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jia Fangzhi 釋迦方志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迦方志卷下終南太一山釋氏
* 遺跡篇之餘
* 遊履篇
* 通局篇
* 時住篇
* 教相篇
釋迦方志遺跡篇第四之餘
[0961b13] ◎摩揭陀國 (中印度也古者訛耳) 周五千餘里。城少人居 邑落極多。寺五十餘。僧徒出萬多大乘學。
天祠數十異道甚多。故城在王舍城山北。倚 東二百四十里北臨殑伽河。周七十餘里人 壽多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言香茅華宮 也。
[0961b19] 人壽數千歲時。更因波吒釐樹名波吒釐子 城。古名巴連弗者訛也。故宮北石柱高數 丈。無憂王作地獄處。佛涅槃後第一百年。有 阿輸迦王
(言無憂也) 即頻毘娑羅王之曾孫。自王 舍城遷都此城。重築外郭。出異種稻。粒大而 美光色奇異。名供大人米也。宮北臨殑伽河
小城千餘家見存其獄石柱。南大塔寶飾 覆鉢石作欄檻。即八萬四千之一也。安佛舍 利一升。時有光瑞即無憂遇近護羅漢。役使
鬼神所營。其側精舍中有大石。是佛欲涅槃。 北趣拘尸南顧摩揭。故蹈石上之雙跡也。長 尺八廣六寸。輪相華文十指各異。近為羯羅
拏蘇伐刺那言金耳國。設償迦王言月也。毀 壞佛跡鑿已還平文采如故。乃捐殑河中 尋復本處。次側有四佛行坐塔。
[0961c05] 故宮北大石室。即育王為弟所造。次有大水 槽育王飯僧者。宮西南小石山。周巖 澗 谷數 十石室。育王為近護羅漢役鬼所為。傍有石
池俗名聖水。飲者病愈。山西南五塔面各數 百步。育王建八萬四千塔已。尚餘五升舍利 更造此塔。靈異間起。有王將此作難陀王五
藏興軍掘之。地震山傾塔中大呼。士卒僵仆。 故城東南屈屈吒阿濫摩寺 (言雞園也) 昔有論議屈 於外道。十二年來不擊犍搥。有南印度那伽 閼 剌
樹那菩薩 (此言龍猛或云龍樹) 來至伏諸外道始擊犍 搥。故塔名擊犍搥也。
[0961c16] 次北有鬼辯塔馬鳴事。
[0961c17] 城西南隅二百餘里。古寺塔中四佛行坐跡。 又寺西南百餘里。大寺僧徒千數並學大乘。 合有四院。觀閣三層崇基重戶。中間三精舍
金銅隱起。中有立像高三丈。左多羅菩薩右 觀自在。並鍮石鑄成。三所各有舍利一升光 相時起。寺西南百里。大山上石塔高一丈餘。
佛於大盤石上入定。經宿諸天雨光以感 慕。故起寶塔高一丈許。今變為石。惟遙望 見烟霞。止居靈聖龍蛇窟穴鷙鳥猛獸。古今
無人達者。山東崗塔佛於此立觀摩揭國處。 山西北三十餘里。山寺負嶺疎崖置閣。大乘 學瞿摩末底菩薩。唐言德慧。伏外道處。今 有僧五十餘人。
[0962a01] 又西南二十餘里孤山寺。有論師尸羅跋陀 羅。唐言戒賢。今見在初伏外道得邑捨而造 之。其處竦一危峯。如浮圖形置佛舍利。
[0962a04] 又西南五十許里。度尼連禪河有伽耶城。少 人物婆羅門千餘家住。仙人之胤也。王所不 臣眾咸加敬。城北三十餘里清泉。俗傳聖水。
飲濯之者罪消也。
[0962a08] 城西南六里許。伽耶山也。谿谷杳冥世謂靈 岳。自古君王登封告成也。頂有石塔高百餘 尺。時放奇光。佛於此說寶雲等經。
[0962a11] 山東南尼連河減二里許。至鉢羅笈菩提山。 言前正覺也。佛將證先登因名也。
[0962a13] 佛自東北崗上頂。欲入金剛定振地投山神 懼告。佛又至西南半崖中面 澗 坐石。地山又 震。淨居天告曰。此西南十五里近苦行處。畢
鉢羅樹下金剛座處。是菩提座三世諸佛咸 此成覺。佛方就之。仍為石室龍留影也。今或 有見者。及無憂興世。於諸靈跡皆表浮圖。雨
諸天華。每竟安居。法俗同往登山供菩提樹。 其菩提樹周垣甎疊以崇固之。東西闊周可 五百四十步。奇樹名華連陰列植。正門東開
