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Lu Yi Xiang 經律異相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經律異相卷第五 (應身益物部第二)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 佛胸萬字放光發音一
* 三種密二
* 受 阿耆達請三月食馬麥三
* 與五百僧食 馬麥緣四
* 現鐵槍報五
* 化四梵志 掩耳不受但各聞一句得道六
* 化作 梵志度多味象王七
* 化盧至長者改 兵杖為雜花八
* 化作沙門度五比丘九
* 現為沙門化慳貪夫婦十
* 化屠兒及諸 梵志令得道迹十一
* 化大江邊諸無信 人十二
* 濟五百賊出家得道十三
* 吹 香山藥入五百盲賊眼中還得清眼十 四
* 化作執著婆羅門子令其父母還得 本心十五
* 化婬女令生厭苦十六
* 現 五指為五師子十七
* 以足指散巨石十 八
胸萬字放光發音一
[0019c06] 如來遊於妙樂世界。欲現智慧廣度無極。與 弟子菩薩梵釋天龍。集于精舍。放萬字光 音。清淨遠徹。五法大音。一曰度人大乘之音。
二曰度人無彼此之音。三曰度人無緣覺之 音。四曰度人不斷情想善權之音。五曰度人 逮入生死解其勞塵說法之音。國王名處流。
與諸人民。詣佛禮敬曰。久聞如來。宣道訓 化。濟脫生死。而無有限。吾等眷屬流於生死。 未蒙解脫。願尊垂化令解明法。天地震動修 菩薩行
(出現佛胸萬字經) 。
三種密二
[0019c17] 何謂心密。四行清淨不失神通建立大哀無 極之業。以神通變現一切普顯。以成諦道智 慧之室。覩一切法。是則正通普御一切。其真
法者慧神慧通皆顯眾像。解暢諸色。解暢一 切諸佛道法。開化一切十方眾生。使入法律。 至阿惟顏。轉一切法。是為菩薩心密之業 (出密迹金剛力士經第二)
菩薩住是金剛三昧。以一音聲有 所宣說。一切眾生各隨種類而得解了。示現 一色。一切眾生各各皆見種種色相安住一 處。身不移易。能令眾生隨其方面各各而見。
宣說一法。若界若入。一切眾生各隨本解而 得聞之 (出大涅槃經第二十二卷)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 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眾生各各
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或有恐畏。或歡 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出維摩經 第一卷) 一切法相。行無取著。建勝寶幢。出一大
音。若樂聞施惠得解脫者。即聞如來說施利 益。戒慧等樂亦復如是。說大乘法無一眾生 不解脫者 (出觀佛三昧經第三卷) 。佛以一言說一切法。大千
眾生以無量音一時問難。皆各不同。於一念 中。以一音答。皆令開解 (出華嚴經第二十六卷首楞嚴經明身蜜悲花 第七卷十分別經普明口蜜大同) 。
受阿耆請三月食馬麥三
[0020a11] 隨羅然國 (或云毘羅然) 有婆羅門王。名阿耆達。聰明 多智。往詣阿難邠坻廣共論議言訖。問須達
多言。此土有神人可宗者不。答曰有。悉達太 子出家成佛。相好殊特天人所尊。阿耆達即 命駕。往詣祇洹見佛風神。心敬內發。即起
白佛。願佛及僧。顧我三月夏坐。佛言。我此眾 多。而汝異見異信。王言。不以為多。如是至 三。佛與五百比丘一時受請。往至其國。城
邑隘陋民窮少信。乞食難得。先無精舍。城北 有林。枝葉欝茂。其地平博。與眾頓止。勅諸 比丘。汝等當知。此邑窮隘人多不信乞食難
得。若欲於此。安居者住。不者隨意。時舍利 弗獨往阿牟迦末迦山。受天帝釋及阿修羅 女請。天食供養。時有天魔。迷惑王心。使還宮
內耽荒五欲。一者寶飾。二者女樂。三者衣 食。四者榮利。五者色欲。還入後宮。勅守門 者。三月之內不問尊卑。外事大小悉不得
白。迷忘供養又無恒命供養。滿六日便止。 諸比丘乞食極苦難得。時大目連白佛。有樹 名欝閻浮。我欲取其果供養大眾。有訶梨勒
林。阿摩勒林。欝單曰有自然粳米。忉利天 食修陀味。普皆欲取以供大眾。有甘地味。我 以一手。擎諸眾生。一手反地。令諸比丘自取
