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四 (正傳二十一人附見四人)
唐洛京伏牛山自在傳 (一鉢和尚南印)
[0771c18] 釋自在。俗姓李。吳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 坐則加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 於新定登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禪
師法席。懸解真宗。逸蹤流輩道譽孔昭。行 止優游多隱山谷。四方禪侶叢萃其門。元和 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交。
所遊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龍 門山得後魏三藏翻經處。王屋山得稠禪師 解虎鬪處。此山飲甘泉。改為甘泉寺。嵩山
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著。所著三傷歌 辭理俱美。警發迷蒙有益於代前。蜀王氏 偽乾德初。有小軍使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 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餘年。後在蜀為男婚
娶。禮須屠宰。高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 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 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口但慌言。已而三
宿。還蘇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 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 士唔坐。使者領高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
高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為汝 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 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
犯。城隍神問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 乎。高常誦持上生經。其數已多。于時懵然 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三傷頌一鉢
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 聳耳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 淚。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
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自此三傷一鉢之歌 頌。人皆傳寫諷誦焉。一鉢和尚者。歌詞叶理 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涉里巷。豈加三傷
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 者。吾願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 泉迴報。在行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 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長慶元年也。
[0772a24] 系曰。稽諸律藏。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一 違制。二業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無違 制愆。俗容有業道罪。寧得有護戒神邪。
況高氏既持不殺。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 生焉。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告諸五眾 當畏護戒之神夫如是。明則有戒法。幽則 有鬼神歟。
[0772b02] 次成都府元和聖壽寺釋南印。姓張氏。明寤 之性受益無厭。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 見淨眾寺會師。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研。
銜燭之龍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於蜀 江之南壖薙草結茆。眾皆歸仰漸成佛宇。 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劉闢之後。改 此寺為元和聖壽。初名寶應也。印化緣將
畢。於長慶初示疾入滅。營塔葬於寺中。 會昌中毀塔。大中復於江北寶應舊基上 創此寺。還名聖壽。印弟子傳嗣有義俛復 興禪法焉。
唐汾州開元寺無業傳
[0772b14] 釋無業。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 聞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誕生之 夕異光滿室。及至成童不為戲弄。行必
直視坐即加趺。商於緇徒見皆驚歎。此無上 法器。速令出家紹隆三寶。年至九歲啟白 父母。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乃授與金
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五行俱下一誦 無遺。年十二得從剃落。凡參講肆聊聞即 解。同學有所未曉。隨為剖析皆造玄關。至
年二十受具足戒於襄州幽律師。其四分律 疏一夏肄習便能敷演。兼為僧眾講涅槃 經。法筵長開冬夏無倦。可謂生肇不泯琳 遠復興。後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特往瞻
禮。業身逾六尺。屹若山立。顧必凝睇聲仵 洪鐘。大寂一見異之笑而言曰。巍巍佛堂其 中無佛。業於是禮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
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 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別物更無。不 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
