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感通篇第六之四 (正傳十八人附見三人)
唐五臺山法華院神英傳
[0843a08] 釋神英。罔知姓氏。滄州人也。宿緣悟道丱 歲從師。諷誦精勤日夜匪懈。年當應法受 具。後乃枝錫萍遊尋訪知識。早通玄話兼
擅論經。相次參神會禪師。謂英曰。汝於五 臺山有緣速。宜往彼瞻禮文殊兼訪遺 跡。既承指授。以開元四年六月中旬到山 瞻禮。於僧厨止泊。一日食畢遊於西林。忽
見一院題曰法華。英遂入中見多寶塔一 座。瑋曄繁華如法華經說同也。其四門玉石 功德細妙光彩。神工罕測。後面有護國仁王
樓。上有玉石文殊普賢之像。前有三門一十 三間。內門兩畔有行宮道場。是文殊普賢儀 仗。三門外狀臺山十寺。杳然物外觀瞻浩蕩 神情恍 惝
。英試出院又見眾僧。且非恒所 見者。而多詭異。疑豫未決。遂出門東行可 三十步。忽聞閉戶鏗然。迴目視之了無一 物。英乃悲泣曰。此大聖警悟我邪。於此地
必有緣矣。遂於髣髴多寶塔處。結庵而止。 乃發願曰。我依化院建置一所住持。日居 月諸信施如林歸依者眾。遂召工匠有高價
者。誓不酬之。乃於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 造功德。細妙光瑩功侔所見。其壁乃王府 友吳道子之跡。六法絕妙為世所尚。此院前
後工畢。因號法華耳。英說法住持。其齊整 若剪裁焉後無疾召門人囑付而終。春秋 七十五。今墳塔存矣。
唐五臺山華嚴寺牛雲傳
[0843b06] 釋牛雲。俗姓趙。雁門人也。童蒙之歲有似 神不足。遣入鄉校終日不知一字。惟見 僧尼合掌有畏憚之貌。年甫十二。二親送
往五臺華嚴寺善住閣院。出家禮淨覺為 師。每令負薪汲水。時眾輕其朴鈍。多以 謔浪歸之。年滿受具益難誦習。及年三十 有六乃言曰。我聞臺上恒有文殊現形。我
今跣足而去。儻見文殊惟求聰明學誦經 法耳。時冒寒雪情無退屈。至東臺頂見 一老人然火而坐。雲問曰。如此雪寒從何 而來。老人曰。吾從川下來。雲曰。從何道上
何無屨跡。曰吾雪前來。老人却問雲曰。有 何心願犯雪徒跣而至。豈不苦也。雲曰。吾 雖為僧自恨昏鈍不能誦念經法。此來欲
求見文殊只乞聰明果報。老人曰。奇哉。又 曰。此處不見文殊更欲何之。雲曰。欲上 北臺去。老人曰。吾意亦然。曰請師先行。雲
乃遊遍臺頂告別。老人自西而去。薄暮方 到北臺。又見老人然火而坐。頗為驚怪。問 曰。適於東臺相別。為何先至。老人曰。師不
知要路所以來遲。雲雖承此語心乃猶豫。 只此老人莫應文殊也。雲乃 嗚 足禮拜。老 人曰。吾俗人也不應作禮。唯貪設禮情屬
不移。良久老人云。休禮。候吾入定觀汝前 身作何行業而昏鈍也。老人閉目。倏爾開 顏語雲曰。汝前生為牛來。因載藏經今得 為僧。而闇鈍耳。汝於龍堂邊取一
钁 來。 與汝斸却心頭淤肉即明快也。雲遂得 钁 度與。老人曰。汝但閉目。候吾教開即開。因 閉目。次有似當心施 钁 身無痛苦。心乃豁
然。似闇室立於明燈。巨夜懸於圓月也。 雲開目。乃見老人現文殊像。語雲曰。汝自 後誦念經法歷耳無忘。又於華嚴寺 澗 東
院大有因緣。無得退轉。雲乃行悲行泣。接 足而禮。未舉頭頃不見菩薩矣。雲後下 山四支無損。凡曰經典。目所一覽輒誦於
口。明年夏五月遶育王塔。行道念經。至更 初乃見一道直光。從北臺頂連瑞塔基。久 而不散。於光明中現寶閣一所。前有金牌
題云善住雲憶菩薩授記之言。依光中所現 之閣而建置焉。道化施行人咸貴重。於開元 二十三年無疾而終。俗齡六十三。法臘四十
四矣。雲名亡上字。承文殊記識本迹為牛。 故時號之焉。
唐五臺山清涼寺道義傳
[0843c22] 釋道義。江東衢州人也。開元中至臺山於 清涼寺粥院居止。典座普請運柴負重登 高。頗有難色。義將竹鞋一緉轉貿人荷擔。
因披三事納衣。東北而行可五里。來於楞 伽山下逢一老僧。其貌古陋引一童子。名 字覺一。老僧前行。童子呼請義東邊寺內啜
茶去。乃相隨入寺遍禮諸院。見大閣三層 上下九間總如金色閃爍其目。老僧令遣 義早還所止。山寒難住。唯諾辭出寺。行及 百步迴顧唯是山林。乃知化寺也。却回長
安。大曆元載具此事由奏寶應元聖文武皇 帝。蒙勅置金閣寺。宣十節度助緣。遂召 蓋造都料。一僧名純陀。為度土木造金閣
一寺。陀元是西域那爛陀寺喜鵲院僧。寺成 後勅賜不空三藏焉。義不測其終。
