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 Yue Zong Sheng Ji 南嶽總勝集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南嶽總勝集卷中敘觀寺
〔真君觀〕
[1068a24] 在銓德觀東五十步。即九天南上 紫光慶華赤帝太虛注生真君之館。本真 君廟在嶽祠中各廟門。唐開元中。司馬承
禎上言。五嶽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與 血食之神同其饗祀。聖旨愛創清宮。凡立 夏日先齋潔。勅命州官致醮於是觀。兼度 道士五人焚修。開元五年。明皇製五靈經
云。佐治者有九人。從吏者三百餘人。翊衛 衙官三百。為國祈真請福之地。上真記云。 太虛真人領南上司命即赤帝也。
* 潛山魏君 (冲) 為副治
* 霍山韓君 (眾) 為佐治
* 霍林山許君 (映)
* 丹霍山周君 (紫陽)
* 金華山黃君 (初平)
* 南霍山鄭君 (隱)
* 天柱山阮君 (傲)
* 紫虛元君魏夫人 (華存)
* 冲寂元君麻姑
[1068b11] 右竝君佐命之司。吳越楚蜀之地。當司察之。 淳化中。始改。為真君觀。祥符中。詔賜觀額。 開元六年。上帝降賜真君。驅邪玉匕一張。其
狀類劍。長三尺闊四寸。玉文如雲霞。其端微 有鋒刃。玉冊一道。長一尺餘闊六寸。其篆文 曰。道君之玉冊。有兩印文曰。三天太上之印。
皆篆文。或曰。舊本玉冊塐在真君臂間。檀香 刻此以傳於世。玉璽一枚。方闊五寸八角。其 文曰。注生真君玉印。亦篆文。今悉存焉。或
云。是司馬天師篆文也。今朝降到真君火鈴 冠一頂。以金裹飾潛霍二真君玉君圭二面 竝有。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聖御書勅 黃存焉。大觀二年三月。奉旨建
元辰殿。乃 集福殿在觀中。前有玉清金闕之門。每歲六 月生辰。及春夏二祀。皆自京降 御名詞表 於此致醮。每辰焚御香六兩祝 聖壽。恩賜
紫衣一道。實國家祈福之所也。故江陵公留 題真君觀詩全篇云。祕殿崔嵬半紫虛。洞天 岑寂列真居。霜毛時下朱陵鶴。金簡猶探宛
委書。風拂瑤壇欹羽旆。雲歸翠嶺度飆輿。竹 煙蘿月空歌裏。一道寒泉漱碧渠。
[1068c03] 觀有碑文六。
* 注生真君碑 (唐開元二十年。衡州司馬趙頤真撰。蕭誠書)
* 移建皇帝本命殿碑 (大觀二年三月。通直郎權潭州通判兼軍州事趙 岍文并書立)
* 御製化道文
* 宋宣獻詩
* 朝賢送單大師詩石
* 南嶽雜詩
〔衡嶽觀〕
[1068c10] 在紫蓋峯南下紫霄峯前。晉太康 八年。吳人徐靈期新野先生鄧郁之開古 王母殿基建。懷帝元嘉中賜額為華藪觀。
至梁改為九真觀。張佐堯詩略云。晉代為 華藪。梁朝號九真。宮門頻改額。洞口不移 春是也。住持周靜真。乃武帝之師。帝心期
上善。親紆黃屋謁此元都。若軒后之拜崆 峒。漢皇之禮河上。異代同時也。奉勅賜莊 田三百戶充基業。至隋後主大業八年屬 唐高祖。詔請蔡法壽李法超二法師主觀