而噉。願見聽許。佛言。汝自有大神力。諸比丘 惡行報熟不可移轉。一皆不聽。是國有清水 美草。有波羅國人。逐水草牧馬。欲令肥丁來
到此處。馬士信佛心淨。告諸比丘言。我等知 僧飢極而食皆盡。正有馬麥。君能噉不。諸比 丘白佛。佛言。馬屬看馬人能以好草鹽水
食馬。此麥自在應受。馬有五百匹。一馬日食 二升。各分半以給比丘 (四分律云馬食一斗分五升給僧) 有一良 馬。日食四斗。分半奉佛
(四分律云二斗分一升) 阿難取 佛分并自分。持入聚落。於一女人前。讚佛功 德。有小因緣。在此安居。汝能為作乾飯不。女
言。我家多事。不能得作。傍有一女聞。謂阿難 言。持麥來我為作飯。更有濡善智慧持戒比 丘。我亦為作。女即作飯與阿難。阿難敬佛情
深如是思惟。佛為王種。常食餚饍。此飯麁惡 不能益身。行水授飯。見佛食之。悲哽交懷。佛 知其意。欲解釋之。汝能噉不。阿難言。能受
而食之。滋味非常。實是諸天以味加之。欣悅 無量悲哽即除。具陳二女。佛言。前女若作飯 時。應為轉輪王第一夫人。不倩而作者。此福
無量。時諸國豪貴居士。大富薩薄等。聞佛三 月食馬麥。備眾供具種種餚饍。車馬盈道。 而來奉餉。世尊自恣垂至餘七日。告阿難。汝
行入城。告阿耆達云。安居竟。復餘國遊行。阿 難與一比丘。俱到王所。具陳佛語。王猶未 悟。乃問。佛今何在。阿難言。受王三月請始竟
今故在國。王又問阿難。誰供給。阿難言。窮苦 理極。佛與眾僧三月食馬麥。王始自覺悟。如 何令佛及僧。三月食馬麥。惡聲醜名流布諸
國。憂愧愁惱。與諸宗親。共往詣佛。深自懺 悔。更請留佛。佛受七日辦種種食。劫貝四張。 革屣一量奉佛。劫貝二張。革屣一量施僧 (善見
毘婆沙云集其兒孫語云我先請佛三月安居不得一日供今以三月供限并設明日以三衣施佛三衣施僧白疊 各一雙又施 絳
欽婆羅各一張又施鉢兜那波吒梁言絹一藥膏各滿一器) 王取其供。遍散 道中。欲令蹈過。佛言。食糧應噉。敬不宜 足蹈佛乃為受。皆悉呪願。王心悅結解。逮
法眼淨 (出中本起經下十誦彌沙塞律略同) 。
與五百僧食馬麥緣四
[0020c14] 過去久遠世時。佛名比婆葉。在槃頭摩跋 城。王名槃頭。有婆羅門。名因提耆利。博達 四韋。及諸算術。及婆羅門戒。教五百童子。
王設會請佛供饌精美。眾有一比丘。名曰彌 勒。病不能行食。竟為病人請食。梵志不與 罵曰。髠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如是甘
美之供。時諸弟子曰。實爾。舍利弗。時婆羅 門者我身是也。五百童子。今五百羅漢。是病 比丘今彌勒是 (出興起行經下) 。
現鐵槍報五
[0020c24] 舍衛城中有二十人。復與二十人共為怨敵。 時四十人各欲相害。伺覓方便。承佛威神尋 詣佛所。佛化四十人。當有鐵槍 (或云佉達羅剌)
自 然來出入佛右足大指。言未竟槍在佛前。 目連白佛。今拔鐵槍著異世界。佛言。以精 進力欲拔鐵槍者。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
不能搖槍如毛髮許。佛往梵天。槍輒隨 之。還舍衛城。槍亦在前。如來取槍以足蹈 上。目連白佛。如來何罪而獲槍殃。佛曰。昔
五百賈人一懷惡心。吾即害之。是其餘殃。 四十人聞是。自相謂言。法王尚爾。況於吾 等。當不受罪乎。悔過自首。入平等慧 (出慧上菩薩經下卷) 。
化四梵志掩耳不受但各聞一句得道六
[0021a09] 昔有婆羅門四人。皆得神通。身能飛行神足 無礙。此四梵志自相謂言。其有人民。以餚 饍食施瞿曇沙門者。便得生天不離福堂。有
聞法者入解脫門。我等今日意貪天福。不願 解脫不須聞法。是時四人各執四瓶甘美石 蜜。一人先至奉上世尊。佛告梵志。說所行非
常。梵志聞即掩耳。次第二人復說。謂法興衰。 梵志聞亦掩耳。次第三人復說。夫生輒死。 梵志聞亦手掩耳。次第四人復說。此滅為樂。
梵志聞亦掩耳。各捨之去。自相謂言。瞿曇沙 門有何言教。前者對曰。我聞一句所行非常。 次第二三四。復自陳說。與說此偈已。心開
意解得阿那含道。爾時四人。自知各得道證。 還自懇責。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 世尊曰。唯願 如 來。聽在道次得為沙門。世尊
告曰。善來比丘。快修梵行。爾時四人。頭鬚 自墮。身所著衣變為袈裟。尋於佛前得羅漢 道 (出無常經) 。
