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Lu Yi Xiang 經律異相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經律異相卷第十八 (聲聞無學第六僧部第七)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 重姓魚吞不死出家得道一
* 二十耳億精進大過二
* 賴吒為父所要三
* 金財以兩錢施佛僧今生手把金錢四
* 華天先世採花供養今天雨其花五
* 寶天前身以一把石擬珠散僧故生時 天雨七寶六
* 少欲知足比丘聞法得道七
* 工巧比丘思惟成道八
* 賊作比丘遇佛悟道九
* 貪食比丘觀察得道十
* 乞兒比丘現神力入祇陀宮十一
* 四比丘說苦遇佛得道十二
* 四比丘說樂佛謂是苦心悟得道十三
* 比丘拔母泥犁之苦十四
* 比丘從師教得道十五
* 比丘白骨觀入道十六
* 比丘自恣受臘得道十七
* 比丘喜眠佛樂宿習得道十八
* 比丘好眠見應化深坑懼而得道十九
* 比丘多食得羅漢道二十
* 比丘久病佛為湔浣聞法捨命得無餘泥 洹二十一
* 比丘因怖得道二十二
* 比丘與女戲有惡聲自殺天神悟之精進 得道二十三
* 比丘在俗害母為溥首菩薩所化出家得 道二十四
* 比丘貧老公垂殞佛說往行許其出家二 十五
* 比丘見一須陀洹作維那獲苦報畏故得 道二十六
* 二比丘所行不同得報亦異二十七
* 沙門樹下坐貪想不除佛化身說法得 羅漢道二十八
* 沙門飯僧污手拭柱柱為之裂二十九
* 沙門小便不彈指尿漈鬼面三十
* 沙門開戶五指火出三十一
重姓魚吞不死出家悟道一
[0094c10] 舍衛國有豪長者。財富無量。唯無子姓每 懷悒遲。禱祀求索精誠欵篤。婦生一男端正 希有。父母宗親。值時讌會共相聚集。詣大
江邊飲食自娛。父母將兒詣其會所。愛念此 兒從坐擔舞。父舞已竟。母復擔之。歡娛自 樂。臨到河邊意卒散亂。執之不固失兒墮
水。尋時搏撮竟不能得。父母憐念愛著傷 懷。其兒福德遂復不死。隨水沈浮為一魚所 吞。雖在魚腹猶自不死。下流村中有一富家。
亦無兒子。種種求索困不能得。而彼富家 恒令一奴捕生為業。值得吞小兒魚。剖腹得 兒。施與大家。大家觀省。而自慶言。我家由
來禱祠神祇。求索子息精誠報應。故天與我。 即便摩拭乳哺養之。上村父母聞下村長者 魚腹得兒。即往其所。追求索之言。是我兒。我
於彼河而失是子。今汝得之。願以見還。時 彼長者而答之曰。我家由來禱祠求子。今 神報應賜我一兒。君之亡兒竟為所在。紛
紜不了詣王求斷。於是二家各引道理。其 兒父母說是我兒。我於某時失在河中。而 彼長者復自說言。我於河中魚腹得之。此實
我子非君所生。王聞其說靡知所如。即為二 家平詳此事。卿二長者各名此兒。今若與一 於理不可。更共供養。至兒長大。各為娶婦。安
置家業。二處異居。此婦生子即屬此家。彼婦 生兒。即屬彼家。時二長者各隨王教。兒年長 大俱為娶婦。經給所須無有乏短。兒白二
父母。我生已來遭羅艱苦。墮水魚吞垂死 得濟。今我志意欲得出家。唯願父母當見 聽許。時二父母心愛此兒。不能拒逆。即便
聽許。往至佛所。求欲入道。佛言。善來。頭 髮自墮即成沙門。字曰重姓。佛為說法。得 盡諸苦成阿羅漢。佛言。過去久遠有佛世尊。
號毘婆尸。集諸大眾為說妙法。時有長者來 至會中。聞說大法施戒之福。生信敬心。受三 自歸及不殺戒。復以一錢布施彼佛。世世
受福財寶無乏。長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也。 由其施佛一錢。九十一劫恒富錢財。至於 今世二家父母供給所須。受不殺戒墮水魚 吞不能令死。受三歸故得阿羅漢
(出賢愚經第五卷) 。
二十耳億精進大過二
[0095a22] 佛在占波國雷聲池側。尊者二十耳億在 一靜處。自修法本不捨頭陀。晝夜經行。行處 脚跡如血流溢。恒自剋勵。而欲漏心不得
解脫。是時二十耳億便作是念。苦行精進 我為第一。我今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 財饒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廣施。佛
心知之便至彼處。佛語二十耳億。汝本在 家善能彈琴。琴絃極急響不齊等可聽不。不 也世尊。佛言琴絃極緩復可聽不。不也世尊。
