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十三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碑記銘表辭
秀州資聖禪院故和尚勤公塔銘 (并敘)
[0715c23] 嘉祐壬寅之仲秋。秀人以故大和尚勤公骨 身歸塔餘杭之安樂山。從始也。其稟法弟子 省文儒者聞人安遠。迺命契嵩書且銘之。和
尚諱盛懃本姓謝氏。不書其得姓之本末。從 釋氏也。象郡之壽陽人也。童真出家。北面 事象之白容山惟齊禪師。祥符中以誦經中 試。遂得落 髮
。其年納戒於桂筦之延齡寺。還 白容會其師適滅。葬已遂浩然西出。更訪其 師宗者。和尚天資淳深懿厚。夙有道識。童之 時以自發明。遍學衡湘鄢郢老禪碩師。而獨
大盡玄旨於德山遠和尚。初以雲門語句請 決於遠師。雖叩問勤至垂三月。遠未嘗稍辯 盡。欲其自契耳。一旦悟已詣遠質之。遠師
一見即謂之曰。汝已徹矣。當此和尚頓覺身 超虛空。不覺屋廬為閡。復其立處。即遍體雨 汗。其悟道靈驗如此也。先此和尚嘗師他僧。
傳習乎安般定法。始授其法。迺蓆地然頂於 其師前。遽有異光上發。圓赫如日。光熄而元 略無所損。其師曰。汝最上乘法器也。勉之無
以此自盡焉。其感通又若此也。其後禪之學 者。迺蔚然嚮慕。來浙西混迹于餘杭之安樂 山。皇祐初嘉禾太守聶公。厚載聞其風。率郡
人遂命領徒于此。更十有二年而秀之人無 賢愚男女風德大化。法侶趨其會者日不下 數百。精廬完葺僧儲充備。而秀有禪居自和
尚興起也。以嘉祐庚子之五載仲夏壬寅示 微疾。正坐說偈而盡。世壽六十八。臘四十 二。以嘉祐庚子五月己酉。遵教火之。得五色
舍利。絢如不可勝數。度弟子者宗益嗣其法 而領眾一方。曰省文。曰有昌和尚。平昔嘗綴 古之語要。目其書曰原宗集。而其徒方傳之。
然其所得之法。實諸佛之祕要。群生之所宗。 諸祖之所傳者也。非語默可到。然非語默又 不能稍發。故和尚莅眾接人雖勤教誨。而其
語嘗簡其機緣不煩大較。其要道慈德入人 最深。故其亡也。秀人傾城號慟。若喪所親。諸 君以契嵩於和尚道交相知尤深詳得其出
處。迺以文見託雖固亦不得讓焉。銘曰。
[0716b03] 惟骨殊圓。惟道亦然。非生非滅。無陂無偏。惟 小夷石泐。而此法常傳。
秀州資聖禪院故暹禪師影堂記
[0716b06] 禪師疾病。予自杭往問醫藥。嘗顧謂曰。我老 且病。是必已矣。死且累子坎而揜之。為我誌 其嗣法。遂授其所以然。余還杭未幾。果溘然
而化。學者不悉即焚其喪卒不得而塔之。故 列其名迹於影堂。命今長老懃師勒石以傳 之。禪師諱慶暹。其先建陽人也。姓范氏。范
氏世為士族。其父大父皆仕。不復書也。始禪 師因父宦生於會稽。及其父官死海鹽縣。即 與母治產居秀。至是禪師方五歲。而秀氣靄
然。其母異之。命從淨行子昭出家於今資聖 精舍。踰十歲落 髮 。納戒於靈光寺。習楞嚴圓 覺於講師。居素又十歲。經明明年即廣游方
外遍參禪要。又十歲且還。初秀郡未始有禪 居。待來者亦有所缺。然禪師既歸。乃一更其 院。務與眾處諭其屬。即如十方禪規主之院。
稍治遂結廬獨處于園林。篤為杜多之行。不 出不寢更十九年。雖惡衣惡食。自視宴如也。 居無何。會故雪竇清禪師至其廬曰。善乎仁
