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ming Ji (Collection on the Propag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Buddhism) 弘明集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弘明集卷第十二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 習鑿齒與釋道安書
* 譙王書論孔釋張新安答
* 鄭道子與禪師書論踞食
* 范伯倫書與王司徒論據食
* 義法師答范伯倫書 (并范重答)
* 范伯倫與生觀二法師書
* 范伯倫據食表并詔往反四首
* 晉尚書令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 首 (并詔二首)
* 桓玄與八座書論道人敬王事 (并八座答)
* 桓玄與王令書論敬王事 (并王令答往反八首)
*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論沙門不應敬王者 書一首 (并桓玄書二首)
* 桓玄詔沙門不復敬天子并卞嗣之等 (答往反五首)
* 廬山慧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一首 (并桓玄教一首)
* 支道林法師與桓玄論州符求沙門名籍 書一首
* 天保寺釋道盛啟齊武帝論撿試僧事
[0076b29] 余所撰弘明。並集護法之論。然爰錄書表 者。蓋事深故也。尋沙門辭世爵祿弗縻。漢魏 以來歷經英聖。皆致其禮莫求其拜。而庾君
專威妄起異端。桓氏疑陽繼其浮議。若何公 莫言則法相永沈。遠上弗論則僧事頓盡。望 古追慨。安可不編哉。易之蠱爻。不事王侯。
禮之儒行。不臣天子。在俗四民尚有不屈。況 棄俗從道。焉責臣禮。故不在於休明而頻出 於季運也。至於恒標辭略遠公距玄。雖全已
非奇。然亦足敦勵法要。日燭既寤俗之談。 予作三檄亦摧魔之說。故兼載焉。
與釋道安書
習鑿齒
[0076c12] 興寧三年四月五日。鑿齒稽首和南。承應真 履正明白內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宗虛者 悟無常之旨。存有者達外身之權。清風藻於
中夏。鸞響厲乎八冥。玄味遠猷。何勞如之。 弟子聞不終朝而雨六合者。彌天之雲也。弘 淵源以潤八極者。四大之流也。彼真無為
降而萬物賴其澤。此本無心行而高下蒙其 潤。況哀世降步愍時而生。資始繫於度物。明 道存乎練俗。乘不疾之輿。以涉無遠之道。命
外身之駕。以應十方之求。而可得玉潤於一 山氷結於一谷。望閬風而不迴儀。損此世而 不誨度者哉。且夫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矣。
雖藩王居士時有奉者。而真丹宿訓先行上 世。道運時遷俗未僉悟。藻悅濤波下士而已。 唯肅祖明皇帝。實天降德。始欽斯道。手畫
如來之容。口味三昧之旨。戒行峻於巖隱。玄 祖暢乎無生。大塊既唱萬竅怒呺。賢哲君 子靡不歸宗。日月雖遠光景彌暉。道業之隆
莫盛於今。豈所謂月光首寂將生真土。靈鉢 東遷忽驗于茲乎。又聞三千得道俱見南陽。 明學開士陶演真言。上考聖達之誨。下測道
