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Hong Ming Ji 廣弘明集
Scroll 2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五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僧行篇第五之三
* 福田論 隋沙門釋彥琮
* 問出家損益詔 (并對) 唐高祖
* 出沙汰佛道詔 同上
* 令道士在僧前詔 (并表) 唐太宗
* 議沙門 敬三大詔 (并議狀表啟論) 今上皇帝
福田論
隋東都洛賓上林園翻 經館學士沙門釋彥琮
[0280c20] 隋煬帝大業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云。諸 僧道士等有所啟請者。並先須致敬然後 陳理。雖有此令僧竟不行。時沙門釋彥琮
不忍其事。乃著福田論以抗之。意在諷 刺。言之者無罪。聞之者以自誡也。帝後 朝見。諸沙門並無致敬者。大業五年至西 京郊南大張文物。兩宗朝見。僧等依舊不
拜。下勅曰。條令久行。僧等何為不致敬。時 明贍法師對曰。陛下弘護三寶當順佛言。 經中不令拜俗。所以不敢違教。又勅曰。若
不拜敬。宋武時何以致敬。對曰。宋武虐 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陛下異此無得下 拜。勅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數四令拜。
僧曰。陛下必令僧拜。當脫法服著俗衣。此 拜不晚。帝夷然。無何而止。明日設大齋法 祀都不述之。後語群公曰。朕謂僧中無人。
咋南郊對答亦有人矣。爾後至終必無拜 者。其黃巾士女。初聞令拜合一李。眾連拜 不已。帝亦不齒問之。
[0281a13] 論曰。昔在東晉太尉桓玄議令沙門敬於王 者。廬山遠法師高名碩德。傷智幢之欲折。悼 戒寶之將沈。乃作沙門不敬王者論。設敬之
儀當時遂寢。然以緝詞隱密援列杳深。後學 披覽難見文意。聊因暇日輒復申敘。更號福 田論云。忽有嘉客來自遠方。遙附桓氏重述
前議。主人正念久之。抗聲應曰。客似未聞福 田之要。吾今相為論之。夫云福田者何耶三 寶之謂也。功成妙智道登圓覺者佛也。玄理
幽寂正教精誠者法也。禁戒守真威儀出俗者 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高拔天人重 踰金石。譬乎珍寶劣相擬議。佛以法主標宗。
法以佛師居本。僧為弟子崇斯佛法。可謂尊 卑同位本末共門。語事三種。論體一致。處五 十之載。弘八萬之典。所說指歸惟此至極。
寢聲滅影盡雙林之運。刻檀書葉留一化之 軌。聖賢間起門學相承。和合為群住持是寄。 金人照於漢殿。像法通於洛浦。並宗先覺俱
襲舊章。圖方外而發心。棄世間而立德。官榮 無以動其志。親屬莫能累其情。衣則截於壞 色。髮則落於毀容。不戴冠而作儀。豈束帶而
為飾。上天之帝猶恒設禮。下土之王固常致 敬。有經有律斯法未殊。若古若今其道無滯。 推帝王之輕重。亞神祇之大小。八荒欽德
四海歸仁。僧尼朝拜非所聞也。如懷異旨請 陳雅見。客曰。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 之大寶曰位。老子云。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竊以莫非王土。建之以國。莫非王臣。繫之以 主。則天法地覆載兆民方春比夏生長萬物。 照之以日月之光。潤之以雲雨之氣。六合則
咸宗如海。百姓則共仰如辰。戎夷革面馬牛 迴首。蛇尚荷於隋侯。魚猶感於漢帝。豈有免 其編戶。假其法門忘度脫之寬仁。遺供養之
弘造。高大自許卑恭頓廢。譬諸禽獸將何別 乎。必能御以神通得成聖果。道被天下理在 言外。然今空事剔除尚增三毒。虛改服飾猶
染六塵。戒忍弗修定智無取。有乖明誨不異 凡俗。詎應恃宣讀之勞而抗禮萬乘。藉形容 之別而闕敬一人。昔比丘接足於居士。菩薩
稽首於慢眾。斯文復彰厥趣安在。如以權道 難沿佛性可尊。況是君臨罔非神降。伯陽開 萬齡之範。仲尼敷百王之則。至於謁拜必遵
朝典。獨有沙門敢為陵慢。此而可忍孰可容 乎。弊風難革惡流易久。不遇明皇誰能刊正。 忽起非常之變易。招無信之譏。至言有憑幸
垂詳覽。主曰。吾所立者內也。子所難者外也。 內則通於法理。外則局於人事。相望懸絕詎 可同年。斯謂學而未該聞而不洽。子之所惑
吾當為辯。試舉其要總有七條。無德不報一 也。無善不攝二也。方便無礙三也。寂滅無榮 四也。儀不可越五也。服不可亂六也。因不可
忘七也。初之四條對酬難意。後之三條引出 成式。吾聞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王不言而萬 國治焉。帝有何力民無能名。成而不居為而
不恃。斯乃先王之盡善。大人之至德。同霑庶 類齊預率賓。幸殊草木差非蟲鳥。戴圓履方 俯仰懷惠。食粟飲水飽滿銜澤。既能矜許出
家慈聽入道。斷麁業於已往。祈妙果於將 來。既蒙重惠還思厚答。方憑萬善之益。豈在 一身之敬。追以善答攝報乃深。徵以身敬收
利益淺。良由僧失正儀俗減餘慶。僧不拜 俗佛已明言。若知可信理當遵立。如謂難依 事應除廢。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復責其
禮。即令從禮便同其俗。猶云請福未見其潤。 此則存而似棄僧而類民。非白非黑無所名 也。竊見郊禋總祭惟存。仰福為尊僧尚鄙
