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Hong Ming Ji 廣弘明集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一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法義篇第四之四
* 梁昭明太子答雲法師請講書三首 (并啟答)
* 昭明謝勅齎水犀如意啟
* 昭明太子解二 諦義章
* 南 澗 寺釋慧超論諮二諦義 (往反六番)
* 晉安王綱諮二諦義旨 (往反五番)
* 招提寺釋 慧琰諮二諦義 (往反四番)
* 栖玄寺釋曇宗諮 二諦義 (往反四番)
* 中郎王規諮二諦義旨 (往反四番)
* 靈根寺釋僧遷諮二諦義 (往反四番)
* 羅平 候蕭正立諮二諦義旨 (往反四番)
* 衡山候蕭 恭諮二諦義旨 (往反四番)
* 中興寺釋僧懷諮 二諦義 (往反四番)
* 始興王第四男蕭映諮二 諦義旨 (往反四番)
* 吳平王世子蕭勵諮二諦 義旨 (往反五番大博學讀書三萬餘卷也)
* 宋熙寺釋慧令諮二 諦義 (往反四番)
* 始興王第五男蕭曄諮二諦 義旨 (往反五番)
* 興皇寺釋法宣諮二諦義 (往反三番)
* 程鄉候蕭祇諮二諦義旨 (往反四番)
* 光宅寺釋法雲諮二諦義 (往反四番)
* 靈根寺 釋慧令諮二諦義 (往反五番)
* 湘宮寺釋慧興 諮二諦義 (往反三番)
* 莊嚴寺釋僧旻諮二諦 義 (往反四番)
* 宣武寺釋法寵諮二諦義 (往反四番)
* 建業寺釋僧愍諮二諦義 (往反二番)
* 光宅寺 釋敬脫諮二諦義 (往反五番)
* 昭明太子令旨 解法身義一章
* 招提寺釋慧琰諮法身義 (往反五番)
* 光宅寺釋法雲諮法身義 (往反五番)
* 莊嚴寺釋僧旻諮法身義 (往反五番)
* 宣武寺 釋法寵諮法身義 (往反五番)
* 靈根寺釋慧令諮 法身義 (往反五番)
* 靈味寺釋靜安諮法身義 (往反五番)
* 謝勅遣主書看講啟
* 謝勅問解講 啟
* 謝勅齎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啟
* 謝勅 齎制旨大集經講疏啟
* 晉安王與廣信候 書述聽講事
* 晉安王與廣信候書重述內 教
* 廣信候蕭映答王心要
答雲法師請開講書
梁昭明太子統
[0247a29] 覽近示。知欲見令道義。夫釋教凝深至理淵 粹。一相之道杳然難測。不二之門寂焉無響。 自非深達玄宗精解妙義。若斯之處豈易輕
辨。至於宣揚正教。在乎利物耳。弟子之於內 義。誠自好之樂之。然鉤深致遠。多所未悉。為 利之理。蓋何足論。諸僧並入法門。遊道日廣。
至於法師。彌不俟說。云欲見飡稟。良所未喻。 想得此意。不復多云。統和南。
釋法雲啟
[0247b08] 殿下以生知上識。精義入神。自 然勝辯。妙談出俗。每一往復闔筵心醉。真令 諸天讚善。實使釋梵雨華。貧道雖幼知向方。
而長無成業。簉之濫吹聖明。而識慚無退者。 豈不願餐幽致。敢祈仰者。誠在希聞妙說。今 猥蒙答旨。未許群情。退思輕脫用深悚懼。渴
仰有實飢虛非假。循思檢願重以祈聞。唯希 甘露當開。用得永 祛 鄙悋。伏願四弘本誓。曲 允三請。殷勤謹啟。
[0247b17] 重覽來示。知猶欲令述義。不辨為利具如 前言。甘露之開彌慚來說。若止是略標義宗。 無為不爾。但愧以魚目擬法師之夜光耳。統 和南。
謝勅齎水犀如意啟
