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ming Ji (Collection on the Propag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Buddhism) 弘明集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弘明集卷第一 (并序)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撰
[0001a06] 夫覺海無涯。慧境圓照。化妙域中。實陶鑄 於堯舜。理擅繫表。乃埏埴乎周孔矣。然道大 信難。聲高和寡。須彌峻而藍風起。寶藏積而
怨賊生。昔如來在世化震大千。猶有四魔稸 忿六師懷毒。況乎像季其可勝哉。自大法東 漸。歲幾五百。緣各信否。運亦崇替。正見者
敷讚。邪惑者謗訕。至於守文曲儒。則拒為 異教。巧言左道。則引為同法。拒有拔本之 迷。引有朱紫之亂。遂令詭論稍繁訛辭孔熾。
夫鶡旦鳴夜。不翻白日之光。精衛銜石。無 損滄海之勢。然以闇亂明。以小罔大。雖莫動 毫髮。而有塵眡聽。將令弱植之徒隨偽辯而
長迷。倒置之倫逐邪說而永溺。此幽塗所以 易墜。淨境所以難陟者也。祐以末學。志深弘 護靜言浮俗憤慨于心。遂以藥疾微間山棲
餘暇。撰古今之明篇。總道俗之雅論。其有刻 意剪邪建言衛法。製無大小莫不畢採。又前 代勝士書記文述。有益亦皆編錄。類聚區
分。列為一十四卷。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 弘道明教。故謂之弘明集。兼率淺懷附論于 末。庶以涓埃微裨瀛岱。但學孤識寡。愧在褊 局。博練君子。惠增廣焉。
◎
◎
* 牟子理惑
* 正誣論
牟子理惑 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傳
[0001b01] 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 不樂兵法。然猶讀焉。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 而不信。以為虛誕。是時靈帝崩後。天下擾亂。
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 辟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 經難之。道家術士莫敢對焉。比之於孟軻距
楊朱墨翟。先是時牟子將母避世交趾。年二 十六歸蒼梧娶妻。太守聞其守學。謁請署吏。 時年方盛。志精於學。又見世亂。無仕 [穴/(耜-耒)] 意。
竟遂不就。是時諸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 以其博學多識。使致敬荊州。牟子以為榮爵 易讓。使命難辭。遂嚴當行。會被州牧優文處
士辟之。復稱疾不起。牧弟為豫章太守。為中 郎將笮融所殺。時牧遣騎都尉劉彥。將兵赴 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牧乃請牟子曰。弟
為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當遣劉都 尉行。恐外界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備有 專對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假塗於通路
何如。牟子曰。被秣服櫪見遇日久。列士忘 身期必騁效。遂嚴當發。會其母卒亡遂不果 行。久之退念。以辯達之故輒見使命。方世
擾攘非顯己之秋也。乃歎曰。老子絕聖棄智。 修身保真。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 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可貴也。於是銳志
於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為酒漿。翫 五經為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為背五 經而向異道。欲爭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
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 理惑云。
[0001c01] 或問曰。佛從何出生。寧有先祖及國邑不。 皆何施行。狀何類乎。牟子曰。富哉問也。請以 不敏。略說其要。蓋聞佛化之為狀也。積累道
德。數千億載不可紀記。然臨得佛時。生於天 竺。假形於白淨王夫人。晝寢夢乘白象身有 六牙欣然悅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從母
右脇而生。墮地行七步。舉右手曰。天上天 下靡有踰我者也。時天地大動宮中皆明。其 日王家青衣復產一兒。厩中白馬亦乳白駒。
奴字車匿。馬曰揵陟。王常使隨太子。太子 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長丈六。體皆金色。 頂有肉髻。頰車如師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輻
輪。項光照萬里。此略說其相。年十七王 為納妃。隣國女也。太子坐則遷座。寢則異床。 天道孔明陰陽而通。遂懷一男六年乃生。父
王珍偉太子。為興宮觀。妓女寶玩並列於前。 太子不貪世樂。意存道德。年十九四月八日 夜半呼車匿勒揵陟跨之。鬼神扶舉飛而出
宮。明日廓然不知所在。王及吏民莫不歔欷。 追之及田。王曰。未有爾時禱請神祇。今既有 爾如玉如珪。當續祿位而去何為。太子曰。萬
物無常有存當亡。今欲學道度脫十方。王知 其彌堅。遂起而還。太子徑去。思道六年遂成 佛焉。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熱。草木華 英。釋狐裘衣絺 綌
。中呂之時也。所以生天竺 者。天地之中處其中和也。所著經凡有十二 部。合八億四千萬卷。其大卷萬言以下。小 卷千言已上。佛授教天下度脫人民。因以二
月十五日。泥洹而去。其經戒續存。履能行之。 亦得無為。福流後世。持五戒者。一月六齋。齋 之日專心一意。悔過自新。沙門持二百五十
戒。日日齋。其戒非優婆塞所得聞也。威儀進 止與古之典禮無異。終日竟夜講道誦經。不 預世事。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其斯之 謂也。
[0002a07] 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牟子曰。佛 者號 諡 也。猶名三皇神五帝聖也。佛乃道德 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
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 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 不辱。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 為佛也。