佛言。不急不緩音可聽不。如是世尊。佛言。 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 能在中。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二十
耳億聞是語已。還雷音池側。思惟佛教。成 阿羅漢 (出增一阿含經第八卷) 。
賴吒為父所要三
[0095b08] 賴吒婆羅門。求佛出家。佛言。先辭父母。父 母不聽。賴吒臥地多日不食。父母慰喻。終 亦默然。既憐其志。便即聽許。出家受具
足成阿羅漢。後十年還村。次第乞食。父見 不識訶罵不與。婢取鉢盛棄爛食與。還啟大 家。賴吒還。父即出看。問。汝還何不至我門。
答言。已至得罵。父牽入室。辦種種美食。象負 金銀著中庭。高於人。錢物無數。汝可還俗。 母命新婦嚴莊至賴吒所。親戚共相諫數。賴 吒啟欲施食與。何假見嬈
(出中阿含經第二十八卷) 。
金財以兩錢施佛僧今生手把金錢四
[0095b19] 舍衛城中有大長者。婦生一男兒。名曰金 財。端正殊特。是兒手捲。父母驚怖。即開兩 手。見二金錢。在兒手中。歡喜收取輙更續
生。如是懃取滿藏不盡。兒年轉大。即白父母 求索出家。即便聽之。往至佛所剃除鬚髮身 著袈裟。年滿受戒。臨壇眾僧。次第為禮。隨
所禮處。時兩手按地。皆有二金錢。受戒已 竟。精勤修習得羅漢道。阿難白佛。此金財 比丘。先造何福手把金錢。佛言。過去九十
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出現於世。與諸眾僧遊 行國界。時諸長者。施設供養佛及弟子。時一 貧人取薪賣之。時得兩錢。見佛歡喜。即以兩
錢施佛及僧。貧人以兩錢。施佛及僧故。九十 一劫恒把金錢。財寶自然。爾時貧人者。金 財比丘是也 (出賢愚經第二卷) 。
華天先世採花供養今天雨其花五
[0095c06] 舍衛國有豪富長者。生一男兒。面首端正。 天雨眾花積滿舍內。即字此兒。名弗把提 (梁言花天)
兒年轉大。往至佛所。心自思惟。我出處世 得值聖尊。即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與眾 僧。明日屈意臨適鄙家。受少蔬食。佛即受請。
花天還至。化作寶床遍其舍內。正設嚴飾。佛 及眾僧即坐其座。花天福德飲食自辦。佛僧 食已。廣為花天具說法要。花天合家得須
陀洹。花天即辭父母。求索出俗。父母聽之。 佛言善來。鬚髮自墮袈裟著身。遵修佛教 逮得羅漢。阿難白佛。花天何福。而得如是。
佛言。過去有佛。名毘婆尸。出現於世度脫 眾生。時諸豪族皆悉供養。有一貧人。見僧 歡喜。即於野澤。採眾草花用散大眾。佛告
阿難。爾時貧人。今花天比丘是。散花之德。九 十一劫身體端正。意有所須。如念而至 (出賢愚經 第二卷) 。
寶天前身以一把石擬珠散僧故生時天雨 七寶六
[0096a01] 舍衛國有長者。生一男兒。當爾之時。天雨 七寶。遍其家內。相師覩之。白長者言。兒相 殊特。生時有瑞應。號為勒那提婆 (梁言寶天)
兒年 轉大。才藝博通。聞佛神聖。心懷注仰。辭 父母往詣佛所。而白佛言。願令出家。佛言 善來。鬚髮自墮法衣在身。佛為說法。即得羅
漢。毘婆尸佛出現於世。有諸居士。共請眾僧。 種種供養。時有貧人。雖懷喜心無供養具。以 一把白石擬珠。用散眾僧。發大誓願。貧人
者今此寶天比丘是。乃至九十一劫受無量 福。多饒財寶衣食自然。今遭我世。得道果 證 (出賢愚經第二卷) 。
少欲知足比丘聞法成道七
[0096a14] 時南天竺有一男子。於正法中出家。少欲 知足不樂榮顯。不以蘇油摩身。不以湯水洗 浴。不食蘇油。常畏生死四大無力。不得聖
道。即生心念。唯有優波笈多。能為我說法。即 詣摩偷羅國。合掌禮敬。優波笈多。見其後 身。怖畏生死。常不樂麁惡。不願榮華。優波
笈多語言。但隨我教。當為汝說。答言唯。優波 笈多。令諸檀越設種種飲食洗浴眾僧。又語 年少沙門。可以湯水洗浴此比丘。以蘇油摩
其身。以種種美食與之。是比丘得食數日身 有氣力。一聞笈多所說妙法。精進思惟得阿 羅漢果 (出阿育王經第九卷) 。
工巧比丘思惟成道八
[0096a27] 有一男子。於佛法中出家。善能工巧。在所 至處。一切眾僧。令造寺舍日日不息。生大 疲勌。即自念言。我當坐禪思惟。佛昔在世。
說一切比丘應坐禪修道。不得放縱。即往優 波笈多所。禮拜合掌言。佛已涅槃。大德今作 佛事。願為說法。時優波笈多見其後身畏生