[0247b22] 臣統啟。應勅左右佰佛掌。奉宣勅旨。垂齎 水犀如意一柄。式是道義所須。白玉照采方 斯非貴。珊瑚挺質匹此未珍。雕剞既成先被
庸薄。如蒙漢帝之簪。似獲趙堯之印。謹仰承 威神陳諸講席。方使歡喜羅漢懷棄鉢之嗟。 王式碩儒折驪駒之辯。熊飾寶刀。子桓恧
其大齎。犛牛輕拂。張敞慚其舊儀。殊恩特降 伏深荷躍。不任下情。謹啟事以聞。謹啟。
令旨解二諦義 (并答問)
[0247c02] 二諦理實深玄。自非虛懷。無以通其弘遠。明 道之方。其由非一。舉要論之不出境智。或時 以境明義。或時以智顯行。至於二諦即是就
境明義。若迷其方三有不絕。若達其致萬累 斯遣。所言二諦者。一是真諦。二名俗諦。真諦 亦名第一義諦。俗諦亦名世諦。真諦俗諦以
定體立名。第一義諦世諦以褒貶立目。若以 次第言說。應云一真諦。二俗諦。一與二合。數 則為三。非直數過於二。亦名有前後。於義非
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由真而生。正可 得言一真一俗。真者是實義。即是平等更無 異法。能為雜間。俗者即是集義。此法得生。浮
偽起作。第一義者。就無生境中別立美名。言 此法最勝最妙無能及者。世者以隔別為義。 生滅流動無有住相。涅槃經言。出世人所知
名第一義諦。世人所知名為世諦。此即文證 褒貶之理。二諦立名差別不同。真俗世等以 一義說。第一義諦以二義說。正言此理德既
第一義亦第一。世既浮偽更無有義。所以但 立世名。諦者以審實為義。真諦審實是真。俗 諦審實是俗。真諦離有離無。俗諦即有即無。
即有即無斯是假名。離有離無此為中道。真 是中道。以不生為體。俗既假名。以生法為 體。
[0247c26] 南 澗 寺慧超諮曰。浮偽起作名之為俗。離於 有無名之為真。未審浮偽為當與真一體為 當有異。令旨答曰。世人所知生法為體。出世
人所知不生為體。依人作論。應如是說。若論 真即有是空。俗指空為有。依此義明不得別 異。又諮。真俗既云一體。未審真諦亦有起動。
為當起動自動不關真諦。令旨又答。真理寂 然無起動相。凡夫惑識自橫見起動。又諮。未 審有起動而凡夫橫見。無起動而凡夫橫見。
令旨又答。若有起動則不名橫見。以無動而 見動所以是橫見。又諮。若法無起動則唯應 一諦。令旨又答。此理常寂此自一諦。橫見起
動復是一諦。准應有兩不得言一。又諮。為 有橫見為無橫見。令旨又答。依人為語有此 橫見。又諮。若依人語故有橫見。依法為談不
應見動。令旨又答。法乃無動。不妨橫者自見 其動。
[0248a14] 丹陽尹晉安王蕭綱諮曰。解旨依人為辨有 生不生。未審浮虛之與不生。只是一體為當 有異。令旨答曰。凡情所見見其起動。聖人所
見見其不生。依仁為論乃是異體。若語相即 則不成異。具如向釋不復多論。又諮。若真不 異俗。俗不異真。豈得俗人所見生法為體。聖
人所見不生為體。令旨答。即俗知真。即真 見俗。就此為談自成無異。約人辨見自有生 不生殊。又諮。未審俗諦之體既云浮幻。何得
於真實之中見此浮幻。令旨答。真實之體自 無浮幻。惑者橫構。謂之為有。無傷真實體自 虛玄。又諮。聖人所見見不流動。凡夫所見自
見流動。既流不流異。愚謂不得為一。令旨答。 不謂流不流各是一體。正言凡夫於不流之 中橫見此流。以是為論可得成一。又諮。真寂
之體本自不流。凡夫見流不離真體。然則但 有一真不成二諦。令旨答。體恒相即理不得 異。但凡見浮虛聖覩真寂。約彼凡聖可得立 二諦名。