者乃至是哉。因盡示其所證之法。而清禪師 大韙之。卒亦承於清師。至天聖中。郡太守 張公幾聖高之。命復方丈使舉行禪者。故事
逮故翰林學士葉公道卿以中允領郡。見而 益喜。遂尊為長老。命傳其法。垂二十年竟以 此物故。嗚呼。其世壽已七十六。而僧臘六十
二。禪師治茲院。自壯既耄凡四十六載。於人 甚莊處已至約。飲食資用必務素儉。與時俗 不合。以故其徒稱難而少親附。唯士大夫重
其修潔。不忍以葷酒溷其室。先時吳中僧之 坐法失序。輒以勢高下。不復以戒德論。禪師 慨然甞數以書求理於官。世人雖皆不顧其
說而禪師未始自沮。及葉公道卿轉運吳越。 而禪師復致其書。而葉公然之。遂正其事於 所部。既而秀眾果推禪師於高座。方再會即
謝絕。踵不入俗殆十五年。然亦天性公正切 於護法耳。昔嘗與余語曰。吾不能以道大惠 於物。德行復不足觀。以愧於先聖人矣。苟忍
視其亂法是益愧也。予即應之曰。不必謙也。 曹溪宗門天下之道妙也。而學者罕至。十二 頭陀出世之至行也。吾徒之所難。能為法而
奮不顧身。亦人之難能也。是三者師皆得而 行之。又何愧乎。師曰。此吾豈敢也。雖然予 庸以是而稱之於吾人。蓋欲其有所勸也。禪
師之遷化也。至是皇祐之己亥實五載矣。悲 夫。
故靈隱普慈大師塔銘 (并序)
[0716c22] 師法諱幼旻。信陽玉山人也。本姓葉氏。童時 即有出俗之志。告父母得命。遂入其邑之興 教蘭若。師僧省覃出家。既納戒乃訪道四方。
來虎林見惠明禪師。頹然有道器。即服膺執 弟子禮。盡學其法。法務無難易者。備嘗之矣。 久之惠明命師監其寺事。未幾會其寺大火
蕩盡。方根其所失。其同事者危之皆憂乃禍。 師謂之曰。我總寺事。罪盡在我。吾獨當之。爾 曹不必懼也。吏果不入寺問師。弟坐其爨者
耳。此豈古所謂臨難無苟免者耶。其後惠明 告終畢其喪。師即帥眾曰。本府請大長老惠 照聰公鎮其寺。以繼惠明。所統仍以監寺輔
之。戮力相與復其寺。不十年而葺屋廬。嶷 然千餘間益偉於舊。慶曆中朝廷用其薦而 錫之章服。其後又賜號普慈。及惠照謝世。師
方大疾。亦力病治其喪事。始惠照垂終遺書。 舉師自代。官疑其事。不與以靈隱。更命僧主 之。師事其僧愈恭。無毫 髮 鄙悋心見於聲彩。
而人益德之。當此知府龍圖季公知之。乃以 上天竺精舍。命師以長老居之。及觀文孫公 初以資政大學士涖杭。特遷之主靈隱。始其
演法之日。孫公大師衣冠貴游。不翅百人。預 會爇香。聽其所說。而道俗老少貴賤摩肩而 趨來者萬計。是日人聲馬跡溢滿山谷。法席
之盛其如此者鮮矣。師天性寬平慈恕。與人 周而多容。而人亦頗美之。故居其寺方六年。 寺益修眾益靖。度弟子二十三人。嘉祐乙亥
仲冬初。忽感微疾而臥。先終一日。與蒙語將 授寺與今知禪德。語氣詳正。如平昔不衰。十 三日鷄鳴起漱洗。問時辰乃安坐而盡。世壽
六十一。僧臘四十一。以是月二十九日入塔 于呼猿 澗 之直北寺垣之內。塔已知師以其 行狀求蒙文而銘之。然在古高僧傳其法凡
吾人於其教有德有言及其有功者乃得書 之。若今靈隱最天下名寺。固吾佛法以之弛 張也。嗚呼普慈於其寺平生如此之效。豈不
曰於法有功乎。余故不讓。乃引其事而書之 也。銘曰。
[0717b02] 惟功在法。惟德在法。法既不生。其勝緣豈有 熄耶。惟師之盛善常然。不泯不墜。斷可見矣。
杭州石壁山保勝寺故紹大德塔表
