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 Gu Jin Fodao Lun Heng 集古今佛道論衡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唐西明寺釋氏
* 大唐高祖問僧形服利益事一
* 高祖幸國學統集三教問道是佛師事二
* 道士李仲卿著論毀佛琳師抗辯事 三
* 大宗勅道先佛後僧等上諫事四
* 皇大子集三教學者詳論事五
* 辛中舍著齊物論淨琳二師抗釋事 六
* 大宗問琳師辯正論信毀交報事七
* 大宗幸弘福寺手製願文并敘佛道後 先八
* 大宗勅道士三皇經不足開化令焚除 事九
* 大宗詔奘師翻道經為梵文與道士辯 覈事十
大唐高祖問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師奉對事 一
[0379c14] 皇唐啟運諸教並興。然於佛法彌隆信重。捨 京舊第置興聖寺。自餘會昌勝業慈悲證果 集仙等寺架築相尋。至於道觀無間於俗。武
德四年有大史令傅奕者。先是黃巾。深忌 緇服。既見國家別敬彌用疚心。乃上廢佛法 事十有一條云。佛經訛誕言妖事隱。損國
破家未聞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 沙門放歸桑梓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0380a06] 武皇容其小辯。朝輔任其放言。乃下詔問僧 曰。棄父母之鬚髮。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 門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宜請動妙
適有濟法寺沙門襄陽釋法琳。憤激傅詞側 聽機候。承有斯問。即陳對曰。琳聞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辯。法身無像。非十翼所詮。但四趣
茫茫飄淪欲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迷 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聖為之興世。至 仁所以降靈。遂開解脫之門。示以安隱之
路。於是天竺王種辭恩愛而出家。東夏貴遊 厭榮華而入道。誓出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 槃。弘善以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利益
也。毀形以成其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以會 其道。故去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懷其 孝。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
順。福霑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 故為益。下凡之類。虧聖教故為損。懲惡則濫 者自新。進善則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
氏所奏在司既不施行。奕乃多寫表狀。公然 遠近流布。京室閭里。咸傳禿丁之誚。劇談 席上。昌言胡鬼之謠。佛日翳而不明。僧威阻
而無力。于時達量道俗動毫成論者非一。各 疎佛理曲陳邪正。琳閱眾辭多引經教。琳因 謂眾人曰。此引皆是奕之所廢。豈得引廢證
成。雖曰破邪終歸邪破。琳情契玄機獨覺千 載。器局天授博悟生知。覩作者之不工。信 乘權之有據。乃著破邪論。其詞曰。莊周云。六
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 不論。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案前 漢藝文志所紀眾書。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