唐五臺山竹林寺法照傳
[0844a09] 釋法照。不知何許人也。大曆二年棲止衡 州雲峯寺。勤修不懈。於僧堂內粥鉢中忽 覩五彩祥雲。雲內現山寺。寺之東北五十
里已來有山。山下有 澗 。 澗 北有石門。入可 五里有寺。金牓題云大聖竹林寺。雖目擊 分明而心懷隕穫。他日齋時還於鉢中五
色雲內現其五臺諸寺。盡是金地無有山林 穢惡。純是池臺樓觀眾寶莊嚴。文殊一萬聖 眾而處其中。又現諸佛淨國。食畢方滅。心
疑未決。歸院問僧。還有曾遊五臺山已 否。時有嘉延曇暉二師言曾到。言與鉢內 所見一皆符合。然尚未得臺山消息。暨四 年夏於衡州湖東寺內有高樓臺。九旬起
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未時。遙見祥雲彌 覆臺寺。雲中有諸樓閣。閣中有數梵僧。各 長丈許。執錫行道。衡州舉郭咸見彌陀佛
與文殊普賢一萬菩薩俱在此會。其身高 大。見之者皆深泣血設禮。至酉方滅。照其 日晚於道場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師先發 願往金色世界奉覲大聖。今何不去。照怪
而答曰。時難路艱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 道路固無留難。言訖不見。照驚入道場重 發誠願。夏滿約往前。任是火聚氷何終無退
衂。至八月十三日。於南嶽與同志數人惠 然肯來。果無沮礙。則五年四月五日到五臺 縣遙見佛光寺南數道白光。六日到佛光 寺。果如鉢中所見略無差脫。其夜四更見
一道光從北山下來射照。照忙入堂內。乃 問眾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有僧答言。此 大聖不思議光。常答有緣。照聞已即具威
儀尋光至寺。東北五十里間果有山。山下 有 澗 。 澗 北有一石門。見二青衣可年八九 歲。顏貌端正立于門首。一稱善財二曰難
陀。相見歡喜問訊設禮。引照入門。向北行 五里已來。見一金門樓。漸至門所乃是一 寺。寺前有大金牓。題曰大聖竹林寺。一如
鉢中所見者。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 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華樹充 滿其中。照入寺至講堂中。見文殊在西普
賢在東。各據師子之座。說法之音歷歷可 聽。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無數菩薩圍 繞。照至二賢前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
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 法浩澣。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 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
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 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 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
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 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 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
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 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 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