事焚修。興行教法。其衡州府庫田疇什物 竝。賜觀資用。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詔張 惠明天師。度道士四十九人焚修。高宗宏
道二年。詔葉法善天師封岳關地方四十 里充觀。長生之地。禁樵採。斷畋獵。投龍獻 圭。以為常典。開皇中。改為衡岳觀。後因兵
火摧毀。天祐初。府主令公重建之。今朝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聖御書洎金寶 牌。每辰焚 御香祝 聖壽。亦國家祈福 之所。 真宗朝勅差冲靖天師單惟岳來
住持提舉嶽門宮觀。兼管煙火。後奉 旨 改為甲乙自茲始也。故宰相王欽若有送 單大師歸嶽詩云。 玉書飆馭降神州。樓 觀丹臺選道流。巖谷難藏猿鶴性。吟懷終
戀水雲幽。晚程冒雪瀟湘渡。採藥 沿 溪舴 艋舟。乍到楚鄉應動念。十年人物半沈浮。 宣和六年。准赦勅建昊天殿。改賜衡岳。為
銓德觀。宣和三年。得□旨免道業二稅。又 追取諸寺院金寶牌。並歸本觀奉安。紹興 中。
[1069a11] 太上皇帝降賜 御書黃庭內景經一卷。 法帖九卷。觀有白雲堂內。安保生天尊銅 像。晉咸亨年。鑄無極堂御書閣田良逸先
生降真堂劉廣成先生真堂久視閣流水 軒。觀前左掖二百步。龍山頂有唐宋蜀人 毛士海得道處。觀後主山上舊有尹真人 庵.朝天禮斗壇.駕鶴亭。真人姓尹氏。諱道
全。天水人也。修洞真還神之道。佩五帝六 甲左右靈飛之符。天仙降而謂之曰。飛昇 者當有其材而後成其道。昔漢武帝親受 金母靈飛十二事及五岳真形圖。纔得尸
解。而不能使形骨俱飛。爾今得一而有升 天之望。豈非積功宿分所值耶。道全日。淺 學無聞。願示十二事之目。天真曰。一者五
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二者太一混洞東 蒙之文。三者丙丁入火九赤班符。四者太 陰六丁通真遁靈玉女之錄。五者六戊太 陽招真天光策精之書。六者六已石精金
光藏景錄形之訣。七者六庚素招攝投之 律。八者六辛致黃水月華之法。九者壬癸 六遯隱地八術。十者子午卯酉八稟十訣 六虛威儀。十一者丑辰戌未地真曲素訣
辭三五順行。十二者寅巳申亥紫度炎光 內視中央也。一者五嶽山符安鎮方嶽。檄 召萬靈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嶽山蹠。神仙 倒景俯視山川之蹠。寫其曲折蟠薄在地
之勢也。三者五嶽山形。取其峯巒洞室之 所在。神芝靈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級之 數。東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嶽山 骨。取其骨體之所像枝幹之所分。上法星
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嶽山水穴 貫之圖。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寶之所藏。 地脈之所通。而為之圖也。主符圖吏兵官 屬各數萬人。五嶽之所總。大山三百六十。
