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感通篇第六之一 (正傳十五人附見三人)
後魏西涼府檀特師傳
[0820b10] 釋檀特師者。一名慧豐。不知何許人也。身 雖剃染率略無檢制。飲酒啖肉語默無常。 逆論來事後必如言。居于武威肆意狂逸。
時宇文仲和為刺史。請之入州。歷觀厩 庫乃云。何意畜他官物邪。仲和不諭其旨。 怒之不令在城。未幾仲和拒不受代。朝 延令獨孤信擒之。仲和身死資財沒官。周
文聞之降書召之。檀特至岐州。會齊神武 來寇玉壁。檀特曰。狗豈能到龍門邪。神武 果不至龍門而還。侯景未叛。東魏之前忽
捉一杖。杖頭刻為獼猴形。令其面常向西 日夜弄旃。又索一角弓牽挽之。俄而侯景 啟降。尋復背叛歸梁。皆可徵驗。至大統十
七年春初。忽著一布帽。周文左右驚問之。 檀特曰。汝亦著王亦著也。至三月而魏文帝 崩。復取一白絹帽戴之。左右復問之。檀特
曰。汝亦著王亦著也未畿丞相夫人薨。後復 戴問對同前。尋丞相第二子武邑公薨。其事 驗多如此也。俄而病卒。周文命葬之。
後魏晉陽河禿師傳
[0820c01] 釋河禿師者。不詳何許人也。魏孝昌中於 晉陽市肆間行往。乍愚乍智。作沙門形。時 人不測。止呼為河禿師。及齊神武誕第二
子洋。文宣帝也。武明太后見家貧甚。與親 戚言及家計。正憂飢凍死耳。洋方生數月 尚未能言。欻言曰得活。二字分明。太后左
右大驚而不敢言。謂為妖怪。時傳禿師神異 射事多中。巧誘而至。太后意占其兒子早言 為怪。乃遍見諸子。文襄魏永熙后旁以祿
位歷問之。至洋再三舉手指天而已。口無 所言。若諸子皆別無舉措矣。後不測其 終。
陳新羅國玄光傳
[0820c14] 釋玄光者。海東熊州人也。少而頴悟頓厭俗 塵。決求名師專修梵行。迨夫成長願越滄 溟求中土禪法。於是觀光陳國利往衡山。
見思大和尚開物成化。神解相參。思師察 其所由。密授法華安樂行門。光利若神錐 無堅不犯。新猶劫貝有染皆鮮。稟而奉行
勤而罔忒。俄證法華三昧。請求印可。思為 證之。汝之所證真實不虛。善護念之令法 增長。汝還本土施設善權。好負螟蛉皆成
蜾蠃。光禮而垂泣。自爾返錫江南。屬本國 舟艦附載離岸。時則綵雲亂目雅樂沸空。 絳節霓旌傳呼而至。空中聲云。天帝召海東
玄光禪師。光拱手避讓。唯見青衣前導。少 選入宮城。且非人間官府。羽衛之設也。無 非鱗介。參雜鬼神。或曰。今日天帝降龍王
宮請師說親證法門。吾曹水府蒙師利益。 既登寶殿次陟高臺。如問而談略經七日。 然後王躬送別。其船泛洋不進。光復登船。
船人謂經半日而已。光歸熊州翁山。卓錫 結茅乃成梵剎。同聲相應得法者蟄戶爰 開。樂小迴心慕羶者螘連倏至。其如升堂 受莂者一人。入火光三昧一人。入水光三
昧二人。互得其二種法門。從發者彰三昧 名耳。其諸門生譬如眾鳥附須彌山皆同 一色也。光末之滅罔知攸往。南嶽祖構 影堂。內圖二十八人。光居一焉。天台國清
寺祖堂亦然。
[0821a12] 系曰。夫約佛滅後驗入道之人。以教理行 果四法明之則無逃隱矣。去聖彌近者修 行成果位證也。去聖稍遙者學教易見理
親也。其更綿邈者學教不精見理非諦。夫 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斯頓心成佛也。理佛具 足行布施行。曾未嘗述行佛。具體而微。 東夏自六祖已來。多談禪理少談禪行
焉。非南能不說行。且令見道如救頭然。 之故。南岳思師切在兼修乘戒俱急。是以學 者驗諸行果。其如入火光三昧者。處胎經 中以禪定攝意入火界三昧剎土洞然。愚
夫謂是遭焚。若入水界三昧。愚夫見謂為 水投物于中。菩薩心如虛空不覺觸嬈者。 此非二乘所能究盡也。斯乃急於行果焉 無令口說而身意不修何由助道耶。
隋江都宮法喜傳
[0821a28] 釋法喜。南海人也。形容寢陋短弱迂疎。可年 四十許。嶺表耆老咸言。兒童時見識之顏貌 如今無異。蠻蜒間相傳云。已三百歲矣。亦自
