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 Dong Gao Seng Zhuan 海東高僧傳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京北五冠山靈通寺住持教學 賜紫沙門 (臣) 覺訓奉 宣撰
流通一之一
[1015a29] 論曰夫佛陀之為教也。性相常住。悲願洪深。 窮三際。遍十方。雨露以潤之。雷霆以鼓之。不 行而至。不疾而速。五目不能覩其容。四辯莫
能談其狀。其體也無去無來。其用也有生有 滅。故我釋迦如來。從兜率天。乘栴檀樓閣。入 摩耶胎。以周昭王甲寅四月初八日。遂開右
脇。生於淨飯王宮。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大微。 通於西方。昭王問太史蘇由。曰。有大聖人。生 於西方。問利害。曰。此時無他。一千年後。聲
教被此土焉。始處宮中。亦同世俗。粵四十二 年甲申四月八日。佛年三十。踰城出家。遂坐 樹成道。轉法利生。如優曇花時一現耳。初說
華嚴。次說小乘。或般若.深密。或法華.涅槃。 隨機普被。任器方圓。其猶一風而萬竅齊號。 孤月而千江皆現。四十九年度脫群品。列子
所謂西方有聖人者是也。是時文殊與目連 為化人亦 [這-言+赤] 子震旦。佛年七十九。以穆王壬 申二月十五日入滅於瓊林。白虹十二道。連
夜不滅。王問太史扈多。曰。西方大聖人方滅 度耳。於是阿難等結集金言。具載貝牒。經律 論戒定慧。爰方啟行。然雜華恒常之說。隱入
于虬宮。邪宗蚢肆。異部蛙鳴。既而馬鳴屹起 挺生。及陳那護法唱之和之。推邪現正。演義 申宗。廣大悉備乎西域。將有待而東驅矣。自
佛滅一百十六年。東天竺國阿育王收佛舍 利。役使鬼兵。散起八萬四千寶塔。遍閻浮提。 時當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也。塔興周世。經
二十二王。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焚燒典籍。育 王寶塔由是隱亡。當是時。沙門利方。十八賢 者。賚持佛經。來化咸陽。秦始皇不從而囚之。
夜有金剛丈人。破獄出之而去。蓋機緣未熟 故也及後漢永平十二年。摩騰.竺法蘭.來儀 漢庭。慈雲布於九州。法雨灑於四海。然按霍
去病傳云。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則像設似先 入於沙漠矣。又前漢哀帝時。秦景使月氏國。 來傳浮屠經教。乃知前漢已行。六十三年而
後明帝方感金人夢耳。若我海東。則高句麗 解味留王時。順道至平壤城。繼有摩羅難陀。 從晉來千百濟國。則枕流王代也。後於新羅
第二十三法興王踐祚.梁大通元年丁未三 月十一日。阿道來止一善縣。因信士毛禮隱 焉。屬有吳使者。香道指其焚點之儀。由是延
致王宮。然其教未闡。舍人厭髑。赤心面內 勇決國人之疑。噫微夫子吾當從何教也。自 爾圓光慈藏之徒。西入傳法。上下信敬。內外
奉行。先呼而後應。日益而月增。遂使於三韓 及我聖祖葦舊鼎尤尊佛教。凡制度多用佛 教。守文繼體之君。傳而不失。惟大祖四代孫
大覺國師。於宣王三年乙丑四月。航海求法。 東至于洋。導其百派大小始終頓圓之五教。 各得其所。復歸于正。然源乎周.派乎漢。汪洋
於晉魏。汗漫於隋唐。波之於宋。而淵沄於海 東也。都算.佛入滅至今乙亥。二千一百六十 四年。滅後第一千一十四年。入後漢至今一
千一百五十一年。自順道入句高麗至今八 百四十四年矣。且道不自弘。弘之由人。故 著流通篇以示于後。按古梁唐宋三高僧傳
皆有譯經。以我本朝無翻譯之事故。不存此 科也。
* 順道
* 亡名
* 義淵
* 曇始
* 摩羅難陀
* 阿道 (黑胡子元表)
* 玄彰
* 法空
* 法雲
[1016a04] 釋順道。不知何許人也。邁德高標。慈忍濟物。 誓志弘宣。周流震旦。移家就機。誨人不倦。句 高麗第十七解味留王 (或云小獸林王)
二年壬申夏六 月。秦符堅發使及浮屠順道。送佛像經文。於 是君臣以會遇之禮。奉迎于省門。投誠敬信。 感慶流行。尋遣使迴謝。以貢方物。或說.順道
從東晉來。始傳佛法則秦晉莫辨。何是何非。 師既來異國。傳西域之慈燈。懸東暆之慧日。 示以因果。誘以禍福。蘭薰霧潤。漸漬成習。然
世質民淳。不知所以裁之。師雖蘊深解廣。未 多宣暢。自摩騰入後漢。至此二百餘年.後四 年。神僧阿道至自魏 (存古文) 。始創省門寺。以置
順道。記云以省門為寺。今興國寺是也。後訛 寫為肖門。又剏伊弗蘭寺。以置阿道。古記云 興福寺是也。此海東佛教之始。惜乎.之人也.
