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ming Ji (Collection on the Propag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Buddhism) 弘明集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弘明集卷第十三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 郗嘉賓奉法要
* 顏延之庭誥二章
* 王該日月燭
奉法要
郤 中書
[0086a24] 三自歸者。歸佛歸十二部經歸比丘僧。過去 見在當來三世十方佛。三世十方經法。三 世十方僧。每禮拜懺悔。皆當至心歸命。并慈
念一切眾生。願令悉得度脫。外國音稱南無。 漢曰歸命。佛者漢音曰覺。僧者漢音曰眾。五 戒一者不殺。不得教人殺。常當堅持盡形壽。
二者不盜。不得教人盜。常當堅持盡形壽。 三者不婬。不得教人婬。常當堅持盡形壽。四 者不欺。不得教人欺。常當堅持盡形壽。五者
不飲酒。不得以酒為惠施。常當堅持盡形壽。 若以酒為藥。當權其輕重。要於不可致醉。 醉有三十六失。經教以為深誡。不殺則長
壽。不盜則常泰。不婬則清淨。不欺則人常。敬 信不醉則神理明治。已行五戒便修歲三月 六齋。歲三齋者。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五月一
日至十五日。九月一日至十五日。月六齋者。 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 十日。凡齋日皆當魚肉不御。迎中而食。既中
之後。甘香美味一不得嘗。洗心念道歸命三 尊。悔過自責行四等心。遠離房室不著六欲。 不得鞭撻罵詈乘駕牛馬帶持兵仗。婦人則
兼去香花脂粉之飾。端心正意務存柔順。齋 者普為先亡見在知識親屬并及一切眾生。 皆當因此至誠各相發心。心既感發則終
免罪苦。是以忠孝之士務加勉勵。良以兼拯 之功。非徒在己故也。齋日唯得專惟玄觀講 頌法言。若不能行空當習六思念。六思念
者。念佛念經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何謂念天。 十善四等為應天行。又要當稱力所及勉濟 眾生。
[0086b25] 十善者。身不犯殺盜婬。意不嫉恚癡。口不妄 言綺語兩舌惡口。何謂不殺。常當矜愍一切 蠕動之類。雖在困急終不害彼。凡眾生厄
難皆當盡心營救。隨其水陸各令得所。疑有 為已殺者皆不當受。何謂為盜。凡取非己有 不問小大。及莅官不清。皆謂之盜。何謂為婬。
一切諸著普謂之婬。施之色欲非正匹偶。皆 不得犯。
[0086c04] 又私竊不公亦兼盜罪。所謂嫉者。謂妬忌也。 見人之善見人有得。皆當代之歡喜。不得有 爭競憎嫉之心。所謂恚者。心懷忿恨藏結於
內。所謂癡者。不信大法疑昧經道。何謂妄言。 以無為有虛造無端。何謂綺語。文飾巧言華 而不實。何謂兩舌。背向異辭對此說彼。何謂 惡口。謂罵詈也。
[0086c11] 或云口說。不善之事令人承以為罪。亦為惡 口。凡此十事皆不得暫起心念。是為十善。亦 謂十戒。五戒檢形十善防心。事有疎密。故報
有輕重。凡在有方之境。總謂三界。三界之內。 凡有五道。一曰天。二曰人。三曰畜生。四曰餓 鬼。五曰地獄。全五戒則人相備。具十善則生
