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Xuan Lushi Gan Tong Lu 道宣律師感通錄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道宣律師感通錄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宣律師感天侍傳
[0435a27] 余曾見晉太常于寶撰搜神錄述。晉故中牟 令蘇韶。有才識。感冥中卒。乃晝見形於其家。 諸親故知友聞之並同集。飲噉言笑不異於
人。或有問者。中牟在生。多諸賦述。言出難 尋。諸敘詞曰。運精氣兮離故形。神渺渺兮爽 玄冥。歸北帝兮造酆京。崇墉欝兮廓崢嶸。叔
鳳闕兮詞帝庭。邇卜商兮室顏生。親大聖兮 頌梁成。希吳季兮英嬰明。抗清論兮風英英。 敷花藻兮文粲榮。庶擢身兮登崑瀛。受福祚
兮享千齡。餘多不盡錄。初見其詞若存若亡。 余見梁初江泌女誦出淨土大莊嚴等三十餘 經。逮于即目上有斯事。生緣有幸。近以今年
二月末。數感天人。有若曾面。告余云。所著文 翰。續高僧傳。廣弘明集。裨助聖化。幽靈隨 喜。無不贊悅。至於律部。抄錄疏儀。無足與
二。但於斷輕重物。少有疎失。斯非逾抑。惟譯 者如何以王貴衣同於白衣俗服。相從非重。 乃至氍氀同法相量者亦在輕收。且王著貴
衣。同比丘之三衣也。價直十萬者。故曰貴衣。 用以施僧。可同輕限。白衣外道之服斯本出 家者絕之。三衣惟佛制。名著者定得解脫故。
白衣俗服佛嚴制斷。若有亡者並在重收。至 於氍氀三衣相量同三衣也。邊方開皮臥具。 亦是三衣。條葉在外。柔毛在內。寒酷之國。佛
開為道必至布鄉。還非輕限。可改前迷。宜從 後悟。如來在日。尚有後制廢前。何況於今不 存迷悟之事也。余問所從來。有一天來禮敬。
敘喧涼已曰。弟子姓王。名璠。是大吳之蘭臺 臣也。會師初至建鄴。孫主即來許之。合感希 有之瑞。為立非常之廟。于時天地神祇咸加
靈被。於三七日遂感舍利。吳主手執銅瓶寫 銅槃內。舍利所衝槃即破裂。乃至火燒鎚試 俱不能損。闞澤張昱之徒。亦是天人護助。入
其身中。令其神爽通敏。答對諧允。今並在天 上。弘護佛法為事。弟子是南天韋將軍下之 使者。將軍事務極多。擁護三州之佛法。有鬪
諍陵危之事。無不躬往知喻。令附和南大欲 即至。前事擁鬲不久當至。且令弟子等共師。 言散不久復有天來云。姓羅氏。蜀人也。言作
蜀音。廣說律相。初相見時如俗禮儀。敘述緣 由多有次第。遂有忽忘。又一天來云。姓費氏。 禮敬如前云。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韋將
軍下。諸天以貪欲醉。弟子以宿願力不戀天 欲。清淨梵行偏敬毘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 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
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 天一州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 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
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 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屬。並令守護。不 使魔嬈。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
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行。雖見毀禁愍而護 之。若見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 且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
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屬令守護法。尚與人 同止。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 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