之德也。宜書竹帛以宣懿績。其文辭不少概 見。何哉。然世之使於西方。不辱君命。必侍賢 者而能之。則特至他邦肇行未曾有之大事。
非其有大智慧.大謀猷。得不思議通力。其何 以行之哉。以此知其為異人。斯亦法蘭.僧會 之流乎。
[1016a25] 釋亡名。句高麗人也。志道依仁。守真據德。人 不知而不慍。考鍾于內。在邦必聞。霈然有餘。 厥聞旁馳。晉支遁法師貽書云。上座竺法深。
中州劉公之弟子。體性貞峙。道俗綸綜。往在 京邑。維持法綱。內外具瞻。弘道之匠也。遁公 中朝重望。其所與寄聲交好。必宏材巨擘。而
況外國之士。非其勝人。寧有若斯之報耶。且 佛教既從晉行乎海東。則宋齊之間。應有豪 傑之輩與時則奮。而無載籍。悲夫。然彼宋人 朱靈期 (或作虛)
使自高麗。還失濟於洲上得杯 渡之鉢。又齊時高麗未達佛生之事。問高僧 法上。上以周昭之瑞為答。則高人烈士。西笑 於中國。 訟
取綱要者固不少矣。時無良史羅 縷厥緒為恨耳。
[1016b10] 贊曰。古者三韓鼎峙。開國稱王。彼佛聲光 蔑有其兆。及感應道交。賢德聿來。以赴機 叩。易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順道有之
矣。始予躬詣所謂興國興福。因有綴文記 事之志。無緣以發之。今謬承景命。乃以順 道為傳首云 (此贊當在順道傳下) 。
[1016b16] 釋義淵。句高麗人也。世系緣致咸莫聞也。自 隷剃染。善守律儀。慧解淵深。見聞泓博。兼得 儒玄。為一時道俗所歸。性愛傳法。意在宣通。
以無上法寶.光顯實難。未辨所因。聞.前齊定 國寺沙門法上。戒山慧海。肅物範人。歷跨 齊世為都統。所部僧尼不減二百萬。而上綱
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弘釋典。內外闡揚。 黑白咸 允 。景行既彰。逸響遐被。是時句高麗 大聖相王高德。乃深懷正信。崇重大乘。欲
以釋風被之海曲。然莫測其始末緣由.自西 徂東年世帝代。故件錄事條。遣淵乘帆向鄴。 啟發未聞。其略曰。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
幾年。又在天竺。經歷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 帝。年號是何。又齊陳佛法誰先從爾。至今歷 幾年帝。請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剛
般若等諸論本。誰述作著論。緣起靈瑞所由 有傳記不。謹錄諮審。請垂釋疑。上答云。佛 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王聞西方 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至竟不還。以此為驗。四 十九年在世。滅度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經法 初來。魏晉相傳。吳孫權赤烏年。康僧會適吳。 方弘教法。地持阿僧伽比丘從彌勒菩薩受
得其本。至晉安帝隆安年。曇摩讖於姑藏為 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訶衍論.是龍樹菩薩 造。晉隆安年。鳩摩什波至長安為姚興譯。十
地論金剛般若論。竝是僧佉弟波藪槃豆造。 至魏宣武帝時。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證。由 緣甚廣。今略舉要。淵服膺善誘。博通幽奧。辯
高灸輠。理究連環。曩日舊疑。煥然氷釋。今茲 妙義。朗若霞開。西承慧日。東注法源。望懸金 不刊。傳群玉而無朽。所謂苦海津濟。法門梁