對尼連禪那河。南門接大華池西阨險固。北 門通大寺。其壖院內聖迹諸塔精舍星張相 布。樹垣正中金剛座者。賢劫初成與大地俱。
大千界中。下極金輪上至地際。金剛所成周 百餘步。千佛同坐入金剛定。故因號焉。即證 道之所也。又曰。道場大地震時獨無搖也。佛
證覺後自入末法。沙土彌覆不見本質。傳佛 說耳。遂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南北標界面南 而坐。記云。此像身沒佛法當滅。南隅象者 今沒胸臆。
[0962b03] 佛在世時。菩提樹高數百尺。枝黃葉青冬夏 不改。佛涅槃至葉凋尋復。後為無憂王伐截。 於西數十步聚而燒之。用以祠天。烟焰未止
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同榮。因謂灰菩提 樹。王覩信生以香乳灌餘根者。至旦樹生如 本。王妃忿之又夜重伐。王重所請以乳灌之
不日還生。壘石周垣其高丈餘。近為金耳國 月王又伐此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抵。乃縱火 焚之。又以甘蔗澆之。令焦爛絕其本也。數月
之後為補刺拏伐摩王。此言滿胄。即無憂王 之玄孫也。聞樹被誅舉身投地。請僧七日經 行繞樹。大坑以數千牛乳灌之。經六日夜樹
生丈餘。恐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樹 今出於石壁上二丈餘。圍可三尺。
[0962b17] 樹東青甎精舍高百六十餘尺。基廣二十餘 步。上有石鈎欄繞之高一丈。層龕皆有金像 四壁。四壁鏤諸天仙。上頂金銅阿摩勒迦
果。即此所謂寶瓶及寶臺也。
[0962b21] 東南接為重閣三層檐宇特異並金銀飾鏤。 三重門外龕中。左觀自在右慈氏像。並鑄銀 成高一丈許。無憂王造也。精舍初小後因廣
之。內置成道像。有婆羅門應募造之。惟須 香泥及一燈內精舍中。六月閉戶作之乃成。 尚餘四日僧咸怪之。因開觀覓見像儼然。東
面加坐右足加上。左手歛右手垂。不見作 者。坐高四尺二寸。廣一丈二尺五寸。像高一 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
二寸。相好具足。惟右乳上圖飾未周。更填 眾寶遙看其相。終似不滿。有僧夢匠者云。我 是慈氏。恐工拙思故自寫之。言垂手者。像佛
語魔指地為證。近被月王伐樹。令臣毀像王 自東返。臣本信心乃於像前橫施甎障。心愧 闇故置燈於內。外畫自在天像。功成報命。月
王聞懼舉身生皰。肌膚皆裂。尋即喪沒。大臣 馳返即除壁障。往還多日燈猶不滅。今在深 室晨持鏡照乃覩其相。見者悲戀敬仰忘返。
佛以唐國三月八日成道。上座部云。當此三 月十五日成道。時年三十者。或云。三十五者。 斯之差互彼自不同。由用曆前後故有此異。
猶神州曆元各各不同。三代定正延縮不等。 何足怪也。且據一相取悟便止。
[0962c15] 佛成覺已七日寂定。至於樹北七日經行。南 北往來十餘步許。異華隨跡有十八文。後人 甎壘為基高三尺餘。俗云。聖跡基也。表人
命之脩短者。先發誠願以繩度之。隨壽短長 增減有驗。此北道左磐石上大精舍。作佛上 望仰觀樹相。為報恩像。當時七日目不暫捨。
樹西大精舍鍮石像。東面立飾奇珍。前有青 石奇文異彩。初成道日梵王起七寶堂。帝釋 起七寶座。佛據上七日思惟放光照樹。今寶
為石。樹南浮圖高百餘尺初佛於河沐已將 坐念草。帝釋化人以姑尸草 (言吉祥也) 以奉佛處。 育王造塔表之 次東北塔。是證果時。青雀 來繞群鹿呈祥處。
[0962c28] 樹東大路左右各一塔。是魔王嬈佛衰退處 樹西北精舍中。迦葉波佛時放光明。俗云。 至誠七繞生得宿命智。又垣西北塔。欝金香