[0002a14] 問曰。何謂之為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言 導也。導人致於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 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
為大蜿蜒其外。毫釐為細間關其內。故謂之 道。
[0002a19] 問曰。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 今子說道虛無恍惚。不見其意。不指其事。何 與聖人言異乎。牟子曰。不可以所習為重所
希為輕。或於外類失於中情。立事不失道 德。猶調絃不失宮商。天道法四時。人道法 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之為物。居 家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民。獨立可以治身。 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而不用消而不離。子 不解之。何異之有乎。
[0002a29] 問曰。夫至實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而至者麗。 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貴。瓦礫多而賤。 聖人制七經之本。不過三萬言。眾事備焉。今
佛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非一人力所能堪 也。僕以為煩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異 於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岳所以別於丘陵
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絕山阜。跛羊凌其 顛。深不絕涓流。孺子浴其淵。騏驥不處苑 囿之中。吞舟之魚不遊數仞之溪。剖三寸之
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鳳皇之雛。 必難獲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經前說億 載之事。却道萬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
乾坤肇興。其微不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 綸其廣大之外。剖折其窈妙之內。靡不紀 之。故其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眾
眾益富。何不要之有。雖非一人所堪。譬若臨 河飲水飽而自足。焉知其餘哉。
[0002b17] 問曰。佛經眾多。欲得其要而棄其餘。直說其 實而除其華。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 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
狐裘備寒絺 綌 御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孔 子不以五經之備。復作春秋孝經者。欲博道 術恣人意耳。佛經雖多。其歸為一也。猶七典
雖異其貴道德仁義亦一也。孝所以說多者。 隨人行而與之。若子張子游。俱問一孝。而仲 尼答之各異。攻其短也。何棄之有哉。
[0002b26] 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修之乎。 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既耽詩書悅禮樂。奚 為復好佛道喜異術。豈能踰經傳美聖業哉。
竊為吾子不取也。牟子曰。書不必孔丘之言。 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 博取眾善。以輔其身。子貢云。夫子何常師之
有乎。堯事尹壽。舜事務成。且學呂望。丘學 老聃。亦俱不見於七經也。四師雖聖。比之於 佛。猶白鹿之與麒麟。燕鳥之與鳳凰也。堯舜
周孔且猶學之。況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 焉能捨而不學乎。五經事義或有所闕。佛不 見記。何足怪疑哉。
[0002c09] 問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於 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語。非實之云也。牟子曰。 諺云少所見多所怪。覩馲駝言馬腫背。堯眉
八彩。舜目重瞳。臯陶烏喙。文王四乳。禹 耳參漏。周公背僂。伏羲龍鼻。仲尼反宇。老 子日角月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
此非異於人乎。佛之相好奚足疑哉。
[0002c16] 問曰。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曾子臨沒。啟予手啟予足。今沙門剃頭。何其 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論
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牟子曰。夫訕聖賢 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樹德。德 將不樹頑嚚之儔也。論何容易乎。昔齊人乘 舡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
捽 頭。顛倒使 水從口出。而父命得蘇。夫 捽 頭顛倒。不孝莫 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
絕於水矣。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 時宜施者也。且孝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 泰伯祝髮文身。自從吳越之俗。違於身體髮
膚之義。然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仲尼 不以其祝髮毀之也。由是而觀。苟有大德。 不拘於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視
色。可謂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豫讓 吞炭漆身。聶政 [利-禾+皮] 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 容。君子以為勇而死義。不聞譏其自毀沒
也。沙門剔除鬚髮。而比之於四人。不已遠 乎。
[0003a07] 問曰。夫福莫踰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沙 門棄妻子捐財貨。或終身不娶。何其違福孝 之行也。自苦而無奇。自極而無異矣。牟子
