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Dai Fabao Ji 曆代法寶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曆代法寶記[0179a04] (亦名師資眾脈傳。亦名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亦名最上乘頓悟法門) 。
[0179a06] 案本行經云。雜阿含經。普曜經云。應瑞經。 文殊師利涅槃經。清淨法行經。無垢光轉女 身經。決定毘尼經。大佛頂經。金剛三昧經。法
句經。佛藏經。瓔珞經。花嚴經。大般若經。禪 門經。涅槃經。楞伽經。思益經。法華經。維摩 經。藥師經。金剛般若經。付法藏經。道教西
昇經。釋法琳傳。釋虛實記。開元釋教。周書異 記。漢法內傳。尹喜內傳。牟子。列子。苻子。吳 書。并古錄。及楊楞伽。鄴都故事等。後漢明
帝。永平三年。夜夢見金人。身長一丈六尺。項 背圓光。飛行殿庭。於晨旦問朝臣。是何瑞應。 太史傅毅奏曰。西方有大聖人。號曰佛。是其
像也。明帝曰。何以知之。太史傅毅對曰。周 書異記曰。昭王甲寅歲佛生。穆王壬申歲佛 滅度。一千年後。教法流於漢地。今時是也。明
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於天竺國。請 得佛像菩薩形像經四十二章。得法師二人。 迦葉摩騰。竺法蘭。明帝請昇殿。供養故洛陽
城西創置白馬寺。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 岳霍山白鹿山道士。褚善信費齋才等。六百 九十人等表奏。臣聞。太上無形。虛無自然。上
古同尊。百王不易。陛下棄本逐末。求教西 域。化謂胡神。所說不參。華夏臣等。多有聰惠。 博涉經典。願陛下許臣等得與比校。若有勝
者。願除虛詐。如其不如。任從重決。帝曰。依 勅所司命辦供具。并五品已上文武內外官 寮。至十五日平旦。集於白馬寺。道士在寺
門外。置三壇開二十四門。帝在寺門外。置 舍利及佛經像。設七寶行殿。褚善信費齋才 等。以道經子書苻術等。置於壇上。以火驗之。
悲淚呪曰。胡神亂我華夏。願太上天尊。曉眾 生得辨真偽。道經子書苻術等。見火化為 烣 燼。道士驚愕。先昇天者昇天不得。先隱形者
隱形不得。先入水火者不敢入。先禁呪者 喚策不能應。種種功能並無一驗。褚善信 費齋才等。自感而死。時佛舍利放五色光
明。旋環如蓋。遍覆大眾。光蔽日輪。摩騰法師 坐臥虛空。神化自在。天雨寶花及天音樂。竺 法蘭梵音讚歎。摩騰法師說偈曰。狐非師子
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岳榮。明 帝大悅。放五品已上公侯子女及陰夫人等 出家。道士六百人投佛出家。法蘭誦出家功
德經及佛本生等經。明帝大喜。舉國歸依佛 教。明帝問二師。佛號法王。何為不生於漢國。 迦葉摩騰法師對曰。迦毘羅衛城者百千日
月之中心。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一切龍神有 福之者皆生彼國。法王所以生於天竺國。明 帝有問法師。佛種族是誰。何時生何時滅。
摩騰法師答曰。佛是千代金輪王孫淨飯王 子。姓瞿曇氏。亦名釋種。癸丑歲七月十五日。 從兜率天宮降下。摩耶夫人託胎。甲寅之歲
四月八日。於毘尼園。摩耶夫人右脇而誕。又 五百釋種五百白馬乾陟車 [這-言+匿] 等。供佛四月 八日同時生。壬申之歲二月八日。踰城出家。