行之驗。深經並往非斯而誰。懷道邁訓舍茲 孰降。是以此方諸僧咸有傾想。目欣金色之 瑞。耳遲無上之藏。老幼等願道俗同懷。繫
詠之情非常言也。若慶雲東徂摩尼迴曜。一 躡七寶之座。暫視明誓之燈。雨甘露於豐 草。植栴檀於江湄。則如來之教復崇於今
日。玄波逸響重蕩濯於一代矣。不勝延豫。裁 書致心意之蘊積。曷云能暢。弟子襄陽習鑿 齒稽首和南 (庾闡樂賢堂頌序亦云肅祖明皇帝雅好佛道手摹靈像) 。
譙王書論孔釋
[0077a14] 佛教以罪福因果有若影響。聖言明審令人 寒心。然自上古帝皇文武周孔。典謨訓誥靡 不周備。未有明述三世顯敘報應者也。彼眾
聖皆窮理盡性照曉物緣。何得忍視陷溺。莫 肯授接。曾無一言示其津逕。且釣而不網 弋不射宿博碩肥。腯上帝是享。以此觀之。蓋
所難了。想二三子揚攉而陳。使劃然有證 祛 其惑焉。
張新安答
[0077a23] 仰復淵旨匪邇伊教。俯惟未造鞠躬汎對。竊 以為遂通資感涉悟籍緣。誠微良因則河漢 滋惑。故待問擬乎撞鍾。啟發俟於悱憤。夫
妙覺窮理。乃聖乃神。光景燭八維。覜仰 觀九有。然而運值百齡窅均萬劫者。豈非嘉 緣未構。故革化莫孚哉。是以聖靈輟軌斯文
莫載。靡得明微理歸指斥宗致。祇以微顯 婉成潛徙冥遠。好生導三世之源。積善啟 報應之 [跳-兆+(轍-車)] 綱宿昭仁蒐苗弘信。既以漸 漬習成吝滯日
祛 。然後道暢皇漢之朝。訓敷 永平之祀。物無 [黃*軍] 熒人斯草偃。寔知放華猶 昏文宣未旭。非旨暌以異通。諒理均而俱躓
者。附會玄遠。孰夷冐言。謬犯不韙。輕率狂 簡。
與禪師書論踞食
鄭道子
[0077b09] 夫聖人之訓。修本 祛 末即心為教。因事成用。 未有反性違形。而篤大化者也。雖復形與俗 異。事高世表。至於拜敬之節揖讓之禮。由
中所至道俗不殊也。故齋講肆業則備其法 服。禮拜有序先後有倫。敬心內充而形肅乎 外。稽首至地不容。企踞之禮。斂衽于拜事
非偏坐所預。而以踞食為心用。遺儀為斂麁 事理相違。未見其通者也。夫有為之教。義各 有之。至若般舟苦形以存道。道親而形疎。行
之有理用之有本。踞食之教。義無所弘。進非 苦形退貽慢易。見形而不及道者。失其恭肅 之情。而啟駭慢之言。豈聖人因事為教章甫
不適越之義耶。原其所起。或出於殊方之 性。或於矯枉之中。指有所救。如病急則藥速 非服御長久之法也。夫形教相稱事義有倫。
既其制三服行禮拜。節以法鼓列以次序。 安得企踞其間整慢相背者哉。在昔宜然則 適事所至一日之用。不可為永年之訓。理可
知也。故問仁者眾而復禮為本。今禪念化心 而守跡不變。在理既末於用又麁。苟所未 達。敢不布懷。鄭君頓首。
與王司徒諸人書論道人踞食
范伯倫
[0077c03] 范泰敬白公卿諸賢。今之沙門坐有二法。昔 之祇洹似當不然。據今外國言語不同用舍 亦異。聖人隨俗制法。因方弘教。尚不變其言。
何必苦同其制。但一國不宜有二。一堂寧可 不同。而今各信偏見。自是非彼。不尋制作之 意。唯以雷同為美。鎮之無主。遂至於此。無
虛於受人。有用於必執。不求魚兔之實。競 攻筌蹄之末。此風不革難乎取道。樹王六年。 以致正覺。始明玄宗。自敷高座。皆結加趺
坐。不偏踞也。坐禪取定義不夷俟。踞食之 美在乎食不求飽。此皆一國偏法。非天下通 制。亦由寒鄉無絺 綌 之禮。日南絕氈裘之
律。不可見大禹解裳之初。便謂無復章甫。請 各兩捨以付折中君子。范泰區區正望今集 一食之同。過此已往。未之或知。禮以和貴僧