化作梵志度多味象王七
[0021a28] 昔有婆羅門國。名多味象。其王奉事異道。 王欻一日發於善心。欲大布施。如婆羅門 法。積七寶如山。有來乞者。聽令自取。重一撮
去。如是數日。其積不減。佛知是王宿福應 度。化作梵志往到其國。王出相見。禮問起居 曰。何所求索。莫自疑難。梵志答言。吾從遠
來。欲乞珍寶持作舍宅。王言大善。自取重 一撮去。梵志取一撮行七步。還著故處。王 問何故。梵志答曰。此裁足作舍。復當娶婦。
懼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即 取。行七步復還故處。王言何以。答言。此足 取婦。復無田地奴婢牛馬。是以息意也。王
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復還故處。 王言。復何意故。梵志答言。若有男女當復嫁 娶。吉凶用費計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盡以
積寶持用相上。梵志受而捨去。王甚怪之。 重問意故。梵志答言。本來乞匃欲用生活。諦 念人命處世無幾。萬物無常旦夕難保。因緣
遂重憂苦日深。積寶如山無益於己。貪欲規 圖唐自勤苦。不如息意求無為道。是以不取。 王意開解奉教。於是梵志現佛光相。踊住空 中。為說偈言。
雖得積珍寶 嵩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迹
不善像如善 愛而似無愛
以苦為樂像 狂夫之所厭
[0021b25] 王見佛光。又聞此偈。王及群臣。即受五戒。得 須陀洹道 (出法句譬經第一) 。
化盧至長者改兵杖為雜花八
[0021b28] 南天竺有一大城。名首波羅。城中有一長者。 名曰盧至。為眾導主。已於過去無量佛所。殖 諸善本。彼大城中一切人民。信伏邪道奉事
尼揵。我時欲度彼長者故。從王舍城至彼城 邑。尼揵聞我欲至彼城。即作是念。沙門瞿 曇若至此者。此諸人民便當捨我不復供給。
告彼城人。沙門瞿曇今欲來此。然彼沙門。委 棄父母東西馳騁。所至之處能令土地五穀 不登。人民飢饉死亡者眾初無安樂。彼人聞
已即懷怖畏。白言。大師。當設何計。尼揵答 言。沙門瞿曇。性好叢林流泉清水。外設有者 宜應毀壞。汝等便可相與出城斬伐林木。勿
令有遺流泉井池。填以臭穢。堅閉城門。各嚴 器仗。當壁防護。懃自固守。彼設來者。莫令得 前。我等亦當作種種術。令彼瞿曇復道還
去。彼諸人民敬奉施行。我於爾時。至彼城邑。 見是事已。尋生憐愍。慈心向之。所有樹木還 生如本不可稱計。河池井泉其水清淨盈滿
其中。如青琉璃。生眾雜華彌覆其上。變其城 壁為紺琉璃。城內人民悉得徹見我及大眾。 門自開闢無能制者。所嚴器仗變成雜華。盧
至長者而為上首。與其人民俱共相隨。來至 我所。我即為說種種法要。令彼諸人一切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出涅槃經第十四) 。
化作沙門度五比丘九
[0021c24] 昔波羅奈國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門。 處山學道。晨旦出山人間乞食。食訖還山晚 暮乃到。往還疲極不堪坐禪。思惟正定歷年
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勞而無獲。化作一 道人。往到其所。問諸道人。隱居修道得無勞 倦。諸沙門言。吾等在此。去城大遠。四大之
身當須飯食。日日往還。疲勞歷歲。不得修 道。為當正爾畢命而已。道人語曰。夫為道者 以戒為本。攝心為行。賤形貴真。朽棄軀命。食
以支形。守意正定。內學止觀。滅意得道。養身 從情。安得免苦。願諸道人。明日莫行。吾當 供養。諸道人休息一日。時五沙門意大歡喜。
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復憂行。明日中此 化道人送食。食訖安和心意恬惔。理化道人 為說偈已顯現佛身相光之容。是五沙門精神 震疊。咸思惟戒。即得阿羅漢道
(出法句譬經第三) 。
現為沙門化慳貪夫婦十
[0022a12] 舍衛國有一貧家。夫婦慳貪不信道德。佛愍 其愚現為沙門。詣門分衛。時夫不在。其婦罵 詈。無有道理。沙門語曰。吾為道士。乞匃自