小山千二百。並列仙曹職宰可謂眾矣。武 帝雖得其法而不能專其戒。窮武玩兵自 毀其福。故不得與黃帝同功。今爾遇之。乃 知文始之裔太和之族世有其人。吾當與
汝期於九清之上太無之中。言訖而去。真 人以晉懷帝元嘉元年三月九日。有白雲 起於室中。三日不散。散而視之。已失君 之所在。但聞香氣襲人。重和元年 徽宗
皇帝賜號通真觀妙真人。知潭州張茂宗 留題衡嶽觀詩云。靈嶽峯前遊古觀。此 中何別蘂珠宮。五雲仙客形皆異。十洞煙 花景不同。鍊藥鑪香金石氣。醮星壇冷
薜蘿風。因聞大道修真訣。咫尺三清路可 冲。
[1069c01] 觀有碑文六。
* 九真觀記 (梁湘東王蕭緯撰)
* 何尊師得道碑 (唐衡陽太守蘇務廉撰)
* 廣成先生神道碑 (翰林承旨蕭鄴撰。太子少 傅 致仕盧璠書)
* 隱真嵓田先生記
* 廣成先生內傳 (吏部侍郎趙櫓撰)
* 中書舍人王祜贈道士率子廉詩 (東坡居士蘇軾作記 并書)
〔勝業禪寺〕
[1069c09] 在廟之東掖古聖容寺也。或云。 夏禹建清泠宮。以奉安虞舜之像 (聖容即聖像也) 唐 武宗朝廢之。馬氏據有湖湘有掌誥。夫人
楊子瑩施錢再建。改為報國寺。記云。夏禹 故宮也。政和中改為神霄宮。後復為寺。寢 堂之西有庵。名禹柏。庭際雖廣。一柏盡
蔽之。後有悅亭。面岳環匝如塀。題詠亦 眾。住僧文政四句云。山鳥無凡音。山雲無 俗狀。引得白頭禪。時時倚藜杖。東有老
牧亭.真如軒。皆雅尚也。寺舊無泉源。住僧 文政。因栽杉尋訪巖谷間。得一泉脈。清甘 尤益茶味。以禹故迹。遂築亭於上。以為禪 悅之所。寺有。
[1069c22] 御書。本朝太平興國年始更賜今額。葆真 居士樞密折公彥質留題詩云。故宮餘禹 迹。勝地屬僧家。古廟松陰合。幽亭竹影
斜。嶺雲吟賞合。山鳥定中譁。譴逐成經 別。空懷客路賒。寺有唐柳子厚撰彌陀和 尚第二碑。兼自書篆。我朝康肅公陳公 堯咨撰修藏記。
〔告成禪寺〕
[1069c29] 古亦以衡嶽為名。隋仁壽元年。 以佛舍利分置諸郡。令各建塔計三十處。 南嶽即建塔於衡嶽寺。二年正月二十三
日發使諸道。勅取四月八日午時葬之。此 即一所也。馬氏云福。五年方建塔樓堂宇。 僅成一寺。至本朝大中祥符。東封改為 今額寺。後登山有巨石相重宛如磨形。傳
云。思大和尚感鬼為之磨香。今山中有兜 婁香。蓋遺植焉。
〔衡嶽禪寺〕
[1070a09] 在廟西北一里集賢峯下。梁天 監二年建惠海尊者道場。至本朝太平 興國年。勅以舊額為賜寺。後有善果庵。乃
海棲禪師宴息之所。飛泉修竹石鼓怪木 特異。昔嬾瓚和尚曾隱此。與李鬼谷相會。 我朝太宗皇帝賜御書。寺有唐皇甫湜撰 瑗律禪師碑。連州刺史王詡書。唐韓愈有
宿衡嶽寺門樓詩略云。紫蓋連延接天柱。 石廩勝擲堆祝融。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 一徑趨靈宮。寺前有五寺碑。唐李巽撰。羅
中立八分書。五寺即般若.南臺.萬壽.華 嚴。彌陀。西有文殊庵。昔周道者修頭陀行。 得三昧定力。逆知人意。時人無敢輕惑。今
遊山大路石砌便士庶徃還者。乃道者之 力也。
〔淨嚴寺〕
[1070a24] 在廟西北隅。隔溪與西禪比隣。唐 咸通年造。□本朝太平興國年。以舊額為 賜。昔景德中有僧晏坐。忽地中有光高丈
餘。乃發掘之。得佛像七尊。今色新如故。