天堂。全一戒者則亦得為人。人有高卑。或 壽夭不同。皆由戒有多少。反十善者謂之十 惡。十惡畢犯則入地獄。抵揬強梁不受忠諫。
及毒心內盛殉私欺殆。則或墮畜生。或生 蛇虺。慳貪專利常苦不足。則墮餓鬼。其罪 若轉少而多陰。私情不公亮。皆墮鬼神。雖
受微福不免苦痛。此謂三塗。亦謂三惡道。
[0086c24] 色痛痒思想生死識。謂之五陰。凡一物外 有形可見者為色。失之則憂惱為痛得則歡 喜為痒。未至逆念為思。過去追憶為想。心念
始起為生。想過意識滅為死。曾關於心戢而 不忘為識。識者經歷累劫。猶萌之於懷。雖昧 其所由而滯於根。潛結始自毫釐終成淵岳。 是以學者務慎所習。
[0087a02] 五蓋。一曰貪婬。二曰瞋恚。三曰愚癡。四曰邪 見。五曰調戲。別而言之。求欲為貪。耽著為 婬。外發為瞋。內結為恚。繫於縛著觸理倒惑
為愚癡。生死因緣癡為本。一切諸著皆始於 癡。地獄苦酷多由於恚。
[0087a07] 經云。卒鬪殺人其罪尚輕。懷毒陰謀則累劫 彌結。無解脫之期。
[0087a09] 六情。一名六衰。亦曰六欲。謂目受色耳受聲 鼻受香舌受味身受細滑心受識。識者即上 所謂識陰者也。五陰六欲。蓋生死之原本。罪
苦之所由。消御之方皆具載眾經。
[0087a13] 經云。心作天心作人心作地獄心作畜生。乃 至得道者也亦心也。凡慮發乎心皆念念受 報。雖事未及形而幽對冥構。夫情念員速倏
忽無間。機動毫端遂充宇宙。罪福形道靡不 由之。吉凶悔吝定於俄頃。是以行道之人必 慎獨。於心防微慮。始以至理為城池。常領本
以禦末。不以事形未著而輕起心念。豈唯言 出乎室千里應之。莫見乎隱所慎在形哉。
[0087a21] 異出十二門經云。人有善恒當掩之。有惡宜 令彰露。夫君子之心無適無莫。過而無悔當 不自得。宜其任行藏於所遇。豈有心於隱顯。
然則教之所施。其在常近乎。原夫天理之於 罪福。外泄則愈輕。內結則彌重。既跡著於人 事。必有損於冥應。且伐善施勞。有生之大情。
匿非文過。品物之所同。善著則跡彰。跡彰則 譽集。苟情係沮勸而譽集於外。藏悋之心必 盈乎內。且人之君子猶天之小人。況乎仁德
未至而名浮於實。獲戾幽冥固必然矣。夫苟 非備德必有不周。坦而公之則與事而散。若 乃負理之心銘之懷抱。而外修情貌以免人
尤。收集俗譽。大誣天理。自然之釁得不愈重 乎。是以莊生云。為不善於幽昧之中。鬼神 得而誅之。且人之情也。不愧於理而愧乎物。
愆著則毀至。毀至而恥生。情存近復則弊不 至積。恃其不彰則終莫悛革。加以天釁內充 而懼其外。顯則幽慮萬端。巧防彌密窮年所
存。唯此之務天殃物累終必頓集。蓋由不防 萌謀始而匿非揚善故也。
[0087b12] 正齋經云。但得說人百善。不得說人一惡。說 人之善善心便生。說人之惡便起忿意。意始 雖微漸相資積。是以一善生巨億萬善。一惡
生巨億萬惡。古人云。兵家之興不過三世。陳 平亦云。我多陰謀子孫不昌。引以為教。誠足 以有弘。然齊楚享遺嗣於累葉。顏冉靡顯報
於後昆。既已著之於事驗。不俟推理而後明 也。且 [骨*玄] 殛禹興盻鮒異形。四罪不及百代 通典。哲王御世猶無淫濫。況乎自然玄應不
以情者。而令罪福錯受善惡無章其誣理也。 固亦深矣。且秦制牧孥之刑。猶以犯者為 主。主嬰其罰然後責及其餘。若釁不當身而
殃延親屬。以茲制法豈唯聖典之所不容。固 亦申韓之所必去矣。是以泥洹經云。父作不 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獲福
惡自受殃。至矣哉斯言允心應理然。原夫世 教之興。豈不以情受所存不止乎己。所及彌 廣則誡懼愈深。是以韜理實於韞韥每申近