者並為惑亂。將軍拪遑奔赴應機除剪。故有 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 童真行護正法故。弟子性樂戒律。如來一代
所制毘尼。並坐中聽受戒法。因問律中諸隱 文義。無不決滯。然此東華三寶。素有海水石 往往現多。謂其靈而敬之。顧訪失由莫知投
詣。遂因此緣。而便諮請。且泛文相。以理括 之。未曾博觀。不可以語也。余少樂多聞。希世 拔俗之典籍。故搜神研神。冥祥冥報。旌異述
異。志怪錄幽。曾經閱之。故非疑慮。況佛希人 之說。心進勇銳之文。護助形神。守持城塔。事 出前聞。非為徒說。後諸緣敘。並依出而疏之。
初問佛事。益州成都多寶石佛者。何代時像 從地踊出。答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 大海之地。昔迦葉佛時。有人於西耳河造之。
擬多寶佛全身相也。在西耳河鷲頭山寺。有 成都人。往彼興易。請像將還。至今多寶。寺處 為海神蹋船所沒。初取像人。見請像將還。至
今海神子岸上遊行。謂是山芝遂殺之。因爾 神嗔覆役人像俱溺同在一船。多寶佛舊在 鷲山寺。古基尚在。仍有一塔。常有光明。今向
彼土。道由郎州。過三千餘里。方達西河。河大 闊。或百里五百里。中山洲亦有古寺經像。而 無僧住。經同此文。時聞鍾聲。百姓殷實。每
年二時供養古塔。塔如戒壇三重。石砌上有 覆釜。其數極多。彼土諸人。但言神塚。每發光 明。人以蔬食祭之。求福祚也。其地西去嶲州
二千餘里。問去天竺非遠。往往有至彼者云 云。
[0436a26] 至晉時。有僧於地見土墳出。隨除終不可平。 後見坼開。復怪其爾。乃堀深丈餘。獲像及人 骨在船中。其髏骨肘脛悉麁大。數倍過今人。
即迦葉佛時閻浮人壽二萬歲時也。今時命 促形小固其常然。初出之時牽曳難得。弟子 化為老人。指撝方便須臾得出。周滅法。暫隱
還興。重更出之。蜀人但知其靈從地而出。亦 不測其根原。見其花趺有多寶字。因遂名為 多寶佛。名多寶寺也。余問。多寶隷書出於
三秦之代。如何迦葉佛時已有神書也。答曰。 秦李斯隷書。此乃近代遠承。隷書之興。興於 古佛之世。見今南州四面千有餘州。莊嚴閻
浮一萬百有餘國。文字言音同。今唐國但以 海路遼遠。動數十萬里。譯者莫傳。故使此方 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師不聞乎。梁顧野王。太
學之大博士也。周訪字源。出沒不定。故玉篇 序云。有開春申君墓得其銘文。皆是隷字。撿 春申君。是周代六國同時隷文。則吞併之日
也。此國篆隷諸書尚有茫昧。寧知迦葉佛之 事乎。非其耳目之所聞見也。
[0436b17] 又問。今京城西高四土臺。俗諺云。是蒼頡造 書臺。如何云隷字古時已有。答云。蒼頡於 此臺上增土造臺。觀鳥迹者非無其事。且蒼
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黃帝之臣。或 云。古帝之王也。鳥迹之書。時變一途。今所絕 有。無益之言。不勞述也。又有天人。姓陸名玄
暢。來謁云。弟子周穆王時。初生在天。本是迦 葉佛時。天為通化。故用暫現。所問高四臺者。 其本迦葉佛。於此第三會說法度人。至周穆
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穆王從之。即列子 所謂化人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臺。是迦葉 佛說法處。因造三會道場。至秦穆公時。扶風
獲一石佛。穆公不識。棄馬坊中。穢污此像。神 瞋令公染患。公又夢遊上帝。極被責數。覺 問侍臣由余。答云。臣讀古書。周穆王時。有化
人來此土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造 中天臺。高千餘尺。基趾見在。又於蒼頡臺造 神廟。名三會道場。公今所患。殆非佛神為之
耶。公聞大怖。語由余曰。吾近獲一石人。衣冠 非今所制。棄之馬坊。將非此是佛神耶。由余 聞往視之。對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
清淨處。像遂放光。公又怖。謂神瞋也。宰三牲 以祭之。諸神擎棄之遠處。公又大怖。以問由 余。余答云。臣聞。佛神清潔不進酒肉。愛重
物命。如護一子。所有供養燒香而已。所可祭 祀餅果之屬。公大悅造像。絕於工人。又問由 余。余答曰。昔穆王造寺。側應有工匠。遂於高
四臺南村內得一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 自云。曾於三會道場見造之。臣今老年。無力 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於道場內。為
諸匠執作。請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銅像。相 好圓備。公悅。大賞賚之。彼人得財。並造功 德。於土臺上造重閣。高三百尺。時人號為高
四臺。或曰高四樓。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 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或取大兄之名。因之 名樓。故高四之名。至今稱也。
[0436c24] 又問。目連佛在已終如何重見。答曰。同名六 人。此曰目連。非大目連也。至宇文周時。文殊 師利化為梵僧。來遊此土云。欲禮拜迦葉佛
說法處。并文殊所住處名清涼山。遍問道俗 無有知者。時有智猛法師。年始十八。返問梵 僧。何因知有二聖餘迹。答云。在秦都城南二
十里。有蒼頡造書臺。即其地也。又云。在沙河 南五十里青山北四十里。又問。沙河青山是 何語。答云渭水終南山也。此僧便從渭水直
南而出。遂到高四臺。便云。此是古佛說法處 也。于時智猛法師。隨往禮拜。不久失梵僧所 在。智猛長大。具為太常韋卿說之。請其臺處
依本置寺。遂奏周王。菩提寺西當陽佛首。即 三會寺佛也。釋迦如來度迦葉後。十二年中 來至此臺。其下見有迦葉佛舍利。周穆身遊
大夏。佛告彼云。有古塔可返初事。王問何方。 佛答。在鄗京之東南也。西天竺有別傳。去歲 長年師子國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聞斯勝
迹跣行至此。尋清涼山。國家供送。今夏在彼。 所願應遂。余問。自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領 五百仙人說法。經中明文。是久住娑婆世界
菩薩。娑婆則大千總號。如何偏在此方。答云。 文殊諸佛之元師也。隨緣利現。應變不同。大 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勞評薄。聖智多在清涼。
五臺縣清涼府仙花山。往往有人到。不得不 信。
[0437a21] 又問。今五臺山中臺之東南三十里。見有大 孚靈鷲寺。兩堂隔 澗 猶在。南有花園。可二頃
許。四時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漢明所立。又 云。魏孝文作。互說不同如何。答云。俱是二帝 所作。昔周穆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
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 塔。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立寺。 山形像似靈鷲名大孚。孚信也。帝信佛理。立
寺勸人。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來禮謁。見人 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豈惟五臺。今終 南山太白太華五岳名山。皆有聖人。為住佛
法。處處有之。人有供設。必須預請。七日已 前。在靜室內。安置壇座。燒香列疏。閉戶祈 求。無不感應。至時來赴。凡聖難知。若不爾
者。緣請既多。希來至飯。今時有作賓頭盧 聖僧像立房供養。亦是一途。然須別地空座 前置椀鉢。至僧食時。令大僧為受。不得僧家 槃 斫
設之。以凡聖雖殊俱不觸僧食器。至俗 家則俗所設。若不前置靜室等者。止可諸餘 聖眾或可降臨。以三天下同一供養隨緣別 赴。此賓頭盧難一遭遇。
[0437b13] 又問。今涼州西番 (音槃) 和縣。山裂像出。何代造 耶。答曰。迦葉佛時。有利賓菩薩。見此山人不
信業報。以殺害為事。于時住處有數萬家。無 重佛法者。菩薩救之。為立伽藍。大梵天王手 造像身。初成以後。菩薩神力能令此像如真
佛不異。遊步說法教化諸人。雖蒙此導猶不 信受。于時菩薩示行怖畏。手擎大石可落。欲 下壓之。菩薩伴怖。勸化諸人。便欻迴心信敬
於佛。所有殺具變成蓮花。隨有街巷花如種 植。瑞自此方攝化神力。菩薩又勸諸清信士。 令造七寺。南北一百里。東西八十里。彌山亘
谷。處處僧坊佛堂。經十三年方得成就。同時 出家。有二萬人。在七寺住。經三百年。彼諸 人等。現業力大。昔造惡業。當世輕受。不入
地獄。前所害者。在惡趣中。又發惡願。彼害 我者。及未成聖。我當害之。若不加害。惡業便 盡。我無以報。共吐大火。焚燒寺舍及彼聚落。
一時焚蕩縱盜得活。又以大水而漂殺之。無 一孑遺。時彼山神。寺未破前。收取此像遠在 空中。寺破以後。下內石室安置供養。年月既
久石生室滅。至劉薩何禮山示其像者。前身 元是利賓菩薩。身首別處更有別緣。
[0437c06] 又問。江表龍光瑞像。人傳羅什將來。就扶南 所得如何。答非羅什也。斯乃宋孝武征扶南 獲之。昔佛滅後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羅漢
優婁質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 山。安置佛窟。從上至下凡有五重。上重高三 百餘尺。請彌勒菩薩指作檀像處。玄奘師傳
云。高百餘尺。聖迹記云。高八丈。足符八尺。 六齋日常放光。其初作時。羅漢將工人上天。 三往方成。第二牛頭栴檀。第三金。第四玉。第
五銅像。凡夫今止在下重四重閉。石窟映徹 見人藏腑。第六百年。有佛奈遮羅漢。生母在 扶南國。念母重恩。從上重中。取木檀像。令母
供養。母終生楊州。出家住新興寺。獲悟三果。 宋孝武征扶南獲此像來都。亦是羅漢神力。 母今見在。時往羅浮天台西方諸處。昔往曇
無竭者再往西方有傳五卷。略述此緣。何得 云什師背負而來耶。
[0437c23] 余問什法師一代所翻之經。至今若斯受持 轉盛何耶。答云。其人聰明善解大乘。以下諸 人皆俊乂一代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
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也。 又問。俗中常論。以淪陷戒撿為言。答此不須 相評。非悠悠者所議。羅什師今位階三賢。所
在通化。然其譯經。刪補繁闕。隨機而作。故大 論一部。十分略九。自餘經論。例此可知。自 出經後。至誠讀誦。無有替廢。冥祥感降。歷代
彌新。以此詮量。深會聖旨。又文殊指授令其 刪定。特異恒倫。豈以別室見譏頓亡玄致。殊 不足涉言耳。
[0438a06] 又問。坊州顯際寺山出古像者。何代所立。答 云。像是秦穆公所造。像出是周穆王造寺處 也。佛去世後。育王第四女又造像塔。於此供
養。于時此寺有一三果人住中。秦相由余所 奉敬。往者迦葉佛時。亦於此立寺。是彼沙彌 顯際造也。仍其本名。以為寺額。
[0438a12] 余問。今玉華宮南檀臺山。有甎塔。面別三十 步。下層極壯。四面石龕。旁有碎甎。又有三十 餘窯甎。古老莫知何代。然每聞鍾聲。答云。此
穆王寺也。名曰靈山。至育王時。勅山神於此 造塔。西晉末亂。五胡控權。劉曜都長安數夢。 此山佛現在甎塔。坐語曜曰。汝少飲酒。莫耽
色欲。黜去耶佞進忠良。曜不能從。後於洛陽 醉落馬。石勒所擒。初曜因夢所悟。令人尋山 訪之。遂見此像坐小甎塔。與夢符同。便毀小
塔。更作大者。高一十九級。并造寺宇。極好莊 麗。寺名法燈。度三百僧住之。曜如趙後。寺有 三十二人。修得三果。山神於今塔後。又造一
寺。供二果僧。神往太白。採取芝草。供養聖 僧。皆獲延齡。寺今見在。凡人不見。所聞鍾聲 即寺鍾也。其塔本基。雖因劉曜。仍是穆王立
寺之處。又是迦葉如來之古寺也。貞觀年中。 玉華北慈烏川山。常見鹿集逐去還來。有人 異之。於鹿集處掘深一丈。獲一石像長丈許。
[0438b01] 又問。荊州前大明寺栴檀像者。云是優填王 所造。依傳從彼摸來至梁。今京師又有。何 者是本。答云。大明是其本像。梁高既崩。像來
荊渚至元帝承聖三年。周平梁後。收簿寶物。 皆入北周。其檀像者。有僧珍法師。藏隱房內。 多以財物賂遺使人遂得停。隋開皇九年。文
祖遣使人柳顧言。往定寺僧。又求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