泥高四丈餘。樹垣東南隅。尼拘盧樹側有塔。 精舍中有座。佛初證果時。大梵王請轉法輪 處 垣內四隅皆有塔。初佛受草趣樹。先至
西南地動。又向西北又東北。又東南並地為 震。即西北至樹下。東面坐金剛座上。地方安 靜故立塔記。垣外西南二牧牛女宅處其側
煮糜處。又側佛受糜處。皆立表塔。樹南門外 大池。周七百餘步清澄魚龍所宅。次南池者 帝釋所造。為佛濯衣。
[0963a11] 池西大石。天帝雪山將來。為佛 曬 衣。側塔是 佛納故衣處。
[0963a13] 次南林中塔。佛受貧母施故衣處。化池東林 龍池清黑味甘。岸西小精舍中像。佛初成道 此坐七日入定。龍王繞佛七匝。化多頭蓋佛
處。龍池東林精舍作佛羸瘦像。側有經行跡 七十餘步。南北各有卑鉢羅樹。往來攀而後 起。即苦行六年日食一麻麥處。今有疾者香 油塗象多愈 又有五人住處塔
又東南塔。 佛入尼連河浴處。次近河佛食乳糜處。於道 樹下受解脫也。其側二塔。長者獻蜜 麨 處。樹 東南塔。是四天王四方來。各持金鉢及諸寶
鉢。佛皆不受。乃各持石鉢。紺青映徹方總 受之。按為一鉢外現四際 其側有塔。成道 後為母說法處。現神變處 度優婁迦葉千 人處。又西北伏火龍處
五百獨覺入滅處。 目真龍池南。迦葉謂佛溺水處。魔怖佛處。 皆立表塔記之。樹垣北門外。即摩訶菩提寺。 庭宇六院觀閣三重。周垣高五丈許。佛像鑄
金銀。莊嚴工巧極世華美。塔又高廣有佛舍 利。大如指節。光澤鮮白通徹內外。內舍利 者。大如青珠。形帶紅色。每年至佛大神變月。 出以示人
(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於唐正月十五日也) 於此時也放光 雨華。大起深信。其寺常僧減一千人。習大乘 上座部。法儀清肅。是南海僧伽羅國王。請中
印度大吉祥王立之。經今四百年矣故寺多師 子國人。又菩提樹面十餘里。聖跡相隣差難 備舉。每年比丘解安居訖。四方諸俗百千萬
眾。七日七夜香華伎樂。遍林供養禮拜奉慶。 印度諸僧。以唐五月十六日入雨安居。以唐 八月十五日解夏。斯亦隨終一變不可約之。
如雪山北有國。坐春坐秋者。意以一年之內 多濕熱處。制三月住。就中前後一月延促不 定。若據修道何時不安。故三時遊行通制有
罪。必有緣務亦開兼濟。不執也。菩提樹院東 渡尼連河。大林中塔北池者。佛昔為香象子。 侍盲象母處。前建石柱。昔迦葉波佛於此宴
坐。側有四佛行坐跡。林中小石柱。是欝頭藍 發惡願處。又東度莫訶東大林野行百餘里。 至屈屈吒播陀山 (言雞足也) 亦謂窶盧播陀山 (言尊足也)
直上三峯狀如雞足。陗絕孤起逈然空表。半 下茂林半上蔓草。尊者大迦葉波。於中寂定 故因名焉。初佛以姨母織成金縷袈裟。傳付
慈氏佛。令度遺法四部弟子。迦葉承旨佛涅 槃後第二十年。捧衣入山以待慈氏。上有一 塔。靜夜望之明炬自照。雞足山東北百餘里。
至佛陀伐那山。北崖大石室。佛止數年旁有 磐石。帝釋摩檀塗佛今猶芬烈。從空谷東出 三十餘里。申瑟知林 (言杖林也) 滿山谷。昔有人以
丈六竹杖量佛。而恒出杖表。因投杖而去。遂 生根而被山焉。中有一塔。佛曾七日說法處。 林中有勝軍居士。以香末為泥作五六寸塔。
上書經文名法舍利也。三十年間晝夜無怠。 凡作七億每一億小塔。作一大塔盛之。請僧 法會稱慶其事皆放光明。杖林西南十餘里。
大山陽二溫泉甚熱。佛化浴焉。遠近沐者沈 痾皆愈。側有佛經行像塔。林東南七里許。大 山嶺上石塔。佛於此兩三月為天人說法。頻
毘娑羅王疊石為道。廣二十餘步長四里 許。大山東北四里許。至孤山仙人室也。又東 北五里小孤山壁石室可坐千人。佛於此三
月說法。室上磐石梵釋於此摩檀塗佛。今 猶郁烈。
[0963c16] 室西南隅巖岫。即阿素落宮。石室側頻毘王 往佛所棧道。斷石通路長五里許作階也。又 東行六十餘里。至矩奢揭羅補羅城 (此云茅城)
