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 Fa Zhengzong Ji 傳法正宗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傳法正宗記卷第五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 天竺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傳
* 天竺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傳
* 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傳 (上下)
天竺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傳
[0738a09] 不如蜜多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剎帝利。父 曰德勝。即其國之王。蜜多蓋德勝之太子也。 誕時宮中有異香氤氳。家人奇之。然其天性
淳懿。少崇佛事。初婆舍斯多。道化其國。尊者 會事因稱疾。乞免太子。從斯多出家。王聽。斯 多即宮中為其剃度。會勝僧受之具戒。事見
於斯多傳。尋從斯多出宮。乃得付法。其後遊 化至東天竺國。先是其國王剎帝。堅固信重 長爪外道梵志者。及尊者入境。外道之徒患
之。以告其師曰。適知不如蜜多入國。其人道 勝。恐吾黨不如。宜先謀斥之。外道即請從其 王登高。因西望謂王曰。西有妖氣必魔入境。
王見之乎。王曰不見。然則奈之何。外道曰。此 魔所至。家國必衰。然為王計者。不如誅之。王 曰未見其罪。豈忍為乎。外道復進其徒之善
呪者曰。其法能動天地。此可以禦魔。然尊 者已知託以望氣。先戒其眾曰。我至此城必 有小難。汝輩勿驚。及見王果詰曰。師來何為。
尊者曰。我來欲度眾生。曰當以何法度何類 眾生。曰隨其類而以法度之。曰苟有術者。師 敢敵乎。曰我佛法至正。雖天魔不足降之。安
有妖術而不敢當耶。外道輩聞其語益憤。作 法即化一大山凝空。將壓尊者。尊者遂以指 按地。地動。五百外道皆不能立。移山却臨
其首。外道黨大懼。尊者復按地。地靜。化山 亦沒。外道皆羅禮悔過。王亦謝之曰。吾不識 大士。乃令螢火欲爭曜日月。是時王新遷其
都。他日張大齋落之。亦以慰外道。欲尊者預 會。尊者初不奉命。徐觀其地將陷。即以神通 往之。王見曰。師果來耶。曰我非應供來。欲有
所救耳。王曰何救。曰此地已為龍之所有。須 臾當陷。眾不便去必溺。王恐急起。其眾去之。 未遠至一高原。反顧其地果陷淵然成湫。王
益敬蜜多。即嚴象駕。命尊者偕還其故城。因 曰。余五日之前嘗夢。空中墜一金鎖垂至于 地。我即舉之。今日之事非其應乎。尊者亦
謂王曰。吾昔將至此國嘗夢。一奇童持寶蓋 趨我之後。此必聖人出王所治。以相繼傳法。 王曰。下國豈有至人耶。曰王無謙。是必應之。
先是其國有婆羅門子。幼無父母。孑然放達。 自號瓔珞。閭里不能測其為人。一日遽發隱 語曰。神人脚踏土會裏逢龍虎。是日趣王來。
王便隨他去。自是出處益不常。及王與尊者 駕至其舊城之東。此子特來迎之禮於駕前。 尊者語王曰。所謂王國之聖士。此其人也。尊
者即謂瓔珞曰。汝記往事乎。瓔珞曰。我念昔 同法會。尊者演摩訶般若波羅蜜。而我轉甚 深修多羅。緣當復會。故此相候。蜜多謂王曰。
此子蓋大勢至菩薩。降迹為吾嗣法。然其後 復出二大士。其一先化南天竺。而後緣在震 旦。然其九年却返本國。尊者即為之剃度。謂
瓔珞曰。以前吾談般若汝說修多羅。致今復 會。便宜以般若多羅為汝之名。當此不如蜜 多化導於東天竺。逾六十年矣。一旦遂命般
若多羅而告曰。昔如來付大法眼藏展轉至 我。我今用傳於汝。汝宜流通勿令其絕。聽吾 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為智
[0738c10] 付法已。尊者告王曰。荷國惠施寧不感之。但 其化緣殆盡。不能久戀仁德。吾將往矣。王善 保之。王泣下如喪所親。尊者乃於王宮即座
化形如日。少頃復之。呈一十八變。以三昧火 即自焚之。雨金色舍利。王後為金塔以閟之。 其時當此東晉孝武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傳
[0738c17] 般若多羅尊者。東天竺國人也。姓婆羅門氏。 幼喪父母。孑然胸食自養。遊於閭里。時人 但以瓔珞童子號之。有命之役者。不辭勞不
論直。或問曰。汝何姓。曰我與汝同姓。或曰。 汝行何急。曰汝行何緩。人皆不測其然。會 其國王堅固者與不如蜜多共駕還其故城。
尊者遂東出趣其駕前。自說昔緣。至是尊者 之迹大顯。蜜多即携至王宮。他日為之出家。 會勝僧受之具戒。而尊者之體即發異光。未
幾蜜多果以法眼付之。縱其遊化。及尊者至 南天竺國。其國王香至者。詔禮於宮中。以寶 珠施之。初王有三子。而其志各有所修。其長
曰月淨多羅者。好修念佛三昧。其次曰功德 多羅者。好修福業。其次曰菩提多羅者。好通 佛理。以出世為務。至是香至皆命出禮尊者。
尊者以三子皆好善。意欲驗其智之遠近。即 以王所施珠使各辨之曰。世復有加此珠乎。 其一月淨多羅曰。此寶珠最上。世無有勝之
者也。非吾王家孰能致之。其二功德多羅亦 如其說。其三菩提多羅曰。此珠世寶未足為 上。夫諸寶之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諸光之
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諸明之中心明為上。 然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明辨於此。 既明辨此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