〔西禪寺〕
[1070a28] 亦在廟西北。無記刻可見興建之 始。梁天監三年再修。亦無他佳致。中有雙 棕櫚瑞蓮。飛鳥不敢棲泊。云有道人置一
木。禽辟之。觀察劉侯詩云。樓殿不教棲宿 鳥是也。
〔華嚴禪寺〕
[1070b04] 在廟之西北登山三里。隋大業 中。有高僧惠稠可講華嚴經。學徒鮮有至 者。稠乃立石數塊在前曰。汝等是吾弟子
否。石頭盡皆點頭。唐順宗時。乃就其地建 寺。以華嚴為額。本朝興國中。再以舊額 為賜 □。
〔雲居寺〕
[1070b10] 在廟西北登山七里馬氏所葺。有 凝碧亭。面勢陡絕。下瞰岳南之境。一覽 俱盡。為遊客頓歇之所。前代時人吟詠極
多。惟畢田云。四面山屏疊萬重。古嵐濃 翠鎖寒空。清秋獨倚危軒立。身在琉璃世 界中。又廖凝一聯云。遠水微茫轉前山。次
第卑觀者歎服。寺廢已久。近復興之。寺前 石上有臥牛跡。舊云。金牛跡隱然可見。石 之下有石磴百餘級。隋開皇中。僧神拱鑿
開。近日復刱橋屋欄楯。便於登陟。今亦廢 矣。故毛季子有詠石橋詩略云。獨上雲梯 三百級。回眸失笑萬山低。又名石橋寺。前
有退道坡極峻道。人至此力疲不能進。因 以名之。昔賢詩末句云。遊人須努力。勝境 在雲巔。
〔南臺禪寺〕
[1070b25] 在廟之北登山十里。梁天監中。 高僧海印尊者喜其山秀地靈。結菴而居。 號曰南臺。又至唐天寶初。有六祖之徒希
遷禪師遊南寺。見有石狀如臺乃菴居其 地。故寺號南臺。唐御史劉軻所撰碑並有 焉。遷既歿後。遂塔于山之蹠。諡曰無際見
相。二碑尚存。裴休書字畫遒勁。或云非裴 書。然亦可觀也。龐居士嘗來請益于師。殿 之下有石。乃丹霞削髮處。又有石號飛羅
漢。世傳神運倉。今遺基尚在。石頭和尚著 參同契草菴歌。善圓師刻于石。寺西有甘 泉。透人僧厨。名之洗鉢池。我朝太宗 真 宗 仁宗
三聖御書百餘卷。石曼卿書 釋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潭帥張茂 宗詩云。煙蘿深處南臺寺。景象觀來地最 高。撥土誰開諸洞上。層樓人架半崖牢。石
橋過處數千 仞 。松徑行時幾萬遭。到此心 生清淨外。峯頭閑看戲猿猱。
〔福嚴禪寺〕
[1070c14] 在廟之北登山十五里。岳中禪 剎之第一。陳太初中。惠思和尚自大蘇山 領眾來此。建立道場。師常化人。修法華.
般若.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因號般若寺。□ 本朝太平興國中。改賜今額。有唐懷讓禪 師。結菴于思之故基。有道一和尚坐禪于
側久之。讓往以磚磨而激之。一謂讓曰。磨 磚何用。曰為鏡。一曰磚如何得作鏡。讓曰 磚既不能作鏡。坐禪如何成道。一異之曰。
畢竟如何即是。讓曰。謂如乘車者車既不 行。鞭車則是。鞭牛則是。一決然開悟。庵 上有定心石.羅漢隱身巖。昔有高僧。因普
請搬柴。徘徊不赴。留頌隱身。入此巖中不 復出。頌曰。真空妙相無人識。剛被維那取 次差。寧可寂寥歸石室。誰能為眾去搬柴。
山之下有卓錫泉。衣思大卓錫處。以建菴 艱於水。復有虎跑開二泉如湧可以供眾。 有八功德水.三生藏.馬祖庵.思大塔。昔惠
思三次生此修行方成道。政和六年。被回 祿。屋宇佛像俱焚盡。惟三生藏.馬祖庵.兜 率橋存焉。後七年修建後備。昔忠懿王在