斯。不恭如何令僧拜俗。天地可反斯儀罕乖。 後更為敘是謂第一無德不報者也。法既 漸衰人亦稍末。罕有其聖誠如所言。雖處凡
流仍持忍鎧。縱虧戒學尚談智典。如塔之貴 似佛之尊。歸之則善生。毀之則罪積。猛以始 發。割愛難而能捨。引凡終期。成覺逈而能
趣。斯故剔髮之辰天魔遙懾。染衣之日帝釋 遙歡。妓女聊披無漏遂滿。醉人暫剪有緣即 結。龍子賴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怖。威靈斯在
儀服是因。多未受具對揚佛旨。小不可輕 光揚僧力。波離既度釋子服心。尼陀亦歸匿 王屈意。乃至若老若少可師者法。無賤無豪
所存者道。然後賢愚之際默語之間。生熟相 似去取非易。肉眼分別恐不逢寶。信心平等 或有值真。纔滿四人即成一眾。僧既弘納佛
亦通在。食看沸水之異方遣施僧。衣見織金 之奇乃令奉眾。僧之威德不亦大矣。足可以 號良福田之最為聖教之宗。是謂第二無善
不攝者也。若論淨名之功早昇雲地。臥疾之 意本超世境。久行神足咸嘆辯才。新學頂禮 誠謝法施。事是權宜式非常准。謂時暫變其
例乃多。則有空藏弗恭如來無責。沙彌大願 和上推先。一往直觀悉可驚怪。再詳典釋莫 匪通塗。不輕大士獨興高跡。警彼上慢之
流。設茲下心之拜。偏行一道直用至誠。既非 三惠詎是恒式。因機作法足為希有。假弘教 化難著律儀。大聖發二智之明。制五篇之約。
廢其爵齒存其戒夏。始終通訓利鈍齊仰。耆 幼有序先後無雜。未以一出別業而令七眾 普行。自然之理。分明可見。昔妻死歌而鼓
盆。身葬嬴而襯土。此亦匹夫之節。豈概明 王之制乎。況覺典冲邃聖言幽密。局執一邊 殊乖四辯。是謂第三方便無礙者也。且復周
之柱史久牽王役。魯之司寇已居國宰宗歸 道德始曰無名。訓在詩書終云不作。祖述堯 舜憲章文武。鞠躬恭敬非此而誰。巢許之風
望古仍邁。夷齊之操擬今尚逈焉。似高攀十 力遠度四流。厭斯有為之苦。欣彼無伴之 滅。不繫慮於公庭。未流情於王事。自然解脫
固異儒者之儔矣。是謂第四寂滅無榮者也。 至如祭祀鬼神望秩川岳。國容盛典書契美 談。神輩為王所敬。僧猶莫致於禮。僧眾為神
所禮。王寧反受其敬。上下參差翻違正法。衣 裳顛倒何足相方。令神擁護今來在僧。祈請 之至會開。呪力竟無拜理。是謂第五儀不可
越者也。本皇王之奮起。必真人之託生。上德 雖祕於淨心。外像仍標於俗相。是以道彰緇 服則情勤宜猛。業隱玄門則形恭應絕。求之
故實備有前聞。國主頻婆父王淨飯。昔之斯 等咸已克聖。專修信順每事歸依。縱見凡僧 還想崇佛。不以跪親為孝。許非不孝之罪。
不以拜君為敬。豈是不敬之愆。所法自殊所 法已別。體無混雜制從於此。是謂第六服不 可亂者也。謹案多羅妙典釋迦真說。乃云。居
剎利而稱尊。籍般若而為護。四信不壞十善 無虧。奉佛事僧積功累德。然後日精月像之 降。赤光白氣之感。金輪既轉珠寶復懸。應天
順民御圖握鏡。始開五常之術。終弘八正之 道。亦宜覆觀宿命追憶往因。敬佛教而崇僧 寶。益戒香而增慧力。自可天基轉高。比梵宮
之遠大。聖壽恒固。同劫石之長久。然則雷霆 勢極龍虎威隆。慶必賴兼犯使怒及。出言布 令風行草偃。既抑僧禮誰敢鱗張。但恐有損
冥功無資。威業曷誠盡命如斯而已。是謂 第七因不可忘者也。上已略引吾意粗除子 惑。欲得博聞宜尋大部。客曰。主人向之所引
理例頻繁。僕雖庸闇頗亦承覽。文總幽明辯 苞內外。所論祭典尚有迷惑。周易云。一陰 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竊以昧隱神
路隔絕人境。欲行祠法要藉禮官。本置奉常 專。司太祝。縱知鬼事終入臣伍。真佛已潛 聖僧又滅。仰信冥道全陟幽神。季葉凡夫。
薄言迴向。共規閑逸。相學剔剪職掌檀會。 所以加其法衣。主守塔坊。所以蠲其俗役。纔 觸王網。即墜民貫。既同典祀詎合稱寶。朝敬
天子固是恒儀。苦執強梁定非通識。宋氏舊 制其風不遠。惟應相襲更欲何辭。主人曰。 客知其一未曉其二。請聽嘉言少除異想。吾
聞鬼者歸也。死之所入。神者靈也。形之所宗。 鬼劣於人唯止惡道。神勝於色普該情趣。心 有靈智稱之曰神。隱而難知謂之不測。銓其
體用或動或靜。品其性欲有陰有陽。周易之 旨蓋此之故。殊塗顯於一氣。誠言闕於六識。 設教之漸斷可知焉。鬼報冥通潛來密去。標
以神號特用茲耳。嘗試言之。受父母之遺。稟 乾坤之分。可以存乎氣。可以立乎形。至若已 之神道。必是我之心業。未曾感之於乾坤。得
之於父母識含胎。藏彌亘虛空。意帶熏種漫 盈世界。去而復生。如火焰之連出。來而更逝。 若水波之續轉。根之莫見其始究之。豈覿其
終。濁之則為凡。澄之則為聖。神道細幽理固 難詳矣。神之最高謂之大覺。思議所不得名 相孰能窮。真身本無遷謝。生盲自不瞻睹。託
想追於舊蹤。傾心翫於遺法。若欲荷傳持之 任。啟要妙之門。賴此僧徒膺茲佛付。假慈 雲為內影。憑帝威為外力。玄風遠及至於是
乎。教通三世眾別四部。二從於道二守於俗。 從道則服像尊儀。守俗則務典供事。像尊謂 比丘比丘尼也。典供謂優婆塞優婆夷也。所
像者尊則未參神位。所典者供則下預臣頒。 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吾非當職子何錯 引。由子切言發吾深趣。理既明矣。勿復惑諸。
在宋之初。暫行此抑。彼亦乖真。不煩涉論。邊 鄙風俗未見其美。忽遣同之。可怪之極。客曰。 有旨哉斯論也。蒙告善道請從退歸。
問出家損益詔并答
唐高祖
[0283a11] 皇唐啟運諸教並興。然於佛法彌隆信重。捨 京舊第置興聖寺。自餘會昌勝業慈悲證果 集仙等寺。架築相尋。至於道觀無聞於俗。武
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者。先是黃巾深忌緇 服。既見國家別敬。彌用疚心。乃上廢佛法事 十有一條云。佛經誕妄言妖事隱。損國破家