癸未之歲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佛雖不生 於漢地。一千年後或五百年後。眾生有緣。先 令聖弟子於彼行化。案清淨法行經云。天竺
國東北真丹國。人民多不信敬。造罪者甚眾。 吾我今遣聖弟子三人。悉是菩薩。於彼示現 行化。摩訶迦葉彼稱老子。光淨童子彼號仲
尼。明月儒童彼名顏回。講論五經詩書禮樂 威儀法則。以漸誘化。然後佛經當往。牟子云。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
殿前。意中欣然也。心甚悅之。明日傳問群臣。 此為何物有通事。舍人傅毅曰。臣聞。天竺 有德道者。號曰佛。輕舉飛騰。身有日光。殆
將其神。於是上悟。遣使張騫羽林郎中秦博 士弟子王尊等一十二人大月氏。寫取佛 經四十二章。在蘭臺石室第十四。即時洛陽
城西雍門外起佛寺。其壁畫朝廷千乘萬騎 繞騎十三匝。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開陽門上 作佛形像。明帝在時。知命無常。先造壽陵。陵
曰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於未滅時。國豐 民寧。遠夷慕義。咸來歸德。願為臣妾者。以為 億數。故諡曰明也。自是之後。京城左右及
州縣處處各有佛寺。學者由此而滋。晉書 云。晉桓帝時。欲刪除佛法。召廬山遠法師。帝 問曰。朕比來見僧尼。戒行不純。多有毀犯。朕
欲刪除。揀擇事今可否。遠公答曰。崑山出玉。 上雜塵砂。麗水豐金。猶饒瓦礫。陛下只得敬 法重人。不可輕人慢法。晉帝大赦之。蕭梁武
帝會三教云。小時學周禮。弱冠窮六經。中復 觀道書。有名與無名。晚年開釋卷。猶日勝 眾星。按花嚴經云。一切諸佛退位或作菩薩。
或作聲聞。或作轉輪聖王。或作魔王。或作國 王大臣。居士長者。 婇 女百官。或作大力鬼神。 山神河神。江神海神。主日神主月神。晝神夜
神。主火神主水神。一切苗稼神。樹神。及外 道。作種種方便。助我釋迦如來化導眾生。按 大般若經陀羅尼品云。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佛般涅 槃後。何方興盛。佛告舍利子。如是般若波羅 蜜多甚深經典。我涅槃後。從北方至東北方。
漸當興盛。彼方多有安住大乘諸苾芻苾芻 尼。烏波索迦烏波斯迦。能依如是甚深般若 波羅蜜。多深信樂。又佛告舍利子。我涅槃後。
後時後分後五百歲。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 多。於東北方大作佛事。按付法藏經云。釋迦 如來滅度後。法眼付囑摩訶迦葉。迦葉付囑
阿難。阿難付囑末田地。末田地付囑商那和 修。商那和修付囑優波掬多。優波掬多付囑 提多迦。提多迦付囑彌遮迦。彌遮迦付囑佛
陀難提。佛陀難提付囑佛陀蜜多。佛陀蜜多 付囑脇比丘。脇比丘付囑富那耶奢。富那耶 奢付囑馬鳴。馬鳴付囑毘羅長老。毘羅長老
付囑龍樹。龍樹付囑迦那提婆。迦那提婆付 囑羅侯羅。羅侯羅付囑僧迦那提僧迦那提 付囑僧迦耶舍。僧迦耶舍付囑鳩摩羅馱。鳩
摩羅馱付囑闍夜多。闍夜多付囑婆修槃陀。 婆修槃陀付囑摩拏羅。摩拏羅付囑鶴勒那。 鶴勒那付囑師子比丘。師子比丘付囑舍那
婆斯已。故從中天竺國來向罽賓國。王名彌 多羅掘。其王不信佛法。毀塔壞寺。殺害眾生。 奉事外道末曼尼及彌師訶等。時師子比丘
