙盾為法受惡。菩薩乃為法亡身。斯 何足怪。君不見尼犍外道一一謗佛。而獨 使提婆生陷。後於法華會上受記作佛。靜 言思之。
唐京兆大慈恩寺嘉尚傳
[0728b12] 釋嘉尚。未知何許人也。慧性天資瓌奇氣 質。篇聚堅守性相克攻。勤在進修務於翻 譯。遠棲心于奘三藏門。見宗廟之富。窺室
家之好。久稽考瑜伽師地佛地論旨。成唯 識論深得義趣。隨奘於玉華宮譯大般若 經。充證義綴文。多能傑出。及三藏有疾。 命尚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五部總一千三
百三十五卷。又錄俱胝畫像一千幀。造十 俱胝像。寫經放生然燈令尚宣讀。奘合掌 歡喜曰。吾心中願也。汝代導之得沒而無
悔焉。奘卒。著述疏鈔出雜集。義門夥多。 天后朝同薄塵靈辯等。預譯場證義。功績 愈繁。尚初侍奘師在玉華宮翻經。至初 會嚴淨佛土品說諸佛菩薩以神通願力盛
大千界上妙珍寶諸妙香花及意樂所生五 塵妙境供養莊嚴說法處。與寺主慧德。夜 覩玉華寺內廣博嚴淨伎樂盈滿。又聞三堂 講法。明日白奘。歡喜符合。尚不知所終。
唐淄州慧沼傳 (大願塵外)
[0728c02] 釋慧沼。不知何許人也。少而警慧始預青 衿。依于庠序誦習該通。入法修身不違戒 範。乃被時諺沼闍梨焉。次攻堅于經論善
達翻傳。自奘三藏到京。恒窺壼奧。後親大 乘基師更加精博。及菩提流志於崇福寺 譯大寶積經。沼預其選充證義。新羅勝莊 法師執筆。沙門大願塵外皆一時英秀當代
象龍。于時武平一充使。盧藏用陸景初總 預斯場。中書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經院。 歎曰。清流盡在此矣。豈應見隔。因奏請乞
同潤色新經。初沼證義於義淨譯場。多所 刊正。訛言舛義。悉從指定無敢踰制後著 諸疏義。號淄州沼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彥悰傳
[0728c16] 釋彥悰。未知何許人也。貞觀之末觀光上 京。求法于三藏法師之門。然其才不迨光 寶。遍長綴習學耳。於玄儒之業頗見精
微。辭筆之能殊超流輩。有魏國西寺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