言。舊識廬山慧遠法師。說晉宋朝事歷歷 如信宿前耳。平素時悄然見人必語語必 含深意。吉凶之徵有如影響。人亦不欲與 喜相見。懼直言災惡忤逆意也。陳朝馬靜
為廣州刺史。方上任喜直入州上廳事。畫 地作馬頭形。以示其子而去。靜本扶風名 族。雄勇多武略。不閑事體。及臨州也每 出行部從甲士數萬。旌旗劍戟若虹霓映
乎霜雪。言以此可用威邊徼。其奢僣過度。 王者之不若。被人誣告謀反。靜懼即遣妻 子百餘人入朝示無圖變。陳主猶惑遣臨 汝侯觀其形勢。曰必有反狀便可行戮。實
無逆謀直往代之。臨汝利其財產至州不 驗是非。靜恃心無異束手詣臨汝。便叱 左右擒而斬之。此畫地之明効矣。喜之先 見皆同此類。煬帝聞之追來揚州。未久宮
內樹一堂新成。喜怱怱升堂。觀覽俄驚走 下階唱言。幾壓殺。其日夜闌大雨堂崩。斃者 數人。其後又於宮內環走言索羊頭帝聞
惡之責以狂言。勅鎖著一室數日。三衛於 市見喜坦率遊行。還奏勅所司覆驗禁閉 之處。門鎖如故。守當者云喜見在室內。於 是開戶見袈裟覆一聚白骨。其鎖貫項骨
不脫。帝甚驚怪。勅遣長史王恒疾往驗之。 袈裟覆白骨骨皆鉤鎖相連。鐵鎖縻其項 骨。帝聞愕然稱歎。尤增信重。勅令勿輕搖
蕩。曰聖者神變無方。至暮喜還在室。或言 或笑。守門復奏。帝令脫鎖縱其所適。有於 一日赴數家齋食。或時飲酒啖肉都無拘 忌。俄而有疾。常所臥床自撤薦席。
[打-丁+親] 簀而 欹寢。令人於下鋪炭甚熾。數日而終。半身 焦爛。葬于香山寺側。後四年南海郡奏。喜 見還在郡。勅遣開棺空無所有矣。
隋洺州欽師傳
[0821c07] 釋欽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大業中至廣平 形神乖謬造次難知。發語不常既往爰中。 見靈通寺樹甎浮圖五級。欲務高敞工作
殽雜。欽望而笑。謂寺眾曰。造此奚為。眾曰。 功德佛事須用壯觀。法師何斯怪問耶。笑 曰。造烽火樓也。當時緇伍互相非之曰。風
狂輩言何可取。至九年塔尚未成。賊寇四 起州官警嚴。於浮圖上置候望烽火。方信 欽言不妄矣。在所耆舊亦不知欽從何而 來。止宿之處亦無蹤跡。然則時時變身在
豕彘之牢。即隨 豚 狶群隊童子。馬世達等 數人覩欽始變之時。乃停留伺察意更觀其 復人形也。後果忽復形。却於看人之後大叫
曰。爾輩欲何所觀耶。群人驚愕合掌拜之 其變無常皆若此也。及天下喪亂。亦失欽 聲迹矣。
[0821c23] 系曰。魏隋之僧且多應現者何。通曰。菩薩 作用隨類化身。以神通為遊戲耳。於遊 戲而利益世主焉。或曰。魏齊陳隋與宣師
耳目相接。胡不入續傳耶。通曰。有所不 知蓋闕如也。亦猶大宋文軌既同土疆斯廣。 日有奇異良難遍知。縱有某僧也其奈史 氏未編傳家無據。故亦闕如弗及錄者。留
俟後賢者也。
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傳 (木叉慧儼慧岸)
[0822a03] 釋僧伽者。葱嶺北何國人也。自言俗姓何氏。 亦猶僧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為康僧會也。然 合有胡梵姓名。名既梵音。姓涉華語。詳其
何國在碎葉國東北。是碎葉附庸耳。伽在本 土少而出家。為僧之後誓志遊方。始至西 涼府。次歷江淮。當龍朔初年也。登即隷名
於山陽龍興寺。自此始露神異。初將弟子 慧儼同至臨淮。就信義坊居人乞地下標。 誌之言。決於此處建立伽藍。遂穴土獲古
碑。乃齊國香積寺也。得金像衣葉刻普照王 佛字。居人歎異云。天眼先見。吾曹安得不捨 乎。其碑像由貞元長慶中兩遭災火。因亡
蹤矣。嘗臥賀跋氏家。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 許。莫不驚怪。次現十一面觀音形。其家舉 族欣慶倍加信重。遂捨宅焉。其香積寺基。
即今寺是也。由此奇異之蹤旋萌不止。中宗 孝和帝景龍二年遣使詔赴內道場。帝御法 筵言談造膝。占對休咎契若合符。仍褒 飾其寺曰普光王。四年庚戌示疾。勅自內