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 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 假智寶而明法寶。然則我師有道。其寶即現。
眾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嘉其才辨。復問 曰。諸物之中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 相。又問曰。諸物之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
人我最高。又問曰。諸物之中何物最大。曰 於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默喜。謂是大法器。 必為已嗣。其後會父病既亟。輒以手覽空。雖
左右不能止。菩提多羅因以問尊者曰。吾父 務善興福。平若未有如其為心者。今感疾恍 惚。手覽虛空。恐非善終。何其報之相反耶。我
甚惑此。尊者果能釋之。願從出家。尊者曰。此 其業之所應也。然物皆有業。雖三乘聖人亦 不能免之。但其業有善惡耳。佛謂。人有為善
之至。及其終也報當生天。則天光下垂如引 經綵。欲其終者覽之。而神隨以上征。其光 或五色互發者。蓋表其所嚮乃往天界也。今
汝父手有所覽。是亦報生天上也。亦其為善 之明効。非不令終。然當其大漸。將有天樂異 花應之。尋如其言。及王崩二子方甚號慟。而
菩提多羅獨於喪所端然默坐。終朝不興。其 二兄怪之。以問尊者。尊者曰。此子入定將有 所觀。七日當自起勿驚。及菩提多羅定起。謂
二兄曰。我欲觀父何往。而他無所覩。但見一 日明照天地。其父殯已菩提多羅果告二兄。 求從尊者出家。尊者知其道緣純熟勢不可
沮。遂當其師。乃為安其法名。久之遂以法而 付囑曰。如來大法眼藏展轉而今付於汝。汝 善傳之無。使斷絕。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圓 花開世界起
[0739b15] 已而般若多羅於其座展左右手。各放五色 祥光。七十餘道。尋超身高七多羅樹。即以 化火自焚。雨舍利不可勝數。四眾斂之。與其
國之王月淨建浮圖而閟之。是時當此宋孝 武帝之世也 (以達磨六十七年後方東來。算之當在宋孝建元年甲午也) 。
[0739b20] 評曰。出三藏記所謂不若多羅。而此曰般若 多羅。又謂弗若蜜多。而此曰不如蜜多。何其 異耶。曰此但梵音小轉。蓋譯有楚夏耳。然般
若多羅於諸祖獨多讖語。而後頗驗之。豈非 以法自其後而大盛於中國欲有所誌耶。將 示聖人之心其所知遠乎。
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傳上
[0739b27] 菩提達磨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剎帝利。初 名菩提多羅。亦號達磨多羅。父曰香至。蓋 其國之王。達磨即王之第三子也。生而天性
高勝。卓然不輩。諸子雖處家已能趣佛理。及 般若多羅說法王宮。乃得相見。尋答般若問 珠之義。才辯清發稱有理趣。般若奇之。默許
其法器。及父厭代。遂辭諸兄。從般若出家曰。 我素不顧國位。欲以法利物。然未得其師。久 有所待。今遇尊者出家決矣。願悲智見客。般
若受其禮。為之剃度曰。汝先入定。蓋在日 光三昧耳。汝於諸法已得通量。今宜以菩提 達磨為汝之名。會聖僧與受具戒。當此其地
三震。月明晝現。尊者尋亦成果。自此其國俗 因以達磨多羅稱之。亦曰菩提王子。遂事其 師更四十餘載。而般若乃以法付之。益囑尊
者曰。汝且化此國。後於震旦當有大因緣。然 須我滅後六十七載。乃可東之。汝若速往恐 衰於日下。尊者既稟其命。復問般若曰。若我
東往。其國千載之下頗有難耶。得大法器繼 吾道乎。般若多羅曰。法之所往。其趣法者。繁 若稻麻竹葦。不可勝數。然其國當我滅後六
十餘載。必有難作水中文布。善自降之。然汝 至彼南方。不可即住。蓋其天王方好有為。恐 不汝信。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0739c24] 尊者又問曰。過此以往可得聞乎。又曰。吾 滅之後一百五歲。其復有小難。又說偈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為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
[0739c28] 又問曰。此後復有事乎曰。吾滅後一百六十 年末復。有小難蓋。父子繼作其勢非。久可三 五稔耳又。說偈曰。
路上忽逢深處水 等閒見虎又逢猪
小小牛兒雖有角 青溪龍出總須輸
[0740a04] 又問曰。所謂法器菩薩。此後出乎。般若又說 偈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姪孫脚下行
金雞解銜一顆米 供養十方羅漢僧
[0740a08] 復曰。此吾滅後三百三十載。乃應之也。又問 曰。此後佛法中頗有明斯意而善分別者耶。 曰吾滅後三百八十年間。乃有比丘暗學而
明用。又說偈曰。
八月商尊飛有聲 巨福來祥鳥不驚
壞抱一雞重赴會 手把龍蛇在兩楹
[0740a14] 又偈曰。
寄公席帽權時脫 文字之中暫小形
東海象歸披右服 二處蒙恩總不輕
[0740a17] 又偈曰。
日月並行君不動 郎無冠子上山行
更惠一峯添翠岫 王教人識始知名
[0740a20] 復曰。大器當現逢雲。即登吾何憂乎。尊者又 問曰。然此人之後復有難乎。曰吾滅後四百 六十年間。會一無衣之人欲為魔事。又說偈 曰。
高嶺逢人又脫衣 小蛇雖毒不能為
可中井底看天近 小小沙彌善大機
[0740a26] 復曰。汝記斯言。將驗小難。黑衣童子必善釋 之。尊者又問曰。此後復有難乎。曰吾滅後方 六百年。不生之樹當作留難。然雖難興。二
人出現乃自寧靜。又說偈曰。
大浪雖高不足知 百年凡樹長乾枝
一鳥南飛却歸北 二人東往復還西
[0740b03] 復曰。白衣和尚說法無量。若見此讖歸而不 嚮。又問曰。此後復有難乎。曰吾滅後二千八 百年間。當有四龍起此一難。然非為大也。汝
宜知之。又說偈曰。