佛道。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亦猶手作拳 拳全手也。業言下豁然開悟。涕淚悲泣向大 寂曰。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今
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 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大寂曰。如是如 是。一切法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本自空
寂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畢 盡空寂舍。又云。諸法空為座。此即諸佛如來 住此無所住處。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言下便了 更無漸次。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既傳心印。尋詣曹溪禮祖塔。迴游廬嶽 天台及諸名山遍尋聖跡。自洛抵雍憩西
明寺。僧眾咸欲舉請充兩街大德。業默然歎 曰。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於是至上 黨。節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有戰功。又
激發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勢盛。然好聞 賢善。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深重業名行。 旦夕瞻禮麾幢往來。常有倦色。謂門人曰。
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今此又煩接君侯。豈 娛心哉。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又往清涼 山。於金閣寺讀大藏經。星八周天斯願方
畢。復振錫南下至於西河。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業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復有遊方之意。豈吾緣在此 邪。於是撞鐘告眾作師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憲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素嚮德音。乃下詔請入內。辭 疾不行。明年再降綸旨。稱疾如故。穆宗皇
帝即位之年。聖情虔虔思一瞻禮。乃命兩街 僧錄靈準公。遠齎勅旨迎請。準至作禮白 之曰。知師絕塵物表糠粃世務。法委國 王請師熟慮。此迴恩旨不比常時。願師必
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相時而動無累 後人。業笑曰。貧道何德累煩聖主。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於是剃髮澡浴至中夜告弟子 慧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
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 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 不窮。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
無有實者。故經云。唯有一事實餘二則非 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同用 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加趺而坐奄然歸
寂。嗚呼可謂於生死得自在也。俗齡六十 二。僧臘四十二。道俗號慕如喪考妣乃備 香華幢幡。遷全身就于城西練若。積香薪 而行茶毘。乃有卿雲自天五色凝空。異香
西來都馥氛氳。闔境士庶咸皆聞覩。及薪盡 火滅。獲設利羅璨若珠玉。弟子慧愔行勤 虔縱義幽元度恒泰等。泣血收之。殮以金
棺。乃命郢匠琢石為塔。以長慶三年十二 月二十一日。安葬于練若之庭。業遷化之歲。 州牧楊潛得僧錄準公具述其事。遂為碑 頌。勅 諡
大達國師。塔號澄源焉。
唐長沙東寺如會傳
[0773b02] 釋如會。韶州始興人也。大歷八年止國一禪 師門下。後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決求心 要。僧堂之內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猶
言鑿佛床也。後徇請居長沙東寺焉。自 大寂去世其法門鼎盛時無可敵。諺謂東 寺為禪窟。斷可知矣。時相國崔公群慕會 之風來謁于門。答對瀏亮辭咸造理。自爾
為師友之契。初群與皇甫鎛。議上憲宗尊 號。因被鎛搆出為湖南觀察。閑豫歸心于 會也。至穆宗長慶癸卯歲終于寺。春秋八
十。時井泉預枯異香馝馥。遷塔于城南。廉使 李翱盡毀近城墳塔。唯留會所瘞浮圖。以 筆題曰。獨留此塔以別賢愚矣。劉膳部軻 著碑焉。勅 諡
傳明大師。塔曰永際。亦呼所 居為夾山和尚是歟。
唐南陽丹霞山天然傳
[0773b18]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 槩。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 得實者。為立名天然也。乃躬執爨凡三年
始遂落飾。後於嶽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 江西大寂會。寂以言誘之。 譍 答雅正。大寂 甚奇之。次居天台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
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 外之交。後於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 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吾茶毘舍利。曰
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 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 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
衣兩襲月給米麵。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 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 菴。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 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