上茅 宮城即摩竭陀之正中也。多出香茅國中最 勝。古來諸王都其山。城門闕在焉。因香為 名。崇山四周以為外郭。西通狹徑北闢山
門。東西長周迴一百五十里。樹華含茂皆作 金色。內城周三十餘里。城內荒涼都絕人物 北門外塔。佛舒手現五師子。伏提婆醉象
處。又東北塔。是舍利子聞馬勝比丘說法證 道處。
[0963c27] 塔北大深坑旁塔。是室利毱多 (言勝蜜也) 設火坑以 害佛處。坑東北山城之曲有塔。是縛迦醫王
宅。為佛建說法堂。周垣華果蘗株尚在。佛 多止中。宮城東北十五里許。至姞栗陀羅炬 吒山 (言鷲峯亦鷲臺。古耆闍崛也) 接北山陽。孤起頂上東西
長臨崖。西陲甎室廣高奇製。其戶東開。佛 住世五十年。多居斯室說法。今作等佛身 像。昔影堅王為聽法故。自山至峯跨谷陵巖。
編石為道階。凡六里廣十餘步。從杖林石室 至此。三階即猶存焉。階側二小塔。一令王 下。一簡凡人 其上精舍東長石。佛曾經行 履之
旁有大石高丈四五。廣三十餘步。是 提婆所擲佛者 其南崖下塔。佛此說法華 經處。
[0964a12] 精舍南山崖大石室。佛於此入定。阿難別室 魔怖之。佛以手通石摩頂。見有通穴。精舍東 北大石 澗 大磐石。佛曬衣處。文今明徹。旁有
佛跡輪文入石。北山頂塔。佛望摩揭城。七日 說法處。山城北門西有毘布羅山。西南崖陰 昔有五百溫泉。今猶數十尚兼冷暖。源發雪
山無熱惱池潛流出此。猶清且美味同本池。 並彫石為師子之首。石以周流下乃編石 為池。浴者病差。諸有僧寺多取飲之。以水
沐髮終身常淨。使人王玄策曾以沐首。經今 五載髮常潤淨不可思議 泉左右塔及精舍 故基羅列。並四佛行坐跡。此中山林相兼隱
者見處。泉西卑鉢羅石室佛昔恒居。後壁洞 穴是阿素洛宮。此毘布羅山上塔。是佛說法 處。今露形外道居之 山城北門左南崖陰。 東行三里許大石室。調達入定處
室東有 班血磐石。上古有比丘修定不證。自刺頸便 證羅漢。升空化火自焚處 崖上石塔。習定 者投崖證果處。北門外一里餘。至迦蘭竹園
精舍。石基甎室東開。佛多止中。室尚存矣。今 有等佛身像 竹園東大塔。是阿闍多設咄 路 (云未生怨) 即闍王也。得舍利分所建。後無憂王開
之別建諸塔。餘在者時放光焉。側有佛經行 處。東有阿難半身塔。竹園西南六里許。南山 陰大竹林中大石室。是大迦葉波與千羅漢。
於此集三藏處。僧中上座即號上座部焉。室 西北塔是阿難受責證果處。名證果塔也。
[0964b10] 西行二十餘里塔者。是諸學無學大眾法集 五藏處。因謂大眾部焉 竹園北二百餘步 迦蘭池。佛多說法今枯涸也 池西北三里
許塔。育王立高六十尺。石柱五十餘尺。上刻 立塔事。柱東北不遠至曷羅闍姞利呬城 (即新王舍 城。本寒林地。闍王移都所築。當茅城東北四里)
外郭已壞。內城周二十 餘里。面有一門。無憂王更都香華城。將此施 婆羅門。今住者減千家 宮城西南二小寺。 佛昔說法處。諸國客僧多來投止 次西北
塔。殊底迦長者故里 (即樹提伽也此言星曆) 王城南門外道 左塔者。佛說法度羅怙羅處。
[0964b21] 又北三十餘里至。
[0964b22] 那爛陀寺 (言施無厭) 本南菴沒羅園也。昔有五百 商人買以施佛。於中三月說法。前後五王之
所合造。一鑠迦羅阿迭多王。此言帝日。創造 此寺。二佛陀毱多王。此云覺護。次南造寺。三 咀陀揭多王。此言如來。次東造寺。四婆羅阿
迭多王。此言幻日。次東造寺。五伐闍羅王。此 言金剛。次北造寺。周垣峻峙高五丈許。總有 七院。院別三層同為一門。歷代興建窮壯極
麗。寺立嚴制。立寺已來女人不至。知事十人 每夕巡檢。未具受者齒敘為次。僧徒數千。遊 學名僧通數將萬。多是俊才通學。聲馳異域
者。其人數百。故印度諸僧皆仰則焉。其有不 談藏旨者。形骸自愧。故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