法尚同。今升齋堂對聖像如神在。像中四雙 八輩。義無云異。自務之情寧可試暫不我釋 公往在襄陽。偏法已來思而不變。當有其旨。
是以投錫乘車。義存同眾近禪師道場天會。 亦方其坐。豈非存大略小理不兼舉故耶。方 坐無時而偏。踞有時。自方以恒適異為難。嘗
變取同為易。且主人降己敬賓有自來矣。更 諮義公了不見酬。是以敬白同意以求厥中。 願惠咳嚏之餘。以蔽怯弱之情。
釋慧義答范伯倫書
[0078a06] 祇洹寺釋慧義等五十人。敬白諸檀越。夫沙 門之法。政應謹守經律。以信順為本。若欲 違經反律師心自是。此則大法之深患。穢道
之首也。如來制戒有開有閉。開則行之無疑。 閉則莫之敢犯。戒防沙門不得身手觸近女 人。凡持戒之徒。見所親漂溺深水。視其死亡
無敢救者。於是世人謂沙門無慈。此何道之 有。是以如來為世譏嫌開此一戒。有難聽救。 如來立戒。是畫一之制。正可謹守而行。豈容
以意專輒改作。俗儒猶尚謹守夏五。莫敢益 其月者。將欲深防穿鑿之徒。杜絕好新樂異 之容。而況三達制戒。豈敢妄有通塞。范檀
越欲令此眾改偏從方。求不異之和。雖貪和 之為美。然和不以道。則是求同非求和也。祇 洹自有眾已來至於法集。未嘗不有方偏二
眾。既無經律為證。而忽欲改易佛法。此非小 事。實未敢高同。此寺受持僧祇律為日已久。 且律有明文。說偏食法凡八議。若元無偏食
之制。則無二百五十矣。云食不得置於床上。 所棄之食置於右足邊。又云。不得懸足累脛。 此豈非偏食之明證哉。戒律是沙門之祕法。
自非國主不得預聞。今者檀越疑惑方偏。欲 生興廢。貧道不得不權其輕重。略舉數條示 其有本。甘受宣戒之罪。佛法通塞繼諸檀
越。通則共獲護法之功。塞必相與有滅法之 罪。幸願三思令幽顯無恨。
答義公
[0078b04] 答曰。前論已包。此通上人意強氣猛弗之尋 耳。戒以防非。無非何戒。故愚惑之夫其戒隨 俗變律。華夏本不偏企。則聚骨交脛之律。故
可得而略。手食之戒。無用匙筋之文。何重偏 坐而輕乎手食。律不得手近女人。尋復許親 溺可援。是為凡夫之疑。果足以改聖人之律。
益知二百五十非自然定法。如此則固守不 為全得師心。未足多怪。夏五闕文固守不為 疑。明慎所見苟了。何得顧眾而動。企之為義
意在宜進。欲速則事不得行。端坐則不安其 居。時有倨傲之夫。故非禮法所許一堂兩 制。上人之同泯焉莫逆。弟子之和了然單
獨。何敢當五十大陣。是用畏敵而默。庶乎上 善之救。
范伯倫與生觀二法師書
[0078b19] 外國風俗還自不同。提婆始來。義觀之徒莫 不沐浴鑽仰。此蓋小乘法耳。便謂理之所極。 謂無生方等之經皆是魔書。提婆末後說經。
乃不登高座。法顯後至泥洹始唱。便謂常住 之言眾理之最。般若宗極皆出其下。以此推 之。便是無主於內。有聞輒變。譬之於射後破 奪先。則知外國之律非定法也。
[0078b26] 偏坐之家無時而正。高座說法亦復企據。外 國之食多用於手。誡無匙筋。慧義之徒知 而不改。至於偏坐永為不慚同。自為矛盾。其
誰能解弟子意常謂與人同失賢於自伐。其 是推心樂同。非敢許以求直。今之奉法白衣 決不可作外國被服沙門何必苦守偏法。
論據食表
范伯倫
[0078c04] 臣言。陛下體達佛理將究其致。遠心遐期研 精入微。但恨起予非昔對揚未易。臣少信大 法。積習善性。頗聞餘論髣髴玄宗。往者侍座
過蒙眷誘。意猥辭訥不能有所運通。此之為 恨畢世無已。臣近難慧義據食。蓋區區樂同 之意。不敢求長於人。側餐下風已達天聽。臣