卷。莫不功在近益。意在敬事君父。俱未暢 遠途。止在移風易俗。遂使三世因果。理涉 旦而猶昏。命報五乘。義經丘而未曉。斯乃
六合之寰塊。三才之俗謨。詎免四流浩瀚。 為煩惱之波。六趣諠譁。造塵勞之路者也。原 夫實相窈冥。逾要道之道。法身凝寂。出玄
之又玄。所以見生忍土。誕聖王宮。示金色 之身。吐玉毫之相。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 座承軀。出則天主導前。入則梵王從後。聲
聞菩薩。儼若朝儀。八部萬神。森然輔衛。演涅 槃則地現六動。說般若則天雨四花。百福莊 嚴。狀滿月之臨滄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
寶山。師子一吼。則外道摧鋒。法鼓暫鳴。則天 魔稽首。是故號佛為法王也。豈與衰周李 耳比德爭衡。末代孔丘輒相聯類。非所言也。
文有二十餘紙。自琳論出冠絕群篇。家藏一 本心口成誦。並流略之菁華。史書之藻鏡。 茂譽於是乎沸騰。蒙俗由之而開悟。琳有功
矣。琳以論卷初出意在榮達。所知上之化下 風靡之言則易。乃上啟。儲貳親王及公卿侯 伯並文理弘被庶績咸嘉其博詣焉。故奕奏
狀因之遂寢。得使釋門重敞。琳又其功。東 宮庶子虞世南。詳所上論為之序。胤光價之 顧又重由來。琳姓陳氏。頴川太丘之後。遠祖
移於襄陽。故又為縣人焉。少出家住荊州 青溪山玉泉寺。博通內外。以文學見知。大業 初元入關視聽以槐里老宗張葛承繼言多誕謬有阻素風不勝其妄。親事觀閱。
史云。老氏西之流沙。莊云。老氏死於槐里。二 說紛糺名實乖咎。故西窮砂塞。絕李氏之 蹤。中至槐城。有古墳之驗。追訪耆舊莫識其
源。然樓觀道宗乃尹喜之宅。延老過之非 柱下居處。今觀西尹長樂者村中魁岸。即 尹令之後。事佛不事道也。余往問焉。唱言。
我祖結草為樓於上觀望。故曰樓觀。本非老 君之所宅也。今東觀中廟者即尹先君之宗 廟也。自古至今子孫承紹。不往流砂昭穆
斯在。但以時逢寬政不事糺懲。任彼黃巾高 仰。尹李致有符圖。章醮代代繁廣道德宏旨。 豈其然乎。莫不厚生存利非老厥宗。琳慨
其謬妄方欲窮討根源。若非共住久處無由 得成。探賾則戴冠服褐。從其靜館為述道德。 通說莊黃。昔在荊楚曾經陶練。義在玄微蘊
括情抱。秦川道學麟角罕逢。自餘章句梗概 而已。致使九仙九府之錄。三元三洞之儀。黃 庭黃書之祕。天文天岡之術。服氣練尸飛丹
糇液。莫不說如指掌。寫送無遺。於是高會 館宇把臂朋從。藏篋並開奇方畢吐。琳本 期既暢。窮力搜求。乃見乾竺古皇老君之師
奉僧位高顯。道士之所推。敬佛之文如雲。 重法之科霧結。並具抄略用擬不虞。後乃返 迹。舊徒如常綜業及。
[0381a04] 皇運初興。傅令陳表仲卿進喜踳駁佛僧。著 論形於見聞。興言在於貶退。琳遂依而抗拒 引道敬我佛乘。劉李違師背教妄作冒罔凡 聖。及。
[0381a08] 太宗覽論。試以顯驗之刑。琳對以正理極言 上帝一無所問。移於益部僧寺。行至百牢 關。因疾而卒。時年六十有九。凡所著論。集三
十餘卷。然於釋李交論偏意敷弘。固使文據 卓明終始包富。後賢引用不假傍求。斯即季 代護法之開士也。當時同代相侮。逝後惜之。
自餘玼瑣未足言議。其對晤重沓。如後廣之。 此但敘其風素耳。
高祖幸國學當集三教問僧道是佛師事第 二
[0381a18] 武德八年歲居協洽。駕幸國學禮陳釋奠。堂 列三座擬敘三宗。時勝光寺慧乘法師隋煬 所珍。道俗敦敬眾所樂推。以為導首。於時
五都才學三教通人。榮貴宰伯臺省咸集。天 子下詔曰。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釋教後興宜 崇客禮。今可老先次孔末後釋宗。當時相顧
莫敢酬抗。乘雖登座情慮不安。太宗時為秦 王。躬臨位席。直視乘面目未曾迴。頻降中使 云。一無所慮。師但廣述佛宗先敷帝德。既
最末陳唱冠徹前通。乃命宗曰。上天下地其 貴在人。榮位緣業必宗佛聖。今將敘大致須 具禮儀。並合掌虔跪表師資有。據聲告纔止。
[0381a30] 皇儲以下爰逮群僚。各下席 [跍*月] 跪。竚聆清 辯乘前開帝德云。