轉。說是語已。時二大聖各舒金手摩照頂 為授記別。汝已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 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 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已時二大聖互說伽
陀。照聞已歡喜踊躍疑網悉除。又更作禮。禮 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詣諸菩薩院次第 巡禮。授教已次第瞻禮。遂至七寶果園。其果
纔熟其大如盌。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聖前作禮辭退。還見二青衣送至門 外。禮已舉頭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 記至今存焉。復至四月八日。於華嚴寺西
樓下安止。洎十三日照與五十餘僧同往 金剛窟。到無著見大聖處。處心禮三十 五佛名。照禮纔十遍。忽見其處廣博嚴淨瑠 璃宮殿。文殊普賢一萬菩薩及佛陀波利。居
在一處。照見已惟自慶喜。隨眾歸寺。其夜 三更於華嚴院西樓上。忽見寺東山半有五 聖燈。其大方尺餘。照呪言。請分百燈歸一
畔。便分如願。重謂分為千炬。言訖便分千 數。行行相對遍於山半。又更獨詣金剛窟 所。願見大聖。三更盡到見梵僧。稱是佛陀
波利。引之入聖寺。語在覺救傳。至十二月 初。遂於華嚴寺華嚴院入念佛道場。絕粒 要期誓生淨土。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時。
又見一梵僧入乎道場。告云。汝所見臺山 境界何故不說。言訖不見。照疑此僧亦擬 不說。翌日申時正念誦次又見一梵僧。年
可八十。乃言照曰。師所見臺山靈異。胡不 流布普示眾生令使見聞發菩提心獲大 利樂乎。照曰。實無心祕蔽聖道恐生疑 謗。故所以不說。僧云。大聖文殊見在此山。
尚招人謗。況汝所見境界。但使眾生見聞 之者發菩提心作毒鼓緣耳。照聞斯語便 隨憶念錄之。時江東釋慧從。以大曆六年 正月內。與華嚴寺崇暉明謙等三十餘人。隨
照至金剛窟所。親示般若院立石標記。于 時徒眾誠心瞻仰。悲喜未已。遂聞鐘聲。其 音雅亮節解分明。眾皆聞之驚異尤甚。驗乎
所見不虛。故書于屋壁。普使見聞同發勝 心共期佛慧。自後照又依所見化竹林寺題 額處建寺一區。莊嚴精麗便號竹林焉。又 大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與弟子八人於
東臺覩白光數四。次有異雲靉靆。雲開見 五色通身光。光內有圓光紅色文殊乘青 毛師子。眾皆明見。乃霏微下雪。及五色圓光
遍於山谷。其同見弟子純一惟秀歸政智遠 沙彌惟英優婆塞張希俊等。照後篤鞏其心 修鍊無曠。不知其終。絳州兵掾王士詹述 聖寺記云。
[0845a25] 系曰。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顯正依報莊 嚴故。菩薩未霑國土名。但云住處。修淨佛 國因隨生佛家。故華嚴經有菩薩住處品
焉。經云。唯佛一人居淨土此下不僣上也。 若八字陀羅尼經云文殊大願力與佛同境 界。境界淨則說法淨。則三土義齊也。問諸經
中佛住王舍城等。可非住處邪。通曰。此義 同名別。或可上得兼下也。又如兜率宮院 是補處淨域寶陀落清涼支提等山。皆是菩
薩淨識所變剎土也。若然者淨土與住處義 同名異耳。如法照入竹林聖寺見文殊淨 境也。諸於山嶺見老人童子等。則穢土見 聖人。
唐清涼山祕魔巖常遇傳
[0845b10] 釋常遇。俗姓陰。苑陽人也。出家於燕北安集 寺。襟懷灑落道貌清奇。晦跡林泉避脫聲 利。大中四年杖錫離燕孤征朔雪。祁冱千
里徑涉五峯。詣華嚴寺菩薩堂矚文殊睟 容。施右手中指。沃以香膏爇以星焰。光騰 半日怡顏宛然。次遍遊聖境終始兩朞。其所 覩祥瑞不可勝紀。後至西臺遇古聖跡
曰祕魔巖。乃文殊降龍之處也。遇稽首之際 忽見輕雲金光。爛爛駭目。漸分雉堞方勢 如城。咸曰金色世界也。化事畢復問其處。