居。不得罵詈。唯望一食。婦曰。若汝立死。食 尚叵得。況今平健欲望我食。但稽時節不如 早去。於是沙門。住立其前。戴眼抒氣。便現
立死。身軀膖脹鼻口蟲出。腹潰腸爛不淨 流溢。婦見恐怖失聲棄走。於是道人。忽然捨 去。去舍數里。坐樹下息。其夫來歸。道中見
婦。怪其驚怖。其婦語夫。具陳此事。夫大瞋 怒。問為所在。婦曰。已去。想亦未遠。夫即執 弓帶刀尋跡往逐。張弓拔刀奔走直前。欲斫
道人。道人即化作琉璃小城。以自圍繞數匝 不能得入。即問道人。何不開門。道人曰。欲 使門開棄汝弓刀。其人自念。當隨其語。若
當得入手捲加之。尋棄弓刀。門故不開。復 語道人。已棄弓刀。門何不開。道人又曰。吾使 汝棄心中惡意弓刀耳。非謂手中弓刀。於是
其人。心驚體悸。道人神聖。乃知我心。即便叩 頭悔過自責。啟道人曰。我有弊妻不識真人。 使我興惡。願小垂慈。莫便見捨。今欲將來勸
令修道。即起還歸。其妻問曰。沙門所在。其夫 具說神變之德。今者在彼。卿直自往。改悔 滅罪。於是夫妻至道人所。五體悔過。願為弟
子。請問琉璃城。堅固難喻。志明意定。永無 憂患。何德到此神妙。道人答曰。吾博學無 厭。奉法不懈。精進持戒。心不放逸。緣是得 道。自致泥洹
(出法句經第三) 。
化屠兒及諸梵志令得道迹十一
[0022b12] 昔有五百婆羅門。常求佛便。欲誹謗之。自共 議言。當使屠兒殺生。請佛及諸眾僧。佛必受 請。讚歎屠兒。吾等便前而共譏之。佛即受請。
告屠兒言。果熟自墮。福熟自度。屠兒還歸供 設飲食。佛將諸弟子到屠兒村。中至檀越舍。 梵志大小皆共歡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
讚福者。以其前後殺生作罪。持用譏之。若當 說其由來之罪者。當以今日之福難之。二者 之中今乃得便。佛到即坐。行水下食。於是世
尊。觀察眾心。應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放 大光明照一城內。即以梵聲說偈呪願。
如真人教 以道活身 愚者嫉之
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而不相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0022b27] 五百梵志意自開解。即前禮佛。五體投地。 求達聖訓。唯願愍育得為沙門。佛即聽受。 皆為沙門。村人大小。見佛變化。莫不歡喜。皆
得道迹。稱之賢里。無復屠兒之名 (出法句譬經第一卷) 。
化大江邊諸無信人十二
[0022c03] 舍衛東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廣。五百餘家居 在岸邊。未聞道德度世之行。習於剛強欺誑 為務。貪利自縱快心極意。佛知此家福應當
度。往至水邊。坐一樹下。村人見佛光明奇異。 莫不驚肅皆往禮敬。或拜或揖問訊起居。佛 命令坐為說經法。眾人聞之心猶不信。佛化
一人。從江南來。足行水上。正沒其踝。來至 佛前稽首禮佛。眾人見之莫不驚怪。問化人 曰。吾等先人已來居此江邊。未曾聞人行水
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術履水不沒。化人答 曰。吾是江南愚直之人。聞佛在此。貪樂道德。 至南岸邊。不時得度。問彼岸人。水為深淺。彼
人見語。可水齊踝。吾信其言。便爾來過。無 他異術。佛讚言善哉。夫執信誠可度生死之 淵。數里之江何足為奇。村人聞已。心開信堅。 皆受五戒。為清信士
(出法句經第三) 。
濟五百賊出家得道十三
[0022c20] 時舍衛毘舍離。二國有嫌。互相抄伐。舍衛國 王作是念。我為國王。應却敵安民。云何使賊 劫掠人物。即勅將士。仰汝追捕。必使擒獲。
時舍衛比丘安居竟。欲詣毘舍離。諸比丘失 道。墮彼賊中。時比丘問言。長者汝欲何去。答 言。向毘舍離。比丘復言。當共作伴。彼即答
言。我等是賊。經涉榛木。行不擇路。汝是善 人。云何隨我。比丘復請。願將我去。語言未 竟。追捕尋至。合捉比丘。將至王所。此是群
賊。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