中往薦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儼然坐亡。神彩 猶生止瞑目耳。俗齡八十三。法臘罔知。在 本國三十年。化唐土五十三載。帝慘悼黯
然。于時穢氣充塞。而形體宛如。多現靈迹。 勅有司給絹三百疋俾歸葬淮上。令群官 祖送。士庶填 [門@壹]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帝以
仰慕不忘。因問萬迴師曰彼僧伽者。何人 也。對曰。觀音菩薩化身也。經可不云乎。應 以比丘身得度者。故現之沙門相也。初伽
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彼澤國也。民家 漁梁矰弋交午。伽苦敦喻。其諸殺業陷墮於 人。宜疾別圖生計。時有裂網折竿者多
矣。伽閑而宴息。見神告曰。天方亢陽百姓苗 死。身胡藏其懶龍耶。伽曰。為之奈何。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窓隙外。其如人何。伽依
之。其夜霆擊異常。質明視指微有紅線脈 焉。伽曰。吾與此壤無緣。乃行抵晉陵。見 國祥寺荒廢。乃留衣於殿梁而去。後人聞
異香芬馥。伽嘗記之曰。伊寺有人王重興 去。三十年後果有僧。俗姓全為檀那矣。通 天萬歲中於山陽眾中。懸知嫌鄙伽者。乃
昌言曰。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勿生橫 議。伽於淮岸招呼一船曰。汝有財施吾可 寬刑獄。汝所載者剽略得耳。盜依言盡捨。
佛殿由是立成。無幾盜敗拘於揚子縣獄。 伽乘雲下慰喻言無苦。不日果赦文至免 死矣。昔在長安。駙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 以澡罐水噀之而愈。聲振天邑。後有疾者
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師子而 瘳。或擲水缾。或令謝過。驗非虛設功不 唐捐。却彼身災則求馬也。警其風厄則索 扇歟。或認盜夫之錢或咋黑繩之頸。或尋
羅漢之井。或悟裴氏之溺。或預知大雪。或 救旱飛雨。神變無方測非恒度。中宗勅恩 度弟子三人慧岸慧儼木叉各賜衣盂令嗣 香火。洎乎已滅多歷年所。甞現形往漢南
市漆器。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覓買齋器。 僧忽見塔中。形像凝然而指曰。正唯此僧來 求買矣。遠近嗟歎。又甞於洪井化易材木。結
筏而至焉。大曆中州將勒寺知十驛。俾出 財供乘傳者。至十五年七月甲夜。現形于 內殿乞免郵亭之役。代宗勅中官馬奉誠宣 放。仍齎捨絹三百疋雜綵千段金澡罐皇太
子衣一襲。令寫貌入內供養。又乾元中州 牧李 (亡名) 有推步者。云為土宿加臨災當惡 弱。伽忽現形撫李背曰。吾來福至汗出災
銷。後無他咎。甞於燕師求氈罽。稍是泗州 寺僧燕使齎所求物到認塔中形信矣。遂 圖貌而歸。自燕薊展轉傳寫無不遍焉。長
慶元年夜半於州牧蘇公寢室前。歌曰。淮南 淮北自此福焉。自東自西無不熟矣。其年 獨臨淮境內有年耳。二年寺塔皆焚。唯伽遺
形儼若無損。咸通中龐勛者。本徐州戍卒。擅 離桂管。沿路劫掠。而攻泗州圍逼其城。伽 於塔頂現形。外寇皆睡。城中偶出擊之。驚
竄而陷宿州以事奏聞。仍錫號證聖大師也 文德元年外寇侵軼。州將嬰城拒敵。伽現 形於城西北隅。寇見知堅壘難下。駭而宵
遁。大順中彭門帥時溥。令張諫攻于北城。 除勦戮外有五百餘人。拘鞠場中。諫凭桉 恍惚間見僧衣紫。誨之曰。此輩平人何可
殺耶。不如捨之。言畢不見。諫遂縱之而 逸。乾寧元年太守臺蒙夢伽云。寒東南少備。 蒙不喻旨。以綿衾法服施之。十二月晦夜
半。有兵士踰壘而入蒙初不知。復夢一僧 以錫杖置于心上。冷徹心骨驚起。蒙令 動鼓角。賊驚奔獲首領姓韓。至是方曉矣。 由此多於塔頂現小僧狀。傾州瞻望。然有