以斂麁進無虧於懲勸而有適於物宜有懷 之流宜略其事而喻深領幽旨。若乃守文而 不通其變。殉教而不達教情。以之處心循 理。不亦外乎。
[0087c05] 夫罪福之於逆順。固必應而無差者也。苟昧 斯道。則邪正無位寄心無准矣。至於考之當 年信漫而少徵。理無愆違而事不恒著。豈得
不歸諸宿緣。推之來世耶。是以有心於理 者。審影響之難誣。廢事證而冥寄。達天網之 宏疎。故期之於靡漏。悟運往之無間。混萬劫
於一朝。括三世而玄同。要終歸於必至。豈以 顯昧改心淹速革慮哉。此最始信之根至 而業心所深期也。
[0087c14] 十二門經云。有時自計。我端正好。便當自念。 身中無所有。但有肝腸胃肺骨血屎溺。有何 等好。復觀他人身中。惡露皆如是。若慳貪意
起。當念財物珍寶生不持來死不俱去。而流 遷變化朝夕難保。身不久存物無常主。宜及 當年施恩行惠贍乏以財救疾以藥。終日欣
欣務存營濟。若瞋恚意起。當深生平等兼護 十戒。差摩竭云。菩薩所行忍辱為大。若罵詈 者默而不報。若撾捶者受而不校。若瞋怒者
慈心向之。若謗毀者不念其惡。法句又云。受 辱心如地。行忍如門閫。地及門閫。蓋取其 藏垢納洿終日受踐也。成具經曰。彼以四過
加己則覺知口之失也。報以善言和語。至誠 不飾。四過者。上之所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也。夫彼以惡來我以善應。苟心非木石理無
不感。但患處之不恒。弘之不積耳。苟能每事 思忍。則悔悋消於見世。福報顯於將來。
[0088a02] 賢者德經云。心所不安未常加物。即近而言 則忠恕之道。推而極之四等之義。四等者何。 慈悲喜護也。何謂為慈。愍傷眾生等一物我。
推己恕彼願令普安。愛及昆蟲情無同異。何 謂為悲。博愛兼拯雨淚惻心。要令實功潛 著不直有心而已。何謂為喜。歡悅柔軟施而
無悔。何謂為愛護。隨其方便觸類善救。津梁 會通務存弘濟。能行四等三界極尊。但未能 冥心無兆則有數必終。是以本起經云。諸天
雖樂福盡亦喪。貴極而天道與地獄對門。成 具又云。福者有苦。有盡有煩勞有往還泥洹 經曰。五道無安唯無為快。經稱行道者。先當
捨世八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聞善不喜聞 惡不懼。信心天固。沮勸無以動其志。埋根 於中外物不能干其慮。且當年所遇必由宿
緣。宿緣玄運信同四時。其來不可禦。其去不 能止。固當順而安之悅而畢之。懃增道習期 諸忘心。形報既廢乃獲大安耳。夫理本於心
而報彰於事。猶形正則影直。聲和而響順此 自然玄應。孰有為之者哉。然則契心神道固 宜期之通理務存遠太虛中正己而無希外
助不可接以卑瀆要以情求。此乃厝懷之關 鍵。學者所宜思也。或謂心念必報理同影響。 但當求己而已。固無事於幽冥。原經教之設。
蓋所以悟夫求己。然求己之方。非教莫悟。悟 因乎教。則功由神道。欣感發中必形於事。 亦由詠歌不足係以手舞。然則奉而尊之。蓋
理所不必須而情所不能廢。宜縱己深體教 旨。忘懷欣想。將以己引物自同乎眾。所以 固新涉之志而令寄懷有擬。
[0088b03] 經云。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恩愛別 離苦所求不得苦。遇此諸苦則宜深惟緣對 兼覺魔偽。開以達觀弘以等心。且區區一生
有同過隙。所遇雖殊終歸枯朽。得失少多固 不足計。該以數塗則此心自息。又苟未入道 則休慼迭用。聚散去來賢愚同致。是以經
云。安則有危得則有喪。合會有離生則有死。 蓋自然之常勢。必至之定期。推而安之則無 往不夷。