可憐明月獨當天 四箇龍兒各自遷
東西南北奔波去 日頭平上照無邊
[0740b09] 又偈曰。
吾此讖詞 腰長脚短 合掌向天
迴頭失伴 身著紅衣 又如素絹
立在目前 還若不見 好好思量
水清月現
[0740b14] 尊者又問曰。此後復有難乎。般若多羅復曰。 吾滅後三千年間。凡有一十二難。其間有九 大難。此總以一偈記之。偈曰。
鳥來上高堂欲興 白雲入地色還清
天上金龍日月明 東陽海水清不清
手捧朱輪重復輕 雖無心眼轉惺惺
不具耳目善觀聽 身體元無空有形
不說姓字但驗名 意尋書卷錯開經
口談恩幸心無情 或去或來身不停
[0740b23] 又曰。後所有難。悉存此一十二句。雖復遠 記非汝一世所覩。然得真天眼乃可即見。般 若多羅既滅。尊者稟其言。且留本國勉行教
化。尊者初與比丘號佛大先者。俱出於般若 多羅之門。故二人每以伯仲之禮相遇。當是 皆盛揚其法。時人美之。謂開二甘露門。方其
國有僧曰佛大勝者。輒離其所傳為六宗。分 化諸處。其一曰有相宗。二曰無相宗。三曰定 慧宗。四曰戒行宗。五曰無得宗。六曰寂靜宗。
然學者趨之甚多。其徒各不下千百。尊者常 為其太息曰。國雖有是六眾。然其道皆非大 至微。我正之。其人安得解脫。一旦遂以神通
往之。初一詣其有相宗所而問之曰。一切諸 相何名實相。其眾之首曰薩婆羅者。答曰。於 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又問曰。一切
諸相而不互者。若明實相當何定之。答曰。於 諸相中實無有定。諸相即名為實。又問曰。諸 相不定即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答曰。
我言不定。不定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不然。又 問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 相。答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
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答曰。不 變當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又問曰。 實相不變變即非相。於有無中何名實相。於
是薩婆羅心即縣解。以手指空却問尊者曰。 此世有相亦能空故。當此身力得似此耶。尊 者曰。若解實相即見非實。若了非故其色亦
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在於非相不礙有故。 若能是解故名實相。次二詣其無相宗所問 之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其眾之首曰波羅
提者。前而答曰。我名無相心不現故。又問 曰。汝相不現當何明之。答曰。我明無相心 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又問曰。於諸有
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誰明無故。答曰。佛入 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故知之。又問曰。 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答
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又問曰。非三昧者當何明之。汝既不證非證 何證。波羅提於是妙悟。遽起謝之。尊者即
為授記曰。汝證果非遠。然國有魔興。亦汝伏 之。次三詣其定慧宗所而問之曰。汝學定慧 為一為二。其眾之首曰婆蘭陀者。前而答曰。
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又問曰。汝之定慧既非 一二。以何目之名為定慧。答曰。在定非定處 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又問曰。當一不
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答曰。不一 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可然矣。又問曰。 慧非定故然可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波
蘭陀即廓然開悟。致禮伏膺。次四詣其戒行 宗所而問之曰。汝以何者為戒。云何名行。而 此戒行為一為二。其眾之首者 (亡名) 前而答曰。
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又 問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此何言依 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
答曰。我有內外彼以知竟。既得通達即是戒 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又問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
內外。其首者即自省其非。拜謝稱幸。次五 詣其無得宗所而問之曰。汝言無得。無得何 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其眾之首曰寶淨者。
前而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 得亦得。又問曰。既得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