未聞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 放歸桑梓。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0283a19] 武皇容其小辯。朝輔任其放言。乃下詔問僧 曰。棄父母之鬚髮。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 門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宜請動妙
釋。有濟法寺沙門襄陽釋法琳。憤激傅詞側 聽機候。承有斯問即陳對曰。琳聞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辯。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詮。但四趣
茫茫飄淪慾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 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至人所以降靈。大 聖為之興世。遂開解脫之門。示以安隱之路。
於是天竺王種辭恩愛而出家。東夏貴遊厭榮 華而入道。誓出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 善以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毀
形以成其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以會其 道。故去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懷其孝。 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
福霑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為 益。下凡之類。虧聖教故為損。懲惡則濫者 自新。進善則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
出沙汰佛道詔
唐祖太武皇帝
[0283b09] 門下釋迦闡教澄淨為先。遠離塵垢斷除貪 慾。所以弘宣勝業修殖善根。開導愚迷津梁 品庶。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調伏身心捨
諸染著。衣服飲食咸資四輩。自正覺遷謝像 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乃有猥旋之 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落
託號出家。嗜慾無厭營求不息。出入閭里周 旋闤闠。驅策畜產聚積貨財。耕織為生估販 成業。事同編戶迹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退
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 妖訛交通豪猾。每罹憲網自陷重刑。黷亂真 如傾毀妙法。譬茲稂莠有穢嘉苗。類彼淤泥
混夫清水。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栖心之所 理尚幽寂。近代以來多立寺舍。不求閑曠 之境。唯趣喧雜之方。繕築崎嶇甍宇舛錯。招 來隱匿誘納姦邪。或有接近 �
邸隣邇屠酤。 埃塵滿室羶腥盈道。徒長輕慢之心。有虧崇 敬之義。且老氏垂化本貴冲。虛養志無為 遺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謂玄門。驅馳世務尤
乖宗旨。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深思利益情 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辯。長存妙道 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
女官等。有精勤練行遵戒律者。並令就大寺 觀居住。官給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進戒 行有闕者。不堪供養並令罷道。各還桑梓。所
司明為條式務依法教。違制之事悉宜停斷。
令道士在僧前詔并表
唐太宗
[0283c07] 貞觀十一年駕巡洛邑。黃巾先有與僧論者。 聞之於上。乃下詔云。老君垂範義在清虛。 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
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風齊致。然大道之興肇 於遂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 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反
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