[0248b04] 招提寺慧琰諮曰。凡夫見俗以生法為體。聖 人見真以不生為體。未審生與不生。但見其 異復依何義而得辨一。令旨答曰。凡夫人於
無搆有。聖人即有辨無。有無相即此談一 體。又諮。未審此得談一。一何所名。令旨答。 正以有不異無無不異有。故名為一更無異
名。又諮。若無不異有。有不異無。但見其一。 云何為二。令旨答。凡夫見有聖人見無。兩見 既分以茲成二。又諮。聖人見無無可稱諦。
凡夫見有何得稱諦。令旨答。聖人見無在聖 為諦。凡夫審謂為有。故於凡為諦。
[0248b15] 棲玄寺曇宗諮曰。聖人為見世諦為不見世 諦。令旨答曰。聖人知凡人見有世諦。若論 聖人不復見此。又諮。聖人既不見世諦。云何
以世諦教化眾生。令旨答。聖人無惑自不見 世諦。無妨聖人知凡夫所見。故曲隨物情說 有二諦。又諮。聖人知凡見世諦。即此凡夫不。
令旨答。此凡即是世諦。聖人亦不見此凡。又 諮。聖既不見凡。焉知凡見世諦。令旨答。聖雖 自無凡。亦能知有凡。自謂為有。故曲赴其情 為說世諦。
[0248b25] 司徒從事中郎王規諮曰。未審真俗既不同。 豈得相即之義。令旨答。聖人所得自見其無。 凡人所得自見其有。見自不同。無妨俗不出
真外。又諮。未審既無異。質而有二義。為當義 離於體。為當即義即體。令旨答。更不相出名 為一體。愚聖見殊自成異義。又諮。凡夫為但
見俗亦得見真。令旨答。止得見俗不得見真。 又諮。體既相即寧不覩真。令旨答。凡若見真 不應覩俗。覩俗既妄焉得見真。
[0248c05] 靈根寺僧遷諮曰。若第一以無過為義。此是 讚嘆之名。真離於俗亦應是讚嘆之名。令旨 答曰。即此體真。不得言嘆。第一義諦既更立
美名。所以是嘆。又諮。無勝我者既得稱讚嘆。 我體即真。何故非嘆。令旨答。無勝我者所以 得稱讚。我體即真亦是我真。故非讚嘆。又
諮。我無過者。所以得稱讚嘆。我是不偽何得 非讚。令旨答。不偽真是當體之名。如人體 義謂之解義。正足稱其實體。豈成讚嘆。又諮。
此法無能出者。焉得即是讚嘆。令旨答。既云 無出。非讚如何。
[0248c16] 羅平侯蕭正立諮曰。未審俗諦是生法以不。 令旨答曰。俗諦之體正是生法。又諮。俗既橫 見。何得有生。令旨答。橫見為有。所以有生。
又諮。橫見為有。實自無法。實既無法說何為 生。令旨答。即此生法名為橫見。亦即此橫見 名為生法。又諮。若是橫見不應有生。若必有
生名何橫見。令旨答。既云橫見。實自無生。 但橫見為有。有此橫生。
[0248c24] 衡山侯蕭恭諮曰。未審第一義諦既有義目。 何故世諦獨無義名。令旨答曰。世既浮俗無 義可辨。又諮。若無義可辨。何以稱諦。令旨
答。凡俗審見。故立諦名。又諮。若凡俗見有 得受諦名。亦應凡俗見有得安義字。令旨答。 凡俗審見。故諦名可立。浮俗無義。何得強字
為義。又諮。浮俗雖無實義。不無浮俗之義。既 有此浮俗。何得不受義名。令旨答。正以浮俗 故無義可辨。若有義可辨何名浮俗。
[0249a04] 中興寺僧懷諮曰。令旨解言。真不離俗。俗不 離真。未審真是無相。俗是有相。相無相殊。 何得同體。令旨答曰。相與無相此處不同。但
凡所見有。即是聖所見無。以此為論。可得無 別。又諮。既是一法。云何得見為兩。見既有兩 豈是一法。令旨答。理乃不兩。隨物所見。故得
有兩。又諮。見既有兩。豈不相違。令旨答。法 若實兩。可得相違。法常不兩。人見自兩。就此 作論。焉得相乖。又諮。人見有兩。可說兩人。
理既是一。豈得有兩。令旨答。理雖不兩而約 人成兩。