[0717b05] 石壁寺去杭越三十里。走龍山而西。窅然入 幽谷。有溪流岩石之美。雖其氣象清淑。而世 未始知之。自紹大德與其兄行靖法師居之。
而其名方播。亦地以人而著也。大德諱行紹。 杭之錢唐人也。本姓沈氏。初其母夢得異僧 舍利吞之。因而有娠。及生其性淳美。不類
孺子。不喜肉食。嗜聞佛事。方十二歲。趨智覺 禪師延壽求為其徒父母從之。及得戒通練 律部。當是時韶國師居天台山。其道大振。大
德乃攝衣從之。國師見且器之。即使往學三 觀法於螺溪羲寂法師。因與其兄行靖皆事 寂法師講求大義。居未幾而所學已就還杭。
即葺其舊寺。尋亦讓其寺與靖法師以會講 眾。靖法師與大德皆師智覺出家。而大德為 法兄。靖師為俗兄。靖法師以素德自發。先此
六十年。雖吳中宿學名僧。皆推其高人。當時 故為學者所歸。及靖法師遷講他寺。而大德 復往居石壁。其前後五十年。守其山林之操。
未始苟游於鄉墅閭里。處身修潔。識者稱其 清約。一旦示感輕疾。至其三日之夕。囑累其 徒。始眾會茶。授器已即坐盡。至是其壽已八
十歲。僧臘六十八歲。垂二十年。余始來石壁。 會其弟子簡長。因聞其風。長亦介潔能守其 先範。遂與其同學之弟簡微。固以大德塔誌
見託。吾嘗謂之曰。教所謂人生難遇者數端。 而善知識尤難。世書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 矣。得見有常者斯可矣。賢善誠難其會也。若
師出家於壽公。學法於寂公。見知於國師韶 公。韶公不測人也。奇節異德道行藹然。而壽 寂二公亦吾徒之有道者也。天下豈可多得。
若師皆遇而親炙之。假令得一見之已甚善 也。況因人而得法邪。若此師之美多矣。復兄 弟於靖師。同其務學親道。栖養於山林。又平
生之美可書也。其塔在寺之西圃。故筆而表 之。是歲皇祐癸巳三月之十一日也。
致政侍郎中山公哀辭 (并敘)
[0717c12] 故侍郎中山公。其喪下葬日。客有感其舊德 而為哀辭。以見意也。然客本佛氏者。外遺形 質內融情偽。不宜有所感而哀之也。蓋不忍
視其賢人歿而君子之道益寡。嗟嘆之不已。 姑託哀而辭之。雖然公之功德在人。名與迹 太史氏播之。而其人未必悉知公道德之本
至者也。公之所本者誠也。故其始也。修身事 親。而鄉人傚之。其中也。仕於朝廷守大節 不變。而天子擢之。其老也。以禮而退表師乎
士大夫。而天下儀之。然士之行道於世。多初 銳而中懈。先是而後謬。孰如公進退始卒無 毫 髮 之失。蓋其修誠厚本而致是爾。公既謝
去軒冕。益以清淨養其壽命。故蒙忝公之交 游。亦親識知公之道德所以至者且詳可法 也矣。嗚呼辱公之顧待異矣。不復睹矣。辭 曰。
[0717c28] 鱗羽穰穰兮。龍鳳所尸。龍不可隱兮。鳳不可 衰。人倫整整兮。聖賢所資。聖不可亡。賢不可 虧。老成之人兮。已與化移。典刑雖在兮。奚可
邇窺。大夜奄夕兮。復曉何時。神明一去兮。寂 寥何知。道德垂世兮。群心所思。清白傳家兮。 世世可師。五福貴全兮。公得於斯。天分獨好
兮。誰與等夷。人壽百歲兮。公欲及期。孝子順 孫兮。胡必增悲。伊我所傷兮。賢者寖稀。純誠 不紹兮。君子道微。萬類紛綸兮。邪正相非。特
立獨行兮。不爾疇依。秋風蕭蕭兮。白露霏霏。 草木零落兮。丘隴巍巍。靈車獨舉兮。丹旐飜 飛。顧此別離兮。杳杳長違。
李晦叔推官哀辭 (并序)