僧曰。是地古德甞止。國贈金光照大師。名 節孤峻神異不測。載錄圖記人具爾瞻。遇 悲喜交感久而不已。始結茅茲地滌慮澄 神。入三摩呬多四十九日。鳥排華雨人萃
香雲揚袂摳衣歸依若市。乃剏興佛廟僧 宇。十有七年不下山頂。日以九會雜華五 部等法。翫味精課不遺寸陰。覺聖力潛通 道出凡境。事或禮問他見莫尋。士嚮庶歸克
念如聖。洎懿皇運末。遇易舊規。或拊掌大 咍。或擊石異語。類不輕之海記。同楚客之 佯狂。及禍發中原寇盜交騁夷撤宮壺鑾
輅蒙塵。因省師言。其若合契矣。時屬河東 武皇遙嚮真德就山致信。迨文德元年夏 四月。命憲州刺史馬師素傳意邀請遇曰。
浮世之寵辱我何累哉。堅拒遠徵確乎不拔。 以其年七月十八日召門弟子曰。爾可檢 護戒足。好住餘生。吾與汝決矣言訖儼然
蟬蛻。俗歲七十二。僧夏五十一。門人太文等 哀慟哽絕。龍紀初祀四月十八日。闍維獲設 利羅凡數十粒。文公堅貯孝思旌建靈塔。
銜哀出入投詣天府。武皇賵贈加等。文武 崇烈及嵐憲等州牧守。例刻清俸。俾助良 因建乎墳塔。即以九月二十五日封窆基 [土*遂] 也。
唐成都府永安傳
[0845c16] 釋永安。眉州洪雅人也。身裁么麼面色黧 [黑*干] 。 言音鄙惡而識量寬舒。大抵不可貲也。大中
八年三月中詣成都云。造謁府帥白公敏 中。請奏寺額。以其足跋肩輿而至。人皆未 甞見其登圊而旋溺也。故時呼為無漏師。 安置聖壽寺中。且十日白中令俾差僧五
六。晝夜互守之而伺察焉。內外飲食亦略 同常人。而無解衣去二行之意詳其十辰 之積。便旋何所。畢不可知司徒白公奏額。 到日便辭歸眉郡。判官盧求見之謂為小沙
彌耳。人云此師年已八十餘矣。
[0845c27] 系曰。蜀人謂安公為無漏師者非也。夫斷 煩惱不復隨增。故永無種習。乃稱之無漏。 今以飲食之餘歸于九孔。安公止二竅不
流耳。瑜伽云無內逼惱分也然其位次忍住 難知。啜茹如常何緣不流二竅。觀夫對法 論中。有清淨依止住。食示現依止住食二種。
則羅漢菩薩佛也。若然者安公是示現依止 住食。雖食不食滓穢奚生。必也正名以召 其體哉。
唐衢州靈石寺慧聞傳
[0846a08] 釋慧聞。信安人也。多勸勉檀那以福業為 最。常言未預聖位。於五道中流轉。非福 何憑。甞於濲江鑄丈八金身像。州未聽
許銅何從致。且曰。待大施主。居無何有清 溪縣夫妻二人。將嫁資鑑來捨。聞為誓呪 之曰。此鑑鼓鑄若當佛心前。乃是夫妻發心
之至也。迨脫摹露像。果然鑑當佛心胸間 矣。又甞往豫章。勸化獲黃金數鎰。俄遇賊 劫掠。事急遂投金水中曰。慮損君子福田。
請自撈摝捨聞。聞去賊徒泳水求之不得。 及聞到州。金冥然已在其院中。若役人用 匠不避譏嫌。得物見多自提魚貫彘肩 飼工人焉。又山路虎豹聞或逢之。將杖叩
其腦曰。汝勿害人。吾造功德何不入緣。 明日虎銜野猪投聞前。弭尾而去。凡舉事 皆成。歸信如流。率多奇異焉。
唐朔方靈武下院無漏傳
[0846a25] 釋無漏。姓金氏。新羅國王第三子也。本土以 其地居嫡長將立儲副。而漏幼募延陵之 讓。故願為釋迦法王子耳。遂逃附海艦達
于華土。欲遊五竺禮佛八塔。既度沙漠 涉于闐已西至葱嶺之墟入大伽藍。其中 比丘皆不測之僧也。問漏攸往之意。未有 奇節。而詣天竺。僧曰。舊記無名未可輒去。
此有毒龍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驗方利涉 也。漏依請登池岸。唯見一胡床。乃據而坐。 至夜將艾。霆雷交作。其怪物吐氣。蓬勃種
種變現眩曜無恒。漏瞑目不搖。譬如建木 挺拔。豈微風可能傾動邪。持久乃有巨蛇 驤首于膝上。漏悲憫之極為受三歸而去。 復作老人形來致謝曰。蒙師度脫義無久
居。吾三日後捨鱗介苦依。得生勝處。此去 南有磐石。是弟子捨形之所。亦望閑預相 尋遺骸可矣。後見長偉而夭矯僵于石上
歟。寺僧咸默許之。又曰。必須願往天竺者。 此有觀音聖像。禱無虛應可祈告之。得吉 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於禪定。
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嬰虛腫略無傾倚。旋 有鼠兒猶彈丸許。咋左脛潰。黃色薄膿可 累斗而愈。漏限滿獲應。群僧語之曰觀師化
緣合在唐土。心存化物所利滋多。足倦遊 方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