死苦因緣未足。更為工巧。復見疲勌。不能 復作。優波笈多語言。若隨我教。當為說法。 答曰如是。優波笈多言。若地未起寺者。汝當
於彼起寺。佛昔說此得梵功德。答曰。大德。 我於摩偷羅國。不知誰精進誰不精進。笈 多曰。汝能早起著衣持鉢入國不。答曰。能早
起入國。遇一長者出。所未曾見。此比丘而 今見之。即為作禮問言。大德。從遠近來。比 丘答曰。從東國來。又問何事。答曰如是。長者
言。大德。今不須思惟。是我當為比丘。種種辦 具。時比丘共長者。捉繩墨度覓處。繩未至 地。即自思惟。所作功德。除一切煩惱。得阿羅 漢果
(出阿育王經第九卷) 。
賊作比丘遇佛悟道九
[0096b18] 佛在舍衛國。時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勅典獄 者。諸有盜賊罪應入律詣市殺之。時有一賊 在大眾中。逃竊得脫。外假法服。私為沙門。
然內不思惟。謂為永離困厄之難。不復懼害。 在閑靜處。不思道德。不習經戒。律儀禪誦 之道。然未得證果。不勤求證果。佛告彼人。
已免生死賊寇之難。故有餘恐。五盛陰身輪 轉五趣。無有解已。為諸結使所見殘害。便當 墮於餓鬼畜生之道。時彼比丘。在閑靜處。思
惟校計。內自懇責。解知萬物皆悉無常。生 不久在。盡歸於滅。興衰之變。斯來久矣。即 於佛前。悔過自責。成羅漢道 (出說竊為沙門經) 。
貪食比丘觀察得道十
[0096c02] 時摩偷羅國有一男子。於優波笈多所。離俗 出家。為貪食故不能得道。笈多語言。我明 日當與汝食。至時以一器盛滿鉢糜。又一空
器并置其前。而語之言。汝可取食令此器空。 又言。待冷稍稍食之。而此比丘貪心厚重。 便吹使冷。白和上言。已冷乃併食之。笈多
曰。乳糜雖冷。汝心故熱。復應冷之。當以不淨 觀為水。除此心熱。若見飲食如服藥想。比丘 食竟。即便吐出。滿於空器。笈多曰。汝可更
食。比丘曰。不淨何可復食。又言。汝觀一切法 猶如涕吐。因為說法。比丘精進思惟觀察。得 阿羅漢果 (出阿育王經第九卷) 。
乞兒比丘現神力入祇陀宮十一
[0096c15] 祇陀太子遣信。請佛及僧明日食。唯不請乞 兒比丘。乞兒比丘善來盡隨佛僧入宮食。乞 兒比丘。以神通力往北欝單越。取自然粳
飯。各持威儀凌虛而下。入太子宮次第而坐。 太子見之歎未曾有。問佛言。此諸賢聖從何 許來。佛言。即五百乞兒為沙門也。太子深愧 (出賢愚經第五卷) 。
四比丘說苦遇佛得道十二
[0096c23] 佛在舍衛精舍。有四比丘坐於樹下。共相 問言。一切世間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 苦無過婬欲。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飢渴。一
人言。世間之苦無過瞋恚。一人言。天下之 苦莫過驚怖。共諍苦義云何不止。佛知其 言。往到其所。問其所論。即以事白佛言。汝
等所論不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 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 眾苦之本患禍之器。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
界蠕動更相殘賊。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 身興。欲離世苦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 無想。可得泥洹。此為最樂。佛為說偈告諸比
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五通比丘。名精進 力。在山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依附左右 常得安隱。一者鴿。二者烏。三者毒蛇。四者
鹿。是四禽者。晝行求食。暮則還宿。四禽一 夜。自相問言。世間之苦何者為重。烏言。飢 渴之時身羸目冥神識不寧。投身羅網不顧
鋒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飢渴為 苦。鴿言。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莫不 由之。毒蛇言。恚意一起不避親疎。亦能殺人