曰。夫長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狹後。孟公綽 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妻子財 物世之餘也。清躬無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
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又曰。觀三代之遺風。 覽乎儒墨之道術。誦詩書修禮節。崇仁義視 清潔。鄉人傳業名譽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
惔者所不恤。故前有隨珠。後有虓虎。見之 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後其利也。許由 栖巢木。夷齊餓首陽。舜孔稱其賢曰。求仁
得仁者也。不聞譏其無後無貨也。沙門修道 德。以易遊世之樂。反淑賢。以背妻子之歡。 是不為奇。孰與為奇。是不為異。孰與為異 哉。
[0003a23] 問曰。黃帝垂衣裳制服飾。箕子陳洪範貌為 五事首。孔子作孝經服為三德始。又曰。正其 衣冠尊其瞻視。原憲雖貧不離華冠。子路遇
難不忘結纓。今沙門剃頭髮披赤布。見人無 跪起之禮儀。無盤旋之容止。何其違貌服之 制。乖搢紳之飾也。牟子曰。老子云。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三皇之時 食肉衣皮。巢居穴處以崇質朴。豈復須章甫 之冠曲裘之飾哉。然其人稱有德而敦厖 允信而無為。沙門之行有似之矣。
[0003b04] 或曰。如子之言。則黃帝堯舜周孔之儔。棄而 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 惑。堯舜周孔修世事也。佛與老子無為志也。
仲尼栖栖七十餘國。許由聞禪洗耳於淵。君 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不溢其情不淫 其性。故其道為貴在乎所用。何棄之有乎。
[0003b10] 問曰。佛道言。人死當復更生。僕不信此之 審也。牟子曰。人臨死。其家上屋呼之。死已復 呼。誰或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還則生。不還
神何之呼。曰成鬼神。牟子曰是也。魂神固 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如五穀之根葉。 魂神如五穀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
有終已。得道身滅耳。老子曰。吾所以有大 患。以吾有身也。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又曰。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或曰。為道亦死。不為
亦死。有何異乎。牟子曰。所謂無一日之善。而 問終身之譽者也。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 既死神當其殃。愚夫闇於成事。賢智豫於未
萌。道與不道如金比草。善之與福如白方黑。 焉得不異。而言何異乎。
[0003b24] 問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 知死。此聖人之所絕也。今佛家輒說生死之 事鬼神之務。此殆非聖哲之語也。夫履道者。
當虛無惔怕歸志質朴。何為乃道生死以亂 志說鬼神之餘事乎。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謂 見外未識內者也。孔子疾子路不問本末以
此抑之耳。孝經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 秋祭祀以時思之。又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慼。 豈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為武王請
命曰。旦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夫何為也。佛經 所說生死之趣。非此類乎。老子曰。知其子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又曰。用其光復其明。
無遺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 至道之要實貴寂寞。佛家豈好言乎。來問不 得不對耳。鍾鼓豈有自鳴者。捊加而有聲矣。
[0003c10] 問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也。孟子譏陳相。更學許行之術曰。吾聞用夏 變夷。未聞用夷變夏者也。吾子弱冠學堯舜
周孔之道。而今捨之。更學夷狄之術。不已 惑乎。牟子曰。此吾未解大道時之餘語耳。若 子可謂見禮制之華。而闇道德之實。窺炬燭
之明。未覩天庭之日也。孔子所言矯世法矣。 孟軻所云疾專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 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不容於魯衛。孟軻
不用於齊梁。豈復仕於夷狄乎。禹出西羌而 聖哲。瞽叟生舜而頑嚚。由余產狄國而霸秦。 管蔡自河洛而流言。傳曰。北辰之星。在天之
中。在人之北。以此觀之。漢地未必為天中也。 佛經所說。上下周極含血之類物皆屬佛焉。 是以吾復尊而學之。何為當捨堯舜周孔之
道。金玉不相傷。隨碧不相妨。謂人為惑時 自惑乎。
[0003c27] 問曰。蓋以父之財乞路人。不可謂惠。二親尚 存殺己代人。不可謂仁。今佛經云。太子須大 挐。以父之財施與遠人。國之寶象以賜怨
家。妻子自與他人。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 謂之悖禮。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 德。須大挐不孝不仁。而佛家尊之。豈不異
哉。牟子曰。五經之義立嫡以長。大王見昌 之志。轉季為嫡。遂成周業。以致太平。娶妻之 義必告父母。舜不告而娶以成大倫。貞士須
聘請。賢臣待徵召。伊尹負鼎干湯。寧戚叩角 要齊。湯以致王。齊以之霸。禮男女不親授。嫂 溺則授之以手。權其急也。苟見其大。不拘
於小。大人豈拘常也。須大挐覩世之無常財 貨非己寶故。恣意布施以成大道。父國受其 祚。怨家不得入。至於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
世。是不為孝。是不為仁。孰為仁孝哉。
[0004a14] 問曰。佛道重無為樂施與持戒兢兢如臨深 淵者。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取賤賣貴。 專行詐紿。此乃世之大偽。而佛道謂之無 為耶。
[0004a18] 牟子曰。工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