[0088b12] 維摩詰云。一切諸法定意生形。然則兆動於 始事應乎末。念起而有慮息則無。意之所安 則觸遇而夷。情之所礙則無往不滯。因此而
言。通滯之所由。在我而不在物也。若乃懼生 於心則釁乘於外。外釁既乘內懼愈結。苟患 失之無所不至矣。是以經稱丈夫畏時非人
得其便。誠能住心以理天關內固。則人鬼罔 間緣對自息。萬有無以嬰。眾邪不能襲。
[0088b20] 四非常。一曰無常。二曰苦。三曰空。四曰非 身。少長殊形陵谷易處。謂之無常。盛衰相 襲欣極必悲。謂之為苦。一切萬有終歸於無。
謂之為空。神無常宅遷化靡停。謂之非身。經 稱處或樂之地。覺必苦之對。蓋推代謝於往 復。審樂往則哀來。故居安慮危夕惕榮觀。若
夫深於苦者。謂之見諦。達有心則有滯。有滯 則苦存。雖貴極人天位兼崇高。所乘愈重矜 著彌深。情之所樂於理愈苦。故經云。三界皆
苦無可樂者。又云。五道眾生共在一大獄中。 苟心係乎有則罪福同貫。故總謂三界為一 大獄。佛問諸弟子。何謂無常。一人曰。一日不
可保不可保。是為無常。佛言。非佛弟子。一 人曰。食頃不可保。是為無常。佛言。非佛弟 子。一人曰。出息不報便就後世。是為無常。佛
言。真佛弟子。夫無常顯證日陳於前。而萬代 同歸終莫之悟。無瞬息之安保永世之計。懼 不在交則每事殆懈。以之進德則功無覆簣。
以之治心則惰其所習。是以有道之士。指寸 陰而惜逝。恒自強於鞭後業興時競。惟日不 足則亂念無因而生。緣對靡由而起。
[0088c12] 六度。一曰施。二曰戒。三曰忍辱。四曰情進。 五曰一心。六曰智慧。積而能散潤濟眾生。施 也。謹守十善閉邪以誠。誡也。犯而不校常
善下已。忍辱也。懃行所習夙夜匪懈。精進 也。專心守意以約斂眾。一心也。凡此五事行 以有心謂之俗度。領以兼忘謂之道慧。本起
經云。九十六種道術各信所事皆樂安生。孰 知其惑。夫欣得惡失樂存哀亡。蓋弱喪之常 滯有生所感同。然冥力潛謝。非務戀所留。
對至而應。豈智用所制。是以學者必歸心化 本領觀玄宗。玩之珍之則眾念自廢。廢則有 忘。有忘則緣絕。緣報既絕然後入於無生。既
不受生故能不死。是以普耀經云。無所從生 靡所不生。於諸所生而無所生。泥洹經云。心 識靜休則不死不生。心為種本。行為其地。報
為結實。猶如種殖各以其類時至而生不可 遏也。種十惡戒善則受生之報具於上章加 種禪等四空。則貴極天道四空及禪。數經具
載其義。從第一天至二十八天。隨其事行福 轉倍增種非常禪。皆諦背有著無則得羅漢 泥洹。不忌有為不係空觀。遇理而冥無執無
寄為無所種。既無所種故不受報。廓然玄廢 則佛之泥洹。泥洹者。漢曰無為。亦曰滅度。維 摩詰曰。彼六師者說倚為道。從是師者為住
諸見。為墮邊際為歸八難。不得離生死道也。 雖玄心屢習而介然微動。猶均彼六師同滯 一有。況貪生倚想報我捍化。雖復福踰山河
貴極三界。倚伏旋還終墜罪苦。豈獲寧神大 造泊然玄夷哉。
[0089a12] 夫生必有情天勢率至。不定於善必在於惡。 是以始行道者要必有寄。寄之所因必因乎 有。有之所資必資乎煩。是以經云。欲於空
中造立宮室。終不能成。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然則五度四等未始可廢。但當即其事用而 去其忮心。歸於佛則無解於佛。歸於戒則無
功於戒。則禪諦與五陰俱冥。末用與本觀同 盡。雖復眾行兼陳。固是空中行空耳。或以為 空則無行。行則非空。既已有所無乃失空
乎。夫空者忘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