[0249a15] 始興王第四男蕭映諮曰。第一義諦其義第 一。德亦第一不。令旨答曰。義既第一。德亦 第一。又諮。直言第一。已苞德義。何得復加
義字以致繁復。令旨答。直言第一在義猶 昧。第一見義可得盡美。又諮。若加以義字可 得盡美。何不加以德字可得盡美。令旨答。第
一是德。豈待復加。但加義字則德義雙美。又 諮。直稱第一足見其美。偏加義字似有所局。 令旨答。第一表德。復加義字。二美俱陳。豈有 所局。
[0249a25] 吳平世子蕭勵諮曰。通旨云。第一義諦世 諦。褒貶立名。真俗二諦定體立名。尋真諦之 理既妙絕言慮。未審云何有定體之旨。令旨
答曰。談其無相無真不真。寄名相說以真定 體。又諮。若真諦無體。今寄言辨體。未審真 諦無相。何不寄言辨相。令旨答。寄言辯體猶
恐貶德。若復寄言辯相則有累虛玄。又諮。真 諦玄虛離於言說。今既稱有真。豈非寄言辯 相。令旨答。寄有此名。名自是相。無傷此理無
相虛寂。又諮。未審此寄言辯體。為是當理為 不當理。令旨答。無名而說名不全當理。又 諮。若寄言辯名。名不當理。未審此寄將何所
說。令旨答。雖不當理。為接引眾生須名相 說。
[0249b10] 宋熙寺慧令諮曰。真諦以不生為體。俗諦以 生法為體。而言不生即生。生即不生。為當體 中相即。為當義中相即。令旨答云。體中相即。
義不相即。又諮。義既不即。體云何即。令旨 答。凡見其有。聖覩其無。約見成異。就體恒 即。又諮。體既無兩何事須即。令旨答。若體
無別兩緣見有兩。見既兩異須明體即。又諮。 若如解旨。果是就人明即。令旨答。約人見為 二。二諦所以名生。就人見明即此亦大妨。
[0249b19] 始興王第五男蕭曄諮曰。真諦稱真。是實真 不。令旨答曰。得是實真。又諮。菩薩會真之 時。為忘俗忘真不。令旨答。忘俗忘真。故說會
真。又諮。若忘俗忘真故說會真。忘俗忘真何 謂實真。令旨答。若存俗存真何謂實真。正由 兩遣故謂實真。又諮。若忘俗忘真而是實真。
亦應忘真忘俗而是實俗。令旨答。忘俗忘真 所以見真。忘真忘俗彌見非俗。又諮。菩薩會 真。既忘俗忘真。今呼實真便成乖理。令旨答。
假呼實真。終自忘真。兩忘稱實。何謂乖理。
[0249b29] 興皇寺法宣諮曰。義旨云。俗諦是有是無故 以生法為體。未審有法有體可得稱生。無是 無法。云何得有生義。令旨答曰。俗諦有無相
待而立。既是相待故並得稱生。又諮。若有無 兩法並稱為生。生義既一。則有無無異。令旨 答。俱是凡夫所見故生義得同是有是無。焉
得不異。又諮。若有無果別。應有生不生。令旨 答。既相待立名。故同一生義。
[0249c08] 程鄉侯蕭祇諮曰。未審第一之名。是形待以 不。令旨答曰。正是形待。又諮。第一無相有 何形待。令旨答。既云第一。豈得非待。又諮。
第一是待。既稱第一。世諦待於第一。何不名 為第二。若俗諦是待而不稱第二。亦應真諦 是待不名第一。令旨答。若稱第一是待。於義
已足。無假說俗。第二方成相待。又諮。若世諦 之名不稱第二。則第一之稱無所形待。令旨 答。第一褒真。既云相待。世名是待。直置可 知。
[0249c18] 光宅寺法雲諮曰。聖人所知之境。此是真諦。 未審能知之智。為是真諦。為是俗諦。令旨答 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來冥境得言即真。
又諮。有智之人。為是真諦。為是俗諦。令旨 答。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