[0381b02] 陛下。巍巍堂堂眾聖中王。如星中之月。言多 不載。次述釋宗。後以二難雙徵兩教。先問道 云。先生廣位道宗高邁宇宙。向釋道德云。上
卷明道。下卷明德。未知此道更有大此道者。 為更無大於道者。
[0381b07] 答曰。天上天下唯道至極。最大更無大於道 者 難曰。道是至極最大更無大於道者。亦 可道是至極之法。更無法於道者。答曰。道是
至極之法。更無法於道者 難曰。老經自 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意 自違本宗。乃云更無法於道者。若道是至
極之法。遂更有法於道者。何意道法最大。不 得更有大於道者 答曰。道只是自然。自然 即是道。所以更無別法能法於道者 難曰。
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亦得自然還法道 不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 難曰。 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法自然。自 然不即道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 所以不相法 難曰。道法自然。自然即是 道。亦可地法於天。天即是地。然地法於 天。天不即地。故知道法自然。自然不即道。若
自然即是道。天應即是地。
[0381b24] 於是仲卿在座周慞神府抽解無地忸 赧 無 答。當時榮貴唱言。道士遭難不通。遂使玄 梯廣布義網高張。可謂躡響風飛應機河瀉。
於時天子迴光驚美其辯。舒顏解頤而笑。皇 儲懿戚左右重臣並同歎重。黃巾之黨結舌 無報。博士祭酒張侯愕視束體轅門。慧日
所以更明。法雲於茲還布。尋於座中下詔問 乘。道士潘誕奏云。悉達太子不能得佛。六年 求道方得成佛。是則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
是佛之師父。佛乃道之弟子故。佛經云。求 於無上正真之道。又云。體解大道發無上 意。外國語云阿耨菩提。晉音之翻云無上
大道。若以此驗。道大佛小。於事可知。乘答 略云。震旦之與天竺。猶環海之比麟洲。聃 乃周末始生。佛是周初前出。計其相去二十
許王。論年所經三百餘載。豈有昭王世佛而 退求敬王時道乎。鉤虛驗實足可知也。仲 卿向敘道者。謂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
虛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不言周時 之老聃也。且五帝之前未聞有道。三王之季 始有聃名。漢景以來方興道學。窮今計古道
者為誰。案七籍九流經國之典。宗師周易五 運相生。既闢兩儀陰陽是判。故曰一陰一陽 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天地於事可明。陰
陽在生有驗。此理數然也。不云有道先天地 生。道既莫從。何能生佛。故車胤云。在己為 德。及物為道。王充殷仲文云。德者得也。道
者由也。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者也。王充論 衡。立身之謂德。成名之謂道。道德也者為 若此矣。卿所言道寧異是乎。若異斯者不
足苦詞。豈有頭戴金冠身被黃褐。鬢垂素 髮手把玉璋。別號天尊居大羅之上。獨名大 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詳。經史之所不
載。大羅同烏有之說。玉京本亡是之談。言畢 下座。乘爾時獨據詞鋒。舉朝矚目。致使異 宗無何而退。可謂一席揚扇。足為萬代舟
航。可尚可師立功立事。是知近假叨幸之力。 遠庇護念之恩。道藉人弘。惟乘有矣。乘姓 劉氏。彭城人也。有陳氏之時早經師訓聽成
實論大涅槃經。聲論之美光華江表。及隋降 陳國望逸朝廷。煬帝昔在晉蕃南鎮淮海。立 四道場追徵四遠。有名釋李率來府供。乘以
學優見舉。召入王庭。言論酬對殊有風采。然 其儀相魁岸眉目高朗。貌體時事不在思量。 鋪詞摛藻俊逸終古。自寓內推舉。聲辯之最