請此事自一國偏法。非經通永制。外國風俗 不同言語亦異。聖人不變其言。何獨苦改其 用。言以宣意意達言忘。儀以存敬敬立形廢。
是以聖人因事制戒隨俗變法。達道乃可無 律。思夫其防彌繁。用捨有時通塞惟理。膠柱 守株不以疎乎。今之沙門匠之善誘道無長
一。各信所見尠能虛受。乃至競異於一堂之 內。不和於時雍之世。臣竊耻之。況於異臣 者乎。司徒弘達悟有理中。不以臣言為非。今
之令望信道未篤意無前定。以兩順為美。不 斷為大。俟此而制河可清矣。慧嚴道生本自 不企。慧觀似悔始位伏度。聖心已當有。在
今不望明詔孤發。但令聖旨粗達。宰相則下 觀而化。孰曰不允。皇風方當遠暢。文軌將 就大同。小異雖微。漸不可長。青青不伐將尋
斧柯。故宜自邇及遠。令無思不服。江左中興 高座來遊愛樂華夏。不言此制。釋公信道最 篤。不苦其節思而不改。容有其旨。羅什卓犖
不羈。不正可測落髮而不偏據。如復可尋。 禪師初至詣闕求通。欲以故林入據。理不可 開。故不許其進。後東安眾集。果不偏食。此即
先朝舊事。臣所親見者也。謹啟。
[0079a03] 臣言。陛下近遊祇洹。臣固請碑讚。如憶髣 髴有許。法駕既旋。臣輒仰刊碑上曰。皇帝 讚正此三字而已。專輒之罪思臣所甘。至於
記福冥中未知彼齊。若賜神筆數字。臣死且 不朽。以之弘獎風尚有益而無損。萬機朕 有未暇聖旨自可援之。左史侍衛之臣。寧 無自効之心。 禆
諶世叔何遠之有。可不勞聖 慮。亦冕旒之意也。臣事久謝生塗已盡。區區 在心唯來世而已。臣受恩深重祿賜有餘。自 度終無報於聖世已矣。蓋首並結草之誠。願
陛下哀而弗責臣言。
[0079a14] 詔知與慧義論據食。近亦粗聞率意不異來 旨。但不看佛經無緣制以所見耳。不知慧嚴 云何道生。便是懸同慧觀。似未肯悔。其始位
也。比自可與諸道人更求其中耶。祇洹碑讚 及不憶相許。既非所習加以無暇。不獲相 酬。甚以為恨。
重表
[0079a21] 臣言。奉被明詔。悚懼屏營。管穴偏見不足 陳聞。直以事已上達不寧寢默。今勅又令更 求其中。是用猖狂復申本懷。臣謂理之所在。
幸可不以文害意。五帝不相襲禮。三王不沿 其樂。革命隨時其義並大。莊周以今古譬 舟車。孟軻以專信書不如無書。是故證羊非
直聞。斯兩用大道之行。天下為家臣之區區 一堂之同。而況異俗偏制。本非中庸之教。 義生觀得象弘接聖旨。脫有下問。望其依
理上酬。不敢以多自助取長於人。慧觀答臣 都無理據。唯褎臣以過言。貶臣以干非。推 此疑其必悔未便有反善怙辭。臣弘亦謂為
然。慧義弘陣已崩走伏路絕。恃此為救。難乎 自免。況復司契在上。道辭知窮。臣近難慧觀。 輒復上呈如左。臣以愚鄙將智而耄。豈惟言
之不中。深懼不覺其惛侍衛之臣實時之望。 既不能矜臣此意。又不能誨臣不逮。此皆臣 目招之自咎而已。伏願。
[0079b10] 陛下。錄其一往之至。不以知拙為罪。復敦 冒昧于穢。竊恃古典不加刑之年。
尚書令何充奏沙門不應盡敬
[0079b13] 晉咸康六年。成帝幼沖。庾氷輔政。謂沙門應 盡敬王者。尚書令何充等議不應敬。下禮官 詳議。博士議與充同。門下承氷旨為駮。尚書
令何充及僕射 禇 翌諸葛恢尚書憑懷謝廣等 奏。沙門不應盡敬。
[0079b18] 尚書令冠軍撫軍都鄉侯臣充。散騎常侍左 僕射長平伯臣翌。散騎常侍右僕射建安伯 臣恢。尚書關中侯臣懷守。尚書昌安子臣廣
等言。世祖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