吳越時。嘗以七寶造阿育王塔八萬四千。 銅鑄八萬四千。鐵鑄八萬四千。紙絹印福 嚴有七寶塔。舊置於方丈。他日既經煨燼 巨鍾大石皆鎔裂。獨此塔不變。眾謂忠懿
願力也。又唐梵經教舍利旃檀瑞相。洎思 公錫杖俱存。其餘供器不可勝計。旁有戒 壇。天然成就。中書舍人韓琮書般若寺額。 有堅固玄泰二塔在。張茂宗留題般若寺
詩云。擲鉢峯高處。鱗排殿數層。有名千古 寺。無念十方僧。雲出松窓側。苔粘石砌 稜。正酬君祿切。難此繼南能。紹興未。復罹
回祿。止存三生藏.馬祖庵。餘皆灰燼。後五 年重葺。僅五七分宏壯於舊矣。後有野人 巖。太初中有避秦人來徃飛越山谷。莫之
能近。窺其巖中一無所有。後屢有野人居 之。至今不絕。祥符間有三少年。草衣磐石 上坐眾近訪之而不見。
〔大明禪寺〕
[1071a23] 在廟之北登山二十五里。煙霞 峯側。有思大和尚宴坐處。廣德中有僧惠 開所建。至唐開元中重興。有柳子厚撰大 明和尚碑
本朝仍賜額。寺之前有十八 高僧行道壇故基在焉。東有懶殘巖。稍庇 風雨。五色碧雞常集于此。昔有高僧居之。 因其名焉。草衣木食不干時務。懶而喫人
殘食。鄴候李泌亦結廬于側。賜號端居室 凡十年不相來往。聲流上國。有詔使至。則 踞然不對而佯喑。常垂兩涕。使者李侯贈
詩云。糞火但知黃獨美。銀鉤那識紫泥新。 尚無情緒收寒涕。誰有工夫問俗人。又嘗 作頌。其略云。世事悠悠。歸山去休。臥藤
蘿下。塊石枕頭。黃庭堅嘗自贊真云。自疑 是南岳懶散師乃此老也。或稱懶瓚語訛 也。
〔上封禪寺〕
[1071b10] 在廟北登山三十五里祝融峯 下。按錢景衎勝概集云 本朝賜額建也。 一云古先天觀。後改為今寺。若煙雲稍開。
四望千里。遊賞騷人。題詠甚多。惟僧齊已 詩云。猿鳥共不到。我來身欲浮。四方皆碧 落。絕頂正清秋。宇宙知何極。華夷見細流。
壇西獨立久。白日轉神州。寺有穹林閣。僧 室未嘗去火。秋初早已氷凍。雖盛夏亦夾 服。木之高大者不過六七尺。名之矮樹。萬
年松亦不盈丈。蓋以極高至寒故也。其勢 孤峭特迴。禽鳥亦不能及。下視眾山不復 如坵龔。但髣髴如觴豆而已。寺之側有風
淵穴.雷池.龍年堂.祝融廟基.青玉白壁二 壇。即是二福地也。今云羅漢行道壇是也。 故畢田詩云。既壯黃金宇。何言青玉壇。誰 將應供者。又此易仙官。
〔應天萬壽禪寺〕
[1071b26] 在廟之北登山十五里。在 福嚴寺東。寺額乃唐懿宗書題記處。皆玉 刻也 本朝太平興國中。只以舊額為賜。
寺有蜀王孟氏所捨藏經并銅佛像。製作 皆精微可觀。古篁樛木擁蔽前後。此山南 諸剎最為幽密也。寺有本朝 太宗 仁 宗御書三祝堂。無盡居士張商英題一絕
云。擊壤焉知帝力深。耕田鑿井自謳吟。多 財多壽多男子。聊表封人祝聖心。後有麓 苑庵址。
〔紫蓋院〕
[1071c07] 去廟北十五里寶勝寺上。唐傳待 仙修行處。譚陳二士亦修煉於此。又有鐵 瓢仙張白居之北入桃源基址。廢久。有野
人居之。上有醮斗壇竈北李生戶解處。下 有唐太子繫馬椿在。
〔寶勝寺〕
[1071c12] 在廟北登山十二里。自衡嶽過華 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