無越南朝。良以吳楚之文騷經陳其翹楚典 午南據才學涌於波瀾。故得遊談玄路天下 稱焉。乘於斯伍聲價尤甚。所以慧日道場義
門法將。盱衡而對雒伯。電舌而卷群英。乘 於僧位灼灼高出。煬帝初在春坊。因從京邑 談講。徒侶互顯英雄。論難之華道俗同許。及
成雒邑召往東都。厚供重賜月望相接。及 往西平旦末遼海襄平無不預從戎麾對晤 詞旨。京師西南建兩禪宇。內獲舍利擬瘞寺
塔終憂所重特詔此行。粵自東都西至京室。 威儀福瑞聽逸郊闉。及帝往江都留乘洛邑。 常事恒業不擁素風。皇泰初元彌崇敬重內
置道場晨宵覲接。開明建始鄭重相仍。齋講 繼軫法輪不絕。及武德四年蕩定東夏。入偽 諸州例留一寺洛陽舊都僧徒極盛。簡取名
勝配住同華。兩州仍舉勝達者五人天策別 供。乘以德高眾望。又處其員。在京住勝光寺。 以勝光寺主僧珍法師即隋煬國師智者顗
禪師之弟子也。以行解有聲。追住慧日。舊曾 同寺同氣相求。珍亦 文帝素交。特隆恒准。 所以秦國福供並入勝光。乘達帝成弘
道無倦。福智二嚴與時俱積。勝光北院。寶 塔高華堂宇綺飾像設嚴麗。乃至畫繢瓌奇 冠絕區域。皆乘目准心計巧類神功不可思
也。每有盛集必事先驅。湧注若河傾。名貌如 摛錦。能使智人傾心清耳。竚聆逸辯不覺晷 度形疲。自餘昏漠但聞寫送輕快莫知筌緒。
然為人慈育。以濟度為心。言問所流。惟存贊 悅不及過。斯亦季代之辯士也。年將八十終 於勝光。帝深悼惜。賻贈榮顯。
道士李仲卿等造論毀佛法琳法師著辯正 論以抗事第三
[0382b14] 武德九年。清虛觀道士李仲卿劉進喜。猜忌 佛法恒加訕謗。與傅奕脣齒結構誅剪釋宗。 卿著十異九迷論。喜顯正論。仍託傅氏上聞
天聽。孟春下勅。京立三寺僧限千人。餘並放 還桑梓。有才用者八品處分。嚴 勅行下無 敢抗言。五眾哀號四俗驚歎。不久震方出
帝氛祲廓清太宗素襲啟聞薄究宗領。登 即大赦一切休寧。僧還本寺佛日還朗。沙門 法琳前造破邪論道俗具瞻道士新論猶未 筆削。乃因劉李二論造辯正論以擬之。一帙
八卷。綸綜終古立信當今。絕後光前布露惟 遠。頴川陳子良。才術縱橫聲振寰宇。為之 注解并序由來。文多不載。
太宗下勅道先佛後僧等上諫事第四
[0382b28] 貞觀十一年駕巡洛邑。黃巾先有與僧論 者。聞之於上。乃下詔云。老君垂範義在清虛。 釋迦貽訓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
殊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風齊致。然大道之 興肇於遂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 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
治反樸還淳。至如佛教之興基於西域。逮於 後漢方被中土。神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緣匪 一。洎於近世崇信滋深。人冀當年之福。家
懼來生之禍。由是滯俗者聞玄宗而大笑。好 異者望真諦而爭歸。始波涌於閭里。終風靡 於朝庭。遂使殊俗之典欝為眾妙之先。諸華
之教翻居一乘之後。流遯忘返於茲累代。今 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 無為之功。宜有解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後齋
供行立。至於稱謂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 前。庶敦反本之俗。暢於九有貽諸萬葉。時 京邑僧徒各陳極諫有司不納。沙門智實後
生俊頴內外兼明。携諸夙老隨駕。陳表。乃 至關口。其表略云。僧某等言。某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貌侵蒲柳。方值聖明之君。
竊聞父有諍子君有諍臣。某等雖預出家。仍 在臣子之例。有犯無隱敢不陳之。伏見詔 書。國家本系出自柱下。尊祖之風形於前
典頒告天下無德而稱。令道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