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二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輔教編中
廣原教
[0654b07] 敘曰。余昔以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為原教。 急欲解當世儒者之訾佛。若吾聖人為教之 大本。雖概見而未暇盡言。欲待別為書廣之。
原教傳之七年。會丹丘長吉遺書。勸余成之。 雖屬草以所論未至焚之。適就其書。幾得乎 聖人之心。始余為原教。師華嚴經先列乎菩
薩乘。蓋取其所謂依本起末門者也。師智度 論而離合乎五戒十善者也。然立言自有體 裁。其人不知頗相誚訝。當時或為其改之。今
書乃先列乎人天乘。亦從華嚴之所謂攝末 歸本門者也。旨哉五戒十善則不復出其名 數。吾所以為二書者。蓋欲發明先聖設教之
大統。以諭夫世儒之不知佛者。故其言欲文 其理欲簡。其勢不可枝辭蔓說。若曲辨乎眾 經之教義。則章句者存焉。知余譏余其原教
廣原教乎。廣原教凡二十五篇。總八千一百 餘言。是歲丙申也振筆于靈隱永安山舍。
[0654b24] 惟心之謂道。闡道之謂教。教也者聖人之垂 迹也。道也者眾生之大本也。甚乎群生之繆 其本也久矣。聖人不作而萬物終昧。聖人所
以與萬物大明也。心無有外道無不中。故物 無不預道。聖人不私道不棄物。道之所存聖 人皆與。是故其為教也。通幽通明通世出世。
無不通也。通者統也。統以正之。欲其必與聖 人同德。廣大靈明莫至乎道。神德妙用莫至 乎心。狥妄縛業莫甚乎迷本。流蕩諸趣莫甚
乎死生。知眾生之過患莫善乎聖人。與萬物 正本莫善乎設教。正固明明固妙妙固其道 凝焉。是故教者聖人明道救世之大端也。夫
教也者。聖人乘時應機不思議之大用也。是 故其機大者頓之。其機小者漸之。漸也者言 乎權也。頓也者言乎實也。實者謂之大乘。權
者謂之小乘。聖人以大小衍攬乎群機。而幽 明盡矣。預頓而聞漸預漸而聞頓。是又聖人 之妙乎天人而天人不測也。聖人示權所以
趨實也。聖人顯實所以藉權也。故權實偏圓 而未始不相顧。權也者有顯權有冥權。聖人 顯權之則為淺教為小道。與夫信者為其小
息之所也。聖人冥權之則為異道為他教為 與善惡同其事。與夫不信者預為其得道之 遠緣也。顯權可見。而冥權不測也。實也者至
實也。至實則物我一也。物我一故聖人以群 生而成之也。語夫聖人之權也。則周天下之 善。遍百家之道。其救世濟物之大權乎。語夫
聖人之實也。則旁礴法界與萬物皆極其天 下窮理盡性之大道乎。聖人者聖人之聖者 也。以非死生而示死示生與人同然。而莫覩
其所以然。豈古神靈獻智博大盛備之聖人 乎。故其為教有神道也。有人道也。有常德也。 有奇德也。不可以一概求。不以世道擬議得 在於心通。失在於迹較。
[0654c29] 治人治天莫善乎五戒十善。修夫小小聖小 聖。莫盛乎四諦十二緣。修夫大聖以趨乎大 大聖。莫盛乎六度萬行。夫五戒十善者。離之
所以致天。合之所以資人。語其成功則有勝 有劣。語其所以然則大人之道一也。夫四諦 十二緣者。離之則在乎小聖。合之則在乎小
小聖。語其成功則有隆殺。語其乘之則小聖 小小聖同道也。夫六度也者。首萬行廣萬行 者也。大聖與乎大大聖。其所乘雖稍分之。及
其以萬行超極。則與夫大大之聖人一也。萬 行也者萬善之謂也。聖人之善。蓋神而為之。 適變乘化無所而不在也。是故聖人預天人
之事。而天人不測。夫神也者妙也。事也者麁 也。麁者唯人知之。妙者唯聖人知之。天下以 彼我競。以儒佛之事相是非。而天下之知者
儒佛之事。豈知其埏埴乎儒佛者耶。夫含靈 者溥天溥地遍幽遍明遍乎夷狄禽獸。非以 神道彌綸。而古今殆有棄物。聖人重同靈懼 遺物也。是故聖人以神道作。
[0655a19] 心必至至必變變者識也。至者如也。如者妙 萬物者也。識者紛萬物異萬物者也。變也者 動之幾也。至也者妙之本也。天下無不本。天
下無不動。故萬物出于變入于變。萬物起于 至復于至。萬物之變見乎情。天下之至存乎 性。以情可以辨萬物之變化。以性可以觀天
下之大妙。善夫情性可以語聖人之教道也。 萬物同靈之謂心。聖人所履之謂道。道有大 者焉。有小者焉。心有善者焉。有惡者焉。善惡