故來化此國。其王無道。自手持利劍口云。 若是聖人。諸師等總須誡形。時師子比丘示 形身流白乳。末曼尼彌師訶等被刑死。流血
灑地。其王發心歸佛。即命師子比丘弟子。師 子比丘先付囑舍那婆斯已。入南天竺國。廣 行教化。度脫眾生。王即追尋外道末曼弟子
及彌師訶弟子等。得已於朝堂立架懸首。舉 國人射之。罽賓國王告令諸國。若有此法。驅 令出國。因師子比丘佛法再興。舍那婆斯付
囑優婆掘。優婆掘付囑須婆蜜多。須婆蜜 多付囑僧迦羅叉。僧迦羅叉付囑菩提達摩 多羅。西國二十九代除達摩多羅。即二十八
代也。有東都沙門淨覺師。是玉泉神秀禪師 弟子。造楞伽師資血脈記一卷。接引宋朝求 那跋陀三藏為第一祖。不知根由。或亂後學
云。是達摩祖師之師求那跋陀。自是譯經三 藏小乘學人不是禪師。譯出四卷楞伽經。非 開受楞伽經與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自二十
八代首尾相傳承僧迦羅叉。後惠可大師親 於嵩高山少林寺。問達摩祖師。承上相傳付 囑。自有文記分明。彼淨覺師接引求那跋陀
稱為第一祖。深亂學法。法華經云。不許親 近三藏小乘學人。求那跋陀三藏譯出四卷 楞伽經。名阿跋陀寶楞伽經。魏朝菩提流支
三藏譯出十卷。名入楞伽經。唐朝則天時。實 叉難陀譯出七卷。名入楞伽經。以上盡是譯 經三藏。不是禪師。並傳文字教法。達摩祖師
宗徒禪法不將一字教來。默傳心印。
[0180c03] 梁朝第一祖菩提達摩多羅禪師者。即南天 竺國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稟師氏於言下 悟。闡化南天。大作佛事。是時觀見漢地眾生
有大乘性。乃遣弟子佛陀耶舍二人往秦地。 說頓教悟法。秦中大德乍聞狐疑。都無信受。 被擯出遂於廬山東林寺。時有法師遠公問
曰。大德將何教來。乃被擯出。於是二婆羅 門申手告遠公曰。手作拳。拳作手。是事疾否。 遠公答曰。甚疾。二婆羅門言。此未為疾。煩惱
即菩提。此即為疾。遠公深達。方知菩提煩 惱本不異。即問曰。此法彼國復從誰學。二婆 羅門答曰。我師達摩多羅也。遠公既深信。已
便譯出禪門經一卷。具明大小乘禪法。西國 所傳法者。亦具引禪經序上。二婆羅門譯經 畢。同日滅度。葬于廬山。塔廟見在。達摩多羅
聞二弟子漢地弘化無人信受。乃泛海而來 至。梁武帝出城躬迎。昇殿問曰。和上從彼 國將何教法來化眾生。達摩大師答。不將一
字教來。帝又問。朕造寺度人。寫經鑄像。有 何功德。大師答曰。並無功德。答曰。此乃有為 之善。非真功德。武帝凡情不曉。乃辭出國。北
望有大乘氣。大師來至。魏朝居嵩高山。接引 群品六年。學人如雲奔如雨驟。如稻麻竹 [竺-二+韋] 。唯可大師得我髓。時魏有菩提流支三
藏光統律師。於食中著毒餉大師。大師食 訖。索盤吐蛇一升。又食著毒再餉。大師取 食訖。於大槃石上坐。毒出石裂。前後六度毒。
大師告諸弟子。我來本為傳法。今既得人厭。 久住何益。遂傳一領袈裟。以為法信。語惠可。 我緣此毒。汝亦不免此難。至第六代傳法者。
命如懸絲。言畢遂因毒而終。每常自言。我年 一百五十歲。實不知年幾也。大師云。唐國有 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
得我肉。得我髓者惠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 肉者尼總持也。葬于洛州熊耳山。時魏聘國 使宋雲。於葱嶺逢大師。手提履一隻。宋雲