棟者。其惟吾師乎。既返國揄揚大慧。導誘群 迷。義貫古今。英聲藉甚。自非天質火拔。世道 相資。何以致如斯之極哉。史不敘所終。故不 書。
[1016c24] 贊曰。佛生年月日傳記互出。理難一定。然 淵親承法上口授而來。乃與唐法琳辨正 論所據若合符節。當以此為指南。然鉅儒
吳世文援引古文特啟異論。致有問對。雖 辭旨煩麗。亦不足憑也。
[1016c29] 釋曇始.關中人也。自出家多有異跡。足白 於面。雖涉泥水。未甞沾濕。天下咸稱白足和 尚。以晉大元末年賚持經律數十部。往化遼
東。乘機宣化。顯授三乘。立以歸戒。梁僧傳 以此為高句麗開法之始。時當開土王五年. 新羅奈勿王四十一年.百濟阿莘王五年。而
秦符堅送經像後二十五年也。是後四年。法 顯西入天竺。又二年羅什生來。玄高法師生 焉。晉義熙初。師復還關中。唱道三輔。長安人
王胡之叔父某死已數年矣。一日夢中忽來 現形。接引王胡。遊遍地獄。示諸果報。胡辭還 釋。謂胡曰。既已知其因果。要當奉事白足阿
練用修白業。胡敬諾寤已。遍詢眾僧。惟見始 足白曰面。因即事之。晉末匃奴赫連勃々襲 取關中。斬戮無數。師亦遇害。刀不能傷。普赦
沙門。悉皆不殺。而潛遁山中。修頭陀密行。未 幾拓跋燾復剋長安。擅威關洛。時傳陵崔浩 少習左道。猜疾釋教。位居偽輔。為燾所深信。
乃與天師寇氏說燾以謂佛教無益於世。民 利有傷。勸令廢之。燾惑其言。以偽太平七年 遂毀滅佛法。分遣軍士。燒掠寺社。統內僧尼
悉令罷道。其有竄逸者。追捕梟斬之。四境之 內無復沙門。時玄高等被害。語在本傳。師閉 絕於兵革所不至處。依隱閱世及太平末。師
算知燾化之將至。乃於元會日。手策金錫。即 到宮門。有司奏云。有白足道人。從官門徑入。 儀形可怪燾聞已。即令猛卒斬之。不傷。燾大 怒自以所 佩
利劍斫焉。惟劍所著處有痕如紅 綿。體無餘異。時有北園養虎子檻。燾驅令貽 之。虎皆潛伏。終不敢近。燾試遣天師近檻。猛
虎輒鳴吼。直欲搏噬。於是燾乃知佛教威神 非黃老所及。即奉師上殿頂禮其足。悔責諐 咎。師為說因果報應不差。指掌開示。略現神
異。燾生大慚懼。改往修來。然禍惡已稔。遂感 厲疾。而崔寇亦發惡病。將入死門。燾以謂禍 由彼作罪。不可赦。因族滅二家。宣令國內。光
復竺教。鍾梵相聞。既而孫 濬 襲位。深懲殷鑑。 洪闡真風。寶 [疊*毛] 制度。其興也勃焉。師不知所 往。
[1017b10] 贊曰。火炎崑岡。玉石俱焚。霜嚴草野。蕭蘭 共悴。師之艱難險阻。誠曰殆哉。雖伐樹削 跡不足比也。然隨時隱現。若青山白雲之
開遮。遇害虧盈。如碧潭明月之橯樚。捐軀 濟溺。道之以興。菩薩法護。正當如此。其適 來桑域。決膜生盲。亦乘夙願而至者耶。
[1017b16] 釋摩羅難陀.胡僧也。神異感通。莫測階位。 約志遊方。不滯一隅。按古記本從竺乾入于 中國。附材傳身。徵烟召侶。乘危駕險。任歷艱
辛。有緣則隨。無遠不履。當百濟第十四枕 流王。即位九年九月。從晉乃來。王出郊迎之。 邀致宮中。敬奉供養。稟受其說。上好下化。大
弘佛事。共贊奉行。如置郵而傳命。二年春剏 寺於漢山。度僧十人。尊法師故也。由是百濟 次高麗而興佛教焉。逆數至摩騰入後漢二
百八十有年矣。耆老記云。句高麗始祖朱蒙 娶高麗女。生二子。曰避流恩祖。二人同志。南 走至漢山開國。今廣州是也。本以百家渡河
故名百濟。後於公州扶餘郡。前後相次而立 都。三韓東南隅海內有倭國。即日本國也。倭 之東北有毛人國。其國東北有文身國。其國
東二千餘里有大漢國。其國東二萬里有扶 桑國。宋時有天竺五僧。遊行至此。始行佛法 此皆海中在。惟日本國僧。往々渡海而來。餘
皆未詳。夫三韓者。馬韓.卞韓.辰韓.是也。寶 藏經云。東北方有震旦國。或云支那。此云 多思惟。謂此國人思百端故。即大唐國也。然