有厚薄。大小有漸奧。故有大聖有次聖有小 聖。有天有人有須倫有鬼神。有介羽之屬有 地道。群生者一心之所出也。聖人者一道之
所離也。聖人之大小之端不可不審也。群生 之善惡之故不可不慎也。夫心與道豈異乎 哉。以聖人群生姑區以別之。曰道。曰心也。心
乎大哉至也矣。幽過乎鬼神明過乎日月。博 大包乎天地。精微貫乎隣虛。幽而不幽。故至 幽。明而不明。故至明。大而不大。故絕大。微
而不微。故至微。精日精月靈鬼靈神。而妙乎 天地三才。若有乎若無乎。若不有不無。若不 不有。若不不無。是可以言語狀及乎。不可以
絕待玄解諭。得之在乎瞬息。差之在乎毫氂 者。是可以與至者知。不可與學者語。聖人以 此難明難至也。乃為諸教。言之義之諭之正
之。雖夥然多端。是皆欲人之不繆也。而學者 猶昧。今夫天下混謂乎心者。言之而不詳。知 之而不審。苟認意識謂與聖人同得其趣道 也。不亦遠乎。
[0655b18] 情出乎性。性隱乎情。性隱則至實之道息矣。 是故聖人以性為教而教人。天下之動生於 情。萬物之惑正於性。情性之善惡天下可不
審乎。知善惡而不知夫善惡之終始。其至知 乎。知其終而不知其始。其至知乎。唯聖人之 至知。知始知終知微知亡。見其貫死生幽明
而成象成形天地至遠而起於情。宇宙至大 而內於性。故萬物莫盛乎情性者也。情也者 有之初也。有有則有愛。有愛則有嗜欲。有
嗜欲則男女萬物生死焉。死生之感則善惡 以類變。始之終之循死生而未始休。性也者 無之至也。至無則未始無。出乎生入乎死而
非死非生。聖人之道所以寂焉明然。唯感所 適。夫情也為偽為識。得之則為愛為惠。為親 親為疎疎為或善為或惡。失之則為欺為狡。
為兇為不遜。為貪為溺嗜欲。為喪心為滅性。 夫性也為真為如為至為無邪為清為靜。近 之則為賢為正人。遠之則為聖神為大聖人。
聖人以性為教教人而不以情。此其蘊也。情 性之在物。常然宛然。探之不得。決之不絕。天 地有窮性靈不竭。五趣迭改情累不釋。是故
情性之謂天下不可不柬也。夫以情教人。其 在生死之間乎。以性教人。其出夫死生之外 乎。情教其近也。性教其遠也。誕乎死生之
外而罔之。其昧天理而絕乎生生之源也。小 知不及大知。醯雞之局乎甕瓿之間。不亦然 乎。
[0655c16] 心動曰業。會業曰感。感也者通內外之謂也。 天下之心孰不動。萬物之業孰不感。業之為 理也幽。感之為勢也遠。故民不睹而不懼。聖
人之教謹乎業。欲其人之必警也。欲其心之 慎動也。內感之謂召。外感之謂應。召謂其因。 應謂其果。因果形象者皆預也。夫心動有逆
順。故善惡之情生焉。善惡之情已發。故禍福 之應至焉。情之有淺深。報之有輕重。輕乎可 以遷。重乎不可却。善惡有先後。禍福有遲速。
雖十世萬世而相感者不逸。豈一世而已乎。 夫善惡不驗乎一世而疑之。是亦昧乎因果 者也。報施不以夫因果正。則天下何以勸善
人。樹不見其長而日茂。礪不見其銷而日無。 業之在人也如此。可不慎乎。
[0656a01] 物有性物有命。物好生物惡死。有血氣之屬 皆然也。聖人所以欲生而不欲殺。夫生殺有 因果。善惡有感應。其因善其果善。其因惡其
果惡。夫好生之心善。好殺之心惡。善惡之感 可不慎乎。人食物物給人。昔相負而冥相償。 業之致然也。人與物而不覺。謂物自然天生
以養人。天何頗邪。害性命以育性命。天道至 仁豈然乎哉。夫相償之理冥而難言也。宰殺 之勢積而難休也。故古之法使不暴夫物不
合圍不揜群也。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其止 殺之漸乎。佛教教人可生而不可殺。可不思 耶諒哉。
[0656a13] 大信近也。小信遠也。近反遠遠反近。情蔽而 然也。天下莫近乎心。天下莫遠乎物。人夫不 信其心而信其物。不亦近反遠遠反近乎。不
亦迷繆倒錯乎。心也者聰明叡智之源也。不 得其源而所發能不繆乎。聖人所以欲人自 信其心也。信其心而正之。則為誠常為誠善
為誠孝為誠忠為誠仁為誠慈為誠和為誠順 為誠明。誠明則感天地振鬼神。更死生變化 而獨得。是不直感天地動鬼神而已矣。將又
致乎聖人之大道者也。是故聖人以信其心 為大也。夫聖人博說之約說之直示之巧示 之。皆所以正人心而與人信也。人而不信聖
人之言。乃不信其心耳。自棄也自惑也。豈謂 明乎哉賢乎哉。