問。大師何處去。答曰。我歸本國。汝國王今日 亡。宋雲即書記之。宋雲又問。大師今去。 佛法付囑誰人。答。我今去後四十年。有一
漢僧。可是也。宋雲歸朝。舊帝果崩。新帝已 立。宋雲告諸朝臣說。大師手提一隻履。歸 西國去也。其言。汝國王今日亡。實如所
言。諸朝臣並皆不信。遂發大師墓。唯有履一 隻。簫梁武帝造碑文。西國弟子般若蜜多羅。 唐國三人。道育尼總持等。唯惠可承衣得法。
[0181a19] 北齊朝第二祖惠可禪師。俗姓姬。武牢人也。 時年四十。奉事大師六年。先名神光。初事大 師前立。其夜大雪至。腰不移。大師曰。夫求
法不貪軀命。遂截一臂乃流白乳。大師默傳 心契。付袈裟一領。大師云。我緣此毒。汝亦不 免善自保愛。可大師問和上。此法本國承上
所傳囑付法者。請為再說。具如禪經序上說。 又問大師。西國誰人承後亦傳信袈裟否。大 師答。西國人信敬。無有矯詐。承後者是般若
波羅蜜多羅承後不傳衣。唐國眾生有大乘 性。詐言得道得果。遂傳袈裟以為法信。譬如 轉輪王子灌其頂者。得七真寶。紹隆王位。得
其衣者。表法正相承。可大師得付囑。以後 四十年隱 [山*兒] 山洛相二州。後接引群品。道俗 歸依不可勝數。經二十年開化時。有難起。
又被菩提流支三藏光統律師徒黨欲損可大 師。師付囑僧璨法已。入司空山隱。可大師後 佯狂。於四衢城市說法。人眾甚多。菩提流支
徒黨告可大師云。妖異奏勅。勅令所司推問。 可大師。大師答。承實妖。所司知眾疾。令可大 師審。大師確答。我實妖。勅令城安縣令翟冲
侃依法處刑。可大師告眾人曰。我法至第四 祖。化為名相。語已悲淚。遂示形身流白乳。肉 色如常。所司奏帝。帝聞悔過。此真菩薩。舉
朝發心。佛法再興。大師時年一百七歲。其墓 葬在相州城安縣子陌河北五里。東柳搆去 墓一百步。西南十五里。吳兒曹口是。楞伽鄴
都故事具載弟子承後傳衣得法僧璨。後釋 法琳造碑文。
[0181b19] 隋朝第三祖璨禪師。不知何處人。初遇可大 師。璨示見大風疾。於眾中見。大師問。汝何處 來。今有何事。僧璨對曰。故投和上。可大師語
曰。汝大風患人。見我何益。璨對曰。身雖有 患。患人心與和上心無別。可大師知璨是非 常人。便付囑法及信袈裟。可大師曰。汝善
自保愛。吾有難汝須避之。璨大師亦佯狂市 肆。後隱舒州司空山。遭周武帝滅佛法。隱 [山*兒] 公山十餘年。此山比多足猛獸常損居人。自
璨大師至。並移出境。付囑法并袈裟。後時 有 [山*兒] 禪師。月禪師。定禪師。巖禪師。來至璨大 師所云。達摩祖師付囑後。此璨公真神璨也。
定惠齊用。深不思議。璨大師遂共諸禪師 往羅浮山隱三年。後至大會齋。出告眾人 曰。吾今欲食。諸弟子奉。大師食畢。告眾人
歎言。坐為寄。唯吾生死自由。一手攀會 中樹枝。掩然立化。亦不知年幾。塔廟在 [山*兒] 山 寺側。弟子甚多。唯道信大師傳衣得法。承後。
薜道衡撰牌文。
[0181c09] 唐朝第四祖信禪師。俗姓司馬。河內人。少 小出家。承事璨大師。璨大師知為特氣。晝 夜常坐。不臥六十餘年。脇不至席。神威奇特。
目閉不視。若欲視人。見者驚悚。信大師於 是大業年。遙見吉州。狂賊圍城。百日已上。泉 井枯涸。大師入城。勸誘道俗。令行般若波羅
蜜。狂賊自退。城中泉井再汎。信大師遙見 蘄州黃梅破頭山有紫雲蓋。信大師遂居此 山。後改為雙峯山。貞觀十七年。文武皇帝勅
使於雙峯山。請信禪師入內。信禪師辭老不 去。勅使迴見帝奏云。信禪師辭老不來。勅又 遣再請。使至信禪師處。使云。奏勅遣請禪師。
禪師苦辭老不去。語使云。若欲得我頭。任斬 將。我終不去。使迴見帝奏云。須頭任斬將。去 心終不去。勅又遣使封刀來取禪師頭。勅云。