則三韓在閻浮提東北邊。非海島矣。佛涅槃 後六百餘年乃興。中有聖住山。名室梨母怛 梨 (唐言三印山) 峻峯高聳。觀世音菩薩宮殿在彼山
頂。即月岳也。此處聖住未易殫書。然百濟 乃馬韓之謂矣。宋僧傳云。難陀得如幻三昧。 入水不濡。投火無灼。能變金石。化現無窮。
時當建中。年代相拒而不同。恐非一人之 跡也。
[1017c16] 贊曰。世之流民。性多 [怡-台+龍] 戾。王命有所不從。 國令有所不順。一旦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即皆革面遷善。修真面內。以順機宜故也。 傳所謂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者。豈非 是耶。然攝機之道。要在乘時。故事半古人。 功必倍之。
[1017c22] 釋阿道.或云本天竺人。或云從吳來。或云 自高句麗入魏。後歸新羅。未知孰是。風儀特 異。神變左奇。恒以行化為任。每當開講。天雨
妙花。始新羅訥祇王時。有黑胡子者。從句高 麗至一善郡。宣化有緣。郡人毛禮。家中作 窟室安置。於是梁遣使賜衣著香物。君臣不
知香名及與所用。乃遣中使賚香遍問中外。 胡子見之稱其名目曰。焚此則香氣芬馥。所 以達誠於神靈。所謂神聖不過三寶。一曰佛
陀。二曰達摩。三曰僧伽。若燒此發願。必有靈 應。時王女病革。王使胡子焚香表誓。厥疾尋 愈。王甚喜.酬贈尤厚。胡子出見毛禮。以所得
物贈之。報其德焉。因語曰。吾有所歸請辭。俄 而不知所去。及毘處王時。有阿道和尚。與侍 者三人。亦來止毛禮家。儀表似胡子。住數年
無疾而化。其侍者三人留住讀誦經律。往々 有信受奉行者焉。然按古記。梁大通元年三 月十一日。阿道來至一善郡。天地震動。師左
執金環錫杖。右擎玉鉢應器。身著霞衲。口誦 花詮初到信士毛禮家。禮出見驚愕而言曰。 曩者高麗僧正方來入我國。君臣怪為不祥。
議而殺之。又有滅垢玭從彼復來。殺戮如前。 汝尚何求而來耶。宜速入門。莫令隣人得見。 引置密室。修供不怠。適有吳使以五香獻原
宗王。王不知所用。遍詢國中。使者至問法師。 師曰以火燒而供佛也。其後偕至京師。王令 法師見使。使禮拜曰。此邊國高僧何不遠。而
王因此知佛僧可敬。勅許斑行。又按高得相 詩史。曰梁氏遣使曰。元表送沈檀及經像。不 知所為。咨四野。阿道逢時指法。相註云。阿道
再遭斬害。神通不死。隱毛禮家。則梁吳之使 莫辨其詳。又阿道之跡多同黑胡子。何哉。然 自永平至大通丁未。凡四百十餘年。句高麗
興法已百五十餘年。而百濟已行一百四十 餘年矣。若按朴寅亮殊異傳。云.師父魏人崛 摩。母曰高道寧。高麗人也。崛摩奉使高麗。私
通還魏。道寧因有身誕焉。師生五稔有異相。 母謂曰。偏 祜 之子。莫若為僧。師依教。即於是 日剃髮。十六入魏。覲省崛摩。遂投玄彰和尚。
受業十九年。歸寧於母。母諭曰。此國機緣未 熟。難行佛法。惟彼新羅今雖無聲教。爾後三 十餘月有護法明王御宇。大興佛事。又其國
京師有七法住之處。一曰金橋天鏡林 ( 今 與輪寺) 。 二曰三川岐 (今永興寺) 。三曰龍宮南 (今皇龍寺) 。四曰龍宮北 (今芬皇寺)
。五曰神遊林 (今天王寺) 。六曰沙川尾 (今靈妙寺) 。七曰婿 請田 (今曇嚴寺) 。此等佛法不滅前劫時伽藍墟也。
汝當歸彼土。初傳玄旨。為浮屠始祖。不亦美 乎。師既承命子之聲。出疆而來寓新羅王闕 西里 (今嚴莊寺是也) 時當味鄒王即位二年癸未矣。
師請行竺教。以前所不見為怪。至有將殺之 者。故退隱于續村毛祿家。今善州也。逃害 三年。成國宮主病疾不愈。遣使四方。求能治
者。師應募赴闕。為療其患。王大悅問其所欲。 師請曰。但剏寺於天鏡林。吾願足矣。王許之。 然世質民頑。不能歸向。乃以白屋為寺。後七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