復能自殺。鹿言。我在林野心恒 怵 惕。畏懼獵 師及諸虎狼。髣髴有聲奔投坑岸。母子相捐 肝膽悼悸。以此言之。驚怖為苦。時精進力
答言。汝等所論未耳。不究苦本。天下大苦 無過有為。是為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捨 俗學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欲斷苦源志存
泥洹。泥洹道者寂滅無形。憂患永畢。爾乃大 安。四禽聞之。心即開解。佛告比丘。爾時五 通比丘則吾身是。時四禽者今四人是。前世
已聞苦本之義。如何今日方復云云。比丘聞 之慚愧自責。即於佛前得羅漢道 (出法句經譬喻第四卷) 。
四比丘說樂佛謂是苦心悟得道十三
[0097a27] 佛在舍衛精舍。時有四新學比丘。至柰樹 下坐禪修道。柰華榮茂色好且香。因相謂曰。 世間萬事何者可樂。一人言。仲春之月百卉
榮華。遊戲原野此最為樂。一人言。宗親吉會 觴酌交錯。音樂歌舞此最為樂。一人言。多積 財寶所欲即得。車馬服飾與眾有異。出入光
顯行者屬目。此最為樂。一人言。妻妾端正綵 服鮮明。香熏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為樂。佛知 可化。往為宣說。此最為苦。言昔有國王。名
曰普安。與隣國四王共為親友。請此四王宴 會一月。飲食娛樂。臨別之日。普安王問曰。 人居世間。以何為樂。四王所對。與汝不異。
時普安王為體。四王聞之歡喜信解。時普 安王我身是也。時四王者汝四人是。前已論 之今又不解。生死延長何由休息。時四比
丘。重聞此義慚愧悔過。心意開寤得羅漢道 (出法句喻經第四卷) 。
比丘拔母泥犁之苦十四
[0097b16] 昔有一人。辭親學道得成應真。諸有恩已盡 行濟之。觀見其母在泥犁中。廣求方便欲脫 母苦。見邊境有王害父奪國。命餘七日。受罪
之地與其母同。夜到王所。於壁現半身。王 見怖懅。拔刀斫頸。頸即落地。比丘不動。王 意方解。叩頭謝過。比丘語王。汝害父奪國不
耶。對曰。實爾。曰汝命餘七日。當入地獄。吾 故來相語。王即求哀。比丘曰。大作功德恐 不相及。王但稱南無佛。七日不絕便得免
罪。王便一心稱南無佛。七日不懈。命終神明 猶憶入泥犁門。故稱南無佛。泥犁即冷。 一城中人皆得脫出。比丘便為說法。比丘母 及王。與泥犁中人皆得度脫
(出十卷譬喻經第二卷) 。
比丘從師教得道十五
[0097c01] 南天竺國有一男子。於佛法出家。身為愛所 縛。以蘇油摩身。又用湯水洗浴。資種種飲 食。身為愛縛不得聖道。往摩偷羅國優波笈
多所。禮足而言。願聞法要優波笈多。見其 後身為愛所縛。語言。男子。能受我教當為 汝說。答言能。優波笈多將其入山。以神通
力化作大樹。語言。汝當上此大樹。是時比 丘便即上樹。又於樹下化作大坑。深廣千 肘。又語。放汝二脚。即便放脚。又令放一手。
即放一手。更放一手。比丘答言。若復放手便 墮坑死。優波笈多言。我先共約一切受教。 汝云何不受。時身愛即滅。放手而墮。不見
樹坑。笈多說法。精進思惟得羅漢果 (出阿育王經第十卷) 。
比丘白骨觀入道十六
[0097c15] 摩偷羅國有一男子。從優波笈多出家。聞說 不淨觀等。以不淨觀摧伏煩惱。謂已作所 作。笈多言。汝當精進勿作懈想。答言。曰我
已得阿羅漢。笈多語言。汝見乾陀羅國 (翻地持) 沽酒女人不。此女人。自言得道。如汝不異。 煩惱未斷而自言斷。是增上慢。汝今觀此女
人為得道不。答曰。我未能見。欲向彼國。師 即聽之。是時比丘。至乾陀羅國。治下土石 寺消息。早起著衣持鉢入聚落乞食。時沽
酒女取食欲與。比丘見女。婬欲愛心便自 取鉢中 麨 酪。與此女人。女人見之。亦婬欲變 心露齒而笑。比丘即入不淨觀。乃至觀身作
白骨想。從於是觀得羅漢果 (出阿育王經第十卷) 。
比丘自恣受臘得道十七
[0097c29] 佛在舍衛國。夏居三月。以至新歲。告阿難 言。汝擊揵搥。揵搥聲音遍一佛國。地獄 餓鬼畜生一切病苦。聞音悉除皆得安隱。於
時佛言。比丘汝等宜起行舍羅籌。各各相對 悔過自責。相謝眾失所犯非法。各忍和同淨 身口心。令無餘穢。時諸比丘即受佛教。事訖
還坐。時佛慈愍。因從坐起。向諸比丘。叉手而 言。雖無上尊至真無失。當可施行以為訓誨。 時佛遷延懺謝聖眾。矜愍一切還就草蓐。佛
適復坐聖眾亦然。各就故位。時萬比丘得成 道迹。八千比丘得阿羅漢 (