吉凶表兆于時乞風者分風。求子者得子。 今聞有躬禮者。往往有全不見伽形相者。 或見笑容者吉。不然則凶。其不可爰度者 如此。泊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先攻取泗
上伽寄夢於州民言。不宜輕敵。如是達 于州牧皆未之信。自爾家家夢同告之。遂 降全一郡生民。賴伽之庇矣。天下凡造精 廬必立伽真相。牓曰大聖僧伽和尚。有所
乞願多遂人心。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為碑 頌德。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其年三月有 尼遊五臺山迴。因見伽於塔頂作孾孩相。 遂登剎柱捨身命供養。太平興國七年勅
高品白承睿。重蓋其塔。務從高敞。加其累 層。八年遣使別送舍利寶貨。同葬于下基 焉。其日有僧懷德。預搆柴樓自持蠟炬焚
身供養。災燎之中經聲不絕。又將欲建浮 圖。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至近浮橋且止。 收為塔心柱焉。續勅殿頭高品李庭訓主 之。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
王。乃以為寺額。後避天后御名。以光字代 之。近宣索僧伽實錄。上覽已勅還其題額 曰普照王寺矣。弟子木叉者。以西域言為 名。華言解脫也。自幼從伽為剃
[髟/采] 弟子。 然則多顯靈異。中和四年刺史劉讓厥父中 丞忽夜夢一紫衣僧云。吾有弟子木叉。葬 寺之西。為日久矣。君能出之。仍示其葬所。
初夢都不介意。再夢如初。中丞得夢中所 示之處欲施斷之。見有二姓占居。於是 饒錢市焉。開穴可三尺許乃獲坐函。遂啟 之。於骨上有舍利放光。命焚之收舍利
八百餘顆。表進上僖宗皇帝。勅以其焚之 灰塑像。仍賜 諡 曰真相大師。于今侍立于 左。若配饗焉。弟子慧儼。未詳氏姓生所。恒
隨師僧伽執侍缾錫。從楚州發至淮陰。同 勸東海裴司馬妻悋白金沙羅。而墮水抵 盱眙開羅漢井。宿賀跋玄濟家。儼侍十一 面觀音菩薩旁。自爾詔僧伽上京師中宗
別勅度儼并慧岸木叉三人。各別賜衣鉢焉。
唐嵩嶽少林寺慧安傳
[0823b13] 釋慧安。姓衛氏。荊州支江人也。其貌端雅紺 [髟/采] 青目。降神乃隋開皇初年也。安受性寬裕 不染俗塵。修學法門無不該貫。文帝十七
年勅條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安云。本無名 姓亡入山谷。大業中開通濟渠追集夫丁。 飢殍相望。安巡乞多鉢食救其病乏。存濟
者眾。煬帝聞之詔安。遂潛入太和山。至帝 幸江都海內擾攘。乃杖錫登衡嶽寺行頭 陀法。貞觀中。至蘄州禮忍大師。麟德元年
遊終南山石壁而止。時所居原谷之間早霜 傷苗稼。安居處獨無。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 災矣天皇大帝聞而召焉。安不奉詔。永淳 二年至滑臺草亭居止。中坐繩床四方坦
露。勅造寺以處之。號招提是也。如是却 還家鄉玉泉寺。時神秀禪師新歸寂。咸請住 持安弗從命。天后聖曆二年四月告門人 學眾曰。各歸閉戶。至三更有神人至。扈
衛森森和鈴鉠鉠。風雨偕至。其神旋繞其院 數遭。安與之語丁寧教誡再拜而去。或問其 故曰。吾為嵩山神受菩薩戒也。天后甞問
安甲子。對曰。不記也。曰何不記耶。乃曰。生 死之身如循環乎。環無起盡何用記為。而 又此心流注中間無閒。見漚起滅者亦妄想
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 可記耶。天后稽顙焉。聞安闕井。勅為鑿焉。 安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