莫損和上。使至和上處云。奉勅取和上頭。禪 師去不去。和上云。我終不去。使云。奉勅云。 若禪師不來。斬頭將來。信大師引頭云斬取。
使返刀乙項。信大師唱言。何不斬。更待何 時。使云。奉勅不許損和上。信禪師大笑曰。教 汝知有人處。後時信大師大作佛事。廣開法
門。接引群品。四方龍像盡受歸依。經三十餘 年。唯弘忍事之得意。付囑法及袈裟。與弘 忍訖。命弟子元一師。與吾山側造龍龕一所。
即須早成。後問。龍龕成否。元一師答。功畢。 永徽二年潤九月二十四日。大師素無痾疾。 奄然坐化。大師時年七十有二。葬後周年。石
戶無故自開。大師容貌端嚴無改常日。弘忍 等重奉神威儀不勝感慕。乃就尊容加以漆 布。自此已後更不敢閉。弟子甚多。唯有弘忍
傳衣得法承後。中書令杜正倫撰牌文。
[0182a11] 唐朝第五祖弘忍禪師。俗姓周。黃梅人也。七 歲事信大師。年十三入道披衣。其性木訥沈 厚。同學輕戲。默然無對。常勤作務。以禮下人。
晝則混迹驅給。夜便坐攝至曉。未常懈倦。三 十年不離信大師左右。身長八尺。容貌與常 人絕殊。得付法袈裟。居憑茂山。在雙峯山
東西相去不遙。時人號為東山法師。即為 憑茂山是也。非嵩山是也。時有狂賊可達寒 奴戮等。圍繞州城數匝。無有路入。飛鳥不
通。大師遙見來彼城。群賊退散。遞言。無量金 剛執杵趁我怒目切齒。我遂奔散。忍大師却 歸憑茂山。顯慶五年。大帝勅使黃梅憑茂山。
請忍大師。大師不赴所請。又勅使再請不來。 勅賜衣藥。就憑茂山供養。後四十餘年接引 道俗。四方龍像歸依奔湊。大師付囑惠能法
及袈裟。後至咸享五年。命弟子玄蹟師。與吾 起塔。至二月十四日。問塔成否。答言。功畢。 大師云。不可同佛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又
云。吾一生教人無數。除惠能餘有十爾。神秀 師。智詵師。智德師。玄蹟師。老安師。法如師。 惠藏師。玄約師。劉王薄。雖不離吾左右。汝各
一方師也。後至上元二年二月十一日。奄然 坐化。忍大師時年七十四。弟子惠能傳衣 得法承後。學士閭丘均撰碑文。
[0182b06] 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禪師。俗姓盧。范陽 人也。隨父宦嶺外居新州。年二十二。來至憑 茂山。禮忍大師。初見大師問。汝從何來。答
言。從新州來。唯求作佛。忍大師曰。汝新州 是 [狂-王+巢] 獠。能禪師答。身雖是獠。佛性豈異 和上。大師深知其能。再欲共語。為眾人在左
右。令能隨眾踏碓八箇月。碓聲聲相似。忍 大師就碓上密說。直了見性。於夜間潛喚入 房。三日三夜共語。了付囑法及袈裟。汝為此
世界大師。即令急去。大師自送。過九江驛。看 渡大江已却迴歸。諸門徒並不知付法及袈 裟與惠能。去三日。大師告諸門徒。汝等散去。
吾此間無有佛法。佛法流過嶺南。眾人咸驚。 遞相問。嶺南有誰。潞州法如師對曰。惠能在 彼。眾皆奔湊。眾中有一四品官將軍。捨官入
道。字惠明。久在大師左右。不能契悟。聞大師 此言。即當曉夜倍逞奔趨。至大庚嶺上。見能 禪師。禪師怕急恐性命不存。乃將所傳法袈
裟過與惠明禪師。惠明禪師曰。我本不為袈 裟來。忍大師發遣之日。有何言教。願為我說。 能禪師具說心法直了見性。惠明師聞法已。
合掌頂禮。發遣能禪師急過嶺去。在後大有 人來相趁。其惠明禪師。後居象山。所出弟子 亦只看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