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 碑紀德焉。勅 諡 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唐常州芙蓉山太毓傳
[0773c08] 釋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纔一紀志在出 家。乃禮牛頭山忠禪師而師事焉。於是勇 猛精進求其玄旨。法器外朗神 [怡-台+禁]
內融。雖 明了一乘而具足萬行。往雍京安國寺進 受具戒。褎然出眾。加復威儀整肅妙相殊特。 如大海之不可測。如虛空之不可量。巡
禮道場攝心淨域。雖智能通達不假因師。 而印可證明必從先覺。遂謁洪井大寂禪師。 覩相而了達法身。剎那而頓成大道。于時
天下佛法極盛無過洪府。座下賢聖比肩得 道者。其數頗眾。毓與天徹禪師大宣教禪師 大智禪師。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觀方曾無告
憚。俾廣聞見閑養聖胎耳。元和十三年 止於毘陵義興芙蓉山。故得名于山焉。毓 為緣作因有應無著。故所居感化所至悅 隨。道俗相望動盈萬數。自此江南之人悟
禪理者多矣。時相國崔公群坐失守出分 司。後為華州由三峯出鎮宣城。其地雖邇 其人則遐。崔公深樂禮謁。致命誠請。毓以 感念而現大悲為心莫不果欲隨緣遊方。
順命寶歷元年至于宛陵禪定寺。所以隨順 而揚教也。至明年告歸齊雲山。九月合朔 色相不動而示滅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
臘五十八。是日也天地如慘草木如摧。鳥獸 悲啼雲泉斷咽。緇徒士庶孺慕充窮。十月棲 神于院之庭。從其宜也。弟子至孚契真清斡
等。慨吾師示滅而後學徒存。太和二年。相 國韋處厚素尚玄風道心惇篤。以事奏聞。 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禮。追 諡 號塔名。越 州刺史陸亘摛翰論譔焉。
唐南嶽西園蘭若曇藏傳 (靈彖超 岸 )
[0774a10] 釋曇藏。不知何許人也。得禪訣於大寂之 門。後見石頭希遷禪師。所謂再染謂之赬 也。貞元二年嘉遁于衝嶽。棲止峯之絕頂。
晚年苦於脚疾。移下西園結茅。參請者繁 熾。太和元年終于嶽中。享齡七十。先是藏 養一犬尤靈。嘗夜經行息坐次。其犬銜藏
之衣歸房。乃於門閫旁伏守而吠。聲不絕 頻奮身作猛噬之勢。詰旦視之。東厨有 大蟒蛇。身長數丈。蟠繞小舍為之岌嶪。呀 張其口虓闞其聲。毒氣漫然。侍者白藏亟
去迴避。藏曰。死而可逃何遠之有。彼以毒 來我以慈受。毒無自性激發則強。慈苟無 緣冤親一揆。無人無我法性俱空。言訖其 蟒蛇按首徐行閃然不見。又嘗一夜有群
盜。其犬亦銜藏衣。藏語盜曰。諸君山叟茅 舍有中意物任拈去。終無小悋之分。盜感 其言散分下山矣。又荊州永泰寺釋靈彖姓
蕭氏。蘭陵人也。其胄裔則後梁為周所滅支 屬星分。彖父居長沙為編戶矣。生彖宛有 出塵之誓。遇諸禪會罕不登臨。止泊維青
優游自得。長慶元年住百家巖寺。未幾徙 步江陵。太守王潛請居永泰寺。太和三載 六月二十三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五。建塔
于州北存焉。又釋超岸。丹陽人也。先遇鶴 林素禪師。處眾拱默而已。天寶二載至撫州 蘭若得大寂開發。四方毳侶依之。
唐鄂州大寂院無等傳
[0774b08] 釋無等。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負志卓犖 辭氣貞正。少隨父官于南康。頻遊梵剎向 僧瞻像。往即忘歸。既作沙門遇道一禪師
在龔公山學侶螘慕。等求法於其間挺然 出類。元和七年遊漢上。後至武昌覩郡西 黃鵠山奇秀。遂結茅分衛。由此巴蜀荊襄 尚玄理者。無遠不至矣。大和元載屬相國
牛公僧孺出鎮三江。聞等道香普熏遐邇。 命駕枉問。風虎相須為法重人。牛公慮其 蘭若不隸名籍。特為秦題曰大寂也。憧憧 往來堂無虛位。至四年十月示滅。年八十
二。弟子誓通奉全身入塔焉。
唐天目山千頃院明覺傳
[0774b21] 釋明覺。俗姓猷。河內人也。祖為官嶺南。後 徙居為建陽人也。覺儒家之子風流蘊藉好 問求知。曾無倦懈。宿懷道性。聞道一禪師
於佛跡嶺行禪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由 此即願觀方。衡嶽天台四明遍嘗法味。復 於徑山留心請決。數夏負薪面 [黑*干] 手胝。下
山至杭州大雲寺。禁足院門。續移止湖畔 青山頂。結庵而止。屬范陽盧中丞嚮風躬 謁。召歸州治大雲寺住持。元和十五年。避 嫌遠囂隱天目山。是山也特秀基墟跨涉
四郡。有上下龍潭深不可測。怪物往往出 於中。有白鹿毛質詭異。土人謂為山神也 覺遁是中檀信為禪宇。長慶三年春及冬 至明年二月大旱。野火蔓延欲燒院。僧惶
懅。覺曰。吾與此山有緣火當速滅。少選雷 雨驟作其火都滅。遠近驚歎。以太和五年七 月十九日。示疾而亡。
唐杭州秦望山圓脩傳
[0774c10] 釋圓脩。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岐嶷長而 俊邁。忽思拔俗尋事名師。剔髮變衣。年滿 於嵩陽會善寺納戒。既而儀表容與日新
厥德。研窮經論。俄約觀方。遇百丈山海禪 師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盃振錫而抵于 杭。見秦望山峻極之勢有長松枝繁結蓋。 遂棲止于松巔。時感鵲復巢於橫枝。物我
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每一 太守到任。則就瞻仰。號鳥窠禪師焉。洎 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請下結庵者
至于三四。或為參請者說法。裴侯命八屬 宰官同力造伽藍。移廢額曰招賢。以居 之。太和七年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
然歸寂。享年九十九。僧臘八十。杭之累政良 守無不傾重。稅駕樹陰請談玄極。不覺 更僕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嶽僧唯
貞為塔銘焉。近有盜發其塔。且多怪異。止 收得銘誌而已。
唐池州南泉院普願傳
[0774c29] 釋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人也。其宗嗣於江 西大寂。大寂師南嶽觀音讓。讓則曹溪之冡 子也。於願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則南泉
之禪有自來矣。願在孕母不喜葷血。至德 二年跪請於父母乞出家。脫然有去 覊 鞅 之色。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苦
節篤勵胼胝皸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 大曆十二年願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 暠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毘尼篇聚之 學。後遊講肆上楞伽頂入華嚴海會。抉中
百門觀之關鑰。領玄機於疏論之外。當其 鋒者皆旗靡轍亂。大寂門下八百餘人。每參 聽之後尋繹師說。是非紛錯。願或自默而
語。群論皆弭。曰夫人不言乃言爾耳。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