[0718a12] 隴西李晦叔死。有以相報者。予聞悼之。且有 所感也。晦叔有俊才。素以其才之力氣自豪。 故於文章辯論不甚推讓。去年仲春將施生。
來吾室與吾語。終日不能去。嘗曰。昔謂方袍 平叔。予今顧師不足比也。叵自慨相知之晚。 及蒙移書讓其過稱。復曰。方今天下賢而有
識者。幾其人哉。在仲靈何讓。其後數數以重 語推致於交游間。期將復來劇論。雖然余非 其人酌其意愛。豈不謂之知我乎。別去一年
志方壯。豈悟其忽然而已亡邪。古人以人生 比之。浮雲奄忽不可常保。如此信之矣。辭 曰。
[0718a24] 昨別晦叔志氣強。今聞晦叔忽已亡。始知未 信便必爾。定聞不覺心自傷。心傷君子何所 切。念君素懷殊未張。賢良不遂 (遂或召字)
死從事。 可惜謫仙才艶長。陸機弟兄皆早世。芝蘭零 落何相望。高堂有親 髮 被領。白日悠悠悲未 央。憶君去年來我室。抵掌俉語聲琅琅。坐人
驚嘆幾絕倒。是是非非窮否臧。當時然諾 頗相得。聲色慷慨多揄揚。乃云平叔不足比。 齷齪自疑何敢當。白雲有期尚相待。豈意游
魂成渺茫。哲人自古寡眉壽。天理如何不可 量。
周叔智哀辭 (并序)
[0718b07] 周叔智名測。九江潯陽人也。少聰悟讀書能 強記。自六籍楊孟。洎司馬氏史漢老莊列禦 寇之說與吾佛經。歷目則往往通之。商較古
今援引故事。動有典據。嘗駭坐人。率皆伏其 高論。為文學易繫辭。奇峭頗工恥於奔競。造 次不移其守。故名不籍甚。朋游屢以其家貧
親老勗之。逾四十始以茂才異等舉。尋斥於 有司歸鄉曲。務以其道訓導後進。江州風俗 剽輕其人寡能莊整。叔智侃然處於鄉黨。而
後學小生不敢恣放。去年孟夏得叔智之子 明服書。且聞叔智以癸未孟秋死矣。嗚呼吾 嘗與叔智友。凡議論不以道相契。未始發其
言。交道之中正。自謂古人不至如是也。及來 吳越不相見已六七年。日夕浩然。思歸潯陽。 慕永遠 (一作惠遠) 宗炳劉遺民之風。同叔智相與
老於林下。逮此信吾事不果濟也。嗚呼交道 之已矣乎。哀其人不復見矣。故辭之以揚其 德也。辭曰。
[0718b25] 江之山兮。康廬效靈。江之水兮。九江泚清。合 其氣兮。誕為人英。君得之兮。既聰且明。道德 脩兮。器識恢宏。竟不展兮。奪化代并。公之壽
兮。令名不朽。君之福兮。學問富有。仁義家 傳兮。子孫寶守。孰謂既往兮。不光其後。湓江 浮天兮。緣淨漪漪。白石青草兮。日暮參差。若
人不歸兮。萬古別離。相望丘墓兮。千里依 依。
秀州精嚴寺行道舍利述 (梵音舍利此云身骨)
[0718c05] 道必有所驗。非驗孰見乎道之至哉不邪。佛 之舍利蓋其道之驗也。夫道之大至者。固貫 乎人神死生而妙之。聖人以其妙則在幽而
能興。在明而能無。是故聖人方其生也。善世 而無善。方其死也。潛神而用神。舍利者亘百 世而儼然。效其靈則天下莫測。豈非其神之
為乎。今夫九流百子以其道而為之者天下 紛然。謂之道則與佛未始異也。稽其驗則天 下無有也。競尊其師則謂佛不足。與其聖賢
校其人之死也。不終日而形腐。不終年而骨 朽。其神則漠然。烏有乎忽恍。豈其道亦有所 未臻於佛者乎。昔者佛法始傳於漢而漢人
不詳。始傳於吳而吳人不諒。皆專儒老而拒 我。故摩騰僧會命舍利以驗佛世。自是翕然 而嚮之。夫道遠也。驗近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