[0656a27] 修多羅藏者何謂也。合理也經也。經也者常 也貫也攝也。顯乎前聖後聖所說皆然。莫善 乎常也。持義理而不亡。莫善乎貫也。總群生
而教之。莫善乎攝也。阿毘曇藏者何謂也。對 法也論也。論也者判也辨也。發明乎聖人之 宗趣。莫善乎辨。指其道之淺深。莫善乎判。毘
尼藏者何謂也戒也律也。律也者制也。啟眾 善遮眾惡。莫善乎制也。人天乘者何謂也。漸 之漸也。導世俗。莫盛乎至漸。聲聞乘者何謂
也。權也漸也小道也。緣覺乘者何謂也。亦小 道也。從其器而宜之。莫盛乎權。與其進而不 與其退。莫盛乎漸。菩薩乘者何謂也。實也頓
也大道也。即人心而授大道。莫盛乎菩薩乘 也。其乘與妙覺通。其殆庶幾者也。四輪者何 謂也。曰風也。曰水也。曰金也。曰地也。四輪
也者天地之所以成形也。觀乎四輪則天地 之終始可知也。三界者何謂也。曰欲也。曰色 也。曰無色也。三界也者有情者之所依也。觀
乎三界則六合之內外可詳而不疑也。六道 者何謂也。曰地獄也。曰畜生也。曰餓鬼也。曰 修羅也。曰人也。曰天也。六道也者善惡心
之所感也。觀乎六道則可以慎其為心也四 生者何謂也。曰胎也。曰卵也。曰濕也。曰化 也。四生也者情之所成也。觀乎四生則可以
知形命之所以然也。何家無教。何書無道。道 近而不道遠。天下何以知遠乎。教人而不教 他類。物其有所遺乎。夫幽者遠者。固人耳目
之所不及也。惚恍者飛潛者。固人力之不能 卹 也。人之不能及。宜聖人能及之。人之不能 卹 。宜聖人能恤之。聖人不能及天下。其終昧
夫幽遠者耶。聖人不能 卹 。含靈者將淪而無 所拯乎。是故聖人之教遠近幽明無所不被 無所不著。天下其廣大悉備者。孰有如吾聖 人之教者也。
[0656c03] 天之至高。地之至遠。鬼神之至幽。修吾聖人 之法則天地應之。舉吾聖人之言則鬼神順 之。天地與聖人同心。鬼神與聖人同靈。蓋以
其類相感而然也。情不同則人睽。類不同則 物反。非其道則孺子不從。今夫感天地振鬼 神。得乎百姓夷狄。更古今而其心不離。則吾 聖人之道其大通大至斷可見矣。
[0656c10] 佛者何謂也。正乎一者也。人者何謂也。預乎 一者也。佛與人一而已矣。萬物之謂者名也。 至理之謂者實也。執名而昧實。天下其知至
乎。道在乎人謂之因。道在乎佛謂之果。因也 者言乎未至也。果也者言乎至也。至則正矣。 正則無所居而不自得焉。佛乎豈必形其形
迹其迹。形迹者乃存其教耳。教也者為其正 之之資也。別萬物莫盛乎名。同萬物莫盛乎 實。聖人以實教人。欲人之大同也。聖人以遺
名勸人。防人之大異也。觀夫聖人之所以教。 則名實之至斷可見矣。
[0656c21] 何人無心。何人無妙。何教無道。何道無中。概 言乎中則天下不趨其至道。混言其妙則天 下不求其至心。不盡乎至心至道。則偽者狂
者矜者慢者。由此而不修也。生者死者因循 變化。由此而不警也。妙有妙有大妙。中有 事中有理中。夫事中也者萬事之制中者也。
理中也者性理之至正者也。夫妙也者妙之 者也。大妙也者妙之又妙者也。妙者百家者 皆言。而未始及其大妙也。大妙者唯吾聖人
推之。極乎眾妙者也。夫事中者百家者皆然。 吾亦然矣。理中者百家者雖預中而未始至 中。唯吾聖人正其中以驗其無不中也。曰心。
曰道。名焉耳。曰中。曰妙。語焉耳。名與言雖 異而至靈一也。一即萬萬即一。一復一萬復 萬。轉之展之交相融攝而浩然不窮。大妙重
玄其如此也矣夫。故其擲大千於方外。納須 彌於芥子。而至人不疑。曰妙而已矣。曰中而 已矣。又何以加焉。曰海固深矣。而九淵深於 海。夷谿之子豈諒。於戲。
[0657a11] 教不可泥。道不可罔。泥教淫迹。罔道棄本。泥 也者。過也。罔也者。不及也。過與不及。其為 患一也。聖人所以為理必誠。為事必權。而事
與理皆以大中得也。夫事有宜。理有至。從 其宜而宜之。所以為聖人之教也。即其至而 至之。所以為聖人之道也。梁齊二帝 (梁武齊文宣也)
反其宜而事教。不亦泥乎。魏周二君 (魏武周武) 泯 其至而預道。不亦罔乎。夫聖人之教。善而已 矣。夫聖人之道。正而已矣。其人正人之。其事
善事之。不必僧不必儒。不必彼不必此。彼此 者情也。僧儒者迹也。聖人垂迹。所以存本也。 聖人行情。所以順性也。存本而不滯迹。可